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教育传播学课程 第一章 绪论 课件

教育传播学课程 第一章 绪论 课件

需要注意的问题
电子媒体虽然具有很多优越性,但也不能代 替非电子媒体,如教科书等。各种媒体都有 自己的特点和功能,又有其局限性。在教育 传播中,应该综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适 应未来社会对教学、教育多种选择的需要。
教育传播学的概念
❖概念: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
和方法,研究和解释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 过程和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第一章 绪论
传播 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学
第一节 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 二、传播的类型 三、传播的功能
学习目标
1.解释名词:传播、人际传播、组织 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教育 传播学。
2.说出传播的类型、解释传播的功能。 3.通过区分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
同,概括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
4.了解教育传播的起源和主要发展阶 段。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既是个体又是团体,传播个体大多受 过一定的专门传播训练; (2)传播对象面广量大,分布广泛; (3)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松散 的; (4)传播媒体日益复杂化和现代化,具有大量生 产信息和复制信息的能力; (5)对受传者的立场、观点、态度、行为、文化 素养等方面能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 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传播方式除口耳 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传播 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并用。
具体传播形式
❖ 口语传播(2.5万年前) ❖ 手写传播(3.4千年前) ❖ 印刷传播(1.4千年前) ❖ 电讯传播(70年前) ❖ 图像传播(60年前) ❖ 太空传播(30年前) ❖ 网络传播(20年前)
传播的功能
❖拉斯威尔的三功能学说:

第1章 教育传播学绪论概论

第1章 教育传播学绪论概论
算传播;
❖ 传播是一种互动,只有传播者的传递活动,没有受传者的接受活动,是不 会有传播产生的,反之也一样;
❖ 传播必带信息,必经通道,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和通道是传播的基本条 件;
❖ 传播需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符号是信息的代表,信号是负载符号的实体, 运用符号、信号表达意义,才能实现信息交流活动;
❖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也可以通过音乐、图画、戏剧、舞蹈,甚至所 有人的行为都可以是传递信息的媒体;
传播学认为“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 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集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大众 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大众 传媒内部来看,在新闻的提供、采集、写作、 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的许多把关人中, 编辑对新闻的取舍又是最重要的。
传播(Communication)指人类交换信息的一种过 程。信息(information)是传播的内容。传播 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 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 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著名哲学家肖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 个苹果,咱们交换后,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 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咱们交换后,每 人就有两个思想。”
他对传播研究另一重要贡献是创立了数理(定 量)研究方法。他开创的社会调查的数学模型,可 以有效地进行社会传播的潜在结构和定量分析;他 首创的交叉列表方法,则有利于研究传播变量之间 的关系和分析有关传播现象。
总之,拉扎斯菲尔德既是一系列重要传播理论 的开拓者,又是传播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开创者。
五、施拉姆与传播学学科的创立
李普曼
他关心报纸的影响力,尤其是将报纸作为宣传工具,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议题。

教育传播学第一章

教育传播学第一章
• 伴随现代印刷、电子技术而产生的社会信息系统,拥有 广泛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传播对象广泛/分散/不定量,普通社会成员; –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 –传播内容相对公开; –有反馈机制(热线电话、读者来信),但缺乏即时干 预能力
2.2 人的内在传播
文化力的传播博弈:没有硝烟的战争
法国 –把对外文化宣传视为法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每年要花10亿美元在全世界传播法国的文化。 –通过卫星和视听传媒等高科技手段,把自己的图像 和声音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最近法国创立了自己的“CNN”
4.6 教育:师生关系的良好互动
• 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什么传播效果会有差异? • 如何看待沟通和解决师生关系的对立?
4.4 新闻:眼球造就注意力经济
• “狗咬人”与“人咬 狗”; • 点击,就是生产力; • 芙蓉姐姐,卖博客; • 娱乐直播“真人秀”;
4.5 文化:传播民族形象的途径
• • • • 电影《卧虎藏龙》的成功 姚明登陆NBA—— 中国的“高度” 刘翔110栏奥运冠军—— 中国的“速度” 孔子学院和“汉语热” 北京计划在世界各地兴建100所孔子学院 目前有3000万外国人在学习汉语
•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 条件; •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传播的类型
• 一般: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传播; –人的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 育传播; •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信息科学把“信息”引入传播学,使之更科学严 谨
1.1 传播与信 息

教育传播学讲义

教育传播学讲义

《教育传播学》讲授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一)三个实例1.幼儿隔离2.海员打捞3.切断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看能维持多久?(二)传播对人类的意义1.传播是个体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缺少这个条件个体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体。

2.传播是维持个体正常思维和行为不可缺少的条件。

3.传播是维持社会正常思维的重要条件。

(三)传播定义模式人类借助各种载体或媒体进行交流、交往以达到各种目的意图一种活动或过程(人际间传播)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一)人对人传播(人际传播)P31.个人之间传播2.组织传播组织传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通过一定的媒体3.大众传播通过一定媒体,对一群不可预知的受众,进行信息传递交流活动。

目的: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着的意向4.教育传播(二)人的内在传播;分类:外刺激传播(心理学)反射性传播(生理)思维性传播:思维性传播则是没有任何干扰,是最纯粹的传播。

I<——>ME(三)传播的功能1.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社会学家萨皮尔认为: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织的网,传播就象血液流经心血管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社会机体服务。

传播具有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

2.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政治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认为传播有三个功能:(1)传播具有授予团体和个人以社会地位的功能。

(2)传播具有促进执行社会准则的功能(社会舆论)。

(3)传播具有消极的误导功能。

(从某种角度,具有精神麻醉作用)3.从传播学角度传播学家拉斯威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传播的主要功能有: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的概念(一)概念师生之间利用有效媒体特定内容促进学生发展(二)教育传播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3.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二、教育传播的演进(一)口语传播阶段主要特征:信息较少且零散无序。

教育传播学(全套课件337P)

教育传播学(全套课件337P)

主我(I)和客我(me):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接收装臵:感官 传递装臵:神经 处理装臵:记忆、思维 输出装臵:语言、动作、表情、行为等
3、传播的功能
拉斯韦尔,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
付环境、传递遗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 与功能》;
一般: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4、传播学能做什么?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
条件;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传播的类型

一般: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传播; 人的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 传播;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加涅) 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 呈现侧记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正 确性的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组织者:使用引导性材料,来帮助对学习内容建立定向 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发生在先,称:‚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 上位组织者:渐进分化策略 下位组织者:逐级归纳策略 并列组织者:整合协调策略
4、网络时代的教育传播变革

时空关系变化,打破原有传播结构; 传播要素变化: 教育者从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媒体变成双向多向媒体 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方式变革:一对一、一对多变成多对多

三、教育传播学

性质 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 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 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当然,这种模式较好地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而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受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第一章教育传播学1绪论

第一章教育传播学1绪论

(四)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传播,是传者通过媒 体(相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等)向广大公众 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 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
(五)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迂回缓慢,具有更多 的单向传播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 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
组织传播:
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 息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的目的是:(1)与其它组织达成有 效的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2) 使组织内部成员贡献出自己的心力,并和睦 共处,以共同的行动促进共同的利益。
大众传播
是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 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传播的功能
较有影响的是LASSWELL和SCHRAMM的传播功 能说。
拉斯威尔在他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一文中,提出传播有三大功能:
监视环境:通过传播,人们不断获取信息,并了解 自己所处环境。
应付环境:人们对所了解的各种社会情况,作出解 释,并制定对策。
传递遗产:将社会遗产,传递给年轻一代。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包括:符号的类型 与本质,教育中的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等 等的研究。
5.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的研究。包括:教育 传播通道及通道中的干扰,教育传播媒体的 分类、特点和功能,教育传播媒体的应用等 等的研究。
6,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 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责任和应具备的品质,教师 与学生的传播行为等等的研究。
(四)为了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
研究教育传播学,可以使我们掌握教学设计的 原理和方法以及用教育媒体传递教育信息的 最佳方式,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
奥斯古德:“传播就是一个系统,通过操纵可 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强调传递信 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并据此来检测传播活动 是否进行及传播效果。——影响说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传播学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教育技术4.课程地位:专业限选理论课5.总学时:36学时6.总学分:7.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导论二、课程目标该课程主要讲授基本的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的知识,目的在于让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了解并理解传播的含义、传播的模式、传播的组成部分、传播的效果原理,并能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传播现象,分析教育过程,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2.陈述传播的类型3.解释传播的功能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第一节传播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传播的类型;传播的功能;第二节教育传播教育传播的概念; 教育传播的演进;第三节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 教育传播的定义; 教育传播的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第二章教育传播系统(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概念:系统、教育传播系统、要素、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

2.阐释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3.解释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会构成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并举出实例。

4.阐明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个功能。

第一节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第二节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第四节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教育传播控制系统;教育控制系统的特性;第三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说明概念:模式、传播过程、传播者、受播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教育传播过程2.阐释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3.阐释拉斯韦尔传播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宣伟伯模式等4.阐释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5.阐释三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 传播的类型
自然的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教育传播
❖ 活动。 ❖ 组织传播: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
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 大众传播: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
绪论
❖第一节 传播 ❖第二节 教育传播 ❖第三节 教育传播学
❖ 学习目标 ❖ 1、说明下列名词、概念的含义: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
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人的内在传播。 ❖ 2、阐述传播的类型和功能。 ❖ 3、区分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 4、阐释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5、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 6、阐明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 7、阐释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 8、对教育传播理论的学习、研究产生兴趣,并有在此领域
阶段 时间
重媒体 20世纪 阶段 30—50
年代
研究重心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教育传播媒体 注重对比研 行为主义学习
的功能与效能 究
理论、戴尔的
《经验之塔》
理论
重过程 20世纪 教育传播系统 注重系统方 传播学、系统
阶段 60—70 的构成要素 法

年代
重优化 20世纪 阶段 70年代

教育传播过程 注重个案研 认知学习理论、 的优化设计 究和评估 教学过程最优
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 教育传播: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交
流活动。
❖ (二)人的内在传播
❖ 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 我A和我B ❖ 人的内在传播是外界刺激所引起的人的内部
的心理调节。 ❖ 人的内在传播是人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感
性知觉和表象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概念和推 理、形成思想的过程。
❖ 1-2-2 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 二要素说:认为构成教育传播系统的要素有两个: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要素说:认为构成教育传播系统的要素有三个: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材。 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育传播系统的要素有四个: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
❖ 五要素说:认为构成教育传播系统的要素有五 个: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 者和教育效果。 六要素说:认为构成教育传播系统的要素有六 个: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 者、教育效果和教育环境。
化理论、教学 设计理论
1-3-1 教育传播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 教育传播学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和传播 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 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 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 教育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教育传播和大众传播
❖ 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 递为核心。
❖ 不同点:1、目的 ❖ 2、对象 ❖ 3、传者 ❖ 4、大众传播间接;教育传播可间接、可直接 ❖ 5、大众传播单向;教育传播双向 ❖ 6、信息的选择
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
❖ 明确的目的性 ❖ 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 受者的特定性 ❖ 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教育传播学
南国农,李运林 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传播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 第三章 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 第四章 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 第五章 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 第六章 教育传播环境 ➢ 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 ➢ 第八章 教育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
❖ 英文Communication 交通 沟通 传通 传意 ❖ 拉丁文 Communicare 共用 共享
❖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 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 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 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 息,传播不止。
作深入探讨的意愿。
❖ 教学提示:
❖ 重点要掌握以下内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 学的含义。教育传播的起源和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法。 ❖ 教学手段:电子演示文稿展示文字、图片。 ❖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设备。
第一节 传播
❖ 1-1-1 传播的含义
❖ 正确地理解传播这个概念,有几点需要注意:

(1)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 (2)传播是一种过程,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 生反应为结果,没有反应,不算传播; (3)传播是一种互动,只有传播者的传递活动, 没有受传者的接收活动,是不会有传播产生的,反 之也一样;
❖ (4)传播必带信息,必经通道,传播者、受传者 和信息、通道是传播的基本条件;
❖ (5)传播需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符号是信息的 代表,信号是负载符号的实体,运用符号、信号表 达意义,才能实现信息交流的活动; (6)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也可以通过音乐、 图画、戏剧、舞蹈,甚至所有人的行为都可以是传 递信息的媒体;
❖ (7)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 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 (8)广义的传播,包括一种机器影响另一种 机器程序的信息传播,即机器的传播,当然 也包括自然界动物、植物之间的信息传播。
1-2-3 教育传播的演进
❖ 口语传播阶段 ❖ 文字传播阶段 ❖ 电子传播阶段 ❖ 网络传播阶段
1-2-4 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 一、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 ❖ 二、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 ❖ 三、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
第三节 教育传播学
❖ 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 ❖ (一)重媒体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 (二)重过程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 (三)重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
三、传播的功能
❖ 拉斯韦尔的三大功能说:监视环境、应付环 境、传递遗产。
❖ 宣伟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 一般说: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 教育传播
❖ 教育传播的概念: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 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 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 一种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