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和字》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精品课件

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 别名,因此又叫“别 号”。号往往即兴而 起,不一定和名之间 有联系。但号往往用 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 眼,因此号又俗称雅 号。
李白:
青莲居士
王安石:
半山
杜甫: 少陵野老 白居易: 香山居士 苏轼: 秦观:
贺知章: 四明狂客 李商隐: 玉溪生
东坡居士
淮海居士
欧阳修: 六一居士 黄庭坚: 山谷道人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 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绵 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下令放火烧 山。介之推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 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 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 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 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 灯为戏,所以又称灯 节。宋欧阳修《生查 子· 元夕》:“去年元 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 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 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 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 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 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陆游《游 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 朴古风存。 ”
姓
姓作为一种族号,他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 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
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 姓的由来已久,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姚 等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 中就有了姓的分别。 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昊是嬴姓, 太昊是凤姓。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 邓、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 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古人的名字和称谓

• 在社会交往中,称呼自己一方的亲 属时,常使用家、舍、先、亡等作 为谦称词。“家”和“舍”称呼自 己一方在世的亲属,“家”,专指 比自己辈分大或年长的亲属, “舍”专指比自己辈分小或年幼的 家人。“先”和“亡”专指已经故 去的亲属,“先”用于比自己辈分 高或年长的家人,“亡”专指比自 己辈分小或年幼的家人
• 同一称呼在不同时期不是同一人。
• 春秋时期,国君的女子或夫人称呼: 以排行加己姓,如孟子、仲子、伯姬、 叔姜、季妫;以丈夫氏加己姓,如赵 姬,栾祁;以女子国名加己姓,如齐 姜、陈妫、秦嬴、郑姬;以丈夫国名 加己姓,如秦姬;用丈夫谥号加己姓, 如庄姜、宣姜、武姜。
三、古人的号
• 1、出自古语
晋代的葛洪,自号抱朴子,取 《老子》“怀素抱朴”
二、名和字的关系
•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以正 体,字以表德。”
• 1、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 此能起解释的作用
• 2、名与字所取的含义正好相反 相对
• 3、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
• 古人字加衬字,如“子”、“甫”,或写作 “父”。比如带子字的,子产(公孙侨)、子犯 (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 (冉求)、子夏(卜商)、子我(宰予)、子贡 (端木赐)、子长(司马迁)、子桓(曹丕)、 子孝(曹仁)、子廉(曹洪)、子布(张昭)、 子明(吕蒙)、子义(太史慈)、子龙(赵云)、 子翼(蒋干)、子安(王勃)、子厚(柳宗元)、 子固(曾巩)、子昂(赵孟頫)。带甫或父的, 比如孔父嘉;鲁国公子翚字羽父;王安石,字介 甫;“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2、庙号是天子死后在祖庙里牌 位上写的号。一般原则是祖有 功而宗有德。汉代以前,不是 每个天子都有庙号。
• 3、年号是封建社会天子即位以 后为了纪年而起的名号。年号 始于汉武帝,一般认为汉武帝 第一个年号建元就是年号称呼 的开始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作者:谢英杰来源:《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2015年第12期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物品(当然也包括人)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地指出一个东西、指认一个人,否则,将分不清物品、辨不出人。
名字其实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我们对人的一种称呼。
但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的名字和古代人的名字含义是不一样的。
现在所说的人的名字是一个人的姓名,而在中国古代,名与字是分开使用的。
相传远古时候,婴儿要在出生三个月后才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中国古人“名”的由来。
这可能是当时医疗卫生条件差,出生满三月,才能确定能否存活,长辈才帮小孩正式取“名”。
这种直到婴儿三个月时才取名的习俗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民间仍保留着,只不过取“名”的权利已不再是父亲一人的“专利”,而是婴儿所有亲人的“民主”表决。
这个“名”是小时候在家供亲人长辈称呼用的,通常叫“小名”或叫“乳名”“奶名”等。
先秦之前,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与时下不少集体“成人宣誓仪式”不谋而合的是,在古代,也有“成人仪式”,只不过是家庭或家族举行的。
男孩到了20岁的时候要就举行“结发加冠”之礼(有点类似现在的“成人仪式”),表示成人,这时候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也要举行“结发加笄”之礼以示成人和可以嫁人了,这时候她们也要取字。
所以,古时候男女都要取字的,大家熟知的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她的字就叫“璇卿”。
古人有名,又有字,那么名与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流行的说法是,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等方面的联系。
就目前而言,它们的关系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同义互释。
名和字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
如屈原,名平,字原。
《尔雅·释地》中说,“广平日原”,所以,“平”“原”两字可以互相解释。
再如大家熟知的岳飞,字鹏举。
而“鹏举”就是大鹏展翅高飞之意。
2.意义相近。
字和名意思相近(往往暗含同类物体),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
第四讲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2.氏的来源方式 (4)以所居处的地名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公族有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和南门 一带的,因古代外城称郭而分别以东郭和南郭为氏。春 秋时期齐国有东郭偃,自称是齐桓公的后代。而成语 “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处士,也是齐国人,生活在齐宣 王和齐湣王时期。 东门、西门、百里、郑丘等,也都是以所居住的地名为 氏。
七、避讳 3.避讳的方法 ①改字
②空字 第一,将所避的字写成空围,作□,以代替所避之字。 第二,省缺须避之字。 第三,以“某”字代替所避之字。 第四,以“讳”字代替所避之字。 ③缺笔
七、避讳
3.避讳的方法 ④改称 西汉吕后名雉,《史记·封禅书》中将“雉”改称为“野 鸡”。 东晋郑太后名阿春,“凡名春悉改之”,于是改“寿春” 为“寿阳”,“宜春”为“宜阳”,“富春”为“富 阳”。 宋仁宗名祯,当时开封城内的“蒸饼”改称为“炊饼”。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1.姓的来源方式 (2)地名转化说 《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 炎帝为姜。” 《史记·陈杞世家》:“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 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1.姓的来源方式 (3)吹律定姓说 何晓明《姓名与中国文化》:“吹奏音乐,依其声音来 确定姓氏,这种说法固然美妙、浪漫,但显然是作者的 主观臆测之辞,其距离姓氏由来的事实真相,实在是不 可以道里计了。”
1.姓所以别婚姻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 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 出自桓,不可。” 2.氏所以别贵贱 《白虎通姓名》: 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 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古人的名、字、号作者/王少华贾文丰姓和名的由来《说文5种:“名于父为类。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左传·桓公六年》)古人十分重视这段话,《礼记》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这里所谓的“以名生为信”,就是按人出生时与某事相关联取名,并且该事要真实可靠,如郑庄公出生时逆生,他的母亲武姜为他取名寤生;鲁公子友出生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
所谓“以德命为义”,即以祥瑞之事来取名,如太王感到文王将来必定昌盛,故为其取名“昌”。
所谓“以类命为象”,即根据出生后的相貌特征与某物类取名,如孔子“生而首圩顶”,名丘。
所谓“取于物为假”,即假借万物之名而命名,如陈宣公、宋昭公皆名杵臼;再如孑L子的儿子伯鱼出生时有人送鱼,故取名鲤。
所谓“取于父为类”,即以与其父相关相类的事取名,如鲁庄公与其父同生日,取名日同。
同时,命名还有6条禁规:1.不以国名作人名;2.不以本国官名作人名;3.不以本国山川名作人名;4.:“名”是供成年、结笄加字、许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名和字的关系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
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着“名字相应”的原则,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
《白虎通义·姓名》日:“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从名与字的连带关系和构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同义互训。
如诸葛亮,字孔明;张衡,字平子;秦观,字少游。
这里的亮与明、衡与平、观与游同义,可以相互注释。
反义相对。
如朱熹,字元晦;韩愈,字退之。
这里的熹与晦、愈与退都是反义相对的。
连义推想。
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长。
苏轼字子瞻,由倚轼而推想到瞻望。
秦观。
长幼。
其中的“伯”与“孟”又有区别,嫡妻所生长子(女)称“伯”,妾所生长子(女)称“孟”。
古人的字与号

名
名是人与 人之间互相区 别的符号,在 古代婴儿出生 三个月后一般 由父亲命名。
取名五法六忌
五法是:信法,按出生时的实际情况起名; 义法,以祥瑞起名; 象法,以身体某部位像自然界某物起名; 假法,借万物之名起名; 类法,以和其父相类相关的事起名。 六忌是:不可用本国国名; 不可用本国职官名; 不可用本国山川名; 不可用某种疾病名; 不可用牲畜名; 不可用礼器和货币名。 惟恐"以国(取名)则废名,以官(取名)则废职,以山川 (取 名)则废主,以畜牲(取名)则废祀,以器币 (取名)则废礼 "(《左传· 桓公六年》)。但是实践中的取名之道,作为一种历 史的具体的文化现象,则远远不止这"五法",更不尽为"六忌 "所限。
字仲谋 字季佐
㈣引经用典
陆 羽
• 1、唐代 陆羽 • 名 羽 字鸿渐 • 《周易》 : • “鸿渐于陆, • 其羽可用为仪”
曹 操
• 2、三 国曹操 • 名操 字 孟德 • 《荀子。劝学》 有“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 是之谓德操” 现在: • 有“道德情操” 之说
• 齐贤 因为仰慕某 一古人,遂以其姓 名或名字以为自己 的名字 • 宋代范仲淹, • 名仲淹,字希文。 • 淹,即指江淹, 字文通,
孔子
• 纪事 取可资纪 念或 有 所触发 的事物为名字 • 春秋孔子, • 名丘,字仲尼。 • 据说孔子的父母祷 于尼丘山才生下他, • 故名“丘”字“尼” 以记其事。
• 祟教 • 东晋以来,佛教、 道教盛行,人们多 取释道事物以为名 字 • 唐代王维, • 名维,字摩诘。 • 维摩诘,为梵文的 音译略称, • 佛教经典《维摩诘
假法:
《孔子家语》:“伯鱼之生也,鲁昭公以 鲤赐孔子,荣君之貺,故名鲤字伯鱼” 孔子的大儿子出生,国君送来鲤鱼, 孔子以之为荣耀,就借物为儿子取名鲤, 因是老大,故字伯鱼。
古代人的姓名字号

例如: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出自《 滕王阁序》) 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 六。(出自《陈情表》)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繆,郁 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名与字的关联
在我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 回事,名是名,字是字,但这二者 之间又有着很多有趣的联系。
名与字意义相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名是人们之间 相互区别的符号,《说文解字》对名这 样的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 者,冥也,冥不能相见,故以口自名” 。 在古代社会,据《周礼》“婚生三 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一般由 父亲命名。
字
字是20岁进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 ,《礼记·冠义 》上说:“已冠而字 之,成人之道也。”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 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
例如: 1、曹操,字孟德。 孟表示庶出的老大,德是德性的意思 ,与“操行”一词相呼应。 2、欧阳修,字永叔。
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 相生, 取于古语和成语等。
必掌握的文学常识
一、姓名字号各自的意义 二、名和字的用法 三、名和字的关联
例如: 1.屈平,字原。 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2.颜回,字子渊。 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名与字意义相关
例如: 1.赵云,字子龙。 《周易》:“云从龙,风从虎。” 2.关羽,字云长。 羽与云长都与飞翔有关。
名与字意义相反
例如: 1.曾点,字皙。 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2.朱熹,宇元晦。 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五 年 级 文 学 常 识
古 代 人 的 姓 名 字 号
姓
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而图 腾崇拜是一个部落的标志,所以姓最初代表 着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 简称族号。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是原来的部落又分 成若干新部落,为表示区分便为自己的子部 落起了共用的代号,便是氏。 古人的姓名字号十分复杂。在春秋时代之 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 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古人有名有字

古人名字解诂作者: 吉常宏,吉发涵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出版年: 2003年1月1日页数: 341 页定价: 45.0装帧: 精装ISBN: 97878012649238.4( 27人评价)51.9%29.6%18.5%0.0%0.0%评价:写笔记写书评加入购书单分享到推荐内容简介······一、本书人名全選自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一年所编《中国人名大辞典》。
编排次序基本仍其舊。
二、命名取字,上古多尚質樸,中近古特重文饰,前者多古词古義,今颇歎曉,后者多取義经傅诗文,亦纡曲费解。
三、命名取字本有通则,但时代不同,风尚各異,且因人物身份,教飬,志趣不一,故其中亦有變化。
四、名字取義,出處颇多相同者,故诠释时或详於甲略於乙,再详於丙而又略於丁。
五、本书於同名異字條目中,遇取義同出一處者则用“解见1”“解见2”或“解见3”等方式作解。
六、古籍傅世日久,展轉翻刻,遂多魯之误,名字产生化错,自属常事,或有发现,必就名字相协之理加以辨正。
七、本书不以帝王益號、廟號立目,如不收魏武帝而收曹操,不收流媒体武帝而收萧衍,不收太祖而收朱元璋。
古人有名有字。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
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
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释则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意义相同。
再如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含义也相近。
其二: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意义相辅相成 • 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 • 曹操,字孟德。 • 字和名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 • 赵云,字子龙。 • 《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 • 辛弃疾,字幼安。 • 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 • 杜牧,字牧之。 • 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 李白,字太白。 • 太白指太白金星 。
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
你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吗?
《古人的名和字》
取名字
• 1.寄予美好的希望 • 哲明、杰阳、婷颖、静婉、之乐 • 2.纪念某件事物 • 建国、文革 、雨、思君、爱马 • 3.追求与众不同 • 肜 (róng)、钺(yuè)、懋(mào)
《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往往不止一个名字?
《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的名和字》
• 4.拆解“名”的结构
• 谢翱,字皋(gāo)羽。 • 刘侗(dònɡ),字同人。 • 毛奇龄,字大可。 • 宋玫, • 字文玉。
《古人的名和字》
思考
• 能根据自己的名,给自己取个字吗?
《古人的名和字》
• 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 • 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 • 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 • 孙翊(yì)排行老三,取字叔弼(bì ); • 孙匡行老四,取字季佐。
《古人的名和字》
• 2.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 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
• 司马迁,字子长; • 曹植,字子建; • 苏轼,字子瞻; • 杜甫,字子美; • 柳宗元,字子厚 。
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的名和字
• 《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 •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
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 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古人的名和字》
常见的字
• 1.常见的有按兄弟排行的次序取字,长兄为 伯(孟),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
• 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 为老大,字孟跛。
《古人的名和字》
名和字的关系
• 1.意义相同
• 屈平,字原。 • 广平曰原。 • 诸葛亮,字孔明。 • “亮”与“明”义同。 • 宰予,字子我。 • 予,我也。 • 欧阳修,字永叔。 • “修”与“永”同义,长。
《古人的名和字》
• 2.意义相反
• 刘过,字改之。 • 改了就不为过错。 • 王绩,字无功。 • 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 曾点,字皙。 • 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 朱熹,宇元晦。 • 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 韩愈,字退之。 • 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