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七年级地理《世界的人口》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概念,学会计算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2.通过读图分析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通过读图和活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

4.通过读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通过活动了解地理环境对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

5.知道人口问题的两种表现形式。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6.通过读图或辩论等活动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思考、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地理填充图册、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北京欢迎你》
展示图片
“上班路上”
提问:
由这副图你可以想到什么?
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
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
的居民”,那么,“地球村”到
底有多少居民呢?他们又是
如何分布的呢?今天,我们来
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同位讨论
个别回答
人多
通过欣赏
图片和歌
曲,提出问
题,引导学
生进入本
课内容,激
发学生探
究问题的
的兴趣。

人口的增长
自主学习
讲授新课
人口的增长教师巡视
1指导学生读教材P88,
指导完成P89的读图第1题
提问:
(1)世界每增长10亿人口所
用的时间长短中,你有那些发
现?
(2)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启发学生从“世界人口增长示
意图”中去发现自1830年以
后,每增加10亿人所需时间越来
越短:从100年缩短到12年,
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由缓慢正
不断加快;从图上可直观地看出世
界人口增长的特征,
(3)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表示
人口增长的快慢?世界各地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是一
样?
2.指导完成课本P90页活动1
提醒学生用的是千分率
德国 -2‰,意味着什么?
拓展
以助学为纲,读教材,明确学习目标,完
成助学的学案,同位互查
(5-8分钟)
一位学生朗读“世界人口日”
合作探究同位合作,
1.读图5-1-1,完成读图思考题
明确:
目前,世界人口是70亿,世界
人口每增加10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
短。

从曲线和表格计算中,我们看
到: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用人口自
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近几十年来,经济水平的提高和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婴儿死亡率
下降,人的寿命延长,促使人口数
量不断增长。

2.读图5-1-2“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和
增长(2010年)”
得知:
大部分学生
课下不预习
课文,让学
生自主学
习,是为了
让学生对所
学知识有初
步了解,明
确了学习目
标,也便于
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和掌

通过分
析图表,强
化了学生
绘制曲线
统计图的
能力,同
时,动手又
动脑,让学
生建立综
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

各述己见
观察课本第76页“地界气候类型
分布”图,回顾气候知识,
补充小结
人口稠密区:人类农业历史悠
久,现代工业发展早,交通便
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稀疏
区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
较少。

你想把家选在哪?
欣赏不
同地区
聚落图片
匀,有的地方稠,有的地方稀;
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南北美
洲的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区;
人口稀疏区主要在:非洲沙哈拉地
区、大洋洲的西部、亚马孙平原、
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青藏
高原地区。

2.试从以下方面思考这些地区人口稠密
的原因:
从纬度位置看:处在中低纬度纬度;
从海陆位置看:处在沿海地区;
从地形上看:处在平原地区。

从气候上看:温暖湿润。

人口稀疏区的原因:极端干旱的沙
漠地区,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
的高原山区。

3.完成活动“家的选择”举手回答说出
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通过阅读、
使用地图
和合作学
习,让学生
掌握和巩
固分析问
题的基本
方法,逐步
发展学生
从地理图
像中获取
地理信息
的能力及
利用地图
说明地理
问题的能
力。

衔接与过渡
和你们想的一样,人们都想住在条件较好的地方,这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地区,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隐患。

形成了众多的“人口问题”(板书)
人口
问题1.我们根据给出的数
据,来计算一下我们上
一节课(45分钟)的时
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
人?
新增的这么多人,需要哪些条件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呢?
2.指导完成课本P90,活动2,
据学生回答提问:各有理由,到底人多好?人少好?还是该控制人口?
3.展示图片和资料
刚开的土地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增长过慢又有带来的问题?
人类究竟该如何发展?小结提示
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问题是不同,6750人
(1)读课文P92,完成老师的提出的问题
明确:人的生存要求,吃、穿、住、行。

还要有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要求。

“我来说说”
同一个观点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前发
言,说出理由
(2)读课本,看课本图片课本内容
明确:人口多,增长快不好,资源遭到
破坏,环境恶化,给环境、资源和社会带
来压力:
一个面包
增长慢也不好,产生兵源不足,劳动
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

人类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
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
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而使人
口的增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3)读课文,完成思考题,个别发言
明确:像印度这样的经济水平低,人口
增长快的人口大国,应控制人口的增
计算题的设
计,一是活跃
课堂气氛,二
则通过计算,
强化人口压
力,让学生自
己产生疑问,
带着问题进
入下一环节
的学习。

能充
分调动学生
的思维,在交
流、碰撞中解
答困惑、突破
难点。

合作探究4.引导学生读课本P94
小结过渡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
国共同关心的问题,解
决了人口增长的问题,
还有另一个人口问题,
5.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
市的问题,
家里人有外出打工吗?
都到哪些地方去打工?
展示图片
这主要出现在经济水
平较低的国家。

(1)为什么去打工?
城市有哪些条件吸引人
们去打工?给城市带来
哪些压力?
提示学生比较城市与农
村的区别要从人口密度、就
业性质、生活条件、教育医
疗条件等方面进行。

(2)怎样改变农村的
长;像日本这样的经济水平高人口增长
慢的国家,应鼓励生育。

学生举手说
上海杭州济南广州深圳等
北京车站
根据教师的要求小组内合作,思考教师提出的
问题。

明确:经济水平提高后,农村出现大
量剩余劳动力,人们主动到城市寻找更
好的就业机会及生活、交通、教育、医
疗、娱乐等条件。

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
住房拥挤、交通拥挤、垃圾过多、噪声
污染等。

给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
劳动力减少、家里老年人负担加大、留
守儿童增多,同位讨论,个别回答
明确:发展当地经济;改变当地的条件;
缩小城乡差别。

对农村人口
迁移的问题,
学生很熟悉,
本校学生中,
近一半的家
庭有外出打
工人员,许多
学生是跟爷
爷奶奶和外
公外婆生活。

多这方面的
感受颇深。


片的设计跟
让学生体会
到:大量的农
村人口迁移,
给城市和农
村、给社会和
家庭都带来
负担;教育学
生珍惜现在
设计中联系到中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并配以图片和地图进行观
察比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很
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中去,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在轻松愉快中就
完成教学。

反馈练习
一、漫画说明了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哪些问题?
二、【当堂达标】
1.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世纪以前,人口增长较快 B.19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缓慢
C.20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缓慢 D.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大大加快2.21世纪以来,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欧洲 B.大洋洲 C.亚洲 D.非洲
3.下列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A.印度 B.中国 C.英国 D.巴西
4.关于人口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的疏密不同可用人口密度来表示
B.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国家,人口密度越大
D.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口密度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小
5.有关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大洋洲
B.人口增长越快越好,可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C.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社会增加一系列负担,所以增长慢好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下列问题中,不属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是()
A.交通堵塞 B.就业困难 C.人口老龄化 D.居住条件差
7.读图,“世界人口分布”
回答问题。

(1)图中四个人口稠密的地区分别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

(2)上述人口稠密的地区大部分位于____半球_____纬度的______地带。

(3)图中人口稀少的地区分别是⑤未开发的____地区,⑥非常干旱的_____地区,⑦地势高峻的____,
⑧____纬度的_____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