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笔记3篇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
思想和言行。
通过阅读《孟子》,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偏离了本性。
他强调了人的修养和修身,主张“天生我才必有用”,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使命,只要努力修身养性,就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在《孟子》中,孟子还提出了“王道”和“仁政”的观念,主
张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关心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强
调了统治者的责任和担当,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感化民心,而不
是靠暴力和压迫来维持统治。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对人性和社会的深
刻思考和洞察。
他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
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从中也受到了很多启发,明白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仁义和责任对于一个统治
者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孟子》,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珍惜修身养性,关心他人,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孟子》读书笔记【1】吃苦,其实也是一种资本——再读《孟子》时的一点想法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小学九年级班王仙在学校举行的读经典活动中,我幸运的在老师处借到了他所收藏的《孟子》一书,读起来感觉比在课本中见到的节选深邃多了。
在《孟子•告子下篇》中我又找到了那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章,感觉较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广的认识。
时下,人们忙于赚钱、忙于享乐,却没有人在重视品德的高尚,重视知识的渊博;孩子正忙于比吃的,比穿着,却没有比学习的成绩,比思想的进步。
社会依然不够富有,可我们却盲目地攀比着各种各样的享受。
大人们失去了从前创业的斗志,孩子们失去了刻苦用功的想法。
在“拜金主义”的凶涌洪流中,我们认为大家都应该放弃那种“金钱至上”的狭隘观念,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人的文章了。
不是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于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们就不会给孩子太多的金钱,同学们也就不会盲目的在吃的方面追求奢侈和精细,在穿的方面追求时尚与名牌,在生活当中追求安逸与享乐,在学习方面却又自认弱智与无能。
真的,孙敬、苏秦吃尽了读书的苦——悬梁刺股,于是有了汉代的大儒,有了战国时期六国大封相的成功。
车胤、孙康吃尽了生活的苦——囊萤映雪,于是纷纷成为晋时有名的饱学之士。
匡衡吃尽了贫穷的苦——凿壁偷光,于是有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篇一:《孟子》读书笔记 5000字】《孟子》读书笔记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
主要内容两方面,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之道。
对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的探讨,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许多。
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阐述上,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
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孟子提出,实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公孙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八字,可以作为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这也是儒家一贯观点,《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王道中心为仁和义,由仁义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其旨在教导国君,心怀天下,与民同甘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
而霸道政治,是当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倡导的路线,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权和利,这种思想所以被当时执政者所接受,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
思想和言论,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读完
《孟子》,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道德和治理社会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人
性本善,但也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变得邪恶。
这一观点让我
深思,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在生活中往往会受到各种诱惑和挑战,从而偏离本心。
因此,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保持善良的本性,不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此外,孟子在书中也提到了“仁政”和“王道”,强调了仁爱
和仁政对于治理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以
仁爱之心对待百姓,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与统治者的仁政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才能获得人民的
支持和拥护。
总的来说,读完《孟子》让我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治理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儒家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书笔记(精选3篇)

孟子读书笔记(精选3篇)孟子读书笔记1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主席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笔记2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孟子
的思想和言论。
读完《孟子》,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性善”、“性恶”、“性恶性善”等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环境和影响,会产
生恶的行为。
这一观点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
到人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
另外,在《孟子》中,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王道”等思想,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以及政治领袖
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
这些思想让我感受到了孟子对于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重视,也让我对于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响,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觉得《孟子》是
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阅
读和思考,让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能够更加明智和成熟。
《孟 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孟子》,感觉就像和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
孟子主张“仁政”,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百姓的福祉。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小事,虽小却让我对“仁”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那天的天气阴沉沉的,似乎随时都会下起雨来。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
我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位卖菜的老奶奶。
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头发花白,眼神中透着一丝疲惫。
她的菜摊不大,菜品也不算丰富,只有一些青菜、萝卜和土豆。
我走过去,随意挑选了几样,在称重的时候,我发现老奶奶的秤有些破旧,刻度都不太清晰了。
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这秤准不准啊?别坑我啊。
”老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赶忙说道:“姑娘,你放心,我的秤绝对准,我在这卖菜这么多年,从来没骗过谁。
”她一边说着,一边用粗糙的手把菜整理好,装进袋子里递给我。
我付了钱,正准备离开,突然听到旁边有人大声嚷嚷:“你这老太婆,怎么卖这么贵,人家那边比你便宜多了!”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正对着老奶奶发脾气。
老奶奶一脸无奈,解释说:“我的菜都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价格已经很公道了。
”那中年妇女不依不饶,非要老奶奶便宜点,不然就不买了。
老奶奶显得有些为难,犹豫了一下,还是给她减了点价钱。
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老奶奶辛辛苦苦种点菜拿来卖,赚点钱不容易,却还要受这样的委屈。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
雨来得很急,大家都开始匆忙收拾东西。
老奶奶手忙脚乱地想要把菜盖上,以免被雨淋湿。
我赶紧跑过去,帮她一起把菜遮好。
老奶奶感激地看着我,说:“姑娘,谢谢你啊。
”我笑着说:“没事,这点小事不算什么。
”在帮老奶奶收拾菜的时候,我发现她的手长满了老茧,还有几道干裂的口子。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为了生活付出了多少辛劳。
回到家后,我一直在想这件事。
老奶奶就像孟子所说的那些普通百姓,他们勤劳、善良,却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读完《孟子》后,我深受启发。
孟子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只要人们能够保持和发展这些萌芽,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这让我明白了,道德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的疾苦。
这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取决于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的精神。
他认为,在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使我深刻理解到,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坚守正义和道德的勇气。
《孟子》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道德、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人。
同时,书中所蕴含的智慧也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读书笔记3篇*目录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范文《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一)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卿,亦称;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积”的思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渐”的思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关于教学的思想;1.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骐骥一跃,不能十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卿,亦称孙卿,赵国人。
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
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
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积”的思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渐”的思想。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止),其渐之滫(x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关于教学的思想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自以欺。
”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他鄙视“耳口之学”,认为学习不能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道听途说,应当体现在行动上。
学习应使自己身心受益,而不是用来炫耀或作为进身的敲门砖。
3. 重视“思”:提出了“兼陈中衡”的思想。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他认为,圣人知道思想方法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祸害,所以既不任凭爱好、又不任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终了,既不是只看到近处、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不是只知道现在,而是同时摆出各种事物并在其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权衡。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二)孟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生于邹(今山东省邹县)。
他授业于孔丘的孙子思的门人,一生崇拜孔丘,以学习孔丘为志愿。
子思孟轲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
关于教学的思想1.自造自得,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2.启发思维,特别重视怀疑。
3.循序渐进,教师应如“时雨”。
4.专心有恒。
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卿,亦称孙卿,赵国人。
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
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
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关于教学的思想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3. 重视“思”:提出了“兼陈中衡”的思想。
[孟子读书笔记范文]孟子读书笔记(2) | 孟轲的文,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
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
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
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从个人到家庭,至自各阶层的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
在这个物欲横流,进退失据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
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变化的背后是什么?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
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首先,社会的稳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
社会只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前进和发展。
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对我们不断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具有积极的启示。
同时,它又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础。
其次,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是孟子的基本思想之一。
他强调治国为政要爱民、保民、利民、安民、富民、与民同忧同乐、获得民心,进而安定社会和统一天下,主张国君要把人民当作三宝之一,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卓越见解,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先秦时代“民为邦本”的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
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取于民有制”和薄收赋税的财政赋税制度、优先照顾穷困的抚恤制度。
当我们今天做事时,总会不由的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当我们面对灾难,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不禁要感慨:华夏儿女的优良传统与善良之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千年前儒家学说代表孟子的至理名言,也是以后千万年不变的美德、传统。
[《孟子》读书笔记sub-info" id="sub3">孟子读书笔记(3) |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