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性散文阅读指导
哲理散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哲理散文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哲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哲理散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针对哲理散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一种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哲理散文。
二、课前准备1. 教师可以为学生带来一些经典的哲理散文,如《人生的枷锁》、《云中谁寄锦书来》等。
这些散文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2.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哲理散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3. 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水平,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性化指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对哲理散文的主题进行猜测,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展示一张描绘夜晚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星星的意义和人生的寓意。
2. 阅读散文教师可以将经典的哲理散文以打印或投影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
学生可以阅读散文的整篇内容,理解其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散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笔记。
3. 分析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就散文的主题、作者的意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多角度地审视散文的内涵。
4. 思考拓展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拓展。
例如,根据散文的启示,学生可以谈谈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散文中的哲理启示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写作或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四、课堂总结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哲理散文的价值和作用,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和欣赏哲理散文的机会。
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肯定或建议,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思考。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阅读技巧及答题方法指导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阅读技巧及答题方法指导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方法指导一、散文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言语感情色彩浓厚,婉转含蓄,声调协调,表现力强。
在阐发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言语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言语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了解其深层含义。
挖掘生活哲理,理解象征意义——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4发掘作者 寓于形象中的哲理 , ( . 如 ( 白杨礼 赞 中的白杨
树 的形象 , ( ( 月迹 中月亮的形象, 都是蕴含 着丰富 哲理 的形象。 ( ( 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 民团结 奋斗、 不屈不挠的品质;《 ( 月迹》中的月亮象征 光明、 美好 的事物 , 追月就是追求光明、 美好的事物 , 告诉人们 , 对于
情和托 物言志是 这类散文 最常用的手法 。而直抒 胸
@ ⑦ @
臆的方法, 在文章 中可以 出现, 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
不 多 见。
@
一
个好记者终身是一个怀疑主义 者。
— —
杰 克 ・史 密斯
;
;
番 咖
文, 将感情寓于景物之 中, 赋景物 以生 命 , 明写景 , 写 暗 情 , 到情 景交融 , 做 情景相生 。如朱 自清的 春 》、 老舍
急切地等待消 息是 一场煎熬。
— —
弥 尔顿
;
;
赫
谰
【 实践演练】
郭沫若
你是 真应 该称 为中国的国树 的呀 , 我是喜欢 你 , 我特别的喜欢
你。
但也 并不是 因为你是 中国的
特产 , 我才特别的喜欢 , 是因为你
美, 你真 , 你善。
当你 解脱 了一 切 ,你那 槎 丫 的 枝干 挺撑 在太 空 中的时 候 , 你
物 散
固 生活哲理, 团 象征意义
— —
抒情散文 阅读指 导
江苏
周俊根
【 文体解说】 主要 用 以抒 发作 者 主观 情感 的 散文 叫抒 情 散 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 , 与其他散文 但 相 比, 抒情 散文情 感更强 、 想象更丰富、 言更具 有 语
中考散文阅读指导教案(2)

中考散文阅读指导教案(2)中考散文阅读指导教案(2)文章来自:爱师网中考散文阅读指导教案复习重点:1、把握散文概念,散文特点及散文分类2、掌握散文中考考点及能出现的各种题型3、掌握并运用各种答题技巧复习难点掌握散文中考考点及能出现的各种题型复习过程一、散文概念: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二、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三、散文分类:抒情性散文、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四、中考考点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3、品味语言4、表达方式的作用5、表现手法6、发展性考题五、实例分析:结合考点,进行阅读指导六、归纳答题技巧(一)稻子(张佐香)(1)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垅沟,整理成平整如方砖的秧圃,撒下稻谷的种子。
春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之后,秧圃上可以见到苗儿破土而出。
(2)季节一抬脚迈进初夏的门槛,田埂上便站满了插秧的人们,男女老少绾起裤腿捋起衣袖。
天空跌进了水田里,打湿了几朵淘气的白云。
父亲挑着码得像宝塔似的秧把走到田边,弓腰放下扁担,用衣袖抹了抹额上的汗滴,提起秧把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秧把们“啪啪”地站到水田里。
母亲顺手抓起秧把,把腰上的稻草扎儿拆开,一分为二,左手握住半把秧苗,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敏捷地捻动,秧苗儿就一株株地分开,右手快速地夹住,再往水田里插去。
母亲的左右手配合得极为默契,她插秧时手指撩起的水花从不间断。
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竖了起来,整齐匀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
母亲是一位高明的织工,织着绿锦。
母亲用她的汗水染绿白晃晃的水田。
(3)村庄不动水稻在动,生动的水稻用叶片、用色彩托起了家园。
站在村头河堤上极目远眺,满天的绿像一场大火在田园里燃烧。
故乡秧苗的绿是一种燃烧的色彩。
诚然,除了绿之外还有红、黄、绿、白,或其他颜色,就像世事一般混乱繁杂,没有章法。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专项试题 专题05 哲理散文文章 有答案

05 哲理散文文章【阅读点津】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
这类散文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进行说明,不需要严密的论证,显得妙趣横生且富有感情。
阅读哲理散文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整体感知,读懂文章内容——明白写了什么;②分析结构,理清思路——明白文章怎样写的;③分析主旨,把握情感——弄清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典型例题】秋枣儿红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了枣树。
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
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
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
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
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
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
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
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
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
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
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
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
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第一篇: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知识导学】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
那么,我们如何阅读和鉴赏哲理散文呢?一、整体阅读,明确主旨哲理散文往往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阅读时,应先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述人生哲理?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
哲理散文一般采用卒章显志的结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认真研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大多能明确文章的主旨。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一般来说,散文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哲理散文也不例外。
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错,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找准文章线索的办法是抓文章的关键词句。
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词语或句子。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鉴赏技巧,品悟效果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自己的阅读品位。
所以,阅读哲理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2.结构安排: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和议论等。
一招搞定哲理类散文阅读!

一招搞定哲理类散文阅读!总分结构(基本结构)结构类型一1、总分总结构总分式结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提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总)分析问题(本论)---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为什么是这样(分)解决问题(结论)---论述怎么样做到和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总)文章训练论诚意朱自清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
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
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
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
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
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
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
这就是态度。
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
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
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
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
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
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
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
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
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
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
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
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
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
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
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
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
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
散文的阅读方法及解题技巧

突破散文阅读的方法与训练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的试题中,都少不了对散文阅读的考查。
而这个类文章和试题也恰恰成了学生答题路上的“拦路虎”,因而使分数偏低,不够理想。
甚至在平日的学习中。
有的学生还达到了“谈散文色变”的水准。
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们普遍认为。
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缺少方法。
不知道答题的规律,甚至不知道答题方法是什么。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认为关键是要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去答题。
这样就避免了失误。
分数也就自然会提高了。
学生也就不会为此而苦恼了。
下面就散文阅读、答题方法以及考点分析等方面略作指导。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能够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择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择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
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理性散文阅读指导
哲理散文因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成为当下高考现代文检测中最受青睐的文体;下面是有哲理性散文阅读指导,欢迎参阅。
哲理性散文阅读指导:哲理散文因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成为当下高考现代文检测中最受青睐的文体。
那么,如何阅读哲理散文呢?针对这种情况,介绍以下四种应对策略。
一、观其形与撮其神
散文最大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透过看似散漫的材料,发掘包蕴其中的哲理是最重要的,而这又离不开整体阅读、理清文脉。
显示文脉的往往是中心句、过渡句、起句、结句等,将这些句子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加深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
二、味其显与探其隐
哲理散文的思想内容深邃,语言上含蓄蕴藉,语义结构具有隐喻意味,主旨潜藏文中,比较隐晦曲折。
除极少数开放性问题外,问题的答案总是或显或隐地存在于原文中。
考生要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就在原文中。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
当然找出的词语和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
三、感其情与悟其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
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
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而感情则是以哲思为基础的,感情的浓度与哲思的深度成正比,哲思越深刻,感情越炽烈;就是艺术形象,也必须以哲思为核心。
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深刻的思想,闪光的哲理,哪怕感情再“强”,形象再“美”,也开不出活鲜鲜的诗意之花。
所以,思想哲理是构成散文诗意美的根本。
四、入其内与出其外
中考散文题的命制越来越呈现出一定的综合性、概括性。
文中一般不会有现成的原句可以作为答案,答题的信息都分散在作品的有关段落。
例文:
于缝隙之中窥天堂一枝一叶中尚能窥世界,何患一缝一隙中不可视天堂?
可曾见过湖边垂柳在日晒之下,落得水面点点光斑,就如暗香浮动,添得水面无限生机。
可曾望过空中白云朵朵,却不是形状地整齐排列,令天空趣味良多,让寂寞之人浮想连翩。
可曾……
点点光斑,投下的是枝与枝之间的缝隙,朵朵白云,是缝隙
带给它们的姿态万千。
缝隙的存在,给人的美感,让人于想像中生发欢快,于欢快中抒发情感!
而人与人之间,不也是如此?唯有留得一点缝隙,留有一丝余地,方能使交往日渐频繁,感情日益深厚,友谊更加长久。
人与人之间交往,免不了会有一些矛盾冲突,还有尴尬,退一步海阔天空,留一点缝隙给自己和朋友,不去深究谁是谁非,而是一笑而过,放宽眼界去看等,不计较利弊得失,这样,两人之间便不会埋下不和的种子,从而使友谊加深,使真情永驻,使温馨长存。
这缝隙便让人窥探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高境界,这与那些各不相让,毫无缝隙可留的名存实亡的友谊相比,就如天堂与地狱般不可逾越。
同样,在向朋友坦言自己的喜怒哀乐时,也得有个度,留下一丝缝隙,让朋友为自己分忧固然可以,可忧愁一多,不仅使自己郁郁寡欢,也使朋友难以用笑容见日,这样的友情,定不长久。
倘若你能将喜忧参半地分享给你的朋友,让他(她)与你共欢乐,解忧愁,这样岂不更好?君子之交淡若水,真心以待绝非事事相告,留一点缝隙给他人,也留一点缝隙给自己,让友谊细水长流!
天堂与地狱间,仅一人间相隔,是上,还是下,凭一缝隙足以断定,河流中,万滴欲归向大海的水滴奋力流走,而中间巨大相隔,仅露缝隙一二,懂得这点的水滴会以石缝中偷偷跑掉,留下的,是一群茫然的孩子,不懂得留缝隙的人,不懂得穿过缝隙的水珠,再如上不懂得疏密有致的木匠,永远都不会被带上环游走于天堂,窥不见世界万物。
于涉中看伟大,于细微中视庞然,于缝隙中窥世界,于缝隙中得天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留人缝隙,豁然开朗;留下一点点自由的空间,留下一丝丝细小的缝隙,给自己,也为他人。
于是,随处可见,天使在飞翔,天堂的大门四处开敞!
慢慢走,也许更诗意“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广告语。
每当想起这句话时,我总会想起广告中那个人在火车上向窗外眺望的样子。
是的,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一次所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必须参加的旅行。
也许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也许我们曾在这旅途中迷惘徘徊,甚至也许我们无法控制场旅行在何时开始、又在何时结束。
但是我们终究还是无法逃避这场旅行。
太多的人,只顾着奔向目的地而匆匆地走,无暇去看这途中的桃红柳绿;太多的人只顾追名逐利而匆匆地走,不屑去看这途中的朝阳东升日落大江;太多的人,只着眼于下一站将在何处而匆匆地走,漠然地错过了一处处诗情画意。
因此,有太多的人到达了这场旅途的终点只能空悲切、空遗憾。
那,我们为什么不该把结果看淡些,把脚步放慢些呢?
慢慢走,我们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早晨朦胧而微湿的晨雾,树尖上高歌的鸟儿,小草上附着的露珠,花朵苏醒在清新的阳光中。
这些不都是美丽吗?中午的艳阳高照,阵阵蝉鸣回荡,整齐的白杨树们在风中摇曳,也许还有田边的青蛙在歌唱。
这些不都是画意吗?慢慢走,你还会在傍晚的时侯看到一片一片绯红的晚霞,会看见隔江的小村落有炊烟袅袅升起,会看见倦鸟成群地飞会树
林。
这些不都是诗情吗?还有那夜晚,也有明月别枝,星垂平野。
这些风景,那些匆匆地走的人怕是不曾见过的吧。
慢慢走,用一种淡雅闲适的心境度过我们的人生。
用我们的眼睛去收集所有的美丽,用所有的美丽来丰富我们的记忆。
这样慢慢走,慢慢地、愉快地、平和地去看人生路上所有值得我们用心珍藏的风景,把它们作为我们到达人生旅途终点时的记忆,用这些记忆来雕刻我们生命的年轮。
匆匆地走的人也许会拥有更多的物质上的财富,更多同伴,更多为他们夹道欢呼的人。
但慢慢地走的人一定会拥有更多诗意的回忆,更多精神上的财富。
匆匆地走的人也许会比慢慢地走的人去过更多的地方,但慢慢地走的人一定会比匆匆地走的人拥有更多风景。
与其匆忙地在人生路上行走,不如把脚步放慢些,把视线放宽些。
过程如此美好,何必那么在乎那好的、坏的所谓的结果呢?且行且欣赏,且看且珍惜。
慢慢走,也许更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