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长恨歌》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融合

合集下载

《长恨歌》古诗文化解读

《长恨歌》古诗文化解读

《长恨歌》古诗文化解读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长恨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

这首诗以优美的叙述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坚贞爱国之情,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幻。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意象表达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解读。

一、历史背景《长恨歌》创作于唐玄宗年间,当时唐朝已经经历了700多年的繁荣和辉煌。

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势渐微,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白居易以一首动人心弦的长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忧虑。

二、意象表达1. 春宫图:诗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一句,通过“洞房昨夜停红烛”这一意象,表达了杨玉环作为皇帝的妃子,正值春宫之乐的背后,却要离开家人远嫁他乡的无奈和忧愁。

2. 蜀道难: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通过描绘艰险的蜀道,抒发了杨玉环近乡情怯、身世无依的孤独和无助之情。

这一意象表达了主人公对离故土、远嫁他乡的惋惜和不甘。

3. 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通过描述杨玉环美丽的形象和身姿婀娜的风采,表达了主人公对自身美貌的自豪与自怜,以及对将要面对的艰难境遇的无奈与苦闷。

三、情感表达1. 爱国情怀:诗中“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一句,表达了主人公对国家国运的担心与忧虑。

通过与自身的经历相对照,使诗歌中的爱情悲剧更具有普世意义,使之引发读者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2. 怀才不遇:诗中“时维乎君侧,语是云间珠”一句,表达了自己聪明才智却未能得到发挥的无奈和苦闷。

借由主人公的遭遇,诗人将自身的感受融入其中,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不满和对朝廷官员傲慢无能的批评。

以上是对《长恨歌》的一些主要解读。

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和背后的深意。

意象表达和情感表达则使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引发读者对功利与名利、爱国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总之,《长恨歌》作为一首具有重要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古诗,通过对杨玉环的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示了唐代女性的聪慧与身世的无奈,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和思考。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杨贵妃的生平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爱情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进行述评。

首先,《长恨歌》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痴迷与追求。

诗中所描绘的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浓烈、纯真的爱情的向往。

诗中描绘的杨贵妃美丽动人的形象,以及与唐玄宗之间的甜蜜幸福的日子,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氛围,让人沉醉其中。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爱情的殷切期待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然而,《长恨歌》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忧虑与思考。

诗中所描绘的唐玄宗因为对杨贵妃的痴迷,而荒废国事,导致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这种对爱情的痴迷和个人感情与国家大事的冲突,让读者深思。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提醒人们应理性对待爱情,不能因个人感情而忽视国家大义。

与此同时,《长恨歌》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杨贵妃生动的形象描绘以及诗中的描写技巧,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美好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诗中描绘的杨贵妃从宫中春色的繁华到投身政治的杂务,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给读者以沉痛的触动。

这也从侧面展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让人深感时光流转的速度之快,以及人生的无常性。

除了爱情与人生,诗中还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面。

唐玄宗为了迎合杨贵妃的喜好,不顾国家大事,导致了朝政的混乱。

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权力的腐败,使得杨贵妃最终遭到了不公的对待。

诗中通过描绘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宫廷的黑暗一面,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总体而言,《长恨歌》以唐代的杨贵妃的生平经历为蓝本,通过对爱情、人生、权力等主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诗人通过反思历史和展示人性的复杂性,给予了读者以警示和启迪。

《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思想性较高的作品,其主题思想的沉痛、深刻,令人百读不厌。

在阅读和理解《长恨歌》的过程中,读者也可以对自身的人生、情感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综上所述,《长恨歌》以杨贵妃的生平为线索,通过对爱情、人生、权力等主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长恨歌》是王安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男女主人公一段跨越四十年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

小说融入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元素,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通过这些元素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活的思考与关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首先,《长恨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柳淳杰和静秋对待爱情的态度各不相同,他们的情感、欲望和心态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柳淳杰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商人,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对待感情轻浮,他内心的空虚和迷茫一度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

相反,静秋是一个自由坚强的女性,对爱情充满了执着和信仰,不愿为了物质而放弃真爱。

小说中的角色性格丰满多样,他们对待感情的态度和行为也都没有一成不变,这种复杂性让作品更加真实、鲜活,并呼唤着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其次,小说呈现了命运的无常性。

在小说中,命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随时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轨迹,使他们陷入无法预料的困境。

柳淳杰和静秋在一次车祸中相遇,这个巧合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小说通过描写他们在战争、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经历,展示了命运对两个人的洗礼和磨砺。

他们的爱情在战争和革命的洪流中受到了巨大的考验,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彼此的爱情信仰,并且最终战胜了命运的无情。

小说通过表现命运的无常性,揭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强调了人们在困境中求生存、争自由的决心。

最后,小说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反思。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受到了传统价值观的束缚,但他们却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柳淳杰放弃了家族望族的根脉,选择了自己的事业和爱情,他通过创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静秋也追求着自由,她不愿为了物质而妥协,坚守着自己的真诚和爱情信仰。

小说通过呈现两个主人公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奋斗和追求,批判了传统观念对人们思维的束缚,主张个人独立和自由的精神。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人性与意蕴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人性与意蕴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人性与意蕴第一篇: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人性与意蕴扭曲的人性,无尽的爱恨——品《长恨歌》之人性与意蕴静谧地走进风情浓郁的旧上海,徜徉于缠绵悱恻的女性世界,柔美的语言使我冷静接受了人物的悲怆命运,这是一种神奇的功效,也是岑静中的感慨。

长篇小说《长恨歌》为王安忆所写,她的笔下勾勒了上海女子王琦瑶波澜起伏的四十年,她中学起便涉足社会,曾因获“上海小姐”第三而名噪一时。

篇首便以此埋下伏笔,乱世佳人总会与千丝万缕的情愿仇恨相遇。

果不其然,此后数次突如其来的大转折接踵而来,每一次打击,都源于男人而败于男人,她的恋爱有如她的一生,扭曲波折,背离正轨,却从未结出硕果,四十年光景里,爱的过程不失浪漫,结局却凄凉不已,最后仍然死于男人之手,被所谓的“朋友”无声地杀害。

《长恨歌》是隽美的,语言色彩的浓重渲染为全篇覆盖了厚实的外衣。

然而大衣下面隐含的生命之痛,绝非冷眼旁观者所能领会,唯有将自己置于其中,在繁华动荡的都市摸索复杂多样的人性,触碰生命的高峰与谷底,才会深刻地感受到人格扭曲、脱离正轨所要付出的代价,远大于平凡通俗的爱恨情愁所承载的限度。

波折的情节始终在散文式的叙述中抚平,没有惊心动魄之感,光阴岁月好比细水长流,人物的经历在隽美琐碎的言语中展开,蔓延以至升华,败落,即便几十年过去,时间流逝感仍旧不强,正如王琦瑶总是沉醉于当年的光彩中,并无年龄带来的巨大落差。

这种叙述别具一格,令人赏心悦目,但读者的淡定容易产生错觉,误认为王琦瑶的内心世界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唯有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才品读出她残缺不全的本质,她的心伤只是被高雅的风度掩盖了,不为常人轻易琢磨。

该种令人牵肠挂肚的散文叙事也许难以迎合许多人的口味,但品读过程的确细腻婉转,韵味十足。

世间能有几个王琦瑶,灯红酒绿中糜烂自己,却固执而愚昧地寻找真爱。

这种表达,也折射出王琦瑶充满矛盾的畸形人生,内心的束缚使她摆脱清纯,走向糜烂,以至于孤高的外表再无法遮掩堕落,金钱的侵蚀使其毁于一旦。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历史与情感的交织《长恨歌》不仅是一首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动人爱情故事的叙事诗,更是一幅描绘唐朝盛衰的历史画卷。

白居易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将这段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赋予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唐明皇,作为一代帝王,他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紧密相连。

诗中描述了他对杨贵妃的深深眷恋,这种情感超越了帝王的身份和权力的束缚。

而杨贵妃,以其天生丽质和聪明才智,赢得了帝王的宠爱。

然而,正是这种宠爱,使得她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诗中不仅仅是对两人情感的描绘,更是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映。

从繁华的宫廷生活,到安史之乱的爆发,再到帝王的无奈和悔恨,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历史的残酷和无情。

而在这其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和反思的对象。

白居易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手法,使得这段历史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入刻画,展现了唐明皇的无奈和悔恨,以及杨贵妃的坚贞和柔情。

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此外,诗中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这种氛围不仅仅是对人物命运的衬托,更是对历史背景的呼应。

在这种氛围下,读者更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人物的无奈。

总的来说,《长恨歌》不仅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叙事诗,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艺术作品。

它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性、情感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长恨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长恨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歌,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都非常深远。

其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构思手法《长恨歌》采用了史诗叙事的方式,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将武则天的一生和唐玄宗的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宏大而又精致的艺术世界。

其技巧性、艺术性和感染力都非常出色,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语言、情感描写都相当精致,使读者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与文学的魅力。

2. 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唐代宫廷爱情和历史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社会和人性思考的作品。

它在叙事中揭示出了当时唐朝的政治风貌、宫廷政治的黑暗与阴谋,展现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统治阶级的丧失良知。

同时,它也对历史和人生的夷视和感悟,寄托了诗人对成败得失、爱恨情仇、生命离别等主题的追求和思考。

3. 独特的文学价值《长恨歌》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高超的词艺和情感的表现,同时也表现在它的多重意义和解读空间上。

它既是一首传统诗歌,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学创新和革新,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文学流派的独具风格的探索和创新,具有跨越时空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其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反映了唐代实际情况和民间情感《长恨歌》揭示了唐代宫廷政治、宫廷性生活和皇帝、后妃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和人性局限,展现了唐朝晚期的混乱和衰落。

同时,它也反映了普通民众对皇帝和后妃这种特权阶层的不满和愤慨,表现出了民间生活和情感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2. 彰显了女性的价值和命运《长恨歌》以女性为主要题材,表现了女性命运的悲剧和不幸,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和歧视,以及女性对生命、情感、家庭、自由等方面的追求和渴望。

它也为后来唐宋词的女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文学素材和思想提示,成为后来女性文学的重要和经典的研究对象。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部以唐代皇帝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故事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杨贵妃的视角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
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描绘了唐玄宗在政治上的挣扎和杨贵妃在宫廷
中的悲惨遭遇。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唐
代宫廷的荣华与衰落,以及爱情与权力之间的矛盾。

《长恨歌》的阅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唐代宫廷的繁华与腐朽。

在小说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宫廷政治所扭曲,最终导致了
两人的悲剧命运。

唐玄宗在政治上的挣扎和犹豫,以及杨贵妃在宫
廷中的孤独和无助,让我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刻画也十分细腻,让我对两位
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除了对唐代宫廷的描写,小说还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探讨了爱情与权力之间的矛盾。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政治
所扭曲,最终导致了两人的悲剧命运。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权力
对爱情的摧残和扭曲,以及爱情对权力的束缚和破坏。

小说中对唐
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描写也十分动人,让我对两人的爱情有了更加
深刻的感悟。

总的来说,《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通过对唐代宫廷的描写和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展现,小说展现了唐代宫廷的荣华与腐朽,以及爱情与权力之间的矛盾。

阅读本书让我对唐代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爱情
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长恨歌》将会
成为一部经典之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动人的历史画卷。

长恨歌的史诗性美学

长恨歌的史诗性美学

长恨歌的史诗性美学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重要作品,以其独特的史诗性美学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长恨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从中感受到了其独特之处,并对其美学特点进行了思考。

首先,长恨歌展现了浓厚的历史感。

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将爱情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对唐朝盛世的描绘,长恨歌让读者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美好。

同时,诗中也不乏对历史变迁的暗示,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等句,使读者在欣赏爱情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变幻与沧桑。

其次,长恨歌展示了较高的艺术性。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芙蓉帐暖度春宵”一句中的“芙蓉帐”就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杨贵妃的帐篷比喻为芙蓉花,突出了她的美丽与高贵。

此外,长恨歌还运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韵律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长恨歌表现了深厚的情感。

诗中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痴迷与追求。

诗中的“长恨歌”一词,表达了作者对长久的相思之苦的感受,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悲壮与深沉。

通过对情感的真挚表达,长恨歌引发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思考。

此外,长恨歌还展示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诗中通过对杨贵妃的描写,展现了她的美丽、才华与聪明。

然而,由于唐朝的腐败与权力斗争,杨贵妃最终走上了悲剧的命运。

通过对杨贵妃的塑造,长恨歌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对权力腐败的批判,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综上所述,长恨歌作为一首具有史诗性美学的作品,通过对历史、艺术、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长恨歌以其浓厚的历史感、较高的艺术性、深厚的情感以及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长恨歌的研究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美学特点,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与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长恨歌》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融合
程美波
【摘要】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就像水与冰。

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过是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生命状态。

史学家不会把《长恨歌》看做真实的历史,然而诗人却以丰富的想象(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和缠绵的感情,对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其根源所进行的叙述是那样的富于人文精神,那样的婉转动人和耐人寻味,实在是人生“长恨”的千古绝唱。

但作为整体,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非要将两者剥离开来,尽管现实社会会时常让我们去做关于它的残酷抉择,但客观地讲,关怀与理性是相融的。

【关键词】人文关怀历史理性长恨歌崇尚价值审美理想人文精神
面对着大千世界,文学创造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题材领域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然而人文关怀则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它是“善”的集中体现,并与历史理性共同筑起文学真、善、美的价值体系。

生活中,水和冰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物质存在。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秋水》)、“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汹猛的水、蜿蜒的水、瀑布而下的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还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比我们人类有预知,它可以表现人类的思想乃至是理论:坚冰就好比人类头脑中冷静的理性,与充满关爱的柔水相伴相生。

无风无浪,温度适宜,它们和谐统一,而矛盾的普遍性又使二者常不安分,沉沦无力的“柔”沉醉至极需要呈现它的坚硬态,而当坚冰极度坚硬,以至开裂,便会再度幻化为柔水。

大自然提前安排好了这一切。

白居易的《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全诗的主题是“长恨”。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

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正史中唐朝的那段情缘:开元廿三年(735)年,不到17岁的杨玉环被选纳为寿王李瑁的妃子。

武惠妃死后,寂寞的唐玄宗开始寻觅新的爱人(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可宫中佳丽三千,他偏偏看中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

于是就有了进梨园、入道观、纳为妃的故事桥段。

而《长恨歌》中“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
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就与真正的历史有很大的出入,实际是唐玄宗见她有国色,竟悖常伦,欲占为己有,就以“做女道士”为名招入宫,经过一番暗渡陈仓后,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封为贵妃。

对于寿王而言,这是何其的痛苦与难言。

父亲是一国之君,却抢了自己的妻子,这好比在天下人面前,扒光了寿王的衣服,当街巡游一般。

寿王却不敢反抗,更无力反抗。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离自己越来越远。

在诗人的笔下,“夺”就变成了“选”,多么得掩人耳目、传诵后世!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天宝十五载(756)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杨国忠为杨玉怀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贼本尚在”。

为息军心,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当然杨贵妃的下落还有很多说法,有说“死于乱军”、有说“流落民间”、有说“远走欧美”、有说“流亡日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

《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

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

这是高力土的观点。

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

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

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

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在《长恨歌》的后半部分,借临邛道士来“精诚致魂魄”、“排空驭气”“升天入地”“上穷碧落”等一系列忙活之后终于“忽闻海上有仙山”、“中有一人字太真”,然后是“揽衣推枕起徘徊”“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再有为后人传颂千古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的最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海誓山盟、天荒地老的爱情,这也就明摆了李瑁和玉环是没有爱的,也宣誓了一个老男和一个少女爱情的坚贞。

而现实并非那样。

另外,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杨贵妃“必死无疑”,而这后面又“无中生有”出一个神话似的结局来。

这是白居易有感于唐、杨的故事再联系自己的身世经历,在人文关怀的修
饰之下,在这个文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之下,在审美理想的观照之下,而
作此篇、结此局。

他仅保留了历史的一点影子。

“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

如果人们继续
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
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

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
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

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

高力士曾言“贵妃
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

安史之
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

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

杨玉环是美的,不仅是容貌还有内心。

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

于是,人
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在此,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就得到了很好的交汇与融合。

在这个信息弥漫,全民狂欢的时代,我们崇尚价值、呼唤关怀与理性的和谐,给二者一条融合的途径:构建时代的新理性精神——当人文的纬度与历史
的纬度向交汇的时候,“真”与“善”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凸现出来,为这个纷
乱的世间凭添一种理性的温暖,一把人文的标尺。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大唐秘史》李安纲《中华秘史》系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3]《旧唐书》刘昫卷九本纪第九玄宗李隆基下(开元廿五年至天宝十五年).
[4]《杨太真外传》宋乐史著底本據《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丁如明輯校,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5年1版1印.
Try to Discuss the Fusion between Humanism and Historical Reason in
Song of Regret
Abstract: Humanism is to Historical Reason as water is to ice. They
are a system originally though they appear the difference even contrary morphology. Historians will not regard Song of Regret as a real history
while the Poet can make the story between Emperor Tang and Imperial
concubine Yang humanism and a wonder which is a truth Bards sublime. And
to be a system, we can’t and needn’t depart them away though there are
many helpless in society. Judging objectively, humanism and historical
reason can be in harmony.
Key Words: Humanism, Historical Reason, Song of Regret, Advocate
Value, Aesthetic Ideal, Humanism Spiri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