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性爱情诗歌,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该诗描写了当时唐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让人们对于唐朝皇室的生活、风气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深入的赏析。

首先,《长恨歌》是一首具有独特叙事手法的诗歌,整首诗分为49段,以叙事的形式忠实记录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的爱情历程。

整首诗的诗句形式多为七言古诗,其结构紧密,语言优美,让人流连忘返。

在叙述上,《长恨歌》主要是通过李白的仙游,由玉乐妃把她与武则天爱情发展的始末讲给李白听,以此展现这段悲壮爱情的追述。

其次,《长恨歌》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诗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复杂的政治风云背景中,唐朝皇室成员间的爱情纠葛,不仅展现了唐朝皇室生活的面貌,同时也揭示了唐朝人们对于爱情的追逐和向往。

白居易通过叙述的方式将整个《长恨歌》悬念丛生,引人入胜。

比如说,爱情早已发生但没有明说,让读者随之而去揣测未公开的婚姻;武则天!她不仅在唐朝的历史上成为了难以忘却的名字,更在《长恨歌》中,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她的生命周期内,她经历了很多预料不到的挫折。

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气息。

第三,《长恨歌》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情感的挣扎和关切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主题,更重要的是本篇诗充分表达出作者对于爱情、平民草民的关注以及对于人的命运在深处的悲天悯人之情。

在诗的尾声,白居易传达出:天下兴亡,百姓有责,无论是天上的异象还是世间的种种,最终都符合天命,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人们的责任和空前的无可奈何,让我们深感生命无常,以及通过悲痛来达到内在的领悟。

在这个意义上,作品充满了悲怆、压抑、迷惘和感慨,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抒发,却以静谧的语调和缠绵的旋律,为读者送上了无尽的思考和无穷的意蕴。

如此经典的诗歌,因为其形式、内容、风格和气质的独特性,影响了许多后人,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瑰丽代表之一,在文学界已经成为公认的名篇。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长恨歌》是2003年08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安忆。

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

下面是王安忆长恨歌赏析,请参考!篇一 : 《长恨歌》赏析《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诗人凭借着传说和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全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再现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千百年来一直感染并打动着读者。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体现在“长恨”二字上。

作者从汉皇重色思倾国的第一部分描述其,讲述了安史之乱之[)前的唐玄宗如何好色并求色最终得到了美娇娘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到唐玄宗的专宠而使得全家鸡犬升天得到万千富贵。

作者反复用笔墨渲染了唐玄宗纵情声色沉迷于酒色中不能自拔甚至不理朝,因而引发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些前因既是后来造成悲剧的基础也是引起长恨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从六军不发无奈何开始写起,详细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开始后玄宗弃杨氏于不顾的仓皇出逃,引起了六军驻马并要求除去红颜祸水的杨氏造成宛转峨眉马前死的悲剧。

这部分是故事最为关键的情节。

杨氏死后唐玄宗因怀念她引发的寂寞悲哀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

诗人以心酸恻隐悲痛的语调细致的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让人读之揪心疼痛催人泪下。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这首诗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唐玄宗借助道士的帮助于虚无缥渺的仙境中找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幻境中再次展现了杨氏梨花带雨的绝世容颜,并以含情脉脉的托物寄词再次重申了以前的誓言,表达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厚谊,为进一步渲染长恨这一主题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在全诗的结尾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份量。

全诗所写之情缠绵悱恻所书之恨杳杳无穷,诗人以哀婉动人的文字和悠扬宛转的语调娓娓叙来,令人为之动容。

《长恨歌》古诗解析

《长恨歌》古诗解析

《长恨歌》古诗解析《长恨歌》是中国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记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从结构、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从结构上看,《长恨歌》共有九十九段,每段四个字,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

这种结构严谨而规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另外,整篇诗以宫廷为背景,通过描写宫墙、梨园、玉树等元素,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为诗中的爱情悲剧增添了更多戏剧性和对比效果。

接着,从意境上来看,《长恨歌》以宫廷爱情为主线,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相思之苦为核心,穿插了各种宫闱纷争和帝王寂寞等元素,展现了唐朝宫廷生活的辉煌和虚幻。

诗中贯穿了对爱情的追求、痛苦、幸福等复杂情感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梦幻般的仙境。

此外,在艺术手法方面,《长恨歌》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该诗采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押韵,使整篇诗歌韵律和谐,旋律流畅。

其次,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使诗情更为丰富多样,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官冲击。

再次,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意象,如“罗幕轻寒”、“月华如练”等,通过形象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体来说,《长恨歌》是一首意境深远,艺术技巧高超的古诗。

白居易以独特的结构、丰富的意境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长恨歌》虽然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为主题,但在对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存在一些片面和夸大的倾向。

此外,诗中对宫廷生活的描绘也显得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欣赏《长恨歌》时,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理性对待其中的艺术表达和历史看待。

总结起来,《长恨歌》是一首古老而优美的诗歌作品,它通过结构的严谨、意境的深远以及艺术手法的独特,展现了唐代宫廷爱情的辉煌与悲剧。

正因为如此,《长恨歌》在我国古典文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永远珍藏。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该诗表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叙述杨贵妃的生平和悲惨遭遇,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对权力的批判。

该诗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叙事结构方面,《长恨歌》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叙述杨贵妃的成长经历、与唐玄宗的相遇和爱情、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全诗共分为七首,以时间顺序叙述了杨贵妃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和美貌、到她被唐玄宗看中、再到她受宠若惊、最后以死让位,表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完整发展过程。

为了增加诗歌的艺术张力,白居易在叙事中插入了一些描写和抒情的内容,以丰富表现手法,突显情感。

整个诗篇的叙事结构严谨有序,铺陈中展开,情节推进自然,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画卷。

在艺术特色方面,首先是《长恨歌》的语言艺术。

白居易运用了许多技巧繁复、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这些手法在古文中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感情色彩、动人心弦。

诗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例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形容,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诗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长恨歌》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其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上。

在诗中,杨贵妃被描绘成一个美丽、富有智慧和才情的女子,她的形象真实而鲜活,让人们对她的遭遇产生共鸣和感悟。

通过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作品在情感上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诗人通过描写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既表现了深情缱绻,又抨击了权力的腐蚀和摧残。

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社会现实的批判相结合,使得《长恨歌》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虚实处理艺术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虚实处理艺术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虚实处理艺术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全诗共240首,叙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和因此引发的政治变故。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虚实处理艺术,使得整个叙事更具艺术感和修辞效果。

首先,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他以杨玉环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通过虚实的描写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比如,在描写杨玉环时,白居易描绘了她的容貌、衣着、风姿,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她的美丽。

而在描写唐玄宗时,白居易则用“宝仪姿咏华夏主”来形容他的仪态,进一步突出了他的玉树临风的形象。

同时,白居易也不忘加入一些虚拟的元素来补充人物形象。

比如,在描写杨玉环时,他写道:“遥怜官舍弄晴纱”,暗示了她在官舍中游玩的场景,使得人物更具生动感。

其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采用虚实处理艺术来揭示人物内心。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言辞和心理状态等细节,巧妙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描写杨玉环与唐玄宗相见的情节中,白居易借用了“眉心尽是愁辉满,指上空参才子书”的表述,传达了杨玉环内心的忧虑和无奈。

在描写唐玄宗思念杨玉环的时候,他又写道:“潜心几度九重天,云梦泽畔风光迥”,表达了唐玄宗在思念中的无尽悲伤和追忆。

最后,白居易还巧妙地利用了虚实交错的手法来营造一种风景的虚幻感。

他在《长恨歌》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唐朝的盛世繁荣和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氛围。

比如,在描写杨玉环出宫的情节中,白居易写道:“硕果盈枝映朝日,富贵荣华谁与争”,这里的硕果盈枝、朝日、富贵荣华等词语,使得描写更具戏剧性和虚幻感,为杨玉环的出宫增加了一层浪漫的意象。

综上所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了虚实处理艺术,通过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以及营造虚幻的风景,使得整个叙事更富有艺术感和修辞效果。

这种虚实处理的技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那段伤感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诗,以其深远的意境、动人的抒情和优美的文学艺术风格而闻名。

这首诗具有许多艺术上的成就和特点:
1.叙事与抒情相结合:《长恨歌》既具有叙事性,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悲剧般的
爱情故事,又包含了深沉的抒情情感。

情感真挚、激发共鸣,使得读者能够沉浸其中。

2.细腻的描写: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景物、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展现出
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他运用细腻而富有意境的笔墨,勾勒出了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和历史画面。

3.音韵和节奏感:《长恨歌》运用了丰富的音韵韵律,使得诗篇旋律优美,富有节奏感。

白居易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朗朗上口,易于传颂。

4.意境和象征:通过对诗中意象的构建和象征的运用,白居易创造了丰富的意境。


用自然景物、情感投射等手法,将杨贵妃的悲剧与时代变迁相结合,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意义。

5.文学价值:《长恨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在文学
上有着重要地位。

它不断地被后人赞美、吟诵,并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深邃的情感、优美的文学表达和历史意义,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杰作之一。

长恨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长恨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长恨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歌,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都非常深远。

其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构思手法《长恨歌》采用了史诗叙事的方式,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将武则天的一生和唐玄宗的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宏大而又精致的艺术世界。

其技巧性、艺术性和感染力都非常出色,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语言、情感描写都相当精致,使读者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与文学的魅力。

2. 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唐代宫廷爱情和历史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社会和人性思考的作品。

它在叙事中揭示出了当时唐朝的政治风貌、宫廷政治的黑暗与阴谋,展现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统治阶级的丧失良知。

同时,它也对历史和人生的夷视和感悟,寄托了诗人对成败得失、爱恨情仇、生命离别等主题的追求和思考。

3. 独特的文学价值《长恨歌》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高超的词艺和情感的表现,同时也表现在它的多重意义和解读空间上。

它既是一首传统诗歌,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学创新和革新,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文学流派的独具风格的探索和创新,具有跨越时空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其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反映了唐代实际情况和民间情感《长恨歌》揭示了唐代宫廷政治、宫廷性生活和皇帝、后妃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和人性局限,展现了唐朝晚期的混乱和衰落。

同时,它也反映了普通民众对皇帝和后妃这种特权阶层的不满和愤慨,表现出了民间生活和情感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2. 彰显了女性的价值和命运《长恨歌》以女性为主要题材,表现了女性命运的悲剧和不幸,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和歧视,以及女性对生命、情感、家庭、自由等方面的追求和渴望。

它也为后来唐宋词的女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文学素材和思想提示,成为后来女性文学的重要和经典的研究对象。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该诗主要描写了王昭君与匈奴王的婚姻,以及后来被迫离别的故事。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叙事而富情感《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叙述王昭君与匈奴王相爱、结婚以及分离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这段历史的痛惜之情。

白居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情,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王昭君遭遇的同情和痛苦。

比如,诗中表达出的离别之痛,让人不禁为王昭君扼腕叹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白居易通过自己的叙述,将读者带入到这段历史故事中,深刻地体验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悲伤与凄凉。

二、注重细节描写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以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他通过对王昭君和匈奴王的描写,展现了他们深情厚意的爱情,并透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心情和命运。

例如,诗中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将人物的内心感受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感,使人感慨万分。

三、婉约词藻白居易是唐代文人中的代表,他的文字以婉约细腻著称。

《长恨歌》中,他运用了许多巧妙的词藻,使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比如,“波渺渺,柳依依”、“酒初醒、钟已初没”等等,都是白居易独特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到文字中蕴含着一种宛转曲折的美感。

这种婉约的词藻,既能够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沉酣和怀念,又能够与作品的主题相契合,使整个诗篇更具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四、音韵和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非常注重音韵的和谐。

《长恨歌》中,他将音韵的和谐融入到句子结构的构建中,使诗句朗朗上口,读起来优美动听。

比如,“万里归人独绣幕,几回天子压香尘”、“今古语音形具备,妃后称觞惟庙祠”,这些句子中的韵脚、押韵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整体节奏感十分流畅。

通过这种音韵的和谐,使作品更加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摘要:《长恨歌》是唐朝着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全诗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鲜明刻画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同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眼前的景物化为情思,博得了“古今长歌第一”的称誉。

关键词:《长歌行》艺术成就
《长歌行》是诗人白居易着名的代表作,其是白居易任盩厔
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有感而发,便创作了这篇《长恨歌》。

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包含了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作孽的愤恨,也包括了对其真挚爱情的感动与同情。

全诗不仅内涵丰富,故事性极强,也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一、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首先,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来直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

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然就生成了美丽的姿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温泉水滑洗凝脂”她的肌肤如玉般圆润光滑。

“芙蓉如面柳如眉”等等。

衬托对比等一系列间接描写更能体现杨贵妃的美貌。

如“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杨贵妃与其它嫔妃的对比,突出杨贵妃的美丽。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对她的贪宠,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体现了她的倾国倾城。

其次,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也很鲜明细致,诗中唐明皇的形象分为两种。

一是因好色
而误国,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二是其对爱情的坚贞与矢志不渝,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表达了他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情;再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誓言足见他对爱情的坚贞。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玉环将死之时,惨淡的景物寓于悲伤的情感之中。

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时,玄宗却掩面救不得,这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此刻在玄宗眼中看到的是漫天的“黄埃”,感受到的是秋天的萧索和刺骨的寒风,我们可以揣测此时玄宗的心情是落寞无助,绝望凄凉的。

在逃亡的途中走在峨眉山下的他顿觉行人稀少,就连鲜艳的旌旗和耀眼的日色在他眼中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切的美色和乐声都使玄宗伤情。

二是再经马嵬坡。

当乱平回京之时,又路经马嵬坡;“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环空死处”表明控油死的地方,而玄宗再也寻觅不到自己朝思暮想的贵妃。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马归”三字,足以写出了玄宗伤心过极,心灰意冷,也包含了悔恨和歉疚之情。

三是乱平回宫之后,玄宗回长安之后,睹物思人。

池苑皆依旧,不见玉环人;“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尽管花照开,柳照垂,可是物是人非,是中有非。

宫里的一切都勾起玄宗对玉环的思念,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他垂泪将景物化为情思在本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大特色,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之《长恨歌》这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故事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其细腻的人物形象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深刻回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