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美学赏析

合集下载

《长恨歌》古诗赏析

《长恨歌》古诗赏析

《长恨歌》古诗赏析《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古诗,该诗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唐朝盛世壮美的景象。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赏析,从诗歌的意境、艺术特点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长恨歌》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相互思念之情。

诗中以杨贵妃的视角叙述,情感真挚动人。

首两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直接点明了明皇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以及他们之间因政治权力无法圆满的爱情。

接下来的描述“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则与前文构成鲜明对比,呈现出杨贵妃出身贵族却被世人忽视,又在宫中幽禁的形象。

在描写杨贵妃出宫后,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与意象,使整首诗笔触丰富生动。

例如,“黄泉无识鬼神惊”一句通过“黄泉”暗喻杨贵妃死去,表达出她因爱情悲剧而失去生命的悲凉。

又如“乐游原上作别繁华,复入小楼吹彻玉箫”的描写,展示了杨贵妃在世事变迁中的自省与忧伤。

同时,诗中巧妙地穿插了对唐朝盛世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繁荣与文化底蕴。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样的文字表达了大唐盛世的浩荡气势。

“千载谁堪伯仲间,惟有杨家听不完”一句则呈现了贵妃莫名的荣耀与苦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长恨歌》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诗中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表现,每句都独立完整,句式通顺,押韵工整。

这种形式相对简练、凝练,使得诗歌表达更加清晰流畅。

最后,对于《长恨歌》诗歌赏析,还需要考虑到其历史背景。

《长恨歌》创作于唐代盛世,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被看作是封建君臣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压抑和禁锢。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悲剧性的爱情故事、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长恨歌》的赏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化与社会风貌,感受古人对爱情和人生的独特思考。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是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通过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构建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关切。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和抒情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情节,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和悲剧。

其中,对唐玄宗的纵欲和行乐的描写,暗示了他迷恋女色、祸国殃民的根源,也是悲剧的根源。

同时,对杨贵妃的美丽和忠诚的描写,则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在诗中,“长恨”是诗歌的主题和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诗人通过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以及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表现了“长恨”的内因和悲剧故事的基础。

在表达上,《长恨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展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光辉与暗
淡。

长恨歌诗句赏析

长恨歌诗句赏析

长恨歌诗句赏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诗句的赏析: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两句诗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通过对比宫中其他妃嫔,突出了杨贵妃的倾国倾城之姿。

诗人使用了“回眸”和“百媚生”等词语,让人们感受到了杨贵妃的娇媚和魅力。

2.“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这两句诗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为她提供了华清池的温泉浴。

诗人通过描绘温泉的细腻和舒适,突出了杨贵妃的娇嫩和柔美。

3.“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两句诗描述了安禄山发动叛乱,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廷中的享乐生活被打破。

诗人通过“渔阳鼙鼓”和“霓裳羽衣曲”等词语,描绘了动荡的时局和宫廷中的繁华生活。

4.“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蜀地的山水之美,暗示了唐玄宗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同时,“朝朝暮暮情”则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痴情和不舍。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白居易《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篇《长恨歌》赏析,欢迎查看。

《长恨歌》赏析一《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长恨歌》古诗解析

《长恨歌》古诗解析

《长恨歌》古诗解析《长恨歌》是中国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记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从结构、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从结构上看,《长恨歌》共有九十九段,每段四个字,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

这种结构严谨而规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另外,整篇诗以宫廷为背景,通过描写宫墙、梨园、玉树等元素,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为诗中的爱情悲剧增添了更多戏剧性和对比效果。

接着,从意境上来看,《长恨歌》以宫廷爱情为主线,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相思之苦为核心,穿插了各种宫闱纷争和帝王寂寞等元素,展现了唐朝宫廷生活的辉煌和虚幻。

诗中贯穿了对爱情的追求、痛苦、幸福等复杂情感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梦幻般的仙境。

此外,在艺术手法方面,《长恨歌》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该诗采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押韵,使整篇诗歌韵律和谐,旋律流畅。

其次,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使诗情更为丰富多样,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官冲击。

再次,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意象,如“罗幕轻寒”、“月华如练”等,通过形象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体来说,《长恨歌》是一首意境深远,艺术技巧高超的古诗。

白居易以独特的结构、丰富的意境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长恨歌》虽然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为主题,但在对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存在一些片面和夸大的倾向。

此外,诗中对宫廷生活的描绘也显得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欣赏《长恨歌》时,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理性对待其中的艺术表达和历史看待。

总结起来,《长恨歌》是一首古老而优美的诗歌作品,它通过结构的严谨、意境的深远以及艺术手法的独特,展现了唐代宫廷爱情的辉煌与悲剧。

正因为如此,《长恨歌》在我国古典文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永远珍藏。

《长恨歌》古诗分析

《长恨歌》古诗分析

《长恨歌》古诗分析《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它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意,表达了作者对权力腐败与变故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诗歌形式、主题意境以及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诗歌形式《长恨歌》属于七言律诗,共计长达一千五百余字,被誉为古代叙事诗的经典之作。

整首诗共分为一百二十九副,每副四句,单绝句形式。

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律诗的规则,使整首诗呈现出流畅的节奏和和谐的音韵。

二、主题意境《长恨歌》的主题为爱情悲歌。

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倾慕之情,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权力腐败与变故的感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升华和无奈,以及历史的传承和变迁。

三、艺术特点1. 绚丽的描写: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相思之情。

他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用花卉、月光等意象来表达爱情的美好与残缺。

2. 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中融入了对权力腐败的抱怨和无奈,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诗歌更富有内涵和思想性。

3. 独特的句法结构: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倒装等技巧,使整首诗既有流畅的语言节奏,又具备了艺术上的变化和张力。

四、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七言律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的主题意境深远而广泛,凸显了唐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长恨歌》对后世的影响不可忽视。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诗人创作的重要参照。

其优美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情感描写,激发了后人对唐代文化的追求和传承。

同时,《长恨歌》也被翻译成多种外语,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形式、深邃的主题意境和丰富的艺术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赏析唐诗《长恨歌》

赏析唐诗《长恨歌》

赏析唐诗《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共840字。

这首诗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揭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表达了诗人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

《长恨歌》以白居易的独特视角,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进行了深入的描绘。

诗中,白居易通过对两人相识、相爱、相守、相离等一系列情节的刻画,展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爱情。

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唐明皇的昏庸、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宫廷生活的奢靡等方面的描写,揭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

《长恨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绘,又有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入挖掘。

这样的叙事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人物形象鲜明: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形
象塑造,使得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尤其是对杨贵妃的描绘,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将她的美貌、智慧和才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3.语言优美: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了大量优美的语言,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诗句,既展示了诗人的才华,也为诗歌增色不少。

4.哲理性:《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悲剧,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性的作品。

诗人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历史的规律,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总之,《长恨歌》是唐代文学的瑰宝,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是中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

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二人是唐朝最高统治者,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和政治人物。

但白居易的《长恨歌》叙述的故事却不完全等同于历史,而是结合了里巷传说,因此是艺术化了的人物和故事。

他们已经不是深宫中高不可攀的帝王与宫妃,而是沾染了人间烟火的爱情主角。

所以在他们身上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寄予了现实的真情实感。

只是不同的是他们的爱情是个悲剧,而他们自己又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和主人公。

有人认为它的主题是爱情。

因为李杨爱情是排他的。

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在美人成群的后宫却情有独钟。

无论是安史乱前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还是马嵬兵变后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及此后的玄宗见月伤心,闻铃断肠,以致山河变色,日月无光,都形象地反映了他对杨贵妃的刻骨铭心的爱。

白居易在诗歌的第二、第三部分反复渲染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归途中他“君臣相顾尽沾衣”,信马由缰,魂不守舍;回京后的物是人非却让他产生幻觉,处处幻化出杨妃的美丽容颜:“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他辗转反侧,孤枕难眠:“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希冀梦中相见却一次次落空:“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终于道士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在海外寻到了已经成仙,道号太真的杨玉环。

而杨玉环听到唐朝来使的消息匆匆出见:“花冠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

虽然已是天人永隔,但她仍然以物寄情:“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坚守着爱情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在这如泣如诉的的诗行里,读者早已忽略了他们长恨的根由,转而被他们荡气回肠的爱情深深感动。

另一主题是讽喻说。

即君主好色,女色误国,导致了安史乱起,葬送了他们所谓的爱情。

持这一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诗歌的第一部分。

诗歌开篇即是对君主好色的毫不留情的批判:“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当得到杨贵妃后唐玄宗便沉溺于美色,荒废朝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并且为了讨好杨贵妃,用人唯亲:“姊妹兄弟皆列土”,甚至导致社会风气大变:“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唐玄宗的行为,代价自然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但是,更为广大读者接受的是双重主题说。

即白居易原本为讽喻,可是在故事的诗化叙述中,情不自禁地变为了对忠贞爱情的歌颂。

如果说第一部分李杨一个贪恋美色,一个恃宠而骄,感情中的欲望成分较重的话,而当他们天人永隔后,距离产生了美,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人性终于压倒了政治是非,达到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境界。

《长恨歌》一方面描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荒淫的生活景象,讽喻了由此引起的国事荒废,外戚霍乱;另一方面在诗文的下半部分,又对杨贵妃和唐玄宗阴阳相隔,相思不得相见的遗恨表现了同情和恋爱。

不论如何,此诗始终以坚贞不渝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主线贯穿其中。

《长恨歌》这首诗从总体结构上来看,第一、二部分相较于第三部分来说属于实写,但实中有虚。

诗人虽在实处落笔,却善于虚处经营。

如杨贵妃的入宫,作者就进行了艺术虚构。

诗中说她是被选入宫的。

但据《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所记载,事实并不是这样。

白居易用虚笔有意识的剔除了历史材料中的丑闻,特地隐去了杨玉环原为唐玄宗儿媳妇这一史实,净化了杨贵妃的出身,而是写“一朝选在君王侧”,也隐去了安史之乱,略写为“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使得全首诗的忠贞爱情基调奠定下来,而为后来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和痴迷的苦情做了铺垫。

突如其来的变故,上阕的欢乐与下阕的悲凉更是显出了爱情忠贞之可贵。

在《长恨歌》之中,无论情节结构、题材处理、人物塑造、意境创构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作者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处理,二者交错为用,相得益彰,极具风
情,处处可见诗人的匠心。

从而使得这首长诗蜚声诗坛并流传千古,成为可供后世借鉴的经典范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