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歌》学习要点

合集下载

《桂林山水歌》赏析

《桂林山水歌》赏析

《桂林山水歌》赏析《桂林山水歌》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任监察御史。

据记载:“禹锡至楚,以诗寄子由,子由和之。

”可见,这首诗是刘禹锡来到湖南以后,与朋友游览桂林山水所创作的。

你看那漓江的水呀,清得像一块透明的玻璃;漓江的山啊,秀丽俊俏,奇形怪状,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漓江的水就像温柔善良的仙女一样,缓缓地流动着,滋润着美丽的桂林城;漓江的山就像勇敢无畏的壮士,陡峭险峻,直插云霄,风景奇异!漓江的水不仅清澈、秀丽、灵巧,而且还比喻成“温柔善良的仙女”、“勇敢无畏的壮士”,简直是太贴切了!要是把这首诗的内容改为对联,也是恰到好处的。

你看,那上联是:“江水清澈灵巧秀美;下联是:“山石陡峭挺拔俊俏”。

在江中,一个“清”字,一个“灵”字,再加上“水”与“山”的比喻,非常形象地把漓江的水比作“温柔善良的仙女”;又把漓江的山比作“勇敢无畏的壮士”,写出了桂林山水的奇特、秀丽、俊俏。

漓江的水是用来“滋润”桂林的,它的品质优雅,温柔;漓江的山是用来“保卫”桂林的,它的性格刚强,直冲云霄,有无限的力量。

如果说漓江的水是一位温柔多情的女子,漓江的山则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小伙儿。

你瞧,他正站在山脚下,望着这秀丽的山色,欣赏着山中的美景。

桂林的山也很秀丽,有的像巨人一样高耸入云,有的像骄傲的公主挺立在高高的山顶,有的像一个巨大的蘑菇长在地面上……而且还各有各的特点呢!你看那边,这些像黄绿色宝石的山叫做叠彩山。

他旁边有个池塘,碧绿的水映着周围的青山,景色十分迷人!那里,有一片竹林,你听:风吹过竹叶的沙沙声,叮咚叮咚的,好听极了!走近细看,有的粗,有的细,有的弯,有的直,有的长……还有的像毛笔,有的像竹子……这里真是一个天然的竹子展览会呀!……这种景色,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仙境。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都市被灰蒙蒙的烟雾笼罩着,即使白天,看不到蓝天,鸟儿飞翔的痕迹,水儿轻抚着身体的感觉,土壤中泥沙弥漫着空气的感觉……我想,如果桂林的山是“勇敢无畏的壮士”,那么漓江的水就是“温柔善良的仙女”,如果桂林的山是“勇敢无畏的壮士”,那么漓江的水就是“温柔善良的仙女”,两者相结合,定能孕育出世界上最纯洁、最清澈的地方——桂林。

桂林山水歌

桂林山水歌

《桂林山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歌朗读技巧2. 学习以虚写实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突破措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优美、深情的语言,精彩的语句,把诗歌朗读技巧运用到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唐代诗人韩愈写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意思是江水像青罗带一样柔美,青山似碧玉簪一样的翠绿俊秀。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写哪的吗?对,这是赞美桂林山水的。

咱们今天共同学习桂林山水歌,看看贺敬之笔下的桂林山水有着怎样的风采。

这首诗的体裁是信天游。

那么信天游有哪些特点呢?二介绍信天游(一):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它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两行为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高亢悠远。

(二)它以比兴手法见长,上一句唱词起兴,下一句点名主题。

兴,既有比喻的意思,也有兴托、发端的作用。

那么同学们谁来介绍这篇文章的作者呢?三介绍作者: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咱们山东人,是离咱们不太远的枣庄人,曾经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代表作《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四课文研讨同学们诗歌的朗读分三步走。

第一步要读准确,流利,不能读错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确立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二步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层次;第三步根据课文内容,细化朗读(要注意语调,语气,节奏,重音)第一步:读准确,感知文章内容,确立感情基调同学们下面我来给大家范读课文,大家边听边划.1划出不识的字词;2划出节奏;3划出重音。

同时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些字,看看大家听得怎么样(正音)掺箩梭花屏屏息叩门胸襟1.扫清了文字障碍,咱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歌颂祖国)明确:这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它向我们展示了如梦如画的山水风景,又向我们倾诉着如痴如醉的爱国深情,深情赞美了伟大的祖国和英雄的人民。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歌重点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歌重点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歌重点一、原文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呵!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呵!是梦境呵,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心是醉呵,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珠洞,室珠久等叩门声,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桂林山水入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七星岩去赴神仙会,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随我来!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意满怀呵,情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呵!汗雨挥洒彩笔画:桂林山水满天下!二、作者简介贺敬之是山东枣庄人,中共党员,历任鲁艺文工团创作组成员,华北联大文学院教师,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

贺敬之著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评论集《贺敬之文艺论集》,长诗《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贺敬之参加执笔的歌剧剧本《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

三、课文赏析(1)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特点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山的奇: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特点二:“秀”,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特点三:“险”,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桂林山水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桂林山水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桂林山水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析题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3、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

(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1、整体把握特点: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 (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桂林山水歌》语文教案

《桂林山水歌》语文教案

《桂林山水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桂林山水歌》。

(2)理解《桂林山水歌》的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桂林山水歌》。

2. 理解《桂林山水歌》的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生僻字、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桂林山水歌》全文、图片、视频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桂林山水的特点。

(2)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分句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3. 理解课文:(1)解释生僻字、词语的意思。

(2)讨论课文中的桂林山水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背诵课文:(1)让学生单个或分组背诵课文。

(2)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桂林山水的特点。

(2)强调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记忆。

(2)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桂林山水作品。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桂林山水的了解和感受。

2. 邀请当地导游或摄影师来课堂分享桂林山水的拍摄经验和技巧。

七、课堂互动:1. 开展“桂林山水知识问答”活动,让学生通过竞赛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导游介绍桂林山水的场景。

《桂林山水歌》语文教案

《桂林山水歌》语文教案

《桂林山水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桂林山水歌》,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美景的理解。

2. 朗读与表达能力的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解析诗歌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讨论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谈论对桂林山水的感受,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4. 品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美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5. 朗读练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和语气。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关于桂林山水的小作文。

8. 板书设计:《桂林山水歌》山清水秀美如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

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课后作业:1. 背诵《桂林山水歌》。

2. 写一篇关于桂林山水的游记,要求用上课文中学习的词汇和句式。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八、课堂评价:1. 对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 对学生的课文理解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九、家长沟通:1. 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诗歌的兴趣和朗读能力的进步。

《桂林山水歌》语文教案

《桂林山水歌》语文教案

《桂林山水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桂林山水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歌的意境。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增长地理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桂林山水的图片。

2. 教学课件: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3. 参考资料:关于桂林山水的介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引入诗歌《桂林山水歌》,让学生猜测诗歌的内容。

2. 诗歌学习:(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诗歌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美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 诗歌背诵:(1)引导学生背诵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保护自然景观,提高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背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4.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表达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七、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观点。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利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4.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桂林山水歌

九年级语文上桂林山水歌

桂林山水歌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一)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二)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初步感知桂林山水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游吧,请先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这部分内容有傍晚捕鱼、高田风光、黄布倒影、黄布滩、草坪风光等20幅图片组成,配有音乐,目的是让学生先对桂林山水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欣赏图片的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

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

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看!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这是苹果山,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威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2.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3.理解水的三个特点:(1)静。

①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演示:桂林的水。

让同学们体会漓江水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②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山水歌》学习要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画屏、胸襟”等词语。

2、了解本诗采用信天游形式增强了民族感且便于吟咏歌唱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有感情朗读诗歌。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建设祖国的豪情。

【学习重点】
朗读,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所表现出的情感。

【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如何借桂林山水的美景来抒发自己的爱国豪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憧憬。

2、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学习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学习本诗,要注重朗读。

不仅要读出语气,而且读时要揣摩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内在旋律。

要充分激发自己的想象、联想,领会诗人移注在形象上的主观情感,并对主要意象作简要分析。

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体会本诗采用信天游的民歌体形式的特点。

一、作者简介
贺敬之,别名贺进,1924年生,山东峄城人,现代诗人、剧作家。

1949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大型歌剧《白毛女》,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

五六十年代以创作政治抒情诗闻名。

代表作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桂林山水歌》等,出版诗集《放歌集》。

他善于从历史的与思想的高度来提炼诗骨,坚持吹响时代的号角。

贺敬之作为我国当代著名诗人,向以“量少质精”著称于世。

诗作善于把握和表现重大题材,具有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浓烈的时代精神。

他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以其火一样的激情和阶梯式的形式名扬我国诗坛,《回延安》《三门峡歌》等意境、音韵精美的抒情短章,亦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贺敬之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文化部代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鲁迅文学院院长等职,为中国文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重点字词
(1)注音:
画屏(píng)叩(kòu)门胸襟(jīn)掺(chān)箩(luó)
(2)释义:
画屏:用图画装饰的屏风。

这里指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

胸襟:心胸,心怀。

2、诵读指导
这首诗采用信天游民歌体形式,两行一节,句尾押韵,全诗由许多节连缀而成,节奏自然和谐,有如行云流水,便于吟咏歌唱。

前四节以虚喻实写桂林的山水,造成一种回环缠绵、情韵袅袅的效果,读时应体现出缥缈感和惊喜、挚爱之情。

往下三节倒叙来说桂林山水的漫漫征途,以及战争年代对桂林山水的憧憬,所以读时应起伏转折,体现出对历史的回忆和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的内容应充满对桂林、对祖国的强烈赞美之情,要高亢、热烈,满怀自豪感。

3、理清思路
这首诗的内容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4节,传神而又含蓄地道出了桂林山水的美。

诗人避开了前人对桂林山水以实写实的手法,采取了独特的以虚喻实的方法,在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内发掘出新的美。

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桂林山的具体形象,也不是漓江水的具体样子,因为桂林山漓江水给人们的印象是难以具体描绘的。

如“神姿仙态,如情似梦”都不是如实描写真山真水,只是让学生进行想象,神和仙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但云雾中绰绰出现了仙女的形象,由此而引起想象,神仙有多么美的姿态,桂林山水就有多么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桂林山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

第二层,5—10节,由写景转入抒情,联系个人的感受抒发热爱桂林山水的真挚感情。

浪涛、风沙、马鞍、沙盘,是具体景物的描写,再现了诗人和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迎着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沙,走向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过的锦绣河山之中,并为之而浴血奋战的悲壮情景。

第三层,11—14节,这是全诗的转折之处,从这里开始,《桂林山水歌》在对客观景物作了概括的描绘之后,转向主观心境的抒发。

诗人紧紧抓住对桂林风景的特点的描写,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代的巨大变化:借老人山的形象,慨叹历史上的祖国一直愁云笼罩;借还珠洞的神话,抒写对于光明和解放的幢憬;面对鸡笼山、屏风山,联想到雄鸡高唱,屏风开放,山河放出异彩;又从穿山景状,表明大地洗尽愁容,面对明洁的喜悦。

第四层,最后12节,由赞美桂林山水扩展到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歌颂,对沐浴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祖国的歌颂。

这一层是主题的升华,由桂林山水的可爱,概括到祖国江山的美丽,由普通的吟咏山水之情,而发展成为爱国主义的颂歌。

三、深入分析,思考问题
(1)作者是如何借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自己的爱国豪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憧憬的?
明确:诗人没有停留于单纯描摹桂林山水上,而是借以抒发自己对于自然景物的独特感受。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桂林山水入胸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寄情山水,心潮起伏,进而抒发一个革命战士对于祖国的深挚感情。

正因为诗人是以战士的眼光、战士的胸怀去感受和描绘桂林山水的,因而他笔下的就不仅是山水,其中还有“对此江山”油然而生的那一股强烈的自豪之情。

景美情深,诗人很好地继承了
我国古代山水诗借景抒情、以形传神的手法。

(2)“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跟我来。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明确: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伟大祖国前途和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

(3)结尾处“桂林山水——满天下”与前文“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字之差,意境却大不相同。

你能说说其中的差异吗?
明确:最后一句“桂林山水——满天下!”,“满”字是前人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字巧妙点化,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念和祝福。

一字之易,把境界推到了新的高度,展示了一代新人的抱负和理想,含义深远。

四、它山之石
1、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现桂林山水的美妙和自己的情感。

达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境界。

2、短语和句子多用对仗,形成了全诗节奏匀称而音调铿镪的音乐美。

如开头四句,“云中的神”和“雾中的仙”相对,“神姿仙态”是一个巧妙的复沓,“情一样深”和“梦一样美”相对,“如情似梦”又是一个巧妙的复沓。

这两节诗合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对偶诗节。

这就造成了全诗回环往复,余音索绕的音乐效果。

3、这首诗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诗人为探索我国新诗发展的道路曾采用过多种诗体形式。

诗人娴熟地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调子,可与另一名篇《回延安》相媲美。

一赞南方桂林山水,一赞北方革命圣地,同曲异彩,令人颂倒。

诗句均由两行一节组成,语言自然流畅,有如行云流水,音韵节奏和谐,便于吟咏歌唱。

意境、音韵俱佳,极具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

五、质疑思考
有人曾尖锐的指出:“这首诗高唱‘祖国的笑容这样美',在饿殍遍野的1959—1961年,祖国怎么还会有笑容?诗人怎么还有如此的好兴致?”你怎么看待这首诗的写作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