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写人作文-关于李鸿章的作文范文1000字
我心中的李鸿章

我心中的李鸿章时间:2016-11-06 10:44:55 | 作者:陈燕平作为清末重臣,中兴元老,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李鸿章。
甲午战争后,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成了文明的代表,而你推动的以民生为本的洋务运动反而被国人贬为“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不知道那时你的心情如何。
封建王朝日趋末落,中国早已脱离世界发展的轨道,独自做着离心运动。
多少灵魂在无奈中麻木,而你号召先进的知识分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
面对动荡不堪的政局,你完全可以逃之夭夭,亦或以死明志,得一精忠爱国的芳名,但你没有,是说你太天真还是太蠢,偏偏要在兵荒马乱的时局中“逞强”。
也许你知道,死亡对于一个落后的民族而言无济于事,拨开民族的阴霾才是重要之事。
于是你操练海军,创建北洋舰队,用微弱的力量与外敌抗争,开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
上天并不怜悯你,甲午战争成了你的滑铁卢,让你声音狼藉。
不久后,朝廷需要你了,任你为“议和全权大使”,赴日商定协议。
难道你不知道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会让你成为百姓的“公敌”吗?你的付出最终换来的是满天唾沫,声声刺耳的“卖国贼”、“亡国奴”将你骂得无处遁形。
其实当时的晚清如同一间“破屋”,而你就是那裱糊匠,东补西贴,既不能将破屋推倒重建,也不能将其修好,最后那残局还是需要你来收拾。
问问历史,过客匆匆,多少人懂你?梁启超评价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之遇……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美国总统格兰特称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
我不了解你的过去,不敢随意评价你,但我知道议和主意起于慈禧,割地赔款也经朝廷同意……最后你却要承担如此深重的责任。
真的,太多的无奈让你成为众矢之的,太多的伤痕让你体无完肤,拨开历史的迷雾,依旧可见你铮铮的爱国忠魂。
是功是过?是对是错?或褒或贬?或悲或喜?这一切早已化作缕缕青烟,可历史的那片星空却因你变得纠结、美丽。
我眼中的李鸿章

清代名臣——李鸿章——近代史论文作业这次历史人物评价,我选择本人最崇拜的清代名臣—李鸿章。
说起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其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李鸿章不应该去承担晚清外交失败的后果。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
细数李鸿章的一生,他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什么黑锅总是让他背,就算说他卖国,也是光绪、慈禧他们逼他去卖的!如果朝廷的军费都到位,如果皇帝确实落实海防,那时日本鬼子会攻的进来吗?他们敢侵犯台湾吗?而后面签约都是别人逼他去的,清朝政府那么多文武大臣,哪位有能力去签?《马关条约》只是让他成了朝廷的替罪羊。
换一句话说,如果清王朝统治者不同意割让台湾,李鸿章签不签约有用吗?看来看去,我感觉李鸿章真的很冤。
我们应该看到李鸿章对于政局的突出贡献。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李鸿章:“水浅舟大”。
可见此人的过人才能。
首先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
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他认识到国际经济的互利性质。
当记者问到对华投资时,李鸿章认为,在华投资是双方互利的事,并表示清政府非常欢迎任何资本前来投资,建立当代工业企业。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就是从李鸿章开始的。
他出使日本,晚年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相当高。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纽约。
正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来会见李鸿章。
纽约港到处挂起了大清帝国的龙旗,可谓礼炮轰鸣,万人空巷,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李鸿章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也展现了一个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锐的国权意识和现代意识。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李鸿章,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在欧美列强眼中,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和改革者,是满清的裨斯麦,东方的拿破仑。
对满清政府来说,李鸿章是他们的救世主,而在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他又是一个沾满血腥的刽子手和卖国贼!在我眼中,我尽管“敬李鸿章之人,惜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只遇”(梁启超语),但对他的失误和他自身的缺点却又不得不提。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王树增语)时代决定了他要扮演一个受万人唾弃的卖国贼的角色,而他也乐意在国家出现存亡危机之时,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思想境界出面收拾残局,但他的一腔热血却拉不回走向崩溃的清王朝。
李鸿章他想做的,该做的多得可观,但他能做的,做好的却少得可怜。
先来说说洋务运动。
李鸿章在他所办的军事企业中,用的基本上都是些外国雇员,他所希望的是通过这些外籍雇员,能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带给中国。
其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他的外籍雇员中,有个叫傅阑雅的翻译官,李鸿章要求他教授蒸汽机的原理,可傅阑雅对蒸汽机一无所知。
李鸿章很不解,作为一个西方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蒸汽机的原理呢?在他的外籍雇员中还有一个叫马格里的英国军医,他跟随淮军征战多年,李鸿章对他很是信任。
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成立金陵机器制造总局,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认为做大炮,要有个洋人做顾问,于是便把马格里请来了。
他们从英国弄了些图纸,找了些工匠,开始有模有样地研究起大炮了。
可马格里毕竟是学医的,并不懂制造的技术,在宁局造的六十磅大炮,1875年1月5日在大沽口炮台试放时发生爆炸。
对于这次的失败,李鸿章感到很沮丧,其实他最初的想法是好的,利用外国雇员这一桥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他竟让一个学医的研究大炮,这却是可笑的。
科学技术需要的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而不是随便一个西方人就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德国的海军,可这些留学生在德国并不安分,经常惹事,出去赌博。
李鸿章的作文素材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怎么写_防汛工作总结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团队经过努力和奋斗,开展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旱工作。
经过反思和总结,现将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回顾在去年,在气象部门的预警下,我团队迅速行动,制定了详细的防汛抗旱方案,并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我们通过完善的组织机构,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制定和实施防汛抗旱预案,并及时转达给各个层面的领导。
在防汛工作中,我们重点加强堤防巡查和排涝工作,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也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节约措施,提高了抗旱能力。
组织开展了节约用水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节水常识,引导群众节约用水。
二、工作成果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成功实现了防汛抗旱的目标,取得了以下的工作成果:1. 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保证了工作的高效进行。
2. 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提高了工作的协同性和整体效果。
3. 加强了堤防巡查和排涝工作,确保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 提高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了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急预案。
5. 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节约措施,提高了抗旱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在开展防汛抗旱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1. 组织协调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 部分工作人员对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态度有待提高。
3. 预防控制措施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抗旱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四、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效果和水平,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组织协调与沟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2.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汛抗旱意识和技能。
五、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防汛抗旱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我们也将积极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措施,为建设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历史名人李鸿章】历史人物随笔李鸿章

历史人物随笔李鸿章清朝末叶的政坛,真正能唱压轴戏的,李鸿章一人而已。
完全可以这样说,倘若没有李鸿章在外交上折冲樽俎,弥缝补罅,清王朝割弃的土地、赔掉的白银、丧失的主权必定要多出条约上的数倍。
值此风雨飘摇的绝望时期,纵然诸葛亮转世,也无力收拾。
火烧屁股四十年,李鸿章硬是苦苦地撑持着,直撑到“世人皆曰杀”的地步,他仍然不当逃兵,单是这份无人能出其右的勇气和倔劲,就教人刮目相看。
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一时间,国人义愤如潮,将丧师辱国之罪统统划归李鸿章名下,使他纵有百口,也莫辩一词,若非恭亲王竭力回护,只怕一千个李鸿章都死无完尸了。
其时,适逢著名的昆剧丑角杨三去世,有人挖空心思,作了一副对联,把李鸿章捎带进去加以痛骂: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这副对仗精切的联语经众口喧传,流播十分广远,大家都觉得够解气,够解恨。
一副对联即可坐实李鸿章为“汉奸”坯子,“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中国版本又得以重现江湖。
最可笑的是,后世的历史教科书也全然不辨青红皂白,显出一副十足的市侩嘴脸,异口同声地咒骂李鸿章为“大汉奸”,意犹未尽,再将“卖国贼”的金刚箍套在他的头上,威力就更加可观了。
然而,不疑处必有疑。
梁启超与李鸿章在政治上是宿敌,私交也泛泛不深,他却在《李鸿章》一书中为传主大作申冤之词,多有解免之言。
梁启超认为:作史,应当以公平心行之,如若不然,就完全是厚诬先人,又岂止灾梨祸枣那么简单?“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这样燃犀列炬的史识真不是那些仅睃两眼皮相就妄作褒贬的庸流所及。
不愿人云亦云与俗见相唱和的书生,只要多一点另类的阅读(不受盖棺论定的摆布),多一点独立思考,就必然会惊奇地发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误解得最深的人物,比他的恩师曾国藩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年”(即同科进士)。
李氏兄(李瀚章)弟一早就拜在曾氏门下,情同师徒。
曾国藩谢世后,李鸿章于书翰中屡发悲声,可他的挽联一度引起曾氏门人的普遍反感。
高三作家作文-走近李鸿章1000字

高三作家作文:走近李鸿章1000字在天津,一位老人凝视着宫殿的金色飞檐,看着一望无际的红色大门。
两行老泪忍不住从眼眶中流出,在布满皱纹的脸颊上凝结成冰。
他很快擦干眼泪,走向蓝色的大海。
在大清帝国东方的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李鸿章站在海边的岩石上,双手交叉在身后,望着大海,看着北洋水师沉没的大海,看着网,他可以接起半个中国屈辱历史的海洋。
他心如刀割,这样的中央国家!就这样。
他拆东墙补西墙给清朝的石匠。
他出身于进士,深谙此道。
当初他在乡办团练抗太平军,屡败屡战。
加入曾国藩任参谋长后,1861年编练淮军,转战上海,攻打太平军,升任江苏巡抚、两江巡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他从未想到他黑暗的内部事务为他赢得了永远的耻辱。
当大家还在对坐在金椅上的废帝喊“万岁,万岁”的时候,只有李鸿章睁开眼睛,开始了洋货运动。
他主张“自强”、“求富”,开创了近代军事工业,并设立江南制造局、招商局、金隅铁路、平煤。
建立北洋舰队。
他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拯救风雨飘摇的清朝。
但他所倡导的北洋海军,却逐渐被列强的枪炮和昏庸的王朝击碎。
当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半辈子辛勤劳动创造的梦想像泡沫沙漠一样悄然破碎,也许这份惆怅会成为老人后半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那一天,日本炮兵凶猛地将北洋海军旗舰送上了海:当腐朽的清朝任命他与倭寇签订可耻的和约时,也许老人的心像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一样低声抽泣,但历史还是对老人的命运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当他用颤抖的双手在《马关条约》上缓缓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透过历史的厚云,我或许能看到几滴浑浊的泪水流过布满皱纹的脸庞。
我真的希望我能牵着他瘦骨嶙峋的手,悄悄告诉他,可能不是你的错,但我不能。
时间的线性让每一刻都有独特的意义,他破碎的灵魂被历史的长河淹没。
我只能默默的拾起命运散落的文字,默默的读出自己的无奈。
也许是当邓世昌的旗舰在黄海的怒涛中沉没的时候,当无数男人的鲜血染红茫茫大海的时候。
我想他的内心一定和看着自己的儿孙被欺负一样无助绝望。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1898,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范文一: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写人作文:关于李鸿章的作文范文1000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在列强眼中享有盛誉。
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
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
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
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
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
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
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
“总统”以主持大局。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
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
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
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