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别了,不列颠尼亚解析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详解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详解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第一部分:概述特写的中心内容:英方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相当于消息的导语部分。
【品味】“飘扬”一词褒义贬用,含有讽刺意味。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段析】总写港督离开港督府时的情形。
【品味】“二十五任”交代背景,说明统治时间长。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段析】特写末任港督在下午4点30分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
【品味】“永远”是副词,表达了作者强烈希望英国人从这里离开的心情。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文中为什么要交代港督府的历史?)【段析】这是对港督府背景材料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一层:写第一个场景。
【品味】“陈迹”一词表明其建筑将随着英国管辖的结束成为历史的记录,中国人民的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了。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图案,恰好..“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段析】介绍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品味】“游轮”和“紫荆花”实际上象征着英国与香港,但又成为“日落仪式”的背景,一语双关,其意义深远。
2017《别了-不列颠尼亚》解析

标题 副标题
普京称俄将研发新型核武
美国防部长说对此并不担忧
[英国泰晤士报]俄罗斯总统普京18日表示,为增强军 事实力,俄罗斯将研发新型核武器。他还警告美国不要无视莫 斯科在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反对意见。 普京在电视直播节目中回答民众提问时明确表示, 他决心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巨额收入,重振俄罗斯的军事 威望。他说:俄罗斯已经制定了增强军事实力的宏伟计划。普 京没有具体谈论新型核武器,但他说,我们的国防计划不仅内 容广泛,而且很宏伟,并完全可行。我们的武装部队将更加精 干且更有战斗力,更能可靠地保障国防安全。直播节目中还出 现了最近“白杨---M”导弹在俄罗斯北部普列谢茨克空间基地 进行试射的镜头。国家电视台称,导弹成功击中了几千英里外 位于太平洋上的目标。
探究学习一:如何理解“别了,‘不 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
• ◎字面含义: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 定康乘坐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消失在茫茫的海面。 • ◎象征含义:象征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 束,中国香港殖民的耻辱终止。
探究学习三:为什么把英国的告别仪 式说成“日落仪式”?
• 因为英国曾经拥有大片殖民地,被称为“日 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统治的领土上,永远 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 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 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 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 称为“日落仪式”。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4、新闻的标题 有什么特点呢?
除了主标还有哪 引标和副标 些?
新闻的结构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通过集中描写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标题中的“别了”不仅表达了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这篇新闻特写通过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四个主要场景,展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首先是在中英双方军方仪仗队举行最后一次升旗仪式时,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降落,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
接着是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轮船离开香港,这一幕象征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然后是升五星红旗、奏《义勇军进行曲》,这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最后是写“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幕象征着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已经结束,中国将迎来新的历史时刻。
此外,文章还通过穿插背景资料,如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历史、中英谈判过程等,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和尊严。
总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新闻特写,通过记录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展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和尊严。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一、内容结构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中荣获一等奖。
在体裁的选择上,这篇获奖新闻是成功的。
采写这样具有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最需要的是记者身临其境,以见证人与目击者的身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纪实性报道。
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写出实录性的现场短新闻,便是首要的选择。
这篇获奖消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而是一篇特写式的现场短新闻,它是香港主权回归、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最后时刻的一份简洁、真实的历史记录。
它也是自1990年我国新闻界倡导现场短新闻以来,特别自1992年起现场短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以来,获奖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一篇。
现场短新闻都是迅速而及时地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忠实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貌。
这也就是说,现场短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要用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现场画面来传递消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
_别了,“不列颠尼亚” 作品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 作品赏析一、内容结构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中荣获一等奖。
在体裁的选择上,这篇获奖新闻是成功的。
采写这样具有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最需要的是记者身临其境,以见证人与目击者的身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纪实性报道。
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写出实录性的现场短新闻,便是首要的选择。
这篇获奖消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而是一篇特写式的现场短新闻,它是香港主权回归、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最后时刻的一份简洁、真实的历史记录。
它也是自1990年我国新闻界倡导现场短新闻以来,特别自1992年起现场短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以来,获奖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一篇。
现场短新闻都是迅速而及时地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忠实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貌。
这也就是说,现场短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要用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现场画面来传递消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

•
北京晨报讯“请广大市民配合人口普查,把自己记 入历史。”市人普办相关负责人昨天向北京常住居民发 出呼吁,希望大家给人口普查员打开家门,在配合普查 之余给他们一个微笑。 • 为期10天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昨天正式开始。市 人普办负责人重申,市民的家庭及个人信息将仅仅用于 此次人口普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普 查数据,因此,被普查户应按时如实提供普查所需资料 。“请配合人口普查,把自己记入历史。”这位负责人 用很“温情”的话诠释和宣传人口普查,“我们不希望 落下任何一个人,也没有人愿意被遗忘。”
这篇新闻的导语是哪一部分?交代 了怎样的重要事实?
是文章的第一段导语。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湾
别 了,“不 列 颠 尼 亚”
主体部分描写了英 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 景 有哪些意义?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 亚”离开香港(1段)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
4时40分: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Hale Waihona Puke :港督府变迁(4段插叙)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
2——10
段 )
• 为下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8字)
•
北京呼吁市民微笑配合人口普查
别 了,“不 列 颠 尼 亚”11
《别了,“不列颠尼亚” 》
狭义——消息 通讯
新闻 广义
特写
报告文学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用事实说话
1、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
它以独特的方式把细节勾连在一起,巧妙地把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编织在一起,字里行间蕴含着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深刻内涵,全篇显得荡气回肠、别具一格。
一、生动的细节勾连有人说,细节是文学作品和通讯作品里的专用道具,在强调精短的消息作品里派不上用场。
仔细研读本文,你就会发现细节在消息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既不能讽刺英方撤离的情况,又要见证殖民统治历史结束的象征意义,演绎祖国国家尊严,细节勾连的作用功不可没。
例如,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彭定康在“30日下午”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在蒙蒙细雨中”,作为“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两个细节把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已到了“日落余音”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地见证了这一微妙的历史时刻,在含蓄的细节勾连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再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细节的点染,进一步烘托出英国在香港的“日落”。
之后便有了“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正是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突出了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走向富强的豪情,使报道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二、巧妙的场景编织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不仅如此,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巧妙地编织了与香港回归相对应的一些历史背景,从而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赞歌。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两国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
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 祖国的怀抱。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写作 的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报道了查 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 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
香港回归纪念碑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驻 港 三 军 欢 庆 香 港 回 归
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 (第10自然段)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 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Hale Waihona Puke 探究二:三次降旗的象征意义
第一次降旗:
☆
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标志着今后的
香港再也不会由港
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每天一度的降旗
平时这样的降旗是 很正常的,但这一次降 旗意义重大,因为标志 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 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 母亲的怀抱。
广义
4.风貌通讯 报告文学
消息
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真 短 快 新 强
☆
事实准确,内容真实;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报道及时,有时效性; 内容新鲜,有价值性; 思想性强,指导性强。
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事件结果。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礼节同民族独立的精神巧妙地糅合
在口语化的表达中。标题寓虚境于
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4.“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 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 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 用。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 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 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 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 的细节之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 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 下旗杆。”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 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 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课堂讨论、课文分析(20分钟)
• 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 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 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插入了关于背景描写 的内容,并说说对这些背景的描写表明 了什么。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短新闻两篇
篇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 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 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 海上去。
香 港 维 多 利 亚 港 夜 景
文本探究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 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 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 结束。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个“ W ”和一个“H”: 即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 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 how:何果
背景介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 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 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 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 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 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 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 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 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 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 港。
课堂小结:本课是一篇新闻特写,它 以平实、含蓄、庄重的语言向我们再现了 香港回归时的四个交接场景,写法反映事 实。
课堂练习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 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
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
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 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 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 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
文中一共写了四个场景
•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 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 场景二:下午6:15,添马舰东面广场降 英国国旗 • 场景三: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 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 • 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象征意义
英国殖民 主义者结 束在香港 的统治权, 中国恢复 香港主权
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北大自主考试出新招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 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 香港。 (第十自然段)
体裁简介(5分钟)
• 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 电影“特定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 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 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消息文体。 •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 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 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 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香 港 会 展 中 心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字词解释(2分钟)
• • • • •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 中国国旗
课文朗读(3分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狭义——消息
1人物通讯 3工作通讯
2事件通讯 4风貌通讯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 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 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 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 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 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 仪式”?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 含义?
新闻
通讯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用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报 道及时;语言 简明扼要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知识回顾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 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 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 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 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 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 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 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 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 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 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 行“一国两制”制度。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 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 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 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 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回归祖 国。
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 港行使主权?
中国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 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 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 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 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 找 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 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加 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 根本保证。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 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 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 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当你了解到经过156年5个月零4天,中国国旗重新飘扬在 上空,你有何感想?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 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湖四 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 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 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 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4
段)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 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 下英国国旗。(5——7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第三场景: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 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 降落,五星红旗升起。(8——9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