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精品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 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解、讨论、小 组活动等,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通过多媒体手段, 如PPT、视频等, 辅助教学,提高教 学效果。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 作,通过练习、作 业等方式,巩固所 学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性学习,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实践 能力。
思想
拓展延伸:结 合相关背景知 识,引导学生 思考文章所表 达的主题和意
义
课堂小结:总 结本节课所学 内容,强调重
点和难点
作业布置:布 置相关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
和提高能力
重点词汇与句型讲解环节
句型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 型句型,讲解句子的结构、 语法和表达方式
重点词汇:讲解课文中的重 点词汇,包括词义、用法和 搭配等
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强调不列颠尼亚在香港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本课所学内容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布置作业,包括思考题和拓展阅读等,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
时间安排
导入新课(2 分钟)
整体感知 (10分钟)
深入研读 (15分钟)
拓展延伸(5 分钟)
课堂小结(3 分钟)
别了,“不列颠尼 亚”教案设计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05 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
06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
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和意义
掌握新闻特写中常用的写 作技巧和方法
情感表达:通过细 节描写和侧面烘托 来表达作者对香港 回归的喜悦之情
小学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第1篇:小学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一、导入:*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生答略)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3、研讨问题:1)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2)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3)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4)第8段和第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高中语文必修《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怎么写1、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文章出*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能够运用本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3)通过模仿、创新等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前行;(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2)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的应用;(3)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2)写作技巧的运用;(3)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别了,“不列领尼亚”》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2)学生分享对视频资料的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关键词汇,总结句子结构特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对文本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理解;(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correctly view history, cherish the present, and strive forward.5. 写作实践:(1)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写作能力;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写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心得体会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英国撤离香港的情景。
1.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内容播放香港回归的历史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观点。
1.5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香港回归历史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2.1 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英国撤离香港的情景。
2.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内容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包括英国占领香港的原因、香港的割让和租借情况,以及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谈判过程。
2.5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学生表现,了解学生对香港回归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英国撤离香港3.1 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英国在1997年7月1日撤离香港的情景,以及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时期的影响。
3.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内容介绍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时期的影响,包括英国在香港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统治情况,以及英国撤离香港时的情景。
3.5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学生表现,了解学生对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历史的认识。
第四章:香港回归后的发展4.1 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后在中国大陆的支持下,香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4.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后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背景,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文章的抒情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抒情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文章的背景;(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文章的抒情手法;(3)通过写作练习,运用文章中的抒情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民族情感的共鸣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抒情手法的运用和欣赏。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背景知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2. 文章的抒情手法,作者的情感表达;3. 写作练习,运用文章中的抒情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的抒情手法的分析;2. 写作练习,运用文章中的抒情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2)学生分享对香港回归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抒情手法。
3. 合作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抒情手法;(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抒情手法;(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香港回归的历史知识的掌握;2. 学生对文章的抒情手法的理解和运用;3. 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2. 教师准备文章《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复印件,以便学生阅读和分析;3. 教师准备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抒情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展。
教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八、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香港回归的文章,以便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2.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关于香港回归的纪录片,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香港回归的讨论,以便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掌握相关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和繁荣富强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香港回归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课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4.2 学生准备预习香港回归的相关历史知识,了解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珍贵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回归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5.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香港回归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香港回归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意义。
5.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香港回归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强化学生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5.6 情感升华通过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和繁荣富强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5.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香港回归的历史知识。
六、教学反思6.1 教师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针对反思结果,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评价与反馈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新闻的压缩。
二、过程与方法。
由新闻播报的方式串起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和对新闻的压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新闻压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
世界瞩目,举国欢腾。
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
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
二、整体诵读,梳理本文的结构内容。
1、按照预习时所讲的新闻结构的有关知识,迅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英国告别香港的具体过程。
4:30 降旗仪式4:40 乘车离府6:15 告别仪式7:45 降旗仪式0:00 交接易帜0:40 英人离港背景:四个背景材料,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占领香港的统治时间的介绍。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2、补充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课题名称《别了,“不列颠尼亚”》二、课程课时2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
文章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英国撤离香港的几个场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四、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和生动性,学习新闻写作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新闻的结构和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新闻作品的艺术魅力,体会新闻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新闻的结构和特点,理解其主题和意义。
品味新闻语言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理解新闻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从新闻中感悟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阅读鉴赏课。
2.主要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分析鉴赏法。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环节: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片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看了这个视频,有什么感受呢?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
“很激动。
”“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让学生对香港回归有初步的感受。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对香港回归产生兴趣,期待学习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教学环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新闻特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进行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
授课:厦门市湖滨中学陈静指导:思明区进修学校傅冰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新闻文学常识;明确新闻特写体裁与短消息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利用比较阅读法探究体会特写的聚焦与细节描写;细读体会本文双时间线交织的精巧结构;体会课文平实深沉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深沉的历史正义感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利用比较阅读法体会特写的聚焦与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标题、结语等细微但深沉的语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为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优秀的新闻特写。
本文的教学价值首先是作为一篇特写范本,非常清晰地体现了特写体裁不同于短消息的特点,作者在复杂恢宏的国家仪式中选取了独特的角度,撷取最具代表意义的镜头,进行精细的描绘。
其次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特写,在报道97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将现实与历史进行精巧地编织,以“微言”展现出历史正义逻辑与深沉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者特征分析:该课教学对象为普通中学学生,学生初中已学习过短消息,对新闻体裁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
高一处于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具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新闻文字的能力,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发现。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课文,完成预习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