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讲解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详解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详解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详解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第一部分:概述特写的中心内容:英方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相当于消息的导语部分。

【品味】“飘扬”一词褒义贬用,含有讽刺意味。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段析】总写港督离开港督府时的情形。

【品味】“二十五任”交代背景,说明统治时间长。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段析】特写末任港督在下午4点30分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

【品味】“永远”是副词,表达了作者强烈希望英国人从这里离开的心情。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文中为什么要交代港督府的历史?)【段析】这是对港督府背景材料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一层:写第一个场景。

【品味】“陈迹”一词表明其建筑将随着英国管辖的结束成为历史的记录,中国人民的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了。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图案,恰好..“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段析】介绍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品味】“游轮”和“紫荆花”实际上象征着英国与香港,但又成为“日落仪式”的背景,一语双关,其意义深远。

10 别了,不列颠尼亚解析

10 别了,不列颠尼亚解析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 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 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 用。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 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 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 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 的细节之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 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 下旗杆。”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 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 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课堂讨论、课文分析(20分钟)
• 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 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 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插入了关于背景描写 的内容,并说说对这些背景的描写表明 了什么。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短新闻两篇
篇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 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 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 海上去。
香 港 维 多 利 亚 港 夜 景
文本探究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 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 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 结束。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个“ W ”和一个“H”: 即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 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 how:何果

2017《别了-不列颠尼亚》解析

2017《别了-不列颠尼亚》解析

标题 副标题
普京称俄将研发新型核武
美国防部长说对此并不担忧
[英国泰晤士报]俄罗斯总统普京18日表示,为增强军 事实力,俄罗斯将研发新型核武器。他还警告美国不要无视莫 斯科在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反对意见。 普京在电视直播节目中回答民众提问时明确表示, 他决心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巨额收入,重振俄罗斯的军事 威望。他说:俄罗斯已经制定了增强军事实力的宏伟计划。普 京没有具体谈论新型核武器,但他说,我们的国防计划不仅内 容广泛,而且很宏伟,并完全可行。我们的武装部队将更加精 干且更有战斗力,更能可靠地保障国防安全。直播节目中还出 现了最近“白杨---M”导弹在俄罗斯北部普列谢茨克空间基地 进行试射的镜头。国家电视台称,导弹成功击中了几千英里外 位于太平洋上的目标。
探究学习一:如何理解“别了,‘不 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
• ◎字面含义: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 定康乘坐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消失在茫茫的海面。 • ◎象征含义:象征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 束,中国香港殖民的耻辱终止。
探究学习三:为什么把英国的告别仪 式说成“日落仪式”?
• 因为英国曾经拥有大片殖民地,被称为“日 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统治的领土上,永远 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 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 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 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 称为“日落仪式”。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4、新闻的标题 有什么特点呢?
除了主标还有哪 引标和副标 些?
新闻的结构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通过集中描写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标题中的“别了”不仅表达了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这篇新闻特写通过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四个主要场景,展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首先是在中英双方军方仪仗队举行最后一次升旗仪式时,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降落,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

接着是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轮船离开香港,这一幕象征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然后是升五星红旗、奏《义勇军进行曲》,这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最后是写“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幕象征着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已经结束,中国将迎来新的历史时刻。

此外,文章还通过穿插背景资料,如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历史、中英谈判过程等,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和尊严。

总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新闻特写,通过记录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展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和尊严。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解读小说的主题与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解读小说的主题与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解读小说的主题与意义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表现人类生活、思想和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力量。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部备受赞誉的小说,故事融合了历史、文化和人类心理,通过不同角度揭示了一系列主题,并传达了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对该小说的主题与意义进行解读。

一、战争与破坏的主题《别了不列颠尼亚》主要背景设定在二战期间,以纳粹德国入侵英国为背景。

战争不仅给人们带来死亡与破坏,还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个人命运。

小说中描绘的战争场面和日常生活中的疲惫、恐惧和挣扎,深刻展示了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巨大冲击。

二、友谊与团结的主题《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描绘主人公与他的朋友们之间的情感纽带,突出了友谊与团结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平民生活中,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在一起,相互支持与鼓励。

三、独立与自由的主题小说中的角色们对抗侵略者,捍卫了他们的独立与自由。

他们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来而奋斗,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描述角色们的努力,小说要向读者传达独立和自由的重要性,并激励他们为之奋斗。

四、家庭与亲情的主题在战争环境中,家庭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

小说中的角色们通过亲情的力量,相互支持、鼓励和帮助。

这种家庭的温暖与力量,成为人们在战争中能够坚持下去的动力。

五、记忆与历史的主题《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认识和面对现实。

小说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揭示了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塑造和影响。

总之,通过对《别了不列颠尼亚》小说的主题与意义的解读,我们可以认识到战争的破坏性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也看到友谊、团结、独立、自由、家庭和亲情等积极的力量。

这部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不仅让读者理解过去,还希望人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现实,并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一、内容结构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中荣获一等奖。

在体裁的选择上,这篇获奖新闻是成功的。

采写这样具有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最需要的是记者身临其境,以见证人与目击者的身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纪实性报道。

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写出实录性的现场短新闻,便是首要的选择。

这篇获奖消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而是一篇特写式的现场短新闻,它是香港主权回归、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最后时刻的一份简洁、真实的历史记录。

它也是自1990年我国新闻界倡导现场短新闻以来,特别自1992年起现场短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以来,获奖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一篇。

现场短新闻都是迅速而及时地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忠实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貌。

这也就是说,现场短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要用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现场画面来传递消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董建华 香港首任行政长官
曾荫权 香港现任行政长官
香 港 国 际 金 融 中 心
香 港 中 银 大 厦
香港国际机场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
香港国际会展中心
布置作业:
1、香港已经回归,那我国政府为什么
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谈
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2、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
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

4点30分,末任港督降旗。
港督府
末任港督彭定康
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 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 国国旗。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 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 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三)文本解读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有哪些 独 特之处? ①从句式看,是一个倒装句。 ②从修辞手法看,运用拟人手法, “别了”
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英国在 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③题目化用了毛泽东主席的一篇文章《别了,
司徒雷登》,非常独特,引人注目。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 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 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
5、《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选
择的写作角度是(
C)
A.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庄严肃穆的 情景。 C.英方撤离香港时的情景。
D.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B.人们欢庆香港回归激动人心的情景。
(四)鉴赏品味
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 亚”号和邻近 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 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日落仪 式”的背景。 含义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 花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英国在香 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香港特别行 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 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讲义一、课文背景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 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新闻报道,记录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二、题目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富有深意。

“别了”一词,意味着告别、离别,充满了情感色彩。

“不列颠尼亚”,在这里指代英国皇家游轮,同时也象征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整个标题简洁而有力,既点明了事件的主体,又传达出了中国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三、文章结构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独特的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1、导语部分点明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这一核心事件,以及香港回归的时间。

2、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述了英国告别仪式的场景,包括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添马舰军营的告别仪式、交接仪式上的易帜等重要环节。

3、结语部分用“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总结了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的始末,意味深长。

四、新闻语言1、准确客观文中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描述都非常准确,没有丝毫的模糊和偏差。

例如:“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2、庄重严肃在描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语言庄重严肃,体现了事件的重要性和庄严性。

3、蕴含情感尽管语言客观,但在字里行间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以及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感慨。

五、写作技巧1、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清晰的时间顺序,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

2、细节描写文中对一些细节的描写,如港督彭定康的表情、降旗仪式的场景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3、对比手法通过今昔对比,如香港过去被殖民统治的历史与如今回归祖国的现状对比,突出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句赏析
2.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 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 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明确】这句话语言平实,对比鲜明,其中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 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为何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请同 学们分析这篇新闻获奖的理由。 1.副词的魅力。 2.数字的力量。 3.对比的妙处。 4.细节的作用
时间:4时30分; 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4点40分港都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5—7段):添马舰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地点;添马舰东面广场。这次降旗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的统治结束。
整体感知
第三层(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时间: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整体感知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在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 (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整体感知
主体(第2-10段):以时间为序,具体记叙告别仪式。 第一层(第2—4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畅言教育
第四单元 · 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课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写:合肥市第八中学 孙云云
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
复习旧知
新闻:也叫消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 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 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 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 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第四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都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语句赏析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 港已经回归祖,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 远地成为过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