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合集下载

正式《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正式《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答:中国旳《蒙娜丽莎》(或“木美人”)之谜。
请为下面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出40字)(3分)
近来,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说,天文 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旳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种“太 阳系”行星旳照片。这颗系外行星旳体积是太阳系最大 行星(木星)旳5倍,温度是它旳10倍。这颗系外行星 围绕一颗年轻旳棕矮星与行星极难区别。天文学家早先 说过他们发觉了一种距离地球230光年旳物体围绕棕矮 星运动,亮度仅为后者旳1/100。但他们不能拟定这个物 体是一颗棕矮星,还是绕棕矮星运营旳系外行星。可今 年早些时候旳观察报告根据它一年来旳运动轨迹证明, 这物体确实是系外行星。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 外行星旳照片。
答案:美国科学家探测到甘氨酸特有信号。
导结:
导结:本节课你学到什么?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方明珠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目旳】
1.了解新闻旳特点。 2.掌握拟写新闻标题、导语旳措施和概括 新闻内容。 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情怀。
【导学要点】
掌握拟写新闻标题、导语及概括新闻内容 旳措施。
新闻知识
1、概念: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旳有社
会意义并引起公众爱好旳事实旳简短 报道,真实性、时效性、文字少、篇 幅短小是其基本旳特征。 2、新闻旳体裁分类: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和报告 文学
主体:(2-10)详细论述了英殖民者
旳告别仪式
结语:(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从海上去
合作探究: 读课文,按照构成新闻旳要素简述本文旳 内容。
要求:先自己思索,再小组讨论,小组派出一 种代表讲话。
本文记述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 对香港行使主权以及英国王储查尔斯和 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 家游轮撤离香港旳最终历史时刻 。

2024年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2024年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2024年语文《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3. 教学设施,如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主题进行预测。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3.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4. 语言特点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如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短文。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总结,强调其中的重要观点和知识点。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拓展思考,如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或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别了不列颠尼亚自18世纪初开始,不列颠尼亚已经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王国。

它的帝国之广,政治之稳,以及文化之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

然而,对于当今的我们,不列颠尼亚已经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传奇”。

在世界大战期间,不列颠尼亚曾经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败,这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式微。

经过战争的延续,英国政府不得不缩小自己的势力范围,放手让其它国家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列颠尼亚的逐渐退出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个被誉为国际贸易航运中心的岛国。

如今,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度发展,英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在国际政治和文化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伦敦,作为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人口,他们在这里追寻自己的梦想。

而英国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教育体系成为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热点。

然而,即使是作为新兴强国的英国,也还有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社会分化问题、城市发展问题、少子化问题等等,都是英国当前所需要解决的难题。

此外,英国的脱欧问题和英欧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众所周知,英国面临的渗透和恐怖主义威胁仍然在威胁着它的安全和稳定。

不过,相信在英国这个大熔炉中,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成长、学习、工作和创业,将会为英国的未来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发展份额。

英国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新的辉煌,成为具有多元化、包容性和活力的国家。

生活在这个国度中的人们,将一起携手迎接未来,共同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未来而奋斗英国历史悠久,经历过鼎盛和衰落,但它的影响力在国际政治和文化领域中仍然不可忽视。

如今,英国作为一座国际化城市和优秀教育和研究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追寻自己的梦想。

同时,它也面临着城市发展、社会分化、少子化等一系列问题。

英国将努力解决这些难题,继续为世界做出贡献。

在这个多元化、包容性和活力的国家中,我们相信英国将在未来绽放出新的辉煌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2别了不列颠尼亚很多人知道不列颠尼亚,它是大不列颠岛的七个主要岛屿之一,在英国位于北方。

2024年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2024年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香港回归的关注和认同。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别了不列领尼亚》是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描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和场景。

课文通过详细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和中国政府接收香港的情景,展现了香港回归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关键词语和句子:(1)关键词语:香港回归、不列领尼亚、英国、中国政府、1997年7月1日、历史时刻。

(2)重点句子:描述英国国旗降下和中国国旗升起的句子、描述香港市民欢庆的句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和表达:(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写作和报告:(1)学生写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的小作文,表达自己对香港回归的理解和看法。

(2)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二、整体感知 构,归纳文章 览课文,划分段落,归纳中心。 回答预设:
课文
中心和写作特
文章结构:
色。
(一)导语:(第 1 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
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
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点评本文写作特色:
(二 0 主体:(2—10 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
(1)新闻事实与背景资料相融合, 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与有关背景资料。
感。
个场景。
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 6 点 15 分,在添马舰军
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
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
4 / 12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 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 月 1 日零点 40 分,查尔斯王 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英国统治了 156 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
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的最后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标志:
问题 4:本文适当运用了背景材料, ①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请找出来,体会它们在文章的作用。 ②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7 / 12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
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外作业
(一)课后练习题 1、2、3 (二)继续完成一点通学案课后检测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知道英国殖民者在中国香港的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3)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运用史料分析法,了解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3)运用辩证思维法,从多角度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评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3)香港回归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香港回归谈判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

(2)如何从多角度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香港回归的关注。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别了不列领尼亚》具有历史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让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总结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史料实证:(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香港回归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的史料。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分析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5. 历史解释:(1)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法,从多角度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评价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四、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2024年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通过阅读文章加深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

2.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

4.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3. 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2. 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香港回归有什么了解?香港回归对我国有什么意义?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人物刻画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品味语言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等。

2. 学生举例分析,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延伸性问题:香港回归后,我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

2. 学生能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4. 学生能联系实际,谈谈香港回归后我国的成就。

六、深入分析教学内容:1. 分析新闻中的象征意义,如“不列领尼亚”的象征意义。

2. 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的象征元素,如“不列领尼亚”的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象征意义的表达效果。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小组探究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探究新闻中的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掌握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过程,以及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史料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中英谈判过程、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

2.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关于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香港回归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同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详细讲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中英谈判过程,以及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

3.5 情感升华通过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祖国的繁荣富强是每个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历史与社会》等相关教材。

5.2 多媒体资源香港回归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5.3 网络资源关于香港回归的中英谈判过程、历史背景的资料。

5.4 历史文献香港回归相关的历史文献、报道。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图片和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香港回归事件的真实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形势如何? 明确: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广告业发展 速度为世界瞩目。1979年我国广告经营额仅有1000 万元,经营单位不过几十家;2003年中国广告营业额 已达到1078亿元,广告经营单位10万户,广告从业 人员87万人。 3:举行广告大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确: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 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 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据39届世界广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兼大会新闻 发言人时学志介绍,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 办的世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 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中国曾派代表 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2001年11月,经国家 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 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改革开 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广告业发展速度为世界瞩 目。1979年我国广告经营额仅有1000万元,经营 单位不过几十家;2003年中国广告营业额已达到 1078亿元,广告经营单位10万户,广告从业人员 87万人。
研读课文
• 标题: • 导语:(1)
别了,不列颠尼亚 英国撤离香港
• 主体: (2-10) 具体叙述了英殖民者 的告别仪式 • 结尾:(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从海上去
研读课文
新闻事实
• • • • • • • 历史的回顾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30 港督旗帜降落 →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 插叙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 插叙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 今天降下了米字旗 →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 0:00 中英交接仪式 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0: 40 “ 不 列 颠 尼亚 ” →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离港
2、为什么把英国的告别仪式说成‚日 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 (喻其强大,其殖民地永远都有阳光照 耀),香港回归,其在东方最后一块殖 民地的太阳终于落下。
3、分析以下三段话用了什么相同的 写作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 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 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 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 恰 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时学志说,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在中国 举行,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 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 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 与合作。 1:新闻结构 • 标题: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 导语:第一段 • 主体:第三四段
背景: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界广告 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至 今已举办了38届。中国曾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 大会。2001年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 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 大会主办权。 结语: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在中国举行,将增进外 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 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 与合作。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请你谈一谈
1、香港为什么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课堂总结
• • • • • 现场与背景相结合,对现场实景描写细致 用事实讲话 语言含蓄 多处运用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表现手法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不愧为 是最出色的一篇。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 构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 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 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运用对比手法,包含无穷的意蕴:当 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 上离去。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统 治,回归祖国。
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 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 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而虽 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的历史 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研讨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号‛ 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字面上看, 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 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 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另 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 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 耻辱终被洗刷。
(1)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 副标。 (2)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概括新闻的 主要内容。 (3)主体:是导语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具体 叙述。 (4)结尾: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比 较发人深思。 (5)背景: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起补充作 用。
字词读音
ng 凝(ní )重 紫荆( jīng ) 掩( yǎn )映 旗帜( zhì ) 停泊( bó ) 接载( zài ) 世人瞩( zhǔ )目 冉冉升起( rǎn )
再 见
阅读下列新闻,回答问题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本报北京4月8日电 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 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届 时,来自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广告界代表将 云集北京。 大会邀请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大会主 题“突破——从现在到未来”进行三天的论坛演讲,结合 世界经济走势及科技。 发展情况就世界广告传播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讨。会 间还将举行小型的企业商务交流会、广告经营单位形象展 览、中国广告作品和广告历史文化展览、广告新设备新技 术新材料展览等。
• 1996年1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 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 1996年12月11日,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别 行政区第一届政府行政长官人选,12月16 日,获国务院任命。12月21日香港特别行 政区临时立法会产生。 •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新闻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 地报道出来叫做 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4、新闻的体裁分类?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和报告文学 5、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1843年4月,英国颁布《英皇制造》与《皇室训令》, 规定设立港督,组织行政局、立法局。6月,英国任命 第一任香港总督璞鼎查。 • 1860年10月24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中英签订《北京 条约》,将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部分割让给英国。 •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 条》,租借了沙头角至深圳湾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 区,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为 期九十九年。 • 1899年3月19日,中英签订《香港英新租界合同》。
小结: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
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 使人们多么激动,而却选择英方 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 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这一事件放在深厚的 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 件的历史意义。
背景链接
• 1839年9月至11月,鸦片战争揭开序幕。英军与清 军先后进行了九龙山海战、川鼻海战和官涌之战 . • 1841年1月25日,英军乘‚硫磺‛号战舰在香港岛 西北部的大笪(dá)地登陆。26日,舰队司令官 爱德华· 贝尔彻率领海军陆战队登陆,举行升旗仪 式,正式占领该岛。6月,英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 •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 岛被割让给英国。
明确:(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 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 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 意义的最后一次,说明香港不再有港督,象 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统治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 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 1982年9月23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访华。24 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会见了撒切尔 夫人。中英两国政府开始就香港问题举行谈判。 • 1983年自7月起,中英两国开始关于香港问题的第二 阶段会谈。 •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 明在北京正式签署。 •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 本法》。 • 1993年7月16日,全国人大会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 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