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汽车辅助拉手开发设计指南

合集下载

汽车车门外手柄设计规范

汽车车门外手柄设计规范

车门把手设计规范车门把手设计规范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控般集团有限公司汽车侧开式车门塑料外开把手(以下简称“外把手”),苴他车门 外把手(如:后背门把手)也可以参考使用。

2. 术语外开把手:装在汽车车门外侧,用来开启车门的装宜。

3.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英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版)适用于本文件。

4. 外把手分类和结构 4.1从外观看,外把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翻转式和外拉式,如图1所示。

外把手的外观形式完全取决于造型,工程设计需满足造型。

因人的审美要求提高,近年来新开发了 “隐藏锁芯”式把手。

即取消左前门把乎端盖锁芯圆孔, 更改为可反复拆卸式端盖,需要用锁芯时候用机械钥匙片撬掉端盖即可(见图2〉图1外把手结构形式4.2从外把手与锁的连接方式看,可分为压杆连接和拉线连接•具体形式取决于锁体外开摇臂的要求 以及锁体布置时摇臂与外把手摇臂旋转轴线的夹角。

GB. 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Q/B 07. 025 禁用和限用物质规范GB/T 12600 金属覆盖层、塑料上操+骼电镀层 Q/B 07. 016 汽车塑料件油漆涂层技术要求 QC/T 625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翻转式■外拉式4.3外开把手组成部分外拉式外把手包括:手柄外部,端盖,底座,大垫片,小垫片,摇臂及配重块和簧等,如图2所示:以上为外把手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各车型会有所不同,但都是在这些结构上扩展而形成的,例 如:外手柄扩展为上盖、下盖两部分,底座上设计有侧碰安全机构。

外开把手总成弹簧翻转式外把手包括:底座、掀盖、摇臂、 垫片、销轴和惮簧等,如图3所示:掀盖外开把手总成▼揺曾外手柄隐S 锁芯式為盖大垫片底座图2揺冑&配篁块A底宦把手的有效长度值A 目标要求>10omm :把手的有效长度值A 目标要求> 110mm :耙手间隙值B 目标要求M30mm 。

车门把手表面课程设计

车门把手表面课程设计

车门把手表面课程设计第一章零件图比例约为1:1第二章服役条件分析车门把手需要良好的耐蚀性,耐磨性,高强度,高硬度等因为车门把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暴露在空气当中,经常被雨,油,污等条件下冲洗,良好的耐蚀耐腐能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

现如今门把手的制作材料很多,例如ABS,PC,金属等,在它们的表面上进行表面处理能大大的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提高汽车的耐用性。

第三章涂层选择分析电镀电镀是一种电话学过程,也是一种氧化还原过程。

电镀时,被镀工件和电源负极相连作为阴极,阳极连接于电源正极,并将工件放入电镀槽中,电镀槽中应含有被镀金属离子或络离子的电解液,接通电源,金属离子或络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在阴极发生电化学还原翻译,沉积出金属原子,并附在被涂覆工件上,形成所需镀层。

电沉积金属电沉积过程是指简单金属离子或络离子通过电化学方法在固体(导体或半导体)表面上放电还原为金属原子附着于电极表面,从而获得金属层的过程。

金属镀层的性能依赖于其结构,而镀层的结构有收电沉积条件的限制。

其过程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即金属离子的阴极还原(洗出金属原子)的过程和新生态金属原子在点击表面的结晶过程(电结晶)。

化学镀化学镀是指在没有外电流通过的情况下,利用化学方法使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并趁机在基体表面,形成镀层的一种表面加工方法。

被镀见浸入镀液中,化学还原剂在溶液中提供电子使金属离子还原沉积在镀件表面。

化学镀是一个催化的还原过程,还原作用仅仅发生在催化表面,如果被镀金属本身是翻译的催化剂,则化学镀的过程就是具有自动催化作用。

化学镀又称自催化镀,无电解镀。

一般情况下,汽车门把手的镀层是镀铬,硬铬一般是镀0.015mm -0.03mm根据涂层的特性及其使用性能,工艺性能,还有经济性而言,镀铬是比较合理的门把手镀层。

现如今的门把手使用的材料一般为ABS,PC材料等,是作为非金属的材料进行表面涂镀技术。

与金属制件相比,塑料电镀制品不仅可以实现很好的金属质感,而且能减轻制品重量,在有效改善塑料外观及装饰性的同时,也改善了其在电、热及耐蚀等方面的性能,提高了其表面机械强度。

汽车设计-车门外手柄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车门外手柄设计规范模板

I汽车设计-车门把手设计规范模板XXXX发布汽车车门把手设计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XX公司汽车侧开式车门塑料外开把手(以下简称“外把手”),其他车门外把手(如:后背门把手)也可以参考使用。

2.术语外开把手:装在汽车车门外侧,用来开启车门的装置。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版)适用于本文件。

GB/ 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T 12600 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4.外把手分类和结构4.1 从外观看,外把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翻转式和外拉式,如图1所示。

外把手的外观形式完全取决于造型,工程设计需满足造型。

因人的审美要求提高,近年来新开发了“隐藏锁芯”式把手。

即取消左前门把手端盖锁芯圆孔,更改为可反复拆卸式端盖,需要用锁芯时候用机械钥匙片撬掉端盖即可(见图2)翻转式外拉式图1 外把手结构形式4.2 从外把手与锁的连接方式看,可分为压杆连接和拉线连接,具体形式取决于锁体外开摇臂的要求以及锁体布置时摇臂与外把手摇臂旋转轴线的夹角。

4.3 外开把手组成部分外拉式外把手包括:手柄外部,端盖,底座,大垫片,小垫片,摇臂及配重块和弹簧等,如图2所示:图2翻转式外把手包括:底座、掀盖、摇臂、垫片、销轴和弹簧等,如图3所示:图3以上为外把手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各车型会有所不同,但都是在这些结构上扩展而形成的,例如:外手柄扩展为上盖、下盖两部分,底座上设计有侧碰安全机构。

5.外把手人机要求图4 图55.1 对于翻转式外把手,如图4、5所示把手的有效长度值A目标要求≥105mm ;手指间隙值B目标要求≥28mm ;把手间隙值C目标要求≥38mm。

图65.2 对于外拉式外把手,如图6所示:把手的有效长度值A目标要求≥110mm ;把手间隙值B目标要求≥30mm。

汽车内开拉手设计浅析

汽车内开拉手设计浅析

汽车内开拉手设计浅析目录目录 (3)一、内开拉手结构分析 (4)二、内开拉手设计要求 (4)三、生产问题分析 (10)一、内开拉手结构分析1-拉手手柄、2-扭簧、3-内开拉手盒、4-堵盖、5-转轴、6-锁止钮、7-缓冲钮二、内开拉手设计要求2.1法规要求作为内饰件,在设计时都应该考虑以下法规要求:(1)GB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标准中规定了汽车驾驶室和乘客舱用内饰材料水平燃烧特性的技术要求及实验方法,针对内饰零件,燃烧速率小于100mm/min内开拉手所用的材料应该满足该标准。

(2)GB11552-2009 汽车内部凸出物;按照要求内开拉手表面边缘半径曲率不小于3.2mm。

(3)汽车内部有毒有害物质检测要求;现在这项检测要求一般都被各主机厂作为标准检测项,有毒有害物质包括铅(Pb)汞(Hg)镉(Cd)六价铬(Cr)及多溴苯(PBB)和多溴二苯醚(PBDB)的含量有严格控制。

2.2工程可行性要求根据造型A面和客户产品需求,定义出模方向,然后根据表面皮纹要求,确定脱模角度,不同的皮纹对应不同的拔模角度,例如细皮纹通常采用3°粗皮纹采用7°(100%皮纹)。

合理的出模角度定义避免后期产品的皮纹拉伤。

分模线原则上不准出现在A面上,但若造型需要无法避免,应要求供应商对分模线外观进行控制。

这样可以避免新结构造成设计与制造问题,同时设计时尽量考虑前后门内开拉手共用设计,这样有利用后期质量与成本控制。

2.3材质要求内开拉手作为外观件,零件的表面要求决定着手柄本体的材料选择,一般内开拉手表面处理采用喷漆、电镀工艺,很少采用皮纹处理,结合表面处理通常采用材料为PA6或者PC+ABS。

图二2.4 安全间隙要求为了保证内开拉手开启顺畅,拉手与周边配合留足够间隙,一般间隙设计为1.5~2mm,不仅要考虑静态间隙,还要考虑运动操作时与钣金运动间隙要求,在开启过程中与钣金最小间隙≥5mm,常见检查方法,如下图所示。

汽车门把手设计基线

汽车门把手设计基线

汽车门把手设计基线
汽车门把手的设计基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人机工程学原则:汽车门把手的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驾驶员和乘客使用,不易造成手部疲劳或不适。

2.美学原则:汽车门把手的设计应与整车外观风格相符合,形态简洁美观,色彩搭配协调。

3.功能性原则:汽车门把手应具有开启车门的功能,且能够承受大的力和压力,确保车门的安全和可靠性。

4.材料选择原则:汽车门把手的制作材料应安全环保,坚固耐用,同时应考虑抗紫外线、防刮花等性能,以保证使用寿命。

5.易于维护原则:汽车门把手的设计应便于清洁和维护,避免因为设计不合理而导致难以清洁和维护。

6.智能化原则:汽车门把手的设计应考虑到智能化的趋势,如采用无钥匙开启、电子识别等技术,在增强用户体验的同时,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汽车顶棚拉手设计开发知识介绍

汽车顶棚拉手设计开发知识介绍

耐久试验工装控制台
11
6.4、总成试验介绍——阻尼特性试验
通过电子计时器,读出拉手的回弹时间, 回弹时间范围:0.5-1.5秒
12
6.5、总成试验介绍——滥用力及负载1000N拉力试验
使用万能拉伸机试验, 并通过系统导出曲线图
滥用力:持续受力,直至拉手被破坏,记录破坏时的受力 值,此时为拉手的最大受力值 负载1000N拉力:拉手在负载1000N的情况下,持续20秒, 拉手不损坏
9
6.2、总成试验介绍——拉手操作力测试
采用测力计测量操作力
10
6.3、总成试验介绍——拉手总成寿命测试
动作循环方式,循环10000次(按客户要求)
工装运行带动砝码,拉手总成 打开到最大开启角度,砝码悬 挂于拉手上
停顿3S5S
工装运转时砝码不悬挂于拉手上, 拉手总成呈关闭状态
常温下耐久试验
恶劣环境下耐久试验
6
检具规划
序号 1 2
零件名称 拉手总成 拉手体
工序
总成检验
注塑 来料检验
工装名称 总成CUBING和3D打点检具 拉手注塑尺寸控制检具
使用地 福尔达 福尔达
套数 1 1
总成CUBING和3D打点检具
拉手注塑尺寸控制检具
7
6. 试验工装
序号
1 2 3 4
零件名称 拉手体总成 拉手体总成 拉手体总成 拉手体总成
5
4. 成熟工艺
自动化气辅成形机
Automatic gas-assisted injection
微发泡成形机
Microcellular Foaming
气辅中空 Mid-Empty by gas-assisted
两种工艺品质均满足标准,但微发泡工艺成本比气辅高 Quality of two processes is OK, but cost of micro-foaming injection is more than gas-assisted process.

汽车门把手设计基线

汽车门把手设计基线

汽车门把手设计基线一、概述汽车门把手是汽车的重要部件,它提供了乘客进入和离开汽车的便利,也是汽车的美观元素之一。

汽车门把手的设计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外观设计,还要求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耐用性能。

二、设计要求1、外观设计:汽车门把手的外观设计应该简洁大方,符合汽车的整体设计风格,并且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2、使用性能:汽车门把手的使用性能要求良好,它应该具有良好的把握性、操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3、耐用性:汽车门把手的耐用性要求良好,它应该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耐温性。

三、设计原则1、外观设计原则:汽车门把手的外观设计应该简洁大方,符合汽车的整体设计风格,并且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2、使用性能原则:汽车门把手的使用性能要求良好,它应该具有良好的把握性、操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3、耐用性原则:汽车门把手的耐用性要求良好,它应该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耐温性。

四、设计要素1、材料:汽车门把手的材料要求良好,可以采用铝合金、不锈钢、塑料等材料。

2、尺寸:汽车门把手的尺寸要求良好,应根据车门的尺寸和设计风格进行设计,使其能够完美地融入车门。

3、外形:汽车门把手的外形要求良好,应根据车门的设计风格进行设计,使其能够完美地融入车门。

4、加工工艺:汽车门把手的加工工艺要求良好,应采用高精度的加工工艺,使其能够满足质量要求。

五、设计流程1、需求分析:首先,根据汽车门把手的功能和使用性能,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汽车门把手的设计要求。

2、外观设计:然后,根据汽车门把手的外观设计要求,进行外观设计,确定汽车门把手的外观形态。

3、结构设计:接着,根据汽车门把手的使用性能要求,进行结构设计,确定汽车门把手的结构形式。

4、材料选择:然后,根据汽车门把手的耐用性要求,进行材料选择,确定汽车门把手的材料类型。

5、尺寸设计:最后,根据汽车门把手的尺寸要求,进行尺寸设计,确定汽车门把手的尺寸大小。

汽车零部件 门把手技术研发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汽车零部件 门把手技术研发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汽车零部件门把手技术研发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撰写:汽车零部件是构成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而门把手作为汽车内部和外部的接触点之一,在汽车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门把手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对汽车的外观设计、人机交互和安全性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汽车零部件——门把手技术的研发流程。

通过深入剖析门把手技术的研发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汽车零部件的研发流程,从而为汽车制造商和相关研发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将首先对整个研发流程进行概述。

随后,重点介绍门把手技术研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原型制作、测试验证等环节。

通过详细讲解每个环节的内容和要点,可以揭示出门把手技术研发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相关技术和工具的应用。

最后,文章将对整个研发流程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门把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门把手技术研发流程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为今后的研发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推动汽车零部件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创新。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增进对汽车零部件研发流程的理解和认识,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也期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汽车技术的创新和升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示例: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汽车零部件门把手技术研发流程的探讨:1. 引言:在这一部分中,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以及为读者提供对汽车零部件门把手技术研发流程有一个全面了解的背景知识。

2. 正文:2.1 零部件研发流程概述:这一部分将介绍汽车零部件研发的一般性流程,包括市场调研、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样品制作、测试验证等环节,为后续的门把手技术研发流程打下基础。

2.2 门把手技术研发流程:本部分将详细描述门把手技术研发的各个环节,包括材料选型、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研发以及相关测试等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助拉手开发设计指南前言辅助拉手总成安装在乘客进出车的人口处。

为乘客进出车或车辆行驶时提供一个辅助承力的工具。

它可单独为一个零件,也可和其他功能的附件整合在一起组成,如衣帽钩和阅读灯等。

汽车顶棚辅助拉手是在汽车行驶时,为保证乘员身体平衡,而设置的抓扶装置;一般布置在顶盖侧梁位置上,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有时因为其他需求,通过紧固件将其固定在与车身连接的支架上。

作为车内乘客使用频繁的功能件,还可以增设挂钩或照明灯等小结构,实现功能多样化。

按照使用形式又可以将顶棚辅助拉手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折叠式、固定式和伸缩式。

辅助拉手常用成型材料为聚乙烯或聚丙烯,成型方式有低压成型、挤出成型、注塑成型等。

本文介绍了汽车顶棚拉手的设计要求,如外观、法规、人机工程等,并介绍了拉手的性能要求和试验评价方法。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请勿做商业用途。

目录1辅助拉手简要说明 (1)1.1辅助拉手类型与功能 (1)1.2辅助拉手的结构 (1)2辅助拉手设计流程 (3)2.1设计输入 (3)2.1.1设计任务书与市场定位 (3)2.1.2设计分类选择 (3)2.2造型分析 (3)2.3辅助拉手的装配和制造工艺 (3)2.3.1辅助拉手各部分零件自身的装配 (3)2.3.2辅助拉手与车身的装配 (3)2.4辅助拉手各部分的常用材料以及工艺方法 (4)2.5辅助拉手的性能指标要求 (4)2.6辅助拉手结构设计 (4)2.7辅助拉手的布置 (4)2.8辅助拉手设计输出 (4)2.9辅助拉手实验 (4)3辅助拉手设计制造可行性分析 (5)3.1辅助拉手外观要求 (5)3.1.1拉手外观 (5)3.1.2拉手顶棚配合外观 (5)3.2法规要求 (6)3.2.1阻燃性 (6)3.2.2气味性 (6)3.2.3内部凸出物 (6)3.2.4有毒有害物质 (6)3.2.5VOC含量 (6)3.3辅助拉手人机工程 (6)3.3.1辅助拉手布置 (6)3.3.2辅助拉手操作 (7)3.4辅助拉手性能 (8)3.4.1操作耐久 (8)3.4.2耐滥用 (8)3.4.3色牢度 (9)3.4.4耐冲击 (9)4辅助拉手具体设计要求 (10)4.1安全拉手各部分的常用材料以及工艺方法 (10)4.2安全拉手的性能指标要求 (10)4.3安全拉手的布置以及与顶益内衬的搭接 (10)4.3.1手在拉手中的最小区域 (10)4.3.2安全拉手与顶棚的位置关系 (10)4.3.3安全拉手与顶盖内衬的关系 (11)4.4辅助拉手明细表 (11)4.5辅助拉手技术要求 (11)4.6辅助拉手试验要求 (12)4.7辅助拉手提供资料文件格式 (12)4.7.1公司提供资料内容 (12)4.7.2零部件供应商提供资料内容 (12)5辅助拉手相关法规及标准 (13)6参考文献 (13)1辅助拉手简要说明辅助拉手总成安装在乘客进出车的人口处。

为乘客进出车或车辆行驶时提供一个辅助承力的工具。

它可单独为一个零件,也可和其他功能的附件整合在一起组成,如衣帽钩和阅读灯等。

1.1辅助拉手类型与功能汽车顶棚辅助拉手是在汽车行驶时,为保证乘员身体平衡,而设置的抓扶装置;一般布置在顶盖侧梁位置上,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有时因为其他需求,通过紧固件将其固定在与车身连接的支架上。

作为车内乘客使用频繁的功能件,还可以增设挂钩或照明灯等小结构,实现功能多样化。

按照使用形式又可以将顶棚辅助拉手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折叠式、固定式和伸缩式。

辅助拉手常用成型材料为聚乙烯或聚丙烯,成型方式有低压成型、挤出成型、注塑成型等。

(1)折叠式。

可根据客户的需要和位置来调整辅助拉于本体的使用角度。

即拉手在不被使用的情况下拉手本体处于关闭状态紧贴顶饰。

在被使用的情况下,根据客户的位置和需要的角度拉手本体处于张开状态。

(2)固定式。

即拉手本体与顶饰的相对位置关系是相对固定的。

(3)伸缩式。

即拉手本体与顶饰的相对位置关系是相对客户使用拉手大小而变化的。

1.2辅助拉手的结构辅助拉手的主要部件是拉手本体、固定螺栓、闷盖(视外观要求而定)、附加功能件(衣帽钩、礼貌灯、阅读灯)等。

根据车的不同配置和客户人群的不同,拉手一般是以下几种特征的组合:(1)大尺寸拉手/小尺寸拉手(两连接点之间的距离);(2)固定式/折叠式;(3)带阻尼/不带阻尼;(4)带衣帽钩;(5)可否用于带侧气帘的车身结构;(6)隐藏式结构/可见连接板;(7)可做不同的外观效果,如注塑皮纹,PVC或真皮等。

2辅助拉手设计流程2.1设计输入2.1.1设计任务书与市场定位设计计任务书必须包含对辅助拉手的主要技术状态描述。

2.1.2设计分类选择根据车型的市场定位确定安辅助拉手的结构、功能、风格,一般低档车主要使用无翻折功能、结构简单的辅助拉手。

档次较高的轿车使用具有翻折功能且带有其他附加功能的辅助拉手。

2.2造型分析根据造型部门所绘制的效果图进行制造可行性分析,并提出意见,以供造型部门对效果图进行修改。

制造工艺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1)分析产品大小及所需设备和创造工艺;(2)各部件的投制和质量保证难以程度;(3)各相关部件的组装方法;(4)装配工艺及质量保证的难以程度分析评估。

2.3辅助拉手的装配和制造工艺2.3.1辅助拉手各部分零件自身的装配具有翻折功能的辅助拉手才会进行各零件的装配,而结构简单的辅助拉手只在总装线上进行装配,需进行装配的辅助拉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辅助拉手手把、回转销、安装支座、复位弹簧、阻尼轮、衣帽钩等。

2.3.2辅助拉手与车身的装配辅助拉手装配在车身侧围内蒙皮上,一般安装面必须是一个平面。

固定方式通常有两种:1、采用自攻螺钉与凸焊螺母的搭配,凸焊螺母焊接在车身的内蒙皮上;2、辅助拉手直接卡接在车身侧内蒙皮上,辅助拉手安装支座上有专门设计的卡接结构,具体结构主要根据实际情而定。

2.4辅助拉手各部分的常用材料以及工艺方法2.5辅助拉手的性能指标要求2.6辅助拉手结构设计2.7辅助拉手的布置2.8辅助拉手设计输出(1)BOM表:名称、件号、装配层次、材料名称、厚度等;(2)3D数据:实体数据,各部分零件数据特殊部位的模具结构说明,更改信息、3D分解图(3)2D数据:装配图、2D图;(4)技术条件:颜色、皮纹、光泽度、表面处理、装配、使用条件、技术描述。

2.9辅助拉手实验3辅助拉手设计制造可行性分析3.1辅助拉手外观要求顶棚辅助拉手作为车内主要的功能件,其外观效果对整车内饰而言同样重要,外观不仅指拉手本身的外观,还有拉手与周边件的安装配合外观效果及拉手处周边件的型面外观见效果等。

3.1.1拉手外观产品总成表面应无毛刺、尖角、熔接痕,无变色、污染、起泡、软化、裂痕、杂点及闪光弧等缺陷。

针对带堵盖的拉手,除了需要考虑堵盖安装结构的可行性外,还应该对堵盖与拉手本体的配合提出间隙面差的要求。

如图所示,拉手本体与堵盖间隙要求为0.1mm,面差要求为0,这种尺寸的配合在实物上可以给人良好的视觉效果。

3.1.2拉手顶棚配合外观拉手是通过螺钉固定在车身银金或是饭金支架上的,而拉手安装底座是与顶棚过孔配合的,为了保证配合处的外观,设置拉手底座与顶棚配合合理的搭接量与间隙值,以保证拉手底座与顶棚配合不露间隙(如果露间隙,顶棚切边将外露,外观较差);同时设置合理的压缩量(一般大于0,小于等于面料层厚度),保证配合处顶棚不塌陷,也不会因为压缩量过大,导致顶棚被压变形而造成外观不良。

具体配合示意见图(某成熟车型的拉手与顶棚配合)。

3.2法规要求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使用者对汽车内饰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内饰件除了需要满足普通的阻燃性和气味性要求,还需要满足近年来全球非常关注的汽车有毒有害物质和VOC的要求。

3.2.1阻燃性CB 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标准中规定了汽车驾驶室和座舱内饰材料水平燃烧特性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针对内饰零件,燃烧速率要小于100mm/min。

而CB7258-2012机动车安全运动条件标准中又规定了客车内饰材料的燃烧速度应小于等于70 mm/min。

顶棚拉手产品总成所用的材料应满足以上两个国家标准的要求。

3.2.2气味性QB/T 2725-2005皮革气味的测定标准中规定了皮革气昧测试的试验方法和评判等级,顶棚拉手产品总成应满足此标准中l级的要求,即没有引人注意的气味。

3.2.3内部凸出物GB 11552-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标准中规定顶棚辅助拉手的表面边缘由率半径应不小于3.2mm。

3.2.4有毒有害物质汽车内饰零部件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直接关系着汽车用户的人身安全,目前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已经被各大主机厂作为必检检项目,从而从源头上避免有毒有害物质对用户的影响。

具体要求见表,顶棚拉手产品总成应满足表中规定的有毒有害物质限值要求。

3.2.5VOC含量车内低劣的空气质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研究发现,车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有时会高于车外的10倍。

CB/T27630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标准的实施,使汽车生产企业更加关注汽车内饰零部件的选材和制造工艺过程,同时也更加重视车内空气质量问题。

CB/T 27630对整车内饰空气中VOC含量提出了要求,但未给出内饰单个零部件的具体标准,各大主机厂通过不断的测试分析将整车的要求分解到单个零部件,从而形成企业的标准。

顶棚拉手产品总成在原料和工艺过程应该对可能造成VOC超标的物质进行严格的控制。

3.3辅助拉手人机工程顶棚拉手作为车内使用比较频繁的功能件,它对整车人机工程影响较大,如果拉手的人机工程不满足要求便会引起客户的抱怨,影响整车的口碑。

拉手的人机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拉手的布置和拉手的操作。

3.3.1辅助拉手布置拉手的布置即拉手中心与整车R点的相对位置,乘客在使用拉手时手臂的舒适性反映在小臂与大臂的夹角以及大臂与肩膀的夹角,两个夹角又是由拉手中心与整车R点的相对位置所决定,一般的拉手布置推荐位置如图所示。

前座:位于H点后10mm至H点前100mm(或至A柱)的区域之内;后座:位于H点前140mm至H点前300mm(或至B柱)的区域之内,两个夹角在-定的范围内才能满足乘客舒适性要求。

3.3.2辅助拉手操作(1)操作空间50%假人手掌宽度为85 m ,而为了更大范围地满足要求,一般将拉手握手长度推荐尺寸定义为100mm,如图所示。

乘客在使用拉手时,如果手背与顶棚接触甚至是挤压,则会给乘客带来极度不舒适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一般推荐拉手的使用空间在35mm以上,如图所示。

(2)操作力操作力是针对折叠式拉手和伸缩式拉手,在使用这两种拉手时,将其由原始状态操作至使用状态,在这过程中所需要的力,为操作力,一般的操作力要求为(10±5)N(无阻尼拉手)和(3±1.5)N(带阻尼拉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