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部设计手册总布置图

合集下载

整车部设计手册-电器线束部分之欧阳数创编

整车部设计手册-电器线束部分之欧阳数创编

总布置篇第三章电器线束布置本章共分三个部分,阐述在整车开发中的电器线束布置。

第一部分为整车电器,第二部分为电气控制模块与车载网络系统,第三部分为空调系统,第四部分是整车线束。

每个部分在介绍电器及线束各系统及部件组成与功能原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在整车开发各个阶段,电器各系统部件布置以及布置要求等。

总布置工作贯穿于整车开发流程各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

前期策划阶段,根据产品定义描述进行机舱、下车身和车身内外饰的初步总布置。

电器部分,需根据输入的借用件清单,在机舱动力总成布置基础上进行机舱及下车身部分电器借用件的初步布置,车身内外饰部分电器借用件则需从人机工程方面综合考虑,进行初步布置,分析布置空间的可行性。

并将新开发件的位置及限制条件进行初步定义。

造型设计阶段,进行发动机舱、下车身和车身内外饰部分电器件的详细布置以及整车线束的初步布置。

工程设计阶段,根据输入的电器更改件和新开发件进行布置检查和校核;审查零部件状态,协调专业科室进行零部件的更改设计;检查零部件拆装方便性以及评估产品可维修性。

整车线束部分,需根据整车车身和内外饰三维数据、整车电气设计方案及电器原理图等的不断更新调整,对三维线束分块及布置走向、插拔空间和拆装维修空间等进行校核。

验证阶段,进行工程样车的总布置验证和评审;跟踪试制试验中的问题,协调专业科室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试制样车阶段,验证零部件拆装方便性和产品可维护性。

3.1 整车电器3.1.1蓄电池蓄电池介绍1)蓄电池功能汽车蓄电池是起动用蓄电池,它满足起动发动机的需要,即在5~10s的短时间内,提供汽车起动发动机足够大的电流。

蓄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可逆直流电源装置。

在汽车上,蓄电池与发电机并联向用电设备供电。

在发动机工作时,用电设备所需电能主要由发电机供给。

蓄电池的功用是在发动机起动时,向起动机和点火系供电;发电机不发电或电压较低时向用电设备供电;发电机超载时,协助发电机供电;发电机端电压高于蓄电池电动势时,将发电机的电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吸收发电机的过电压,保护车用电子元器件。

汽车总布置设计(37页)PPT课件

汽车总布置设计(37页)PPT课件
10
3、转向装置布置
转向盘的位置-保证驾驶员能舒适 地进行转向操作
转向器的位置-转向器布置在前钢 板弹簧跳动中心附近
转向器用万向节和转向传动轴将它 们连接起来
转向轴在水平面内与汽车中心线之 间的夹角不得大于5°
转向摇臂与纵拉杆和转向节臂与纵 拉杆之间的夹角,在中间位置时应尽 可能布置成接近直角。
11
Z αF
前轮中心线 前轮垂直线
O
O1
r0 rr
a
车架上平面线
后轮中心线
αF(0.5°~1.5°)
r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轮垂直线
X
O2
rr
b
A
L
B
6
总布置基准线-坐标系
Z
前轮 中心线
αF
前轮垂直线
后轮中心线 后轮垂直线
O
车架上平面线
XY
Y 前轴中心线
αF
地面线
后轴中心线
汽车中心线
Z
汽车中心线
7
二、各部件的布置
1、动力总成(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布置
初期)、1:2和1:1。
21
(2)人体样板(续) 布置人体样板时,首先要确定其踵点与胯点的位置;
人体样板上的胯点要与初选的座椅上的“胯”点重合; 人体样板的踵点应安放在油门踏板处的地板上的踵点。
然后根据选定的坐姿角α、β、γ及δ在图样上进行布置, 检查初选的b值等是否合适。
驾驶时,人体各部分的夹角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αE
γ1
αr
γ2
车架上平面线
主减速器主动轴线位置-与车架上平面有一个夹角αr(4°~7°),即向上 翘起,以减小传动轴夹角,并使万向节传动轴两端夹角相等。轿车常将传 动轴布置成U形方案(图1-19),可降低传动轴轴线的高度,有利于客厢 地板和后排中间座椅的布置(减小地板凸包);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 定义汽车总布置是指在汽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要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 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尺寸与安装位置能否满足整车空间尺寸的 要求,使其在安全性、拆装便利性以及与人体的关系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协调 可靠,达到最优结果。

二、整车布置基准线 工作步骤如下图I■■ ■■初步参数确定绘制总布置草图校核总布置方案整车布置基准线注:1.均应在汽车营群雄窸下进行之母图时应将汽耳前融荏左侧■1车库上平面线纵粱上翼面较长的一段平面或承载式车身中部地板或边粱的上缘面在侧(前) 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车架上平面,它作为垂直方自尺寸的基准线(面), z 坐标线,向上为“ +”、向下为“-”。

有些客车的车架上平面在满载静止位 置时,通常与地面倾斜 0.5 °〜1.5 ° ,使车架呈前低后高状,这样在汽车加 速时,客厢可接近水平。

为了画图方便,可将车架上平面线画成水平的,将 地面画成斜的。

| 22、前轮中心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车架平面线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前轮中心线,它作为纵向方自尺寸的基准线(面),即 z 坐标线, 向前为“-”,向后为“ +”。

33、汽车中心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曲投影线称为汽车中心线,用它 作为横自尺寸的基准线(面)。

即 y 坐标线,向左为“ +”、自右为“-”, 4 4、地面线地平面在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地面线,此线是标注汽车高度、接 近角、离去角、离地间隙和踏板高度等尺寸的基准线。

55、前轮垂直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 称为前轮垂直线。

此线用来作为标注汽车轴距和前悬的基准线。

当车架与地 面平行时,前轮垂直线与前轮中心线重合(如轿车)。

形式发动机昼矍驱动形式载客量装或量基准线/面确定同图的零线确定整车方式方和标注 酬定正负要求和琴数的 整车工况 是再合 结构尺寸三、各部件的布置各部件的布置主要包括传动、转向、悬挂、制动等,下面来一一看看:11、传动系的布置由于电动机、无极变速器装成一体,所以在电动机位置确定后,包括电动机、无极变速器在内的动力总成位置也随之而定。

《车身总布置》PPT课件

《车身总布置》PPT课件
❖ 等速万向节的原理和圆锥齿轮啮合的道理相似,由于传 力点的位置总是处于两轴夹角的平分面上,因而保证了等速 运动。等速万向节的缺点是结构比较复杂,制造工艺精密, 成本较高,因此还不能完全代替普通万向节。
26
❖ 用于轿车的等速万向节类型 很多,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球 笼式等速万向节和三角架式 等速万向节。由于等速万向 节传递繁重的驱动力矩,随 受负荷重,传动精度高,需 求量很大,又是安全件,因 此其主要零件均采用精锻件 加工而成。
第三章
车身总布置设 计
1
概述
❖ 车身总布置是在整车总布置的基础上进行的。 整车的总布置提供了汽车的长、宽、高、轴 距、轮距等的控制尺寸、轴荷分布范围以及 水箱、动力总成、前后桥、传动轴与车轮等 的轮廓尺寸和位置。
2
❖ 据此再参考同类车型有关数据作为借鉴,即 可初步确定前悬和后悬的长度,前后风窗位 置和角度、发动机罩高度、地板平面高度、 前围板位置、座椅布置、内部空间控制尺寸、 方向盘位置角度与操纵机构和踏板的相互位 置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按满载情况绘制1: 5车身总布置图。
❖ 不足转向(Under Steer) ❖ 当车辆行驶时,由于车辆转弯时发动机功率
过大致使车辆前轮打滑,此时ESP计算机会作 制动前轮内侧车轮,而使车轮向内侧移动, 使车辆依据驾驶员行驶路线行驶。
9
❖ 转向不足是指车辆转向时,实际转向角度还没有达 到转向盘所转的角度就侧滑出去了,出现这种情况 的原因有车速过快、路面湿滑以及前轮轮胎破裂等。 前轮驱动的车辆更容易出现转向不足,这是因为猛 踩加速踏板时,车辆的重心会向后移,从而导致车 辆前部向上微仰,前轮附着力降低,造成转向不足。
7
(2)发动机前置前驱动 (FF)
a、有明显的不足转向性能; b、越过障碍的能力高; c、动力总成结构紧凑;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车身系统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车身系统

总布置篇第四章车身系统4.1 整车断面断面的作用:构建车身主体框架结构;定义整车各主要总成部件的配合形式;定义主要的配合尺寸;分析造型的工程可行性;指导详细三维数据的设计;反应整车构件刚度分布状况,定义各部分构件的力学特性指标;形成技术积累,缩短整车开发周期并提高整车研发质量;整车断面:如下图所示4.1.1 发盖-前保 HOOD-FRT BUMPER截面位置:Y=0平面需要表达的信息:发盖关闭时,锁、锁扣的啮合状态;锁、锁扣的安装结构;发盖与前保的间隙平度;发盖内板与前保的间隙、密封;发动机罩二次打开的手部空间,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前保外表面到前横梁的距离 A>65mm;前横梁到空调冷凝器的距离 B>20mm;空调冷凝器到散热器的距离 C>10mm;发动机总成到冷却风扇的距离 D>35mm;图示:CE-1NL-1 GC-14.1.2 发盖-前组合灯 HOOD-HEAD LAMP截面位置:过前组合灯上一点且平行于Y基准平面需体现的零部件:前组合灯、发盖、前保及其他相关零部件需要表达的信息:前组合灯与周围件的间隙、平度;组合灯的固定点;组合灯与上隔栅的装配可行性;换灯的空间图示:CE-1GC-1NL-24.1.3 发盖-前围 HOOD-COWL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需体现的零部件:发盖外板、前风挡、通风盖板、前围板及其他相关零部件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风挡玻璃倾角;前风挡与前围板上部的配合及密封;发盖运动过程中与通风盖板、前风挡的间隙;发动机总成和前围板之间的间距 A;机盖与机舱刚性零部件的距离B。

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发盖打开时保证在5%女性手控范围以下并且满足95%男性头部活动线路的要求,具体校核方法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图示:CE-1NL-1GC-14.1.4 前风挡-顶盖 FRT WINDSCREEN-ROOF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需体现的零部件:顶盖、顶盖前横梁、前阅读灯、前风挡、前风挡密封条、顶棚及其他相关零部件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风挡与顶盖的搭接及密封;顶盖前横梁与顶盖的搭接;前阅读灯的布置(人机及照射范围);顶棚的布置;内后视镜的布置(视野校核)图示:CE-1内后视镜装在前风挡上FC-1 内后视镜装在顶盖前横梁上(非天窗版) FC-1 内后视镜装在顶盖前横梁上(天窗版)NL-2内后视镜装在前风挡上4.1.5 顶盖-后风挡 ROOF-RR WINDSCREEN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需体现的零部件:顶盖、顶盖后横梁、后风挡、顶棚及其他相关零部件需要表达的信息:后风挡与顶盖的搭接及密封;顶盖后横梁与顶盖的搭接;顶棚的布置;图示:CE-2GC-14.1.6 后风挡-行李箱盖 RR WINDSCREEN-TAILGATE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需体现的零部件:行李箱盖、密封条、后风挡、后风挡下横梁及其他相关零部件需要表达的信息:后风挡玻璃倾角;后风挡与后风挡下横梁的搭接关系;行李箱盖与后风窗下横梁的密封;行李箱盖开启过程中与后风挡的间隙;高位制动灯的布置。

整车部设计手册-附件系统布置

整车部设计手册-附件系统布置

总布置篇第X章整车附件系统布置本章主要针对整车附件系统的布置进行说明,主要的部件系统有:座椅、机罩锁及开启机构总成、车门锁及内外开启机构、加油盖锁及开启机构总成、背门锁及开启机构、车门限位器、天窗、内后视镜、外后视镜、安全拉手、玻璃升降器、隔音隔热垫、玻璃、遮阳板、遮阳帘、行李舱网兜、随车工具气弹簧、铭牌标识、行李架、密封条、缓冲块、堵塞1.1 座椅系统1.1.1 座椅的种类及结构汽车座椅是汽车使用者的直接支承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司乘人员提供安全、舒适、便于操纵和不易疲劳的驾乘座位。

座椅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折叠座椅、侧向座椅、后向座椅、悬挂式座椅等。

头枕可分为整体式、分离式和嵌入式;座椅常见的调节方式有手动调节和电动调节。

具体分类可参考标准QC/T 47-92《汽车座椅术语》。

座椅的结构主要包括:头枕、靠背、坐垫、座椅骨架、附属调节机构等。

1.1.2座椅的设计要求轿车座椅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机械、化工、纺织、喷涂、热处理、美学、力学、人体工程学等多门学科,设计时应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综合考虑座椅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座椅的合理布置。

GB 11550-1995 汽车座椅头枕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4167-2006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 15083—2006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ECE R17 关于车辆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认证的统一规定ECER25 关于批准与车辆座椅一体或非一体的头枕的统一规定安全性:要绝对保证驾乘者的安全。

乘坐舒适:能使乘员保持良好的坐姿,保证合理的体压分布,具有腰椎依托感、腰背部贴合感和侧向稳定感。

操纵方便:布置的调整手柄、按钮必须是在驾乘者伸手可及的位置,应能顺应常人的习惯且操纵力量适中。

1.1.3座椅布置需输入清单功能定义描述:设计之前应该定义好需要哪些功能;1.1.4座椅布置根据定义的座椅尺寸结构情况,进行总布置参数校对,将座椅的R点与H点拟合,调整座椅的装配状态。

整车总布置图的绘制及各总成

整车总布置图的绘制及各总成

8.转向系的布置 8.转向系的布置
转向系统的布置,主要是保证驾驶员操纵轻便、舒适,并使汽车 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和灵敏度,转弯时减少车轮的侧滑,减轻转向盘上 的反冲力和有自动回正作用。 转向系布置的关键要保证转向传动装置及拉杆系统有足够的刚度 和较小的传动比变化量。 转向机及转向柱的固定要牢靠,角度及转向盘的高度位置应保证 驾驶员操作灵便,手臂没有被架高的感觉,抬腿蹬踏板时不碰转向盘。 拉杆必须有足够的刚度,特别是弯拉杆,要保证没有弹性变形。 在前轮左右最大转角区间内,各节点不能出现发卡、磨擦现象, 拉杆之间不能出现死角,在转向过程当中传动比的变化应尽量小。
4.发动机及传动系统的布置 4.发动机及传动系统的布置
根据总布置草图中所确定的发动机、前轴及前轮的相互位置关系、 发动机总成、散热器总成、车头驾驶室总成的外形图,一起在总布置图 中进行细化、准确定位,然后确定其坐标位置。 布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油底壳与前轴的最小跳动距离; ②油底壳与横拉杆的间隙,除前轴垂直跳动量外,还要考虑制动时 由于前簧的S变形而造成前轴向前有一转角β(约3°~4°)所要求的额 外间隙。特别是前驱动桥的传动轴与油底壳或附近的横梁等零件的间隙 也应如此。 ③散热器与风扇的位置关系。一般风扇至散热器可以对齐,或者高于芯部 中心,但风扇不要超过上水室下边,这样的布置冷却效果差;
1.整车布置的基准线 1.整车布置的基准线——零线的确定 整车布置的基准线 零线的确定
汽车在满载状态下,确定整车的零线(三维坐标面的交线)、正 负方向及标注方式。 (1)整车在满载状态、车头向左来确定整车的坐标线。 X坐标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的铅垂面,在侧视和俯视图上的投影 线即为X坐标线,前为“-”、后为“+”,该线标记为 。
在系列车型设计当中,由于轴距的变化会影响梯形底角的变化,在实 际生产中,这种细小的变动很难处理,管理上容易出现误装或错装,生产 也不好安排,为此就应在设计时回避这一误区。转向梯形的确定,以系列 车型中,产量最大的、或轴距居中的车型、亦可两者兼顾后决定以某一车 型为基础设计其转向梯形,其它车型直接乘用,这样便于组织生产和发展 变型车,对使用影响也不大。 在纵置板簧的布置中,转向垂臂的球头中心应与板簧的跳动中心重合 或接近,上节臂的球头中心应与主片的高度相差,这样可以减少车轮跳动 的干涉量、紧急制动时的干涉跑偏问题。 转向盘的高度、转向柱的角度固定方式等可与车身总布置共同商定, 亦可在1:1的内模型内确定,并与脚踏板和座椅一同考虑。

整车部设计手册-电器线束部分

整车部设计手册-电器线束部分

整车部设计手册-电器线束部分总布置篇第三章电器线束布置本章共分三个部分,阐述在整车开发中的电器线束布置。

第一部分为整车电器,第二部分为电气控制模块与车载网络系统,第三部分为空调系统,第四部分是整车线束。

每个部分在介绍电器及线束各系统及部件组成与功能原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在整车开发各个阶段,电器各系统部件布置以及布置要求等。

总布置工作贯穿于整车开发流程各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

前期策划阶段,根据产品定义描述进行机舱、下车身和车身内外饰的初步总布置。

电器部分,需根据输入的借用件清单,在机舱动力总成布置基础上进行机舱及下车身部分电器借用件的初步布置,车身内外饰部分电器借用件则需从人机工程方面综合考虑,进行初步布置,分析布置空间的可行性。

并将新开发件的位置及限制条件进行初步定义。

造型设计阶段,进行发动机舱、下车身和车身内外饰部分电器件的详细布置以及整车线束的初步布置。

工程设计阶段,根据输入的电器更改件和新开发件进行布置检查和校核;审查零部件状态,协调专业科室进行零部件的更改设计;检查零部件拆装方便性以及评估产品可维修性。

整车线束部分,需根据整车车身和内外饰三维数据、整车电气设计方案及电器原理图等的不断更新调整,对三维线束分块及布置走向、插拔空间和拆装维修空间等进行校核。

验证阶段,进行工程样车的总布置验证和评审;跟踪试制试验中的问题,协调专业科室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试制样车阶段,验证零部件拆装方便性和产品可维护性。

3.1 整车电器3.1.1 蓄电池蓄电池介绍1)蓄电池功能汽车蓄电池是起动用蓄电池,它满足起动发动机的需要,即在5~10s的短时间内,提供汽车起动发动机足够大的电流。

蓄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可逆直流电源装置。

在汽车上,蓄电池与发电机并联向用电设备供电。

在发动机工作时,用电设备所需电能主要由发电机供给。

蓄电池的功用是在发动机起动时,向起动机和点火系供电;发电机不发电或电压较低时向用电设备供电;发电机超载时,协助发电机供电;发电机端电压高于蓄电池电动势时,将发电机的电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吸收发电机的过电压,保护车用电子元器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所示。
图 1-1 总布置草图绘制时间及流程
1.1.2.1.2 总布置草图内容
草图阶段的总布置图,主要是对造型的输入,体现总布置的基本硬点参数,其中最重要的是
H
点的位置,H 点是整车的设计参考点,必须在早期准确地确定,一旦更改将对整个前期的布置设计
及项目进度产生重大的影响。
-1-
技术 手册
在草图阶段的总布置图中,主要体现如下内容: 1、H点坐标,人机内部空间等相关参数; 2、整车外廓尺寸,包括长、宽、高、轮距、轴距、前悬、后悬; 3、法规要求及设计目标; 4、COP零件的状态; 5. 三种载荷状态的地面线; 6、各种限制面; 7、其他,如车门形式、玻璃曲率等。 1.1.2.1.3 绘制概念草图步骤 在绘制概念草图之前,是在已经了解项目定位、对项目有了初步策划方案,并且对竞品车或对 标车进行了大量分析的前提下开始绘制。 通常,概念草图的绘制需要如下步骤:
-6-
技术 手册
图 1-14 (14)绘制二维俯视图,如图 1-15 所示。
图 1-15
1.1.2.1.4 概念草图输出
绘制完成的第一版总布置图 - 概念草图连同车型描述表、 一同输出造型,指导造型设计。
工程设计目标或者储物空间定义等文件
1.1.2.2 第二版总布置图 - 完善布置草图
1.1.2.2.1 相关输入
男性头部进入要求、 5%女性开启关闭要求;
95%
6、俯视图上增加 A 柱障碍角标注等。
1.1.2.3 第三版总布置图 - 最终布置图
第三版总布置图开始于 A 面冻结阶段,根据冻结后的
尺寸列表并归档。完整的尺寸列表内容如表
1-1 所示。
A 面数据完善第二版总布置图,完善相关
表 1-1
NO. New Code
图 1-7 (7)根据头部空间的需要,确定顶棚的位置,如果必要参照对标车确定,如图
顶棚最高位置限制面
1-8 所示。
图 1-8
-4-
技术 手册
(8)按照法规确定保险杠的位置,如图 1-9 所示。
前保险杠位置
图 1-9 (9)确定体现车身主要尺寸的轮廓线或限制面,如图
1-10 所示。
后保险杠位置
图 1-10
技术 手册
表 1-1 (续)
Accelerator Heel Point to Steering Wheel Center Brake Pedal Knee Clearance Steering Wheel To Seat Back Front Of Dash-X Coordinate SgRP X Coordinate-Front SgRP X Coordinate-Second SgRP-Second To Rear Centerline Maximum Leg Room – Accelerator Effective Leg Room-Accelerator Head Clearance To Windshield Garnish Head Clearance To Backlight Garnish Minimum Knee Clearance-Second SgRP Couple Distance, Front To Second Effective Leg Room-Second SgRP To Heel-Front Wheel Base Vehicle Length Overhang – Front Overhang – Rear Front Wheel Centerline To SgRP-Front Cowl Point X Coordinate Deck Point X Coordinate Front Wheel Centerline X Coordinate Rear Wheel Centerline X Coordinate Hatchback Cargo Length at Floor The vertical distance from PRP to AHP Middle of Brake Pedal to AHP Middle of Clutch Pedal to Floor Cushion Deflection-Front Cushion Deflection-Second Seatback Height-Front Seatback Height-Second Cushion Depth-Front Cushion Depth-Second Effective Cushion Depth-Front Effective Cushion Depth-Second H-point Travel Height SgRP to rearmost lowest H-point length
1
A18
2
A19
3
A40-1
4
A40-2
5
A42-1
6
A42-2
7
A44-1
8
A44-2
9
A46-1
10 A46-2
11 A60-1
12 A60-2
13 A61-1
14 A61-2
15 A106-1
16 A106-2
17 A121-1
18 A121-2
19 A147
20 H5-1
zx Dimension Steering Wheel Angle Track rise angle Back Angle-Front Back Angle-Second Hip Angle-Front Hip Angle-Second Knee Angle-Front Knee Angle-Second Ankle Angle-Front Ankle Angle-Second Vision Angle To Upper DLO-Windshield Vision Angle To Upper DLO-Backlight Vision Angle To lower DLO-Windshield Vision Angle To lower DLO-Backlight Angle Of Approach Angle Of Departure Window Slope Angle-Windshield Window Slope Angle-Backlight Ramp Breakover Angle SgRP To Ground-Front
-9-
617 798 774 63 17 684 448 458 327 400 68 1369.5 1389 222 292 1003 947 350 390 193 1510 1847 148 254 159 167 777.8
359 367 138 668 744 1802 389
58 L11 59 L13 60 L22 61 L30 62 L31-1 63 L31-2 64 L32 65 L33 66 L34 67 L38 68 L39 69 L48-2 70 L50-2 71 L51-2 72 L53 73 L101 74 L103 75 L104 76 L105 77 L114 78 L125-1 79 L125-2 80 L128-1 81 L128-2 82 L209-2 83 PH30 84 PH31 85 PH32 86 SH32-1 87 SH32-2 88 SH77-1 89 SH77-2 90 SL9-1 91 SL9-2 92 SL10-1 93 SL10-2 94 TH1 95 TH2
(1)首先建立车身坐标系, “国标”定义的“整车坐标系” 。通过空载或设计载荷时车轮中
心(左、右前轮和左、右后轮)及地板门槛纵平面来确定整车坐标系。然后摆放车姿,如图
1-2
所示。
(2)确定踏板和踵点位置,如图
图 1-2 1-3 所示。
踏板组 前踵点
图 1-3
-2-
后踵点
技术 手册
(3)先确定前排 H 点位置,再确定后排 H 点位置,如图 1-4 所示。
前排 H 点
后排 H 点
(4)确定方向盘位置,如图 1-5 所示。
图 1-4
方向盘各种位置
图 1-5
(5)用人机工程软件校核 H 点、踵点和方向盘的位置关系,并进行优化。根据优化后的结果,
对驾驶员和后排乘客进行坐姿摆放,如图
1-6 所示。
-3-
技术 手册
(6)确定发动机和发动机盖板的位置,定义
图 1-6 C 点位置,如图 1-7 所示。
为了给造型提供工程依据和下一步设计提供指导,绘制出总布置概念草图。总布置草图的绘制 开始于项目预研阶段,根据新产品的规划,对竞品车进行扫描分析,根据发动机舱初步布置数据得 出初步的整车限制尺寸和人机工程目标;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并根据现有产品尽可能的考虑 通用化的前提下确定车身总布置方案。
总布置概念草图的绘制时间及相关流程见图
2、增加相关运动件的运动位置,如发动机罩、后背门运动位置、前后门各锁止位置;
3、增加三踏板尤其是油门踏板的行程两极限位置、换档手柄各使用位置、手刹拉起和放松两示 意位置;
4、增加方向盘遮挡仪表可视性及三踏板相对位置关系,可用单独的小图表示;
5、发动机罩及后背门使用位置处增加
95%男性、 5%女性人体相关要求,以验证是否满足
技术 手册
表 1-1 (续)
SgRP To Ground-Second Entrance Height -Front Entrance Height-Second Steering Wheel To Thigh Line Eyellipse To Bottom Of Inner Rearview Mirror Accelerator Heel Point To Steering Wheel Center Belt Height-Front Belt Height-Rear Seat Height-Front Seat Height-Second Eyellipse To Top Of Steering Wheel Upper-Body Opening To Ground-Front Upper-Body Opening To Ground-Second D-Point To Floor-Front D-Point To Floor-Second Effective Head Room-Front Effective Head Room-Second SgRP Z Coordinate-Front SgRP Z Coordinate-Second Steering Wheel to Cushion Body Height Vehicle Height, Maximum Bumper To Ground-Front Bumper To Ground-Rear Rocker panel Height-Front Rocker panel Height-Rear Cowl Point Z Coordinate Deck Point Z Coordinate Cowl Point to Ground Deck Point to Ground Step Height-Front Step Height-Second Ground Clearance Liftover Height Cargo Height Liftgate to Ground Steering Wheel Torso Clear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