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电影发展历程回顾
俄罗斯动画发展史

俄罗斯动画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1912~1929年是俄罗斯动画电影的萌芽阶段。
1907年,当“逐格拍摄法”出现后,俄国摄影师、画家兼导演斯塔列维奇便开始独自从事动画创作的探索和实验,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他于1912年创作的《美丽的柳卡尼达》《摄影师的报复》等一系列作品,是俄罗斯也是世界动画电影艺术史上最初的艺术立体动画片。
1917年,在列宁领导下,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1924年,画家梅尔库洛夫摄制完成了影片《星际旅行》,标志着苏联动画片摄制已开始初具规模。
老人与海1930~1939年是苏联动画发展史中的“黑白”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动画职业在苏联逐渐固定下来。
1936年,按苏联政府的决定,成立苏联动画制片厂。
但由于受到当时的形式主义浪潮、“宣传鼓动片”理论以及苏联电影事业负责人的主观干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苏联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只是在数量上得到了发展,而在质量上却发生了停滞甚至后退。
其中,乔尔波于1933年拍摄的《大都市交响曲》、伊伏斯登三兄弟1934年摄制的《拉赫马尼诺夫的前奏曲》,就是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同一时期,一批新锐的动画片导演不断掌握现实主义方法,也创作出一些内容和造型处理出色的、以政治题材为主的优秀动画作品,包括:伊凡.伊万诺夫一万诺改编自马雅可夫斯基同名诗作而来的《黑与白> (1932),霍达塔耶夫执导的影片<小风琴》(1933),等等。
而普图什科于1935年拍摄的大型木偶片《新格列弗游记》,则标志着立体动画片的发展又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940~1959年是苏联动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许多才华横溢的动画家都投入战争宣传片的制作。
战争摧毁了美国等动画大国对动画片商业发行管道的垄断,好莱坞动画业逐渐走向衰落。
而此时的苏联动画电影业却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动画家们在这一时期推出具有讽刺性的反法西斯电影标语动画片,及时地配合反法西斯战争。
俄罗斯电影史

1.早期的俄罗斯电影电影是由被称为“电影之父”的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1895年12月他们用自己发明设计的“活动摄影机”公映了《工厂大门》等几部无声片,标志着电影艺术时代的正式开始,为世界艺术增加了一个新的门类。
电影这个时髦的玩意很快就传遍欧洲,并传到了俄罗斯。
1896年5月4日,在彼得堡的“阿克瓦里乌姆”剧院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的影片。
电影在俄罗斯的出现伊始,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注意到这门艺术的巨大魅力和发展前展,他曾指出:“这个发现由于具有惊人的新颖性,可以预言必将获得广泛的发展。
”1896年至1907年俄罗斯放映的基本是外国影片,主要是法国电影,体裁多种多样,有喜剧片、闹剧片、风景片、新闻片等,当时的影片内容和艺术处理水平都还很低,一般只是在咖啡馆、游艺厅和餐厅里放映,而进不了一些高级的场所。
这个时期俄罗斯的电影人也开始了拍摄电影的最初尝试。
1908年,摄影记者德朗科夫(А.О. Дранков)根据冈察洛夫的电影剧本开始拍摄俄国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Понизоваявольница»,又名《斯捷潘·拉辛》),这在俄国观众中引起了轰动,自此俄国开始了自己的民族电影发展之路。
1908—1918年,俄国共拍摄了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
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申.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
1911年,由冈察洛夫和汉荣科夫(1877—1915)导演拍摄了俄国第一部大型影片《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导演兼摄影师斯塔列维奇精心研究了特技摄影技术,于1911年拍摄了第一部立体动画片。
这个时期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Я.А.普洛塔赞洛夫的《黑桃皇后》(1916,根招普希金作品改编)、《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В.Р.加尔金的《贵族之家》和《前夜》(1915,根据屠格涅夫作品改编)、《谢尔盖神父》(1918)、《十四等文官》、《普罗米修斯》、《罪与罚》等。
苏联电影简史

苏联电影简史
三、四十年代的苏联电影,曾是苏联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提出,以及苏联电影艺术家们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创作实践,也曾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它不仅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创作起到了一种推动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也同样是一种鼓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它的影响,日本战后独立制片运动受到它的影响,我们新中国的电影创作的思想和方法,同样接受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还有许多民族电影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响。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电影思想和电影文化现象。它成为有声电影以后,世界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极为突出的一部分。
《镜子》是一部饱含深情的反思之作,既是一部生命个体的回忆录,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启示录”。影片由主人公对童年的回忆串起,苏联政治恐怖、西班牙内战、二次大战画面、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场面等交织进来,塔尔科夫斯基自觉地将个体生命与人类历史联系起来,揭示个体对历史应承担的责任。《镜子》的叙事过程充满错综复杂的迷宫,传统的时空结构完全被打破,梦境、幻觉、想象、超现实意象,以及写实段落,以思维或情绪的逻辑组织起来。
苏联蒙太奇学派

• 蒙太奇应当感染观 众,交流情感 • 注重演员的作用
• 电影语言是抒情的、 • 电影语言是革命的、 温和的 呐喊的
• 蒙太奇理论更具有 现实意义与实践意 义 • 蒙太奇理论更具有 历史价值与理论价 值
• 一盆菜汤 • 沙皇时期一位名叫莫 兹尤辛的著名男演员 的无表情的特写镜头
• 一口棺材
• 一个小女孩
分析
• 当这种特殊的连接镜头放映给观众时,观 众交口称赞这个天才演员的“杰出表演”, 说他在一盆汤面前表现出了饥饿难耐、在 棺材面前表现出了悲痛、在孩子面前表现 除了慈父般的感情。 • 其实,这位男演员没有进行任何表演。
主要作品 – 《脑的机能》(1925年科学片) – 《棋迷》(1925年,喜剧片) – 《母亲》(1926年,代表作)
– 《圣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后 代》、《苏沃诺夫大元帅》等。
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的比较
普多夫金 •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 注重蒙太奇的叙事 功能,顺从观众
爱森斯坦 • 现代主义创作手法
发展过程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 维尔托夫和库里肖夫的准备时期 – 爱森斯坦的高峰时期 – 普多夫金的完成时期
维尔托夫和“电影眼睛派”
维尔托夫(1896-1954),原名杰尼 斯· 考夫曼,是苏联的记录片大师。1923年, 他发表了名为《抛弃戏剧式电影制作方法》的 文章,提出了“电影眼睛”的理论。 作品 默片:《一片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 年》、《在这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前 进吧、苏维埃》、《带摄影机的人》、《顿巴 斯交响曲》等。 有声片:《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
前苏联电影史

•
1908-1918,俄共拍摄1376 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 有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 有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 影片,但大多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 但大多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其中具有一定 水平的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如《黑桃皇后》 水平的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 《普罗米修斯》《罪与罚 罪与罚》等。
38年 电影委员会成立, 38 年 ,电影委员会成立 , 统一管理 国的电影事业。 国的电影事业。
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 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 ,苏联电影 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开始多样化。 主题 、体裁和风格方面开始多样化。 史事件、社会建设, 史事件、 社会建设 , 群众生活都在 影中得到反映。代表性有《 影中得到反映 。代表性有《 彼得大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政府委
起步与初步繁荣期
•
国内战争期间,主要拍摄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 主要拍摄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 反映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工农群众所取得得的业绩同 被称为“形象政论”。
•
内战结束后,新老导演开始拍摄革命历史和现实生 新老导演开始拍摄革命历史和现实生 活的影片,年轻导演得以突破与提高 年轻导演得以突破与提高,代表人物是 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 杜甫仁科等。代表作品有 《战舰波将金号》、《母亲 母亲》《土地》等。
中外电影的创作观念比较 之
俄国电影篇
俄国早期电影
•
1896-1907,基本放的都是外国电影 基本放的都是外国电影,主要是法国 电影。
•
1908年 ,摄影记者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 摄影记者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 事处《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 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引起轰动,自此 开始了民族电影发期
中外影视作品赏析之苏联电影发展史,自己的血汗啊!

二、迅速发展阶段 (一)30年代,有声电影出现。苏联文艺的创作方法确定 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此期间,革命斗争和建设的 题材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阳》 (1934,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40年代,由于受到卫国战争的影响,苏联电影减少 了产量,并且主要拍摄反映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反法 西斯斗争是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 。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处于低潮 状态。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著特点。
《战争的一天》《斯大林格勒》《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而 战》《解放法兰西》《柏林》《歼灭日寇》《人民的审判 》等对于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发抗敌的热情,都起了很好的 作用。
三、繁荣时期 (一)50年代中期,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 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也有所反映。 (二)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期,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 作深入发展。 (三)60年代以后,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 高。并且,“思考电影”概念被提出。 导演邦达尔丘克拍摄了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 《战争与和平》(1968年版)(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柯静采夫 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李尔王》
③歌颂军功性影片。《崇高的称号》
(三)生产题材:影片力图表现科技革命时代先进人物的精 神面貌。《奖金》《面包的味道》 (四)道德题材:刻画了在今天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 状态 和精神面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红莓》《辩护词》
《审讯》
五、当代电影状况
8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 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发展: (一)展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关心人、尊重人的思 想,深化人道主义主题,《生活、眼泪和爱情》《稻 草人》《冬天的樱桃》; (二)创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题,注意表现经济改革 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第二梯队开始行动》《从工 资到工资》; (三)再现了20世纪革命历史的发展。 《红钟》《雾 中的岸》;
苏俄电影发展历程

苏俄电影发展历程苏俄电影产业自20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在1914年之前,俄国的电影产业仅有少数几部电影,大部分为短片。
直到1914年爆发一战,电影产业开始快速发展,这也是因为战争期间,电影被用于宣传战争、鼓舞士气。
战争结束后,苏俄电影工业进一步发展,电影制片厂也逐渐出现。
1920年代初期,苏俄电影制片厂开始大量生产电影。
这些电影都是以宣传革命为主题,如《炮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十月》等。
1925年,莫斯科电影学院成立,成为苏联电影界的重要学术机构。
1920年代末,苏联电影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工业之一。
1930年代,苏联电影工业开始探索不同的电影风格和流派。
著名的电影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弗拉基米尔·普德夫金等人开始尝试使用剪辑、音乐、画面构图等手法来表现电影。
其中,谢尔盖·爱森斯坦的《战舰波托马金号》、《十日谈》、《伊凡雷帝》等作品为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40年代到1950年代,苏联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相对保守的发展阶段,其作品大多为传统的题材和风格。
1960年代,苏联电影工业再次进入繁荣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电影导演和作品,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塔克伍德·奥夫琴科的《和你在一起》、谢尔盖·波德洛日尼克的《我在克里姆林宫等你》等。
1980年代,苏联电影工业开始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受到政治局限、制度不足、技术发展滞后等。
直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工业才逐渐恢复发展。
今天,俄罗斯电影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工业之一,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和导演。
俄罗斯电影简史

俄罗斯电影简史第一章(1908--1941)俄罗斯电影诞生;苏联蒙太奇学派崛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辉煌成就1908年俄罗斯电影诞生,《斯捷潘.拉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二月革命后的俄罗斯军事题材电影1917年十月革命,电影产业国有化,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鼓动电影”20年代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形成,三位大师的先锋主义理论及其代表作: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与理性蒙太奇《战舰波将金》普多夫金蒙太奇叙事《成吉思汗的子孙》杜甫仁科银幕上的诗《兵工厂》声音的出现与“音画对位法”1934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确立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阳》(1934)30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高潮:《马克辛三部曲》《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十三人》《带枪的人》蒙太奇大师将艺术探索精神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作品:《肖尓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二章(1941-1956)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苏联电影;战后初期的战争题材电影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电影制片厂迁移,电影工作者的艰苦劳动,鼓舞斗志的“战斗电影”战役纪录片--《战时影片集》:故事短片《日尔孟克的宴会》纪录片《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在苏联的24小时战斗》《乌克兰保卫战》战略反攻阶段的纪录片战争故事长片《她在保卫祖国》战后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苏联战争电影:英雄主义主题“纪念碑”电影《青年近卫军》《真正的人》《攻克柏林》“纪念碑”电影的局限性第三章(1956-1970):“解冻”时期的苏联电影“新浪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电影杰作1954年“解冻”,1957年苏联战争文学第二浪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苏联电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新浪潮四部代表作:《雁南飞》灿烂夺目的“银幕上的诗”《一个人的遭遇》从肖洛霍夫到邦达尓丘克《士兵之歌》纯洁清澈的心灵,人道主义的悲歌《伊万的童年》被炮火摧毁的童年的梦其它优秀作品:《临风而立》《生者与死者》《士兵的父亲》60年代后期--“停滞”第四章(1970--1990)七十年代初苏联“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的出现;七、八十年代繁荣多样的苏联战争电影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军事题材文艺创作进入新的阶段,战争文学“第三浪潮”与“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全景战争”电影《解放》《围困》《莫斯科保卫战》“战壕真实”电影《一寸土》/《永远19岁》妇女与战争《战争中没有女性》《我记着的和我热爱的》《狙击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作家及小说创作背景,导演及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儿童与战争《受伤的小鸟》《幼儿园》《自己去看》苏联最后一部战争题材“诗电影”,诗的艺术与纪实内容完美结合“改革”时代的喧嚣与躁动;“改革”时期的苏联电影插入语: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苏联战争电影《苦难历程》三部曲知识分子与十月革命《静静的顿河》顿河悲歌哥萨克农民与十月革命《战争与和平》人民英雄史诗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文学名著改编电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第五章(1991--)解体后的“新俄罗斯”军事题材电影(未完待续)解体,电影体制变化,电影性质变化泥沙中金光闪烁(一)对现实的思考:车臣战争冷漠(《战争》)沉痛(《高加索俘虏》)现实(《急行军》)(二)对历史的认识:淡化(《太阳灼人》《小偷》)虽然不是军事题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后期战前苏联国内形势,后者描写战后的艰难生活寓言(《布谷鸟》)颠覆(《无穷无尽》)怀念(《我是一个俄罗斯士兵》-未列入名册)继承(《星》)参考书目:《苏联电影史纲》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编第一卷,第二卷《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第一、二、三、四编俄苏电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于培才,李小蒸,孟广钧,王德胜等《苏联战争文学评论》南京大学出版社陈敬咏《世界电影史》(法)乔治-萨杜尔《电影艺术辞典》中国电影出版社主编:许南明副主编:沈善《泥沙中金光闪烁--近年来的俄罗斯电影掠影》戴光晰《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电影学院郑亚玲胡滨《战火中永生--苏联战争影片赏析》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傅保中《雕刻时光》(俄)塔尔可夫斯基《杜甫仁科选集》(苏)杜甫仁科《世界百部战争影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苏联部分撰槁人连秀凤《俄罗斯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任光宣《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孙成木《苏联百科辞典》等俄苏战争电影漫谈苏联电影是20世纪世界电影发展史上最为绚丽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