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紧密相连,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视作品,人们能够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本文将探讨中外影视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其对于文化交流的影响。
影视艺术的发展演变是多元的,受到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的影响。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早期无声电影时期。
在这一时期,法国的兄弟莱米尔等人发明了电影摄影机,并制作了第一部无声电影。
此后,很快在美国、欧洲等地也开始制作和放映无声电影。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影视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20世纪初,电影工业化生产的模式逐渐出现,美国的好莱坞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制片中心之一。
好莱坞的电影以其高质量的制作和创意深受观众的喜爱,对世界影视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此同时,各国也开始发展自己的电影工业,在电影制作上与好莱坞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
与电影的发展相伴随的是电视的兴起。
电视作为另一种影像媒体,进一步推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电视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成为人们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国开始制作电视剧、综艺节目等,通过电视媒体传递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外影视作品的交流与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中外影视作品的互相传播和翻译,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引进外国电影和电视作品,中国观众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世界的多样性。
同时,中国的影视作品也逐渐走向世界,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和好评。
例如,《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等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重要代表。
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影视作品的输出和输入上,还表现在拍摄地选址、演员的选择等方面。
影视作品的地域选择和演员的多元化,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例如,《功夫》和《功夫熊猫》等美中合拍的影片,在故事情节和文化元素上兼具中国和西方的特点。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中外电影史外国电影一、电影的诞生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1878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拍出表现物体连续运动的一组照片。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机械师协助下制作出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的电影。
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继卢米埃尔之后,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把魔术表演剧院改造成摄影棚,进行魔术电影实验。
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由此,电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体。
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初步形成。
1927年10月6日公映的美国电影《爵士歌手》是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1935年美国电影《浮华世家》是第一部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彩色电影。
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科技开始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的面貌。
第一章法国电影第一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一、印象派电影代表作: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二、先锋派电影先锋派电影的特点:1、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电影成为只能供少数人观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2、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1、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2、倡导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节奏和情绪。
3、描写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旨在厘清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基本含义及相关技术,梳理中外电影特技发展的简单历程,提出今后我国电影特技发展的关键要素。
中国影视圈导演的集体自觉意识和特技队伍与技术自主创新的进步,是中国电影未来前行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
【关键词】特技??特殊效果??视觉效果??特技发展史1.?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电影特技指的是为了满足电影画面的特殊视觉效果所采用的特殊拍摄与制作技巧。
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成本、场地、时间和表演等限制因素,出现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过多、危险度高的摄制任务,甚至根据剧本要求和导演意图完成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对象和现象的摄取,经常需要采取超出一般的摄制技术的方法来完成电影画面效果,这些特殊摄制方法就称之为特技。
使用特技产生的电影效果被称为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或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
特技产生的电影视觉效果是动态画面和影像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理性的技术展现为感性的艺术,神奇的梦想入化为完美的真实。
电影特效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创作了许多的视觉奇观,这些创作贯穿了整个动态影像的历史,永远是为故事情节、导演的创意和摄影师的美感需要而存在。
特效是特殊效果的简称,常常称为现场效果。
换言之,特效往往是通过搭建场景来完成拍摄获得的画面效果。
典型的特效有:弹道、爆炸、战场硝烟、雨景、烈火、翻车、吊钢丝飞人、整个场景的抖动、道具或车的颤抖、模拟飞机轮船的运动、人工效果的海洋、海浪和喷水等。
在现代方法论的词汇中,特殊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时互为替代,往往很难区分,这种混同在数字技术时代尤为显着。
例如早期对画面的数字除脏技术,可以给特效艺术家们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在空中吊飞等场景中,不妨使用更多的拉索,以大大增强拍摄安全性。
视觉效果是指电影生产过程中,在不便用实拍的情况下,有任何画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制作、修改或增进所获得的画面效果。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与演变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与演变影视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与演变。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与演变是一门宏大而丰富的课题,涉及到技术、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回复中,将探讨中外影视史的发展与演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外影视史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中外影视,以无声电影为主,其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制作与放映设备的不完善,使得影片被制作成黑白无声片的形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音效和彩色开始出现在电影中。
无声电影时期虽然限制了影片的表现力,但其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视觉效果,让人们更加重视影像的力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声电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927年,《好莱坞靓声歌舞电影》的出现,被人们视为有声电影的标志。
从此以后,电影不再是沉默的,观众可以听到演员的声音,这大大提升了电影的沟通力和表现力。
而后,进一步发展出了立体声音效和多声道技术,使得电影的音效更加真实可信。
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影视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传统的影院观影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电影到电视,从电影院到家庭影院,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欣赏影视作品。
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影视作品也开始通过流媒体平台传播,观众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够欣赏到自己喜爱的电影和电视剧。
除了技术的进步,中外影视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与演变。
早期的中国影视作品主要集中在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题材上,如《清宫秘史》、《神雕侠侣》等。
而国外影视作品则以好莱坞为代表,大片和商业片成为影视行业的主流,如《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影视的题材和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
近年来,中外影视的发展趋势更加凸显了多样化和个性化。
中国影视作品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很多电影和电视剧在海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非诚勿扰》和《流浪地球》等。
而国外也有很多影视作品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比如《权力的游戏》和《复仇者联盟》等。
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革新与进步

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革新与进步影视行业是一个高度技术驱动的行业,其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本文将探讨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革新与进步对影视产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技术革新如何改变了电影行业。
在电影产业的初期,由于技术限制,电影只能以黑白形式呈现,并且没有声音。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音频和色彩成为电影的一部分。
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爱的华尔兹》上映,为电影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有声电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观众能够听到演员的对话和音效,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类似地,人们利用新技术不断提高电影的画质。
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2D电影到3D电影,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影更加生动与真实。
特效技术的发展也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计算机生成的特效,电影可以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场景和特殊效果,吸引了更多观众。
此外,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对电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化的音频和视频技术使电影制作和传播更加便捷和经济。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观众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观看电影,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电影院。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使得电影后期制作更加灵活和高效,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另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观众可以与电影制作团队和其他观众进行互动,增加了电影的参与感。
在国外,好莱坞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好莱坞一直致力于制作高质量的电影,并通过技术创新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
例如,好莱坞在声音技术、特效技术和电影制作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好莱坞电影的视觉效果和特技动作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电影制作。
在中国,技术革新与进步也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逐渐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
中国电影工业化与技术创新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快速成长。
例如,中国电影在制作技术方面不断追求创新,通过引进和应用新的摄影、后期制作和特效技术,提高了电影的质量和竞争力。
除了技术创新,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进步还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外电影艺术发展史

1、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
2、有声片的出现到成熟。
第一部腊盘配音有声片:真正片上发声电影:《桃李劫》和《歌场春色》。
代表人物及作品:
1、夏衍 2、吴永刚《神女》3、袁牧之《马路天使》
40年
后代期
1、主流形态电影走向成熟:现实表达、史诗悲剧、社会批判。
2、多样形态艺术风格的影片。
代表人物及作品:
2、印度新电影:50年代中期,代表作品萨蒂亚古特·雷伊《道路之歌》和《不可征服的人》和《不可征服的人》。
1、伊朗新电影:代表作品“阿巴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樱桃的滋味》等。
欧洲电影运动和潮流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
蒙太奇学派“诗电影”
(苏联)(苏联)
欧洲先锋派诗意现实主义
2、“左岸派”:成员都居住巴黎塞纳河左岸而命名,主要作品有阿仑·雷乃1959《广岛之恋》和1961《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德
1、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标志作品是1919年《卡里加里博士》。
1、青年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1966年诞生。代表人物有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文德斯、法斯宾德。重要背景:《奥伯豪森宣言》
欧
洲
法
1、世界电影诞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片。
2、“电影魔术师”梅里爱。
1、法国印象派电影:以路易·德吕克为首。作品有:阿倍尔·冈斯《车轮》。
2、抽象主义电影:作品有费尔南多·莱谢尔《机器舞蹈》、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
1、“新浪潮”:又称“电影手册派”。1958年标志诞生。1959年,特吕弗名作《四百下》和戈达尔名作《筋疲力尽》。
苏/俄
1、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有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形式,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早期电影和影像技术的诞生,不断演变和发展,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经济、技术、政治和文化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这些轨迹背后的影响因素。
一、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1. 早期电影和影像技术的诞生阶段:1890年代至20世纪初,电影和影像技术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如美国的动画片、电影放映等;法国的默片、装置戏剧等。
这一阶段以实验性质为主,电影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形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2. 好莱坞式商业电影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以大规模商业化制作和全球市场占领意识形态为特点。
好莱坞制造了一系列经典电影,塑造了许多永恒的影响力。
3. 文艺新浪潮与反主流电影: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新的电影运动,如法国的新浪潮运动、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等。
这些运动带来了新的电影风格和艺术观念,影响了后来的电影制作模式和创作思路。
4. 彩色电影和特技效果的突破: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彩色电影和特技效果的应用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这为电影创作者创造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创意空间。
5. 手机和数字技术的影响: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影视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手机摄影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普通人可以轻松制作和传播自己的影像作品。
这进一步促进了电影的多样化发展。
二、影响中外影视发展的因素分析1. 社会和经济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对于影视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美国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导向使好莱坞成为主导地位,而法国和意大利则倾向于艺术性的电影制作。
2. 技术进步和创新:影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不断推动着中外影视史的发展。
从早期的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特技效果以及最近的虚拟现实技术,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影视创作者带来新的创作工具和视觉体验。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世界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一、诞生形成期(1895—1927)(一)卢米埃尔的纪实电影在上述的七门艺术中,唯一知道其诞生日的只有电影,它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
这一天,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售票公映了他们制作的《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十余部影片,并且取得轰动国际的成功。
在世界电影史上这一天就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卢米埃尔的影片明显的特点是纪实性。
由于影片直接地拍摄真实的生活,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二)梅里爱的“戏剧电影”乔治•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他把许多照像特技应用于电影。
其次是特技摄影的发明。
通过“停机再拍”,可以使贵妇突然变成了魔鬼;灰姑娘变成了高贵的公主;老鼠变成了白马。
其中最著名的是《月球旅行记》。
再次是创造了戏剧电影。
他几乎把所有戏剧上的表现手法,诸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以及场与幕的划分等等,系统地移植到电影制作中来。
他还首创了用人工布景摄制电影。
梅里爱所作的这一切,后来都成为电影技术的基本要素。
但是他对戏剧美学的过于执着,既造就了他的辉煌也使他沦为戏剧美学的俘虏。
(三)蒙太奇的产生蒙太奇的产生才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对蒙太奇贡献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大卫•格里菲斯和前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
格里菲斯最大的贡献是把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场景改变为镜头,并让摄影机在他的指挥下运动起来,他还创造性地运用特写和“切”以及通过调度镜头,在影片中创造节奏气氛,以利于把情节推向高潮。
格里菲斯首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的艺术手段。
他吸收了梅里爱的特技技巧,借鉴了小说家狄更斯的“切回”手法,创造了平行蒙太奇。
这种艺术手法在他的传世之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一片中得到了更巧妙地运用。
电影史家把这部影片上映的日期(1915年2月8日)当作“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这部影片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党同伐异》中,蒙太奇的手法得到了更完善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1. 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电影特技指的是为了满足电影画面的特殊视觉效果所采用的特殊拍摄与制作技巧。
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成本、场地、时间和表演等限制因素,出现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过多、危险度高的摄制任务,甚至根据剧本要求和导演意图完成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对象和现象的摄取,经常需要采取超出一般的摄制技术的方法来完成电影画面效果,这些特殊摄制方法就称之为特技。
使用特技产生的电影效果被称为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或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
特技产生的电影视觉效果是动态画面和影像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理性的技术展现为感性的艺术,神奇的梦想入化为完美的真实。
电影特效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创作了许多的视觉奇观,这些创作贯穿了整个动态影像的历史,永远是为故事情节、导演的创意和摄影师的美感需要而存在。
特效是特殊效果的简称,常常称为现场效果。
换言之,特效往往是通过搭建场景来完成拍摄获得的画面效果。
典型的特效有:弹道、爆炸、战场硝烟、雨景、烈火、翻车、吊钢丝飞人、整个场景的抖动、道具或车的颤抖、模拟飞机轮船的运动、人工效果的海洋、海浪和喷水等。
在现代方法论的词汇中,特殊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时互为替代,往往很难区分,这种混同在数字技术时代尤为显著。
例如早期对画面的数字除脏技术,可以给特效艺术家们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在空中吊飞等场景中,不妨使用更多的拉索,以大大增强拍摄安全性。
视觉效果是指电影生产过程中,在不便用实拍的情况下,有任何画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制作、修改或增进所获得的画面效果。
换而言之,视觉效果一般发生在影像素材被采集之后,其艺术效果是在后期完成的。
视觉效果也可以在实拍过程中加入;并要使用一些合成技术,例如遮罩接景技术、前幕和后幕的投影、透视场景的定制模仿、由电脑生成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的物体、角色、环境、场景;合成技术和非线性合成。
最近的一些数字工具,使合成、数字场景、纯电脑角色等都成为可能,使电影无论在哪个层面的都能创造特效,他们是电影圈日常工作中普遍用到的一部分,也是电影人常用的工具。
电影特技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美工特技(景片绘画、玻璃绘画、手工画面分解等)、摄影特技(中途停拍、变速拍摄、回放、逐格拍摄、多次曝光、镜头透视、摄影运动和角度控制、航拍等)、合成特技(光学合成特技:各种遮片的制作和使用、前景和背景的投影技术、胶片合成技术等;数字合成特技:背景色差抠像技术、多画面合成技术。
)、模型和布景特技(前景模型、背景模型、可活动模型、替代物模型和布景)、三维动画特技(虚拟影像生成技术、三维扫描技术、运动捕捉技术和智能动画技术等)。
特技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近五年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5部电影中,几乎所用影片的特技镜头都超过80%,其中包括使用数字特技的动画影片。
从技术的角度上讲,所有数字动画都是在后期完成的,因此他们都属于特技制作的视觉效果。
由此可见,特技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特技变为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特技电影和动画影片共享数字技术。
此外,类似的技术还运用到其他许多艺术创作形态中,比如电视、实景演出、游戏和互联网。
2. 传统电影特技的相关技术一、遮片技术遮片(mask)有正负两块,特技专用的摄影机在镜头和快门之间有一个专门安插遮片的插槽。
遮片有固定遮片和活动遮片。
固定遮片比较简单。
活动遮片是一种高反差的胶片,在胶片上只有完全透明或完全不透明两个部分。
在印片过程中,将作为活动遮片的胶片和普通胶片叠合在一起曝光。
二、特技印片Cecil Love 和Dunn一起创造了一项非常复杂的光学拷贝机,可以大规模的生产和拷贝,取名为“阿基米-杜南”特效光学印片机,在电影《公民凯恩》(1941)中,奥森?威尔斯和杜南一起完成了一大批合成创作来实现导演奥森?威尔斯的理念,该技术194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技术成就奖。
该技术由复杂光学系统与精密机械装置,目前已基本被数字设备取代。
三、动画台、合成台、运动匹配手绘图稿、摄影作品、电影片段等已经准备好的素材,可以在动画台上被翻拍。
视觉效果和特效艺术家们采用数字化的控制马达,来精确地控制摄影机的运动和多轴向的微缩景物的运动,即运动匹配。
实拍的运动控制,要求系统可靠性强、速度快、安静无噪音、能够快速组装和编排操作,该技术持续显示电影制作工具的威力。
四、接景接景是合成的重要方式,对于那些现实中不存在或已经消失的事物,往往不能重新全部搭建,一些技巧可以重新再现这些景物,节省拍摄成本。
1、玻璃接景。
玻璃接景是在摄影机前摆放一块玻璃,玻璃上绘制被摄景物缺少的部分,画面中的景物就会是“完整”的。
2、模型接景。
用模型替代玻璃接景中绘制的景物。
3、镜子合成。
镜子合成可以分为双路镜合成和全反射镜合成。
镜子合成与玻璃或模型接景相比,灵活性大大提高,用于合成的素材可以是真正的演员,也可以是小模型或者绘画。
双路镜合成利用一面特殊的镜子,这面镜子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能。
全反射镜子合成常常用来扩大摄影的场面,增加演员人数。
比如,一支500人的队伍,加上镜子中的影像就会变成1000人。
4、背景放映接景。
在演员背后放置一块背景屏幕,需要合成的影像通过放映机从背面放映到屏幕上,摄影机同时拍摄下演员的表演和背景的影像。
这种技术常用来拍摄在公路或街道上驾驶车辆的镜头。
五、逐格拍摄逐格拍摄在拍摄时需要精确地定位,比如模型在模型台上每个画格所转动的角度,或者摄影机在轨道上移动的距离有多远等。
逐格拍摄与合成相结合,则可以得到各种人与机器、人与怪兽的互动效果。
逐格拍摄是一项细致费时的工艺,但它还是有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首先是运动速度难以掌握,尤其是在复杂、不均匀的运动中。
其次是画面不够真实,正常的摄影机每秒拍摄24格,每个画格曝光时间约为1/48秒,运动物体的影像是虚的,但是逐格拍摄的物体,曝光时是静止不动的,不会产生运动模糊的现象,从而造成视觉上的不真实。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影特技制作之前,即使现在看来非常简单的特技也要精心安排,才能达到以假乱真。
比如武打用的维亚必须涂成黑色,摄影师在摄影时,必须仔细观看钢丝是否有反光,一旦有反光在后期是没有办法涂改掉的。
从胶片合成到数字合成,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技术进步:第一是视频和计算机技术,使得制作过程所见即所得;第二是数字技术,使得影像可以反复复制而无损失;第三是人工智能使各种调整变得灵活方便,更加人性化。
传统特技还有一些用过的方法,如:特殊摄影(高速、低速、微缩、电子模拟、蓝幕等),特殊化妆,爆破特技等。
3. 国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在电影诞生的早期,电影特技就已经出现了。
1896年乔治·梅里爱运用“停机再拍”技术制作了电影《贵妇人的失踪》,成为世界上特技制作的第一人。
从此电影特技就一直伴随在电影左右。
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电影特技已经越来越成熟,成为电影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早期的电影特技在早期,视觉效果只局限于在摄像机操作技巧上,第一个广泛认同的特殊效果是在1895年的影片《处死玛丽》当中,玛丽被处死的戏剧化镜头,是在新泽西爱迪生工作室拍摄完成的。
该时期有很多电影工作者为电影特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梅里爱还有鲍特、诺曼·唐、欧根尼·舒夫坦等人。
鲍特著名的电影是《火车大劫案》(1903年上映),在这部电影中,他首次使用了“遮片二次曝光技术”。
诺曼·唐经常被人们冠以电影“喷绘接景”的发明者,是因为他在1907年电影《加州使命》中首次使用了玻璃喷绘术。
他于1911年将玻璃接景技术(glass shot)带入好莱坞,这种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工作量和金钱,深受电影制作者的欢迎。
玻璃接景技术在好莱坞流行了20年之久。
1923年德国人欧根尼·舒夫坦发明了镜子接景技术(mirror shot)。
与此同时,模型接景、绘画接景等技术也相继出现。
1933年版的《金刚》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最经典的特技影片,使用了模型、背景合成等技术手段,在此之后的17年,很少出现在特技上能与《金刚》相媲美的影片。
1940年电影《巴哈达盗贼》和1947年《黑色的水仙》中都使用了遮罩绘画技术。
二、电影特技的工业标准化20世纪50年代是电影技术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为了与电视抗衡,电影宽银幕和大屏幕在这一时期被标准化。
电影制作人希望通过大银幕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影像。
50年代电影技术的进步是全方位的。
大画幅摄影机研制成功,采用胶片为65mm、70mm、35mm横走式规格,这些胶片使画面的面积达到标准35mm底片面积的2到4倍,可以获得精彩锐利的影像。
精锐的影像对电影特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0年代新式胶片研制成功,特技制作利用新胶片,出现了红外幕合成、纳光幕合成、蓝屏幕合成技术。
三、传统电影特技的顶峰期1959年导演威廉·惠勒重拍《宾虚》,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宏大的罗马竞技场让人震撼,使得在之后的40年里好莱坞无人再触及罗马竞技场的题材。
模型接景和绘画接景是该片使用的主要特技手段。
第一部用前景投影的电影是1966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达到了传统特技制作的顶峰。
20世纪70年代,Zoran Perisic引入了Zoptic前置投影系统。
摄影机和投影仪的推拉同步。
当初在理查德·托马斯的《超人》(1978)使用了这个系统。
四、计算机特技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电影制作领域。
这一时期,从机械控制到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使用,一步步形成了今天特技制作的格局。
在70年代早期,约翰·怀特尼在信息国际公司(III),主要生产高分辨率扫描仪和图像处理设备,其后怀特尼和蒂姆斯组成了电影集团,开始了为电影人提供计算机生成影像,使用该工具进行叙事。
从今往后,影视圈才真正出现了科研人员。
III公司为电影特技做过许多尝试,例如《第三类接触》(1976)和《王朝回归》(1980),除此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商业CG动画。
他们持续不断对计算机图像领域做出贡献,在1973年的《西方世界》和《未来世界》中都第一次将3D 的物体运用到电影中,比如一只3D的手或者皮特·方达的头。
该公司也是电影工业中第一个完全用3D计算机图形图像和为《洛克》(1980)提供全三维数字人物制作的特技公司。
当然,该公司最出名的是Tron(1982),该片的制作汇集了在电影圈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最具有创意的天才们来生产画面效果。
1977年乔治·卢卡斯导演的《星球大战》在电影特技方面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大量计算机视频技术引入电影制作,而且第一次使用了运动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使特技合成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