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影视知识答题

在答题中可以涵盖多个方面的影视知识,如电影史、电影类型、电影制作、电影评论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1. 简述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答: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无声电影时期,这一时期始于19世纪末,结束于20世纪20年代末。
在这一时期,电影主要依赖对白和音乐来传达情感和信息,同时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无声电影作品,如《大都会》、《爵士歌王》等。
2. 列举两种常见的电影类型及其代表作品。
答:常见的电影类型包括喜剧片和动作片。
喜剧片代表作品包括《功夫熊猫》、《疯狂的石头》等,动作片代表作品包括《黑客帝国》、《复仇者联盟》等。
3. 描述一部经典电影的制作过程。
答:一部经典电影的制作过程通常包括剧本创作、选角、拍摄、后期制作等步骤。
首先,编剧会根据故事大纲和创意撰写剧本,然后导演和制片人会对剧本进行评估和修改。
接下来,演员会通过试镜和面试来选定角色,拍摄过程中会进行多次拍摄和剪辑,以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和音效。
最后,后期制作包括音乐、音效、特效等处理,以增强影片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4. 评价一部电影的优缺点。
答:评价一部电影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如剧情、角色、视觉效果、音效、表演等。
以《阿甘正传》为例,该片的优点在于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感人至深的剧情,同时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然而,该片的缺点在于一些情节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5. 谈谈你对影视评论的理解。
答:影视评论是对影视作品进行批评和分析的过程,旨在探讨影视作品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们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
在进行影视评论时,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如艺术性、技术性、社会影响等。
通过评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促进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除了以上几个问题,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更多关于影视知识的题目,例如:6. 什么是蒙太奇?它在电影制作中有什么作用?7. 简述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趋势。
8. 谈谈你对电影分级制度的看法。
9. 列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电影节,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30年代电影(圣才出品)

第2章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2.1 复习笔记一、电影的变革(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背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变革。
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的商业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救国的劝告。
与此同时,电影创造人员也产生了在题材和形式上创新以寻求出路的愿望。
2.发展历程(1)初期的兴起①电影公司1932年夏天,明星公司的老板请进步作家组成了编剧委员会。
几乎同时,田汉、阳翰笙等人也参加了艺华、联华等公司。
在这些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电影小组。
1932年至1933年前后,在瞿秋白领导下,组织了由沈端先、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和司徒慧敏五人组成的电影小组,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a.从编剧入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创作。
如夏衍、田汉、阳翰笙等党的文艺工作者以编剧的身分加入电影公司,在创作的同时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拍摄影片。
b.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电影创作队伍,加强左翼创作力量。
如组织动员了应云卫、沈西苓、袁牧之、吴印咸等优秀的创作人员。
c.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
例如学习了表现革命思想的经验以及蒙太奇的电影思维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
d.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批判有毒素的影片,宣传进步电影。
(2)曲折的发展历程①1932年到1933年,左翼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左翼电影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受到大众的欢迎,以《姊妹花》、《渔光曲》两部影片为代表。
但是部分影片的艺术表现粗糙稚拙和革命内容表达得过于直露,如《女性的呐喊》,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更加严厉的镇压。
②1933年后,左翼电影的低潮时期1933年11月,一群暴徒捣毁艺华影片公司,进步电影工作者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一些反动文人鼓吹“软性电影”的主张,左翼电影出现了低潮。
此后,左翼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地揭示社会的黑暗坚持左翼电影阵地,代表作有《神女》、《桃李劫》等。
中国电影史复习

中国电影史复习题(灰色部分供参考,帮助记忆,不要求掌握)一、分期:• 1、尝试期(1905~1923)也称初创期• 2、探索期(1923~1927)• 3、竞争期(1928~1932)也称自由竞争期/商业投机期• 4、变革期(1932~1937)也称新兴电影运动时期或“左翼电影运动时期+国防电影”• 或中国电影第一个高峰期• 5、非常期(1937~1945)也称抗战时期• 6、丰收期(1945~1949)也称战后高峰期或第二个高峰期• 7、建国初期(1949~1966)也称“十七年”电影时期• 8、禁锢时期(1966~1976)也称“文革”电影时期• 9、复兴时期(1976~1992)• 10、市场化时期(1992~ )二、经典史述文本:重点—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其他:见教材p1第一段中国电影的尝试期自1905年拍摄《定军山》起至1923年拍摄《孤儿救祖记》。
三、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早期电影放映活动:外国人从事,以西班牙人雷玛斯为代表,1908年,虹口大戏院(上海第一座专业电影院 )→ 雷玛斯游艺公司四、尝试期: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任庆泰,《定军山》,“丰泰现象”1909年,上海:张石川拍片尝试香港:黎民伟1913年到1922 ,第一批制片机构产生:短片→长片5、 “丰泰现象”——孤悬的现象:一场大火之后北京再无电影制片活动1913年,电影在上海重新生根发芽究其根本,电影是一门建立在近代工业基础之上的艺术,惟有上海才能为其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就此而言,“丰泰现象”是中国电影史上孤悬于真正的发展地域之外的开端六、初创期中国特点:绝大多数影片为短故事片形态⑴经济—电影企业资金少﹑规模小、生产方式低下⑵艺术—电影创作人员缺少经验积累﹑故事编制能力有限制片机构三种形态:① 贴附性机构新民公司 ——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业务布拉斯基—— 张石川、郑正秋、杜俊初、经营三《难夫难妻》华美公司 ——合作布拉斯基——黎民伟 “人我镜剧社”《庄子试妻》② 家族公司华美公司 :黎民伟、黎北海、罗永祥、严珊珊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张季直及数友中国影戏研究社:陈寿芝及其洋行职员朋友上海影戏公司:但杜宇、殷明珠、贺蓉珠、但二春新亚影片公司:殷宪辅兄弟、朋友管海峰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③ 附设性机构商务印书馆照相部兼营电影→活动影戏部→影片部。
中国电影史复习重点

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拓荒期(1896-1932)中国电影的传入以及第一个黄金时代探索期(1932-1949)中国点一个的初步成熟发展期(1949-1966)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创作停滞期(1966-1976)文革十年的中国电影复苏期(1976-1984)新中国电影的恢复繁荣期(1984至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1:社会历史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革2: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3:中国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联系,尤其是戏剧的影响更加明显4:与世界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5:各个创作部门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建起—虹口大戏院电影创作:1913年《难夫难妻》(郑正秋导演编剧)中国故事片开端1913年《庄子试妻》(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20年代《阎瑞生》(任彭年导演)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中国电影探索期结束《车中盗》(任彭年导演)中国最早类型片,确立了娱乐观众的方向商业投机性:决定中国工业从一开始就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一味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模仿外国商业影片1920年商务印书馆为梅兰芳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郑正秋电影成就:1922年与张石川等组成明星电影公司,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艺术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把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电影创作:《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艺术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种开端)《玉梨观》《劳工之爱情》(滑稽短片)《自由之花》《姊妹花》(最早有声故事片)1923年明星电影公司《孤儿救祖记》(郑正秋编导)是我国第一部艺术片,打破了外国影片独占我国电影市场的局面,掀起了国产电影创作的阵阵高潮。
中国电影创作正式进入长片创作阶段。
郑正秋的制片思想:主张有一选定的教育作用的通俗的大众化的商业电影制片思想。
中国电影史知识点

35.《保卫我们的土地》“第一部献给后方群众的作品”(史东山)
36.《塞上风光》第一部描写塞外生活并以蒙汉团结为主题的好影片。
37.《长空万里》(1941孙瑜):我国第一部描写空军作战的影片。
38.“万氏兄弟”:中国动画电影的开拓者。
39.《纸人捣乱记》(万氏兄弟):我国第一部动画短片。
26.沈西苓:30年代一位颇具才华的电影艺术家;处女作《女性的呐喊》;《十字街头》中国电影史上
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
27.《桃李劫》(袁牧之应云卫):中国电影始终第一次全面有意识按照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
的影片;本认为是中国有声电影的划时代之作。
28.《都市风光》;音乐讽刺剧
1.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 (上海徐园放映)
2.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任景丰(丰泰照相馆老板)《定军山》戏曲片
3.中国第一部无声故事短片:郑正秋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
4.中国第一部运到海外放映的电影:黎民伟《庄子试妻》
5.第一批中国长故事片:1920到1921 上海 《阎瑞生》(第一部)、《海誓》、《红粉骷髅》
6.1922年3月明星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成员: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
郑鹧鸪、任矜苹等。
7.《孤儿就祖记》(1923、郑编、张导):开创了中国有电影以来最高票房纪录;郑早期的优秀代表作。
8.洪深是进入电影业的第一位新文化人,给明星公司带来新气象,标志着明星公司进入一个新阶段。
29.《春蚕》(由夏衍根据矛盾小说改编):这是中国新文学作品第一次被改编为电影。
30.《桃李劫》袁牧之;第一部电影剧本
中国电影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电影的奠基创立阶段(1896——1912)1.世界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放映了《墙》、《婴孩喝汤》、《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
2.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家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3.中国第一部电影:1905年《定军山》,主演:谭鑫培。
初兴阶段(1913——1922)4.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A.《难夫难妻》(1913)导演:郑正秋、张石川):创作新剧、面对现实、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B.《庄子试妻》(导演:黎民伟):改编旧剧、发挥想象、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C.《劳工之爱情(掷果缘)》:中国电影初兴期最为经典的故事短片。
5.最早的长故事片(1921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兴盛阶段(探索时期)(1923——1931)6.旧派与新派A.旧派:⑴构成:①郑正秋、张石川;②“鸳鸯蝴蝶派”;③五四后知识分子。
⑵代表作品:1923年《孤儿救祖记》⑶创作面貌:①家庭伦理剧:《孤儿救祖记》;②神怪武侠片:古装片《火烧红莲寺》、神怪片、武侠片。
B.新派:⑴构成及创作思想:长城:“移风易俗,针砭社会。
”神州:“宣扬文化,开启民智。
”民新:“普及教育,提倡爱国。
”联华:“复兴国片,改造国片。
”南国:“借胶片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
”⑵创作面貌:①以洪深、侯曜为代表的“人生问题剧”。
②欧阳予倩和“神州派”的“人情剧”。
③田汉、孙瑜带有唯美和浪漫倾向的创作。
(孙瑜《故都春梦》、《野草闲花》)⑶共同特征:①取材:关注小资产阶级;②内容和艺术表现:受外来文艺的影响;人物塑造的相似性;注重心理刻画。
7.郑正秋:A.主要创作:《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B.电影概念和电影创作概念:①早年从事戏剧评论工作,提倡新剧;②与戏剧舞台相比,电影强调“造意”“造地”“配景”“导演”“演员”。
8.影戏观:⑴提出:1924年《影戏概论》;1926年《影戏剧本作法》。
中国电影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电影史知识点梳理第一节:“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
8月11日,上海闸北唐家弄(今天潼路814弄35支弄)私家花园徐园内的“又一村”在表演的娱乐节目中间穿插放映了由外国人带入的影片,这是电影在中国放映最早的记录,距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仅半年多时间。
当时,中国人把它称为“西洋影戏”或“电光影戏”,以后统称为“影戏”。
上海第一座正式电影院——虹口大戏院。
以中国为题材的第一部纪录片:1896年美国缪托斯柯甫公司拍摄的《李鸿章在格伦特墓前》。
中外合拍的第一部影片:1902年,美国文列文同邵醉翁合拍《慈禧太后》。
第二节中国摄制电影的开始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片断。
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05,适逢谭鑫培60寿辰。
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
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到站》过了10年。
1909年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建立1913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问世。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严姗姗《庄子试妻》1920年中国第一种电影刊物是《影戏杂志》1921年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摄制的《阎瑞生》,第三节:电影产业化1923年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中国早期著名的三大电影公司:三十年代形成了“明星”、“天一”、“联华”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41年)1928年中国第一部武侠片:明星公司拍摄的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1929年中国最早的电影歌曲:《寻兄词》出自电影《野草闲花》。
“鸳鸯蝴蝶派”电影:主要来源是以鸳鸯蝴蝶派文学为主的剧本,以言情、社会、家庭、武侠、军事、历史等为题材并有鲜明的类型意识,同时在内容题材和影像叙事上受到文明戏、古典戏曲、古代小说与好莱坞电影叙事手法的共同影响的商业电影。
中国电影史概述题【含答案】资料

第一讲、1、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是什么?它是在哪一年拍摄的?谈谈你对草创时期中国电影的印象。
中国电影史上,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最早是在1905年秋天拍摄的《定军山》,是由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的。
内容取自“三国”故事,讲的是智勇双全的蜀将黄忠老当益壮、屡建战功的动人故事,影片遴选了其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以动作见长的片段。
主演谭鑫培。
2、试述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国产电影运动”。
首先是制片机构的勃兴,其次是影片产量的扶摇上升,再次是电影“国货”在一段时间内大受市场欢迎,与制片业的迅速发展同步,2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的相关产业也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1、影院投资——到1926年底,全国影院达156家,其中上海39家。
2、电影教育——到1926年底,全国先后开办过各类电影培训机构18所(其中3所由外国人开办)。
这些培训机构一般附属于制片公司,但也专门性质的,如1924年成立的“中华电影学校”。
这是中国第一所较正规的电影培训机构,曾培养出胡蝶等知名演员。
3、电影出版物——仅1925年出版的专业性电影杂志就有20多种,一些大报如《申报》、《民国日报》等还相继开办了专门的电影副刊。
在各制片公司的竞争过程中,大家都希望创立自己的“精神品牌”,于是就出现了“海上各影片公司莫不各有其个性和特别之作风”的动人景观。
“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影戏”、“大中华百合”、“天一”等几个创作群体创作的影片,都带有明显的流派特点。
3、《孤儿救祖记》对早期民族电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孤儿救祖记》的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机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它的直接影响是促成了一个“ 国产电影运动” ,中国电影人的主体创造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普遍意义上的觉醒。
4、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电影都有哪些类型?它们由盛到衰的原因是什么?从1926年下半年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中国影坛相继形成了“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股商业电影创作热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史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
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
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
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
《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
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
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
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
田汉把电影看作是“人类用机械造出来的梦”,强调电影是借胶片“宣泄现实世界被压榨之苦闷”。
这种宣泄的主张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因素,这在当时是很有意义的。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电影在许多基本方面与“影戏”主流电影是相当接近的。
他们都重视电影创作的社会功能,也很注重向戏剧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4、初期“影戏”电影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1)中国电影从无到有,奠定了事业发展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2)初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电影艺术的开端。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拓了向姊妹艺术(特别是戏剧)学习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中国电影艺术的主流风格传统。
二是初步探索和掌握了电影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3)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初期中国电影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
(4)初期电影的强烈的商业投机性窒息和束缚着电影生产力的发展。
(5)初期中国电影在技术和艺术技巧方面都落后于同期世界电影的发展水平。
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1、30年代电影变革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答:30年代电影是指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出现的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中国电影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其基本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九·一八”事变改变了国内的政治形势,特别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
这是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全面影响。
它不仅限于思想内容,而且涉及整个电影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是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外国电影经验的大规模介绍,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幅度发展,使影片的外在形式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左翼电影运动出现起伏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答:1932年到1933年,在“一·二八”事变后人民抗日热情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左翼电影迅速兴起,出现了一批思想观点鲜明,艺术上也有一定成就的影片。
如《姊妹花》、《渔光曲》轰动一时。
这是左翼电影的第一个高潮。
但是由于革命斗争和艺术经验的不足,左翼电影工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斗争形势的严酷性估计不足,有的影片确实存在着艺术表现相对粗糙稚拙和革命内容表达得过于直露等问题,国民党反动当局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
左翼电影出现了低潮。
但另一方面,严峻形势的压力也促进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成长和成熟。
他们开始尝试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地揭示社会的黑暗。
通过以同情的笔调深入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热情歌颂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的影片来坚持左翼电影阵地。
《神女》、《桃李劫》等就是在这种形式下拍摄的。
在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下,这段白色恐怖最严峻的时期却成了30年代电影艺术探索最活跃、成果最辉煌的一个阶段。
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人民抗日要求的重新高涨,推动着左翼电影运动也重新转向高涨,出现了“国防电影”的新高潮。
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更加成熟、风格样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如《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影片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3、中国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变过程中声音探索有何特点?答:中国的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起步比西方先进国家晚得多,也经历了更长得多的时间。
它经过从蜡盘发音到片上发音,从部分段落有声,到只配音乐、音响、歌唱而无对白的配音片,最后再到完全的有声电影的过程,时间长达五六年。
中国初期有声电影探索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声音的真实感和环境展现等方面并不十分重视和强调,而把较多注意力放在声音在创作中起的作用和表现性应用方面。
在这里,声音首先是被作为一种蒙太奇因素来看待的。
这与这些创作者在默片后期的视觉因素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1936年以后,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
从此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便更多地集中到了声画蒙太奇的结合方面。
4、如何看待夏衍和田汉30年代的不同创作风格?答:30年代电影中的许多优秀作品的成功之处正在于通过电影艺术的手段,具体、细致地把时代生活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
在这方面,夏衍的电影剧作是反映3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成就的典型代表。
夏衍是中国革命电影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其拍摄的《狂流》是左翼电影运动的第一部影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
在这部影片中,夏衍的电影剧作创作的那种质朴、严谨、简洁而视觉感鲜明,特别是对环境的视觉表现在剧作中地位的重视等特点已经开始显露出来。
以夏衍为代表的这种带有比较明显的写实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在他1933年根据茅盾的小说改编的《春蚕》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这部影片通过视觉化的细节和环境处理与蒙太奇电影思维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富于表现力的电影语言来体现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与夏衍不同,另一部分左翼剧作家则更注重引进积极的浪漫主义,使之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结合。
田汉从20年代开始从事电影创作,他最初的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从20年代末期他的艺术思想开始转变,他彻底清算了自己过去的艺术观点,转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革命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最能代表田汉创作特点的影片是《三个摩登女性》,这也是最早一批左翼电影之一。
革命现实主义在他的创作中实际上更多地是表现为一种精神而不是具体方法。
在艺术观上,他有直面人生的勇气,敢于揭露社会黑暗。
但他更强调的是要反映时代前进的方向。
所以,他的作品中更多地洋溢着一种充沛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情调。
这与他早年注重主观表现的电影观是有一定联系的。
这类影片都力图在时代和社会的尖锐冲突中直接展现主题,而不是着力于生活细节的真实描绘,因此其作品戏剧性因素强烈,富于波澜起伏。
田汉的创作即兴性较强,主要关注的是内容的合理性而不是结构的严谨。
5、30年代探索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方面有哪两种主要倾向?答:一类是以蔡楚生的创作为代表的,反映了30年代电影对初期影戏传统继承的基本方向。
即在创作中更多贯注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在注重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经验方面继承影戏传统的主要方面,而在技巧表现的层次上则大量吸收蒙太奇的思维方法和艺术技巧,使创作更具电影的艺术特色。
蔡楚生的代表作品有《都会的早晨》、《迷途的羔羊》、《渔光曲》等。
一类是以吴永刚为代表的创作者从另一角度探索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的途径。
他们有意无意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宁静、幽远、恬淡的审美意境渗入到影片创作中来。
这比之初期影戏只重于借鉴戏曲和说唱艺术的通俗文化传统就深入了一步,开始涉及到靠从叙事和造型的不同方面结合的综合效果尝试电影的民族文化意蕴的表现。
代表作品是《神女》。
《神女》无论是题材、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形式的表现方面,都渗透出浓郁的民族情趣,形成一种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
影片能创造出这种不同于侧重传奇性的影戏传统的民族审美意境,一方面在于其善于适当地淡化外部冲突,另一方面在于追求再现与抒情的统一。
《神女》在真实朴素的叙述风格的基础上,比较注意把画面、镜头和蒙太奇的表现功能、抒情功能与再现功能、叙述功能结合起来,提供一种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叙事层面本身的韵味,使影片渗透出一种诗情。
6、如何评价好莱坞电影经验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答:在旧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好莱坞电影占着绝对的优势。
它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尽管不少创作者也曾企图摆脱其影响,但实际上好莱坞的许多创作经验和原则早已渗入了许多创作者心灵的深处,并在他们的创作中顽强地表现出来。
这种文化渗透在孙瑜的电影创作中明显地反映出来。
他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受过专业电影教育的电影艺术家。
他拍摄的《野草闲花》表现了他那充满好莱坞式梦幻色彩的社会理想。
据他本人讲这部影片是直接受到《茶花女》和美国影片《七重天》的影响创作的,影片带有明显西方文明的影响。
孙瑜作为30年代一位有影响的电影艺术家,更重要的还是在艺术风格方面。
他是最早把好莱坞电影叙事和剪接技巧等经验较好地运用到自己电影创作中的一位中国导演。
这对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上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孙瑜影片中时空的段落感不像某些国产片那样突出,叙事的情节结构和剪接技巧都比较流畅。
这在《小玩意》中表现得相当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