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整理
中外电影史考试重点整理

中外电影史外国电影序❖一、电影的诞生❖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尼赛富尔·涅普斯拍出一幅静物照片,此后照相术迅速发展。
❖1878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拍出表现物体连续运动的一组照片。
❖❖1882年,法国人马莱研制出“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机械师协助下制作出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的电影。
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继卢米埃尔之后,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把魔术表演剧院改造成摄影棚,进行魔术电影实验。
❖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由此,电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体。
❖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初步形成。
❖1927年10月6日公映的美国电影《爵士歌手》是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1935年美国电影《浮华世家》是第一部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彩色电影。
❖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科技开始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的面貌。
第一章法国电影❖第一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一、印象派电影❖代表作: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阿倍尔·冈斯《车轮》、让·爱浦斯坦《忠诚的心》❖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二、先锋派电影❖先锋派电影的特点:❖1、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电影成为只能供少数人观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2、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1、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成书始末及相关问题研究

共 同编 著 的《 国 电影 发展 史 》( 中 以下 简称
《 发展史》 , 16 ) 于 93年 2月 由中国 电影 出版
社 出版 , 它 是解 放 后 出版 的第 一部 艺 术类 “
的史 书 ” lj 。 截 止 到 20 0 5年 3月 , 发 展 《 史》已 经 出 版 2次 , 刷 5次 , 印 数 达 印 总
一
定程度上显示 了历 史学家认识 历史发展 的
史写作的价值 丧失殆尽 , 而是说 , 我们在判断
收 稿 日期 : 0 2 11 2 1 - —9 0
基金项 目: 上海 市第三期 重点学科 “ 电影学” 资助项 目( 3 13 ¥0 0 )
作者简 介 :齐 伟(94 ) 18一 ,男, 山东枣庄人 。上海大学影视 艺术技术学院2 1 级 电影学博士研 究生。 00
念的影响下展 开论述 , 成判 断 ; 这之 后 , 形 在
Hale Waihona Puke 与批判 中生发 出来 , 不断 地对 原有 观点进 并 行修正 , 这样 , 人类对 于历史 的认识才成 为一
个不断拓展 和丰富 的过程 。所 以 , 如果 不能
留给后来学者可 以继续深入的研究空 间还有 哪些 。由此 , 天历史 学家 的任务很 大程 度 今 上是挖掘 已有 历史研 究 中可 能被遮 蔽 、 却 但 有可能具有价值 的历史事实。因此 , 在时代 、 历史学家 、 历史史料等 的合力下 , 历史书写具
4 0 册。就其 内容而 言 , 该 书对 14 1 0 2 “ 99年
眼光和洞察力 。所 以, 我们可 以看到 , 历史事
引 言
一
中外电影史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填空:2*5 判断对错:2*5 名词解释:6*5 简答:10*3 论述:20*1 第一章电影的产生书本P2~11了解即可电影是通过摄影机或其他视听信息记录手段,将活动影像记录在胶片或其他载体上,然后通过放映机或其他放映设备,将这些活动影像映射于银幕或其他观赏载体上的过程。
——源自人类的“木乃伊”情节诞生日:电影是1895年12月28 日诞生的,至今已有117年的历史。
第一部有声电影出现——1927年《爵士歌王》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歌女红牡丹》电影与其它艺术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科学技术的产物。
因此,电影在诞生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电影诞生的三大技术基础——诡盘、幻灯、照相术一、光影原理的发现首先,光影理论对电影的产生起到了一种奠基的作用。
历史渊源:早在2100年前(西汉),我国便开始运用简单的光学原理,作光影投射,映显物相。
皮影戏——“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武帝之“李夫人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少翁夜为云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帷中望见之,由是世间有影戏。
”后人据此发展了皮影戏。
幻灯机——此后,中国的皮影戏在元清两代传到欧亚大陆,法国人将其改制成法国灯影。
在18世纪,有了幻灯机,人们把画到玻璃上的彩图投影到幕布上。
幻灯可谓是电影放映机的老祖宗,而真正活动影像的产生还是20世纪前夜的事。
二、电影活动机的发明在19世纪30年代进入电影的发明与实验阶段。
我们目前所观赏的电影,是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而成。
这些运动的画面是依靠我们肉眼的一种幻觉——滞留性而造成的。
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象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这就是物理学著名的“视觉暂留”原理。
(生理上的视觉暂留和心理上的心理认同两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幻盘——1825年,幻盘出现(欧洲)。
利用该原理,将两个分散的形象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诡盘——1832年,“诡盘”出现,法拉第轮在能够转动的活动视盘上画上一连串的图象,而当视盘转动起来时那些呆滞的、无生命的图象便运动起来,活灵活现。
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

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前言电影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娱乐形式之一。
早期中国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阶段,研究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对于了解中国电影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从电影产生到1949年前的早期中国电影史学研究。
第一章电影的起源与发展1.1 电影的起源中国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西方电影技术传入中国。
1896年,第一批制作精美的电影在上海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这些初期的电影多为外国人制作,并以纪录片和故事片为主。
1.2 早期电影产业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的电影产业开始兴起。
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电影院迅速增加,从而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徐世英等一批早期电影人开始涉足电影制作,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公司。
第二章早期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重要学派2.1 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先驱早期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先驱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
加拿大著名华裔学者陈舜臣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先驱。
台湾学者张善为、吴念真等也积极从事中国电影史学研究。
2.2 四大学派的影响与贡献在1949年以前的早期中国电影史学研究中,可以看到四个重要的学派,分别是实证学派、理论学派、文化学派和美学学派。
这四个学派各具特色,对中国电影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1)实证学派实证学派主要关注电影的历史事实与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陈舜臣是实证学派的代表。
他通过对电影标本的收集和整理,还原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电影历史的著作。
(2)理论学派理论学派主要关注电影的艺术与技术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电影创作与分析的理论。
徐世英是理论学派的代表。
他在电影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就,对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文化学派文化学派主要关注电影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电影对社会变革与文化传承的影响。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电影的萌芽期。
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亮相。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由外国人带进来的,主要用于娱乐和展示。
然后,190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阶段。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狂流》、《中华儿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与世界接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物。
中外电影史 重点整理

填空1、1895年12月28 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46、《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41、《水浇园丁》2、乔治•梅里爱(创造了快动作、慢动作、停机再拍、叠印、淡出、淡入等特技摄影,开创了电影有画面技巧剪辑,从而使电影剪辑从技术变为艺术,电影开始有了戏剧性)。
其代表作有《贵妇人的失踪》、《月球旅行记》3、爱迪生:活动电影摄影机活动电影放映机4、鲍特《火车大劫案》《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5、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6、“布莱顿学派”代表人物:阿尔伯特·史密斯《鲸吞》《玛丽’珍妮的灾难》《祖母的放大镜》詹姆斯·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击》7、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8、五大——米高梅、二十世纪福克斯、雷电华、华纳兄弟、派拉蒙三小——环球、联美、哥伦比亚9、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罢工》、《十月》普多夫金《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10、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战火》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擦鞋童》11、表现主义: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弗莱德立希·茂瑙的《吸血鬼诺斯费拉枚》、保罗·莱尼的《蜡像陈列馆》12、印象派:阿贝尔·冈斯(《拿破仑》)、路易·德里克(《狂热》)和让·爱普斯坦(《三棱镜》)特性:上镜头性视觉韵律13、抽象派:14、超现实主义: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名叫安达鲁的狗》和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15、新好莱坞:阿瑟佩恩《邦妮与克莱德》、迈克‘尼克尔《毕业生》、丹尼斯’霍伯《逍遥骑士》、卢卡斯《星球大战》、科波拉《现代启示录》16、明星公司张石川《孤儿救祖记》开创中国家庭伦理剧先河左翼电影:明星公司程步高《春蚕》《狂流》战后两大公司:民族国家情怀昆仑公司蔡楚生《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都市生活文华公司桑弧《太太万岁》费穆《小城之春》名词解释1、吸引力电影(P18):1895年到1906年制作的早期电影称作吸引力电影,指的是电影娱乐观众的方式,迷恋电影技术本身。
中外电影史整理(自己整理的)

中外电影史整理一:名词解释1.类型电影是指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它们拥有相似的主题、情结、人物、场景和电影技巧的影片。
是商业化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的共同产物,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中成为商业电影制作的主流。
在三十年代形成规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它是指由不同的题材或技巧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
类型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人物形象。
常见的类型有西部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等。
2.好莱坞明星制最早是由环球公司的卡尔.莱默尔发明的。
突出演员作用,为已经确定好某种类型角色的演员量身定做影片,使之成为观众崇拜的偶像,是20世纪初在好莱坞逐渐形成的制造和鼓励明星崇拜的商业手段。
3.意大利新现实电影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也是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
4.布莱顿学派创造性地运动“蒙太奇”发现电影独特的思维表达。
交替使用特写和远景或近景与远景镜头。
5.左岸派电影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
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一批电影艺术家拍出一些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有着明显的侧重人物内心描写倾向的电影,由于艺术家们大都居住在塞纳河左岸而得名。
6.美国默片20世纪初中期,美国拍摄了一系列无声电影,电影只有画面和背景音乐,剧中人通过动作,表情让观众了解剧情,必要时,会插入一些字幕来帮助观众了解人物语言,期中以格里菲斯与卓别林的喜剧电影最为代表。
7.古典电影指美国主流剧情片,大约是从191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它在故事,明星,制作商都很强,剪接则强调古典剪接,视觉风格很少扰乱角色的动作,其故事结构简洁,并逐渐推向高潮,结尾则多为封闭式。
二:简答题1.早期电影创作两种风格在电影的初创期,卢米埃尔和梅里爱截然不同地代表着两种倾向,两种风格。
在卢米埃尔看来,电影无非是一种“科学珍品”,运用于艺术并不是目的,他的口号是再现生活,而且卢米埃尔擅长使用摄影机固定镜头,长镜头来记录现实,所以他的影片明显带有纪录片的风格,他曾分别将摄制的几部短片按其自身先后与逻辑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了最初的蒙太奇。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代表作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功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
电影又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
高度的综合性和生产上的高度技术要求,规定着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许多特点。
电影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最迅速的艺术。
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期里,它不仅巩固地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地位,而且正如列宁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成为了一切艺术中“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
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除《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还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开端——<定军山>1905年戏曲片《定军山》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任景丰开办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第一部无声电影中国电影的开端之作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劳工之爱情》“明星”公司张石川郑正秋“文明戏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三部长故事片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20年代奠定类型片基础中国影戏研究社:《阎瑞生》(剧情长片)上海影戏公司:《海誓》(爱情片)新亚影片公司:《红粉骷髅》(侦探片)郑正秋《孤儿救祖记》1923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开辟奠定了基础《孤儿救祖记》是第一部完整的实现郑正秋创作思想的电影作品也是第一部在商业上和艺术上获得双重成功的影片确立了今后该公司创作长篇正剧为主要方向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1.1931“九一八”事变、1932“一二八”事变后社会变革民族意识崛起“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的背景下和中国电影的现状,需要寻找出路2. 1931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电影战线斗争纲领和方针3. 《啼笑因缘》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作品时逢“一二八”遭遇意料外的票房惨败1932年夏明星公司老板开始考虑改变制片方针阿英、夏衍、郑伯奇进入明星公司标志着左翼电影工作者投身电影界的正式开始田汉和阳翰笙一同加入新成立的艺华公司、4.1933年2月,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其成员主要有:郑正秋、周剑云等5.1933年3月瞿秋白领导下党领导的五人“电影小组”成立(阿英夏衍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期间代表作有《三个摩登女性》、《狂流》、《都会的早晨》、《小玩意》、《姊妹花》、《渔光曲》《大路》、《女性的呐喊》、等.6. 1936年1月由欧阳予倩、蔡楚生、周剑云等人发起的上海救国会也宣告成立,此后,上海电影界在“国防电影”的口号下, 陆续完成了一些抗日爱国题材的影片。
“国防电影”广义的和狭义的其代表作分别是:《压岁钱》和《狼山喋血记》夏衍中国革命电影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新中国电影最早的党员代表作狂流压岁钱春蚕蔡楚生二代导演《渔光曲》第一部在国外获奖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新女性》孤岛电影(第一次电影繁荣期)第二次电影繁荣期1.上海沦陷后由于租界仍在西方人手中未被日本人占领被人们称为“孤岛”2.这是中国电影里是上又一个投机性商业电影生产的高峰3.总体上看孤岛电影创作时期比30年代电影来呈现出停滞甚至倒退现象但仍有优秀之作《木兰从军》《花溅泪》《孔夫子》4.结束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上海电影创作称为沦陷区电影一部分联华电影公司联华公司的崛起:30年代创始人罗明佑宗旨“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复兴国片”代表作《桃花泣血记》、《恋爱和义务》、《野草闲花》等《神女》代表了中国默片时期的最高成就主要导演:蔡楚生费穆结束1937 抗日战争爆发后40年代后期的民营电影公司中最重要的两家“昆仑”“文华”昆仑影业公司的电影创作激进戏剧性批判《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大众化的代表作品戏剧式的剧作结构主人公抗战前, 抗战期间, 抗战后的人生悲剧。
《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散文化的, 一部以描绘日常生活情景见长的新型风格的影片文华公司社会性诗意风格《小城之春》1933年现代主义电影的里程碑导演费穆中国现代主义大师梗概:描写小家庭中的一段情感波澜女主对长期患病的丈夫并无感情只是尽妻子职责丈夫的朋友突然造访正是女主的旧情人两人陷入矛盾和痛苦中进过一系列情感波动双方终于理智的控制了自己女主发现与丈夫之间的感情联系一场风波平静了女主目送友人离开反映战后一些知识分子和市民观众的苦闷心情这部影片是费穆一生艺术创作探索的高峰也代表着近代中国电影在人物心理刻画和民族风格探索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1949年4月,“东影”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十七年中国电影四个阶段起止原因举例1949-1966文华大革命前共17年1.1949-1952 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原因:高涨的激情和旺盛的创造精神;党对电影事业的相对宽松而正确;广大文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1951年3月,在全国26个大城市开展的“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发展。
《中华女儿》凌子风、瞿强、《白毛女》、《钢铁战士》等。
特点初步形成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私营厂的影片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我这一辈子》石挥195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亲自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电影《武训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至此,一场空前的政治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接着就开展了对文艺界的整风运动。
解放后第一次电影高潮结束2.1952-1956 1956前后第二次发展主要原因是: (1) 1953年9月, 第二次文代会召开, 批评了左的错误倾向, 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借鉴国外电影的创作经验。
观摩和讨论,和各种电影代表团去苏联,西欧等国交流活动。
(3) 1956年, 毛泽东在《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了“双百”方针。
特点大胆突破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和作品: 郭维及其《董存瑞》,桑弧及其《祝福》(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王苹(第一位女导演)及其《柳堡的故事》,吕班及其《新局长到来之前》,汤晓丹及其《不夜城》。
《女篮五号》谢晋成名作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运动员生活为题材的电影1957年,“反右斗争”的开始。
3.1956前后第三次发展原因:为迎接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献礼片”的契机,再次激起创作热情。
标志:59年9月25日-10月24日国庆新片展映共推出新片35部,故事片17部。
几乎全部都是彩色片。
而1959年共拍摄约80部,达到50年代的最高峰这些影片题材广阔,风格新颖,形式多样,而且在思想艺术上以及在技术上都突破了过去的水平,向前跃进了一大步林则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林家铺子》等。
《青春之歌》崔嵬反右倾运动开始和三年自然灾害开始。
电影的生产再次出现停顿4.1960-1966 60年代初期的发展一个高水平的创新高潮即将到来,可惜半途夭折政策的调整:纠正“左”的错误,相关的文件出笼,出现了繁荣创作的具体措施电影理论的发展:瞿白音《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谢晋《农奴》《大李小李和老李》《阿诗玛》《枯木逢春》郑君里(创新意识独特表现手段)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三突出”是对“四人帮”一伙制作的所谓样板戏的经验创作总结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不过是指作品内部的人物关系的处理是创作中的一个局部问题“四人帮”将这个局面问题提高到“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上是非常荒谬的《创业》《海霞》伤痕电影现象1976- 1978恢复时期对“文化大革命”的体验, 揭露和反思成为当代电影创作的最初的出发点这一个时期的文艺创作有几个特点: 首先, 创作的主题基本都围绕着揭批“四人帮”, 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两个中心展开。
其次, 来自生活的基层的文艺新人开始了控诉着“文革”带来的苦难, 形成一股来势不小的“伤痕文艺”的高潮四人帮作斗争的影片《十月的风云》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大河奔流》惊险样式的影片:《黑三角》、《405谋杀案》等。
谢晋文革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都从不同的侧面, 不同的深度, 反映着他一贯的思索: 政治—人物—命运的主题。
谢晋开创影戏历史奠定伦理叙事基础第四代导演张暖忻理论宣言1979年是转折的一年从理论上展开了电影本质的讨论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的引进和比较, 推动了我国当时电影美学的发展女导演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他们的理论宣言这样有代表性的论文站在世界电影的高度审视中国电影现状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电影落后面貌表达尽快赶上世界电影先进水平的愿望“长镜头”电影语言改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伯格曼意识流电影《野草莓》《小花》1979 《生活的颤音》闪回手法(与意识流有区别)今天看来仍是单线故事“纪实美学”是一股崇尚真实美学的潮流、突出“人”的主题, 倾向“生活化”。
反对虚假追求真实大力宣扬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纪实美学、长镜头理论要求在影片总体构思上突破要求更朴素更本质的回顾民族的生活代表人物和作品:张暖忻的《沙鸥》、郑洞天的《邻居》等。
第五代导演北影电影学院导演系82届毕业生78入学82毕业不管社会观念挑战传统观念表达自我观念(景别大于人物)1983《一个和八个》(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标志着第五代的诞生1984年在当代电影史上是重要的一年陈凯歌《黄土地》《孩子王》《大阅兵》田壮壮《猎场札撒》、《盗马贼》黄建新《黑炮事件》张泽鸣《绝响》吴子牛《喋血黑谷》以他们特有的对人类情感的真诚和社会思辨,喜欢用群像式的造型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审视是冷峻的, 却也是包容的。
第五代的转型:1987年的《红高粱》和《晚钟》是第五代的转型之作王朔电影年1988年四位大导演分别将王朔小说改编成电影这股王朔热称为王朔现象《玩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米家山《轮回》(根据《浮出海面》改编), 黄建新《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夏刚《大喘气》(根据《橡皮人》改编),叶大鹰原因:市民文化的出现;人们渴望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商业电影的到来,也促使电影人寻找一条介于商业和文化之间的平衡点。
从此以后,王朔电影的浪潮不减,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精神的价值取向。
1988年前的第五代电影83-87挑战伦理理念张艺谋《红高粱》88年转变迎合社会需求“五代导演”第一代郑正秋张石川二三十年代无声片时期第二代蔡楚生费穆吴永刚孙瑜沈浮三四十年代有声片时期第三代郑君里谢晋崔嵬凌子风五六十年代第四代毕业于文革前的北影至七八十年代文革后独立拍片谢飞张暖忻郑洞天黄蜀芹第五代北影82届毕业陈凯歌吴子牛田壮壮张艺谋第六代张元《回家过年》路学长《非常夏日》陆川《寻枪》和《可可西里》王小帅的《梦幻田园》阿年《呼我》管虎《古城童话》王瑞《冲天飞豹》王全安《月蚀》吴天戈《女人的天空》毛小睿《真假英雄兄弟情》构成了90年代后期的中国电影的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