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弈》的故事与启发原文及译文
学弈原文及翻译 学奕文言文主要内容

学弈原文及翻译学奕文言文主要内容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
弃,下棋。
②〔奕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奕秋。
③〔通国〕全国。
④〔惟奕秋之为听〕只听奕秋的教诲。
⑤〔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⑥〔援〕引,拉。
⑦〔缴〕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⑧〔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⑨〔弗若〕不如。
⑩〔为〕因为。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这里读yú。
〔然〕这样。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天鹅或大雁将要飞来,想要拉着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赏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人。
他被称为“亚圣”,世有“孔孟”之称。
《孟子》书中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文言文《学弈》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学弈》原文及译文赏析文言文《学弈》原文翻译《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2002年人教版高年级教材大修订时入选第12册语文教材,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弈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注释弈:下棋。
(围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
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
(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
(语气词)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学弈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

学弈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1.弈秋: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2.通国:全国。
通:全。
3.之:的。
4.善:善于,擅长。
5.使:让。
6.诲:教导。
7.其:其中。
8.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9.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10.以为:认为,觉得。
11.鸿鹄:天鹅。
(大雁)12.援:引,拉。
13.将至:将要到来。
14.思:想。
15.弓缴:弓箭。
16.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7.之:谓,说。
18.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19.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20.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21.曰:说。
22.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23.矣:了。
24.弗:不。
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本文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合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为《梁之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两层意思。
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
学奕文言文翻译及启示

原文:孔子学弈,弈者诲之曰:“吾弈之道,在于意不在目。
目者,视之使然;意者,心之所主。
心之所主,在于变化无穷。
弈者之心,无定而常变。
故能随机应变,不失一着。
子欲学弈,先学其意,后学其目。
”翻译:孔子学习下棋,下棋的人教他说:“我下棋的方法,在于心意而不是目光。
目光,是看到的样子;心意,是心中的主导。
心中的主导,在于变化无穷。
下棋的人的心意,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常常变化。
因此,能够随机应变,不失一着。
你想学习下棋,先学习它的心意,再学习它的目光。
”启示:1. 学习的关键在于心意。
孔子在学习下棋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下棋的心意,即心中的主导。
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任何技能或知识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才能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2. 适应变化是成功的关键。
下棋者需要根据棋局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才能取得胜利。
这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适应各种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应对各种挑战。
3.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原文中提到,学习下棋先学其意,后学其目。
这说明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能。
4. 注重细节。
下棋者要关注每一个细节,才能在比赛中发现对手的破绽。
这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注重细节,关注每一个环节,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及时进行调整。
5. 保持耐心和毅力。
学习下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孔子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请教弈者,表明他具有耐心和毅力。
这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要保持耐心,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总之,学奕文言文启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心意,适应变化,注重细节,保持耐心和毅力。
这些启示不仅适用于学习下棋,也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弈的原文和译文

学弈的原文和译文
《学弈》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呢!原文是这样的:“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译文呢,大概是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哎呀,你说这两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下棋,怎么就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好比两个人一起去爬山,一个人一心一意地往上爬,心里只想着怎么快点到达山顶,欣赏美丽的风景;另一个人呢,一边爬一边东张西望,一会儿想着山脚下的小吃摊,一会儿又想着等会儿下山要去买个玩具。
结果,那个专心爬山的人早早地就到了山顶,看到了令人陶醉的美景,而那个三心二意的人还在半山腰磨蹭呢!
再想想我们自己的学习,不也常常这样吗?上课的时候,有的同学眼睛紧紧盯着老师,耳朵竖得像小兔子一样,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听得仔仔细细,笔记也做得工工整整。
可有的同学呢,表面上在听课,心里却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一会儿想着课间和小伙伴玩的游戏,一会儿又想着放学后要去看的动画片。
这样下去,能学好才怪呢!
你说,那个不专心学下棋的人,要是能早点改掉三心二意的毛病,是不是也能成为下棋高手呢?就像我们要是能改掉学习上不专心的坏毛病,是不是也能成为学霸呢?
所以啊,我觉得学习就得像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一样,心无旁骛,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取得好成绩!。
学弈原文翻译

学弈原文翻译《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中的一个故事。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整理了学弈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学弈》原文作者:孟子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赏析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
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
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围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
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
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
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
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
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
2023《学弈》原文及译文3篇

2023《学弈》原文及译文3篇《学弈》原文及译文1文言文《学弈》原文翻译《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2023年人教版高年级教材大修订时入选第12册语文教材,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弈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注释弈:下棋。
(围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
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
(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
(语气词)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学弈文言文原文和解释

学弈文言文原文和解释《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翻译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弗:不如。
启示本文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拓展资料《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
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两层意思。
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
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
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很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大雁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
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学弈》的故事与启发
【学弈: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学弈:解说】
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
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
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围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
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
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
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
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
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
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
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
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
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
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
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
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
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
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
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
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
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
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
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们,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