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合集下载

两型社会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措施

两型社会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措施

两型社会:一种正在成长的文明范式
2、新 的思路和 对策措施
(8)积 极调整水、 热、电、天 然气等的价 格政策
两型社会:一种正在成长的文明范式
三、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着力 点和突破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两型社会:一种正在成长的文明范式
(一)发展低碳经济助推“两型社会”建设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 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 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 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 大进步。
两型社会: 一种正在成长的文明范式
两型社会:一种正在成长的文明范式
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要全面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的宏观背景 和基本内涵 二、要十分明确“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和战略措施 三、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 着力点和突破口
两型社会:一种正在成长的文明范式
一、要全面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的宏观背景 和基本内涵
两型社会:一种正在成长的文明范式
典型案例:从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 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群已成为一种主体形 态。
案例点评:选择城市群这一城市化的主体形
态来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既可避免“摊大饼” 式的城市化模式带来的“城市病”,又可避免分散 型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和资源浪费,从而实现党的十 七大报告提出的“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 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 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要求。
两型社会:一种正在成长的文明范式
典型案例:洞庭 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案例点评:建设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对 于保障长江流域水资源 安全、维持洞庭湖区及 长江的生态平衡、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生 态文明的后发优势,探 索科学发展新模式,引 领全国乃至世界大湖地 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大战略意义。

什么是两型社会

什么是两型社会

什么是两型社会两型社会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

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北、湖南均以湖泊众多闻名,东湖、梁子湖、洪湖以及大别山地区是武汉城市圈两大生态板块,环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大生态板块,两地共有近900公里的长江防洪堤。

长株潭城市群南北之间以及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结构差异,东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差。

比如,武汉与黄冈人均GDP相差近5倍,武汉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科教研发实力,周边城市腹地则拥有较为宽松资源和较低开发成本。

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如何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既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及时面对、寻求突破性破解的重大问题,也是湖北、湖南两省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

一是重视规划。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二是强调集约。

如长株潭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的新理念,将核心区规划为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为副,相关地区保留大片绿地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结构,构成组团特色鲜明、内在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相当严重的问题。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势在必行。

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建设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资源环境节约友好社会当前社会,环境污染问题是迫在眉睫。

很多企业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来赢得利益,使得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

在这样情景下。

我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两型社会”意识。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它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

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我国的现实紧迫性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形势日益紧张,不容乐观。

从全球来看,有关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现有石油储量不足2万亿桶,可供开采时间不超过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胁。

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从我国来看,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

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内涵和特征研究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内涵和特征研究

份报告 , 向所有 地球 人 发 出了赤裸 裸 的警告 : 由于人 类 的过度消费 , 界 2 3的 自然 资源 已经 被破坏殆 尽。2 世 / 0世
纪 中期开始 , 资源耗 竭 和环 境恶 化 的迹象 已经 显露 , 惊 震
世界的能源资 源危 机 和环境 公 害事件 层 出不穷 。人 们 已 经感受到 了经 济增 长模 式 正走 向 “ 限” 一 , 寂 静 的 极 ¨ “ 春天” 的预言其实也并不遥远 忙l j 一。
20 09年 1 在 丹 麦 哥 本 哈 根 举 行 的 世 界 气 候 大 会 聚 2月
化和信息技术 革命 的推 动 下 , 世界 经济 增 长从 19 9 1年 的
15 .%提高到 20 0 7年 的 5 2 , 均增速达 到 3 5 。20 .% 年 .% 08
焦 了世人 的 目光 , 发 了人 们 对资 源 、 境 的 持续 关 注 。 激 环
继续 消耗地球资源 , 那么地球资源将于 27 0 5年耗尽。报据
社会” 建设 内涵 、 外延 、 征 , 特 以期推 进 “ 两型 社会 ” 建设 中 新的创新 和实践 。
英 国《 卫生》 消息 ,05年来 自世 界 9 国家 的 130名科 20 5个 6

“ 型 社 会 " 设 是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两 建
基 金
作者简介 : 叶文忠( 9 9 ) 男 , 16 一 , 四川广安人 , 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 、 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研 究。
8 5
( 中国经济超速增长的内驱作用 二) 17 至 20 99年 0 4年 中 国 G P平 均 增 长 9 6 , 从 D .% 且
理念 , 要把节 约资源作 为基本 国策 , “ 发展循 环经 济 , 护 保 生态环境 , 快建 设资 源节 约 型、 加 环境 友好 型社 会 ( 称 简 “ 两型社 会 ” , 进经 济 发 展与 人 口、 源 、 境相 互 协 )促 资 环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具体内容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简称。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转变和创新关键在于领导思维的不断提升。

从大局出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跳出局部利益的思维模式,将思想统一到“两型”社会的决策和整体部署上来,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本地区的节能、环保工作。

相关行业和企业尤其是那些高耗能、重污染企业的领导,更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联系起来,努力走节约型、环保型发展道路,避免陷入到争夺能源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中去。

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旧思维。

这就要求我们以“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

如果长株潭城市群能够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那么对全省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全国的发展将提供崭新的样板和参考。

二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

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量的扩张还有待充分释放。

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又好又快的发展路线。

三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激情和动力关键在于惠民宗旨的不断深入。

科学发展至少应该包含三个主题词:生态、节约和惠民,“两型”社会建设同样如此。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途径和手段,是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我国现在的资源约束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两型社会一、两型社会的概念及内涵关于两型社会内涵与本质在理论界还有一些其它不同的认识。

王鹏认为两型社会,就是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

吴焕新则认为两型社会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及合理的配置,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2]。

齐建国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3]。

由此可知,有学者认为“两型社会”是建设目标;也人认为是建设模式;还有学者认为两型社会是一种发展模式等,不同学者的认识不尽一致,但两型社会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两型社会的属性:目标、模式、过程;2、两型社会的特征:资源高效利用、对生态环境无害化;3、两型社会所设计的领域: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类面临着贫富分化、人口爆炸、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危机,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

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两型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两型社会

一、建设两型社
会的科学内涵
资源节约 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 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 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 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 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 与社会的和谐。
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 节约资源
矿物名称

产量高峰年份
2060
世界能源结构中
化石燃料占88%
中国能源结构中 化石燃料占94%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4-5.8℃
温室 气体 排放 量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量 2100年
2009年
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 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
决……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
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
中国的GDP占全球
6%
30%
煤、铁、铝等的消耗
每百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能源
250 200 150 100 50 0 À Ã Õ È Â µ « ¹ Ð Ö ¡ Ó ¡ Ó « Ä À Ê ú ¸ ¾ ± ú ¸ ú ¸ ú ¸ È ¶ È á ÷Ç ¶ Ä Î Ñ ÷ç Î · ç ½ ù ½ Æ 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奋斗目标。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 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 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 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的突出 位置。
1950年——25.25亿 1990年——53.21亿 2004年——64亿
13.5
32% 28% 14%

论“两型社会”建设

论“两型社会”建设

论两型社会建设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而且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方向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建设两型社会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通过运用综合措施,使资源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合理配臵、与高效、综合、循环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替代,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

2.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

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缓解资源能源的长期供需矛盾,中国必须走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两型道路,即要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是相辅相成的,建设两型社会将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和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向。

3.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

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依赖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并以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为基础。

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生产要素的全球配臵,工业化国家在不断调整发展方向,谋求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中国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势都更加严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一道成功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资源节约型杜会
节约,意味着节减、节省、节俭、控制,与浪费相对;节约是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节约不是限制消费,而是提倡健康消费、文明消费;节约更是经济学范畴,是用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资源浪费、资源过度使用的社会而言的。

本文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同内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约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

在传统经济社会形态中,资源是无限的,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范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危机。

在资源节约型社会新经济形态中,资源是有限的,形成投入减量化、消费健康化、废弃物资源化的经济范式,达到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多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友好,意味着亲近、和睦、协调、和谐。

环境友好侧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其根本要求就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它体现了对自然价值多样性的深刻认识,以及人、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人们既要采取生态环境友好生产方式、消
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又要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增进幸福,构建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相处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是将生产消费活动规范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容量限制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消费活动有效调控的规律性反馈机制,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物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社会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三、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它是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政策调控为手段,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致力于构建协调持续的发展体系。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将经济运行过程与资源运行过程、生态环境运行过程、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质就是追求生态文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它的特点总结如下:
1.和谐性。

两型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全面和谐的社会形态,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两型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从本质上讲,资源环境问题虽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而其实质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谐问题。

2.系统复合性。

两型社会的突出特征是其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全方位变革的系统复合性。

资源环境问题是自然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技术问题,更是文化观念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两型社会也是一个“复合体”,由节约友好型技术、节约友好型产品、节约友好型产业、节约友好型企业、节约友好型社会等等组成。

3.广泛参与性。

两型社会是一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

两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引导,企业积极地参与和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全社会自下而上培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真正形成建设两型社会的广泛共识。

并把这种
意识与共识付诸到日常的行为中去。

4.开放性。

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谋求旨在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体制,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各类组织及公众参与等方面,要求开放合作、改革创新,而不是那种关起门来搞建设,拒绝一切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生态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生态保护区”。

5.创新性。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必须高举改革创新的大旗,突出是抓好发展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要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以节约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