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生物因子识别
识别实验室涉及的生物 因子种类,包括病毒、 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实验活动分析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产 生的气溶胶、飞溅物、
污染物等。
人员操作风险
评估实验人员的操作技 能、安全意识、防护措
施等。
设备设施风险
检查实验室设备设施的 运行状态、维护情况、
防护效果等。
风险等级划分
01
02
03
低风险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
包括实验室进出管理、个人防护、废弃物处 理等。
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伦理规范等。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考试评估
通过闭卷或开卷考试形式,检验学员对培训 内容的掌握情况。
操作评估
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评估 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案例分析
组织学员进行案例分析,评估其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组建评估团队
包括生物安全专家、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人 员等。
制定评估计划
明确评估的时间安排、评估方法、所需资源等。
实施评估
通过现场检查、资料审查、人员访谈等方式收集信 息。
分析评估结果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识别存在的风险 。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识别与分析
消毒方法
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化学消毒等方法处理,确保无害化。
包装与标识
废弃物应使用专用包装袋进行密封包 装,并贴上明显的标识,注明废弃物 名称、来源、性质等信息。
运输与处置
按照相关规定将废弃物运送至指定地 点进行集中处置,确保不对环境和人 类健康造成危害。

《实验室生物安全》课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课件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规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运行、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要求,是实验室生物 安全管理的核心法规。
国际相关标准与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生 物安全指南》
提供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原则、建议和 最佳实践,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指南。
《联合国实验室生物安全 手册》
针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者和监管机构, 提供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全面指导。
讲解生物安全基本概念、法规和 标准等内容。
实践操作
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应急处 理等实际操作训练。
培训方式与要求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实验人员对生物安全 事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培训方式与要求
01
培训要求
02
03
04
所有实验人员必须参加培训并 考核合格。
培训过程中要认真听讲、积极 互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紧急处理措施
01
紧急预案
实验室应制定紧急预案,包括生 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人员受
伤的急救措施等。
03
培训与演练
实验人员应接受紧急处理措施的 培训和演练,以提高应对能力。
02
紧急处置物品
实验室应备有必要的紧急处置物 品,如消毒剂、急救箱、灭火器
等。
04
报告与上报
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实验人员应 及时报告并按照预案采取相应措 施,确保事故得到妥善处理。
快速有效应对。
实验后处理
实验器材清洗与保养
及时清洗实验器材,确保下次 使用时安全可靠。
废弃物分类处理
按照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规定, 对不同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
实验室清洁与消毒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 ,确保环境卫生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完整ppt课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完整ppt课件

BSL-2:适用于对人体 、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 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 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 人、动植物和环境不会 造成严重危害。有效的 预防和治疗措施。
BSL-3:适用于主要通 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 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 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 疫苗。艾滋病病毒的研 究(血清学实验除外)应在 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 室中进行。
06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与考核
培训目标、内容和方式设计
培训目标
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 全意识,确保实验室工作 的安全进行。
培训内容
生物安全基础知识、实验 室操作规范、应急处理措 施等。
培训方式
线上课程学习、线下实践 操作、定期考核评估。
考核标准、方法和结果反馈机制
考核标准
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包括理论知识 掌握程度、实践操作技能等。
、防护服、护目镜等。
穿戴防护用品前需检查其完好 性,如有破损应及时更换。
按照正确顺序穿戴防护用品, 确保身体各部位得到有效防护

在实验过程中如感到不适或发 现防护用品破损,应立即停止
实验并更换防护用品。
实验后废弃物处理及消毒灭菌操作
对实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如感染 性废弃物、化学废弃物等。
按照相关规定将废弃物运送至指定地 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结果反馈机制
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实验室人员, 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改进。
考核方法
采用笔试、面试、实操等多种方式进 行考核。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持续改进方向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考核方式,提 高培训效果。
目标设定
设定明确的改进目标,如提高实验室 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水平、降低实验 室事故发生率等,并制定相应的实施 计划和措施。

《生物安全培训》PPT课件

《生物安全培训》PPT课件

02 生物安全基本原则
防止交叉感染
总结词
措施
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在不同宿主之间 传播,导致原本无病的人群被感染。
实验人员应接受培训,掌握正确的消 毒和防护方法,了解常见病原体的传 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
在生物安全培训中,应强调防止交叉 感染的原则,确保实验人员遵循严格 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避免病原体在 不同宿主之间传播。
BSL-1级别
BSL-2级别
BSL-3级别
BSL-4级别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 度和传播途径,将实验室 生物安全分为四个级别, 分别为BSL-1、BSL-2、 BSL-3和BSL-4,级别越 高,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越 高。
适用于对人类和环境不 构成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如细菌、病毒等。
适用于具有一定危害程 度、通过直接或间接途 径传播的病原体,如炭 疽杆菌、SARS冠状病毒 等。
无害化处理
介绍动物尸体、组织、血液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 理方法。
环保要求
强调动物实验废弃物处理应符合环保要求,避免 对环境造成污染。
05 公共场所生物安全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与要求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制定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包括空 气质量、水质、噪声等方面,确 保公共场所环境安全。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
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明 确卫生管理责任,加强日常卫生 检查和监督。
实验动物选择
实验前准备
实验操作流程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 的动物种类、品系、年
龄和体重等。
包括实验动物的饲养、 适应环境、麻醉方法等。
详细介绍实验操作的步 骤、注意事项和安全防
护措施。
实验后护理
关注实验动物的恢复和 观察,确保动物福利。

《生物安全培训》课件

《生物安全培训》课件
详细描述:综合运用多种技术与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现 场隔离、样本采集、消毒灭菌等,全面提升应急处置效 果。
详细描述:关注应急处置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积极引入 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效果。
应急处置后的评估与改进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处置效果 、存在问题、经验教训等,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案例三:某地区重大疫情的防控与处置
疫情概述
某地区爆发一起重大疫情 ,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 人数多。
防控措施
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包括 大规模检测、隔离、追踪 接触者等,有效控制了疫 情的传播。
经验总结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公共卫 生应急体系,提高应对突 发疫情的能力和水平,确 保公众健康安全。
THANKS
外部恶意攻击
针对实验室的网络攻击、物理 破坏等。
生物安全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制定风险评估标准
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估标准 和程序。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 人为失误。
定期进行风险评估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及时发 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建立应急预案
制定针对不同风险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 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
案例二:某医疗机构感染事件调查
事件概述
某医疗机构发生一起院内感染事 件,多名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某
种病毒。
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感染事件的发生与医院 在患者收治、隔离措施以及医疗废 物处理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有关。
改进措施
医疗机构应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 力。
05 生物安全教育与 培训
生物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课件ppt课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课件ppt课件

空气扩散,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吸入了污染的空
气感染发病的。
9
10
11
生物气溶胶无色无味、无孔不入,不易 发现,实验人员在自然呼吸中不知不觉 吸入而造成感染。若治疗控制不及时会 造成严重后果。
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的微生物特别是高 致病性病毒常常发生变异,尤其是其抗 原性、致病性都可能发生改变,在空气 中存活力增强。
事故调查:事故起因系该所实验人员多次违规将未完全 灭活 的sars病毒从P3实验室带出至普通实验室操作而引起。
处理措施: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李立明引咎辞职。
台湾实验人员感染非典病毒事故
2003年12月台湾一位实验人员在 P3 实验室做病毒实验
7
实验室感染途径
亲切握手-- 手口传播 热烈交谈-- 空气传播 粗心与意外-- 针刺、器皿破碎、离心、穿拖鞋
培训人:XXX
1
目录
一 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
二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三 手卫生
2
3
4
(一)、实验室感染事件 (二)、气溶胶与实验室感染
5
(一)、实验室感染事件
1、美国CDC医务人员感染HIV数据统计
污染源情况
47 HIV+血液 1 HIV+带血体液 1 HIV+其他体液 3 HIV+病毒液
(实验室)
27
CLASS II 二级生物安全柜
层流负压柜
CLASSII级生物安全柜适用于1、2、3级生物 安全水平的实验。它们可以安全的保护样品
、人员和环境。
CLASS II 级生物安全柜根据结构以及气流分 配的不同,主要是外排气流,分为:
A型
(30%排在实验室内 )
B型
B1 (70%接管道外排)

2024版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2024版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维护制度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 的维护档案,记录维护情 况和维修历史,确保设施 的完好性和可靠性。
培训制度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生 物安全培训,提高其生物 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 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05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事故案例回顾
国内某实验室病毒泄漏事故
01
实验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病毒泄漏,造成多人感染。
使用注意事项
操作前需进行紫外线消毒,保持安 全柜内空气流通,避免物品堵塞风 口,定期检测过滤器效果并及时更 换。
通风与空气净化系统介绍
通风系统
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用于排除 实验室内的有害气体和微生物气溶胶,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空气净化系统
通过高效过滤器、活性炭等材料去除空 气中的颗粒物、异味和有害气体,提供 洁净的实验室环境。
03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
个人防护装备选择与穿戴要求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和实验操作 需求,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 实验服、隔离衣、手套、口罩、护目 镜等。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时,应遵循正确的 穿戴顺序和方法,确保装备能够有效 防护。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前,需检查装备是 否完好无损、符合规范,如有破损或 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换。
P4实验室
最高级别防护实验室,适用于对人体、动植物或环 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 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
国内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与标准
国内法规与标准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国内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与标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 国际法规与标准
消毒与灭菌方法及设备选择

生物安全培训ppt课件

生物安全培训ppt课件

现场处置
根据事故性质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疏散 人员、封锁现场、消毒处理等;同时保护好现场,等待专 业人员进行处理。
医疗救治
对于受伤或感染的人员,及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并 向医生说明受伤或感染的原因和涉及的微生物种类。
事故调查与处理
事故处理完毕后,相关部门应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 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06
生物恐怖主义与防范
生物恐怖主义定义与危害
定义
生物恐怖主义指利用生物制剂或生物技术手段,故意制造或 释放病原体,以造成人员伤亡、社会恐慌或政治经济动荡的 行为。
危害
生物恐怖主义可能导致大规模人员伤亡、疾病爆发、生态环 境破坏以及社会恐慌等严重后果,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 人民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03
微生物安全与防护
微生物分类与传播途径
微生物分类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
微生物实验操作规范
01
02
03
实验室准入制度
实验人员需经过培训并获 得准入资格
实验操作规范
穿戴防护用品、规范操作 实验器材、遵守实验室安 全规定等
废弃物处理
分类收集、高压灭菌、安 全处置等
微生物泄漏与污染处理
泄漏处理
后续措施
立即停止实验、撤离人员、封锁现场 、启动应急处理程序等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 教训,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加 强人员培训等
污染处理
对污染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对受污染 物品进行高压灭菌或焚烧处理、对受 污染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和治疗等
04
基因工程生物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为无意识带入 ➢ 如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适应性
极强,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疯长,排挤其它物种,目 前已在上海地区随处可见,难以根除,造成严重的 生态问题。
22
(4) 贸易产品中夹杂植物种子或繁殖体
如一年蓬和毒麦,已成为广布的农田有害杂草。
(5) 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借风或动物的力量实 现自然扩散
17
2.2 生物入侵的途径
外来种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入侵,主要 的途径有: ➢ (1) 人为有意识的引进 ➢ (2) 随轮船压仓水进入 ➢ (3) 人为无意识带入 ➢ (4) 贸易产品中夹杂植物种子或繁殖体 ➢ (5) 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借风或动物的力量 实现自然扩散
(1)人为有意识的引进
➢ 如水葫芦,学名凤眼莲, 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 并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后逸为 野生,分布广泛,在河流、湖泊和水塘中,其无 性繁殖速度极快,往往形成单优群落。
➢ 水葫芦已经疯长成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不仅在 江河成片聚集堵塞河道,更成为了破坏江河生态 平衡的罪魁祸首,使鱼类种数急剧减少。我国每 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
珠江口
恩平农村
(2) 随轮船压仓水进入 ➢ 如我国沿岸海域的一些有害赤潮生物,如血红裸甲
藻和具尾鳍藻,这些毒藻在海洋生态环境中适应性 强、传播快、分布广,严重危害海洋渔业。
2.1 概念
本地种(Native species)
➢ 指自然起源于一特定地域的物种,或指石器时代前,没有人 类干扰就到达某一地方的物种。
外来种(Exotic species)
➢ 指借助于外力作用而越过不可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在原产 地之外的新栖息地生长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的物种。
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
➢ 生物入侵在世界各国时有发生。近10年 间,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超过20种, 并且平均每年新增1—2种。
牵牛 Ipomoea nil
马樱丹 Lantana camara
“黄花”开处百花杀” 一枝黄花的入侵已使上海 市30多种本地物种消亡
一株就能形成20000多粒 的种子,在随风传播遇到 合适的条件的时候,就会 萌发将近10000株的小苗, 此外根上盘根错节地长出 许多地下茎,均能萌发成 苗
2)生物安全领域关注的问题
➢ 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 增加目标害虫的抗性 ➢ 杂草化 ➢ 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 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和影响
2. 生物入侵
➢ 2.1 概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2.4 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 2.5 防治对策
➢ 指在新栖息地发生爆炸性的生长并失去控制的外来种。
引进种(Introduced species)
➢ 指人为有目的引进栽培或释放到野外自然生长的生物种类。
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
➢ 也称为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因为偶 然的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殖的 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逐 步扩展的过程。
25
实例1: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大米草
20世纪60~80年代从英美等国引进的旨在 保护滩涂的大米草,近年来在沿海地区疯 狂扩散,覆盖面积越来越大,已到了难以 控制的局面。
15
被入侵生态系统的特点
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或多或少都有外来 物种的入侵,但其中一些生态系统更容 易遭到入侵。和外来入侵种一样,这些 容易遭到入侵的生态系统也具有一些共 同特点: 1)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 2)缺乏自然控制机制; 3)人类进入的频率高。
16
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域
1)重要的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两侧。 2)人为干扰严重的森林、草场。人类活动可 直接带来外来种。 3)物种多样性较低、生境较为简单的岛屿、 水域、牧场。 4)受突发性的自然干扰,如火灾、洪水和干 旱等破坏后的生态环境。 5)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好的地区。如我国的 南方地区,由于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常常给外 来入侵种的大爆发提供良好的条件。
紫茎泽兰 正在侵入山林
红火蚁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其危害性非常大
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的巴西、 巴拉圭、阿根廷等国家,1930年以来, 已传入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它能取食农作物种子、幼芽、根系、 嫩茎和果实,主要分布在农田、果园、 荒坡等地方,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危 害;捕食昆虫及蚯蚓等土栖生物,破 坏生态平衡;筑巢破坏供电、电信、 农田设施和堤坝等;当受到干扰时, 会叮咬人、畜。
外来入侵种的特点
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如果温度、 湿度、海拔、土壤、营养等环境条件适 宜,就会自行繁衍。 许多外来物种虽然可以形成自然种群, 但多数种群数量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并 不会造成危害。 造成生物灾害的外来入侵种往往具有以 下特点:1)生态适应能力强;2)繁殖 能力强;3)传播能力强。
第四章 生物安全
物种绝灭的原因
➢生境的缩小和碎裂

➢过度捕杀

➢物种绝灭的次生效应 四

➢盲目引种

➢生物入侵
➢转基因生物
1. 生物安全及其关注的问题
1)生物安全
指生物入侵(外来种和现代生物技术改造物 种的入侵)带来的环境威胁。
特别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 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生 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各 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 构成潜在风险与威胁。
➢ 如飞机草和紫茎泽兰,它们大约于20世纪50年 代末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我国,现已在西南各 省广泛分布。严重威胁西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外来生物入侵(生态入侵)过程示意图
24
外来入侵种影响生态系统的机理 及其带来的生态学影响
1.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 存空间。 2.与当地种竞争食物或直接杀死当地物种,影响 本地物种生存。 3.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它物种生长。 4.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 使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其它物种难以生存。 5.过量利用本地土壤水分,不利于水土保持。 6.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7.影响遗传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