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评析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通过一个农民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命运,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和赞誉。

首先,作品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命运转折,展现了中国农村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小说中所呈现的家庭、宗族、社会等关系,以及人与命运的抗争,都引发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小说的叙事方式独特而生动。

余华通过精细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在的矛盾。

他善于用一些具象的细节和场景,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动性。

此外,小说还采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如流水账式的叙述、梦境式的叙述等,这些手法为小说增加了新的魅力和趣味。

最后,小说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

福贵作为主人公,承受了生命的磨难和命运的不公,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信仰。

小说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既有痛苦的悲剧,也有微笑的喜剧。

这些情感细节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感人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美
好。

总之,《活着》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独特叙事和细腻情感的文学佳作。

小说所揭示的人生真相和生命价值,引人深思和探究。

在阅读中,读者可以与主人公一起感受生命的重量和生存的困境,也可以从小说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该作品受到国内外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

小说赏析范文

小说赏析范文

小说赏析范文《活着》赏析《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绘。

本文将从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文学技巧三个方面进行赏析,以揭示其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一、主题的深刻意蕴《活着》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战乱年代下普通农民的苦难经历。

福贵像很多人一样受到命运的摆布,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但他通过坚强的意志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在极端的痛苦中仍然保持着对人性的信仰与尊重。

小说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的情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二、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福贵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经历了苦难、挫折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但他始终保持善良、坚毅和乐观的品质。

小说通过对福贵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困境中坚持生活,保持人性尊严的形象。

福贵的形象凸显了人性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使读者深受触动。

三、文学技巧的巧妙运用《活着》在叙事结构和语言上都展示了余华的独特才华。

小说采用了线性的时间结构,通过福贵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同时,余华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比如用“生死肉体”代表生命,以及通过描述福贵吃人肉来象征战争的残酷。

这些文学技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活着》是一部充满深意的小说,通过对福贵一生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

小说通过深刻的思考和感性的描写,让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引发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省。

无论是从主题、人物形象,还是文学技巧上,《活着》都堪称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通过对小说《活着》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余华的文学才华,还可以深入思考人类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挫折,但只有保持乐观、勇敢和坚持的品质,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福贵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也启发着他们坚持生活、热爱生命。

总之,《活着》以其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文学技巧,展示了余华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活着书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

活着书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

活着书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活着》书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活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余华创作于1993年。

作品以残酷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普通农民的生活困境和不幸遭遇,引发了人们对生死、人性、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活着》的分析和解读,阐述其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一、作品背景与情节《活着》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旧社会末期和新时代的变革之间。

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面对家族的兴衰、战争、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生活着。

小说通过福贵个体的经历展示了农民阶层作为社会底层人群所遭受的苦难和痛苦,以及他们在困境中坚持生存、寻求尊严的努力。

二、现实主义风格的展现《活着》以朴实、直白的文字风格,真实反映了农村社会的残酷现实。

作品虽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但其语言和描写却极其接近真实生活,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农民的痛苦、绝望和渴望。

福贵家族内部的人物关系和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展示出当时社会现实的丑陋一面,揭示了社会制度和人类本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人性与生命的思考《活着》在呈现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人性和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福贵经历的悲惨遭遇和家庭的衰落,作品令人们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思考。

作者透过福贵的嘴巴,表达出对于生命与死亡、苦难与希望的深沉思考。

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奈与渴望,其中包含了对尊严、亲情和人性的讴歌与追问。

四、社会问题的暗喻与批判《活着》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透过个人层面传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暗喻与批判。

描写家族的兴衰、农村社会的落后以及社会动荡中人们的命运变迁,作品彰显了当时社会的丑陋一面和贫富悬殊的现实。

作品用残酷的描述和生动的细节,揭示社会问题的源头并对之进行深刻反思,引发了读者内心深处对社会问题的共鸣和自省。

五、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活着》以其鲜明的社会写实特点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死历程,使读者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与关注。

余华《活着》书评

余华《活着》书评

余华《活着》书评余华《活着》书评(6篇)对于余华的《活着》,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个字眼都显得那么浑厚,真挚。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余华《活着》书评(6篇),以供大家参考!余华《活着》书评篇1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进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凄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觉,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连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没法夺走的。

一边浏览,一边为福贵的凄惨身世流泪。

同时我也摸索,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很多,福贵的痛我们没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寻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威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当努力地连续活着。

”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气力,它的气力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无能,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当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

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巨,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巨。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活着》书评篇2我感遭到活着更深入的意义。

人靠记忆来安慰,靠倾诉来释然,靠安静来概括,靠回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

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

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没法享受的尊宠。

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流连柳巷。

在酒醉__逸当中自甘腐化,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见笑。

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没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

活着文学评论(三篇)

活着文学评论(三篇)

活着文学评论(三篇)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永远的追问,一个属于行而上的问题。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文学评论,欢迎大家阅读。

活着文学评论【一】《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

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

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

“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

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

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

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

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

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

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

如何评价余华的《活着》

如何评价余华的《活着》

《活着》——余华笔下的生活真谛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

首先,余华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残酷与真实。

福贵从富有的地主少爷到一贫如洗的农民,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

然而,他并没有被生活的困境所打败,而是坚韧地活下去,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余华在《活着》中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福贵的一生中,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执着。

他坚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会更加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再者,余华通过《活着》展示了人性的光辉。

在福贵的生命中,虽然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宽容。

他对待身边的人充满爱心,对待生活充满热情。

这种人性之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善良,也让我们更加坚信人性的力量。

最后,我认为《活着》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和真实,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美好。

它教会我们要珍惜生命,珍爱身边的人和事,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善良的人性。

总之,《活着》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价值。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文学上的享受,更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因此,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余华的《活着》,相信它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人性的悲凉与坚韧。

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活着》这部小说。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段时间,无数人因为政治斗争而失去了生命,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小说以农民家庭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平凡的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他在那个时代经历了家庭的分崩离析、贫困的煎熬和无法承受的生命苦难。

小说以福贵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普通人民所面临的痛苦和无奈,如同一面放大镜,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映射得淋漓尽致。

小说展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是非常艰难的。

福贵一家就经历了种种磨难,从家庭的破碎到生活的艰辛,他们遭受了种种折磨和磨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

小说中的这种精神让人感叹和钦佩,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磨难面前,人们可能会崩溃,但也可能会坚强,小说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逆境中的两种可能性。

小说的艺术风格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大量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得小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在描写人物的命运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中,余华用了一种淡泊的笔触,使得故事更加真实生动,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余华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元素和风格,使得这部小说更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的质感。

这些特点使得《活着》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题深刻且耐人寻味。

《活着》这部小说虽然以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但其主题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里所经历的磨难和生活状态,通过这一家人的遭遇,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生活中的本质和真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

《活着》讲述了一个叫富贵的人,出生在一个豪门之家,年轻的时候染上了毒瘾、嫖瘾,放着温良贤惠的妻子家珍在家独守空房,终于有一天,他走了瘾君子都会走的那条路,将家里的一切都输光了。

父亲气急攻心摔下而死,母亲患病,富贵求医路上被抓去当兵,九死一生回到家里,母亲已化作一杯黄土。

新的生活来临似乎不迟,妻子家珍不幸患上了软骨病不能干活;儿子因为与县长夫人的血型相同,为就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凤霞与城里的偏头喜结良缘,婚后生活美满,夫妻相敬如宾,不久怀孕,生下一个男婴后难产而死;家珍遭受沉重的打击,不久撒手人寰;女婿二喜在工地中不幸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枯根跟随富贵相依为命,物质匮乏,生活疾苦,枯根却在一次生病中吃豆子噎死。

活着中,却发生了一幕幕死去的悲剧,将富贵的亲情依托一个个残忍的带走,一个个美好的梦被无常的生活撕得破碎,孤独的富贵以牛相伴,坚强的活着。

《活着》是一本充满悲情的小说,作者通过一个农民之口讲述了那一代的人们如何去承受一幕幕生活的苦难,而那个农民恰恰就是这个苦难生活的受害者、亲历者,在情节上比较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本书在架构上没有采用分章节,而是整篇连成一体,阅读的时候在物理上并没有隔开的感觉,但是内容上因为采用了回忆的叙说,在情节上有了分段的感觉。

本书最先刊载于《收获》杂志上,后来才出版。

正式出版时,图书是采用了先序言再正文的一般形式,字体形式宋体,大小五号,先后在南海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过,出版的图书均是标准32开,装订一律采用了平装。

从多个出版社参与进来的情况可见《活着》的市场受欢迎的事实。

目前市场上,主要在销售的是作家出版社的黑色封面版本,从个人角度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作家出版社的黑色封面版本,黑色代表了黑色的徒弟,中间的红字能够让人联想到在这土地上流淌的鲜红的血液,而之前的蓝色封面,现在倒是少见。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红色版本倒不是针对本书一本书籍,而是那一期出版的整个余华先生的作品系列,均是红色封面,似乎蕴含着余华先生的作品中充满了暴力、血液的意思。

相比而言,南海出版社的深黄色主调封面,中间插入了两人手牵手,站在一片土地之上,给人一种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武侠书的风格,对于文学作品的寓意显得浮浅而不深沉。

一本书,无论如何的出版,封面变了,架构变了,字体可能也变了,但是改变不了它的文意。

《活着》是作者九十年代写得,也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当属经典文本。

作品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作品架构上,作者采用了一种自然的回忆体形式,将故事的情节流畅的用文字的形式叙说了出来,以一个主人翁为主线,时间跨度采用了倒叙,但是主线还是顺流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而依附在这条主线上,其他的人物就好比结在树干上的果实,而故事的情节就是这个主干一直坚强的屹立,而那些果实却一个个落下了,将一个文字的概念用这个主干鲜明而又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叙事的中间,作者还不忘提醒读者,这只是回忆,只是一个老人的回忆,因此,会将沉迷在情节之中的读者间隙性的拉出了往昔情节之中,又回到了‘现在’这个时间维度之中,然后,以放牛老人的叙说,又进入了‘过去’那个坐标之中,张弛有度,中间的插曲给予了读者充分的理解时间,避免了读者一口气吃下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可是带来的是消化不良的问题。

文章的结尾,‘女人的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情节作为文章的结尾,活着,生活,是分不开的,生活是平台,活着是实体,没了平台,实体又有什么意思呢?
《活着》在文学上也有它一定的价值,余华先生在整个故事情节上显得压抑、晕暗,好像不见了阳光,他没有用无聊的笔墨去描写富贵的内心,而是用一个又一个的事实在成就富贵,文字平淡如茶,刚度乏味,再读略有味道,最后还读,那就韵味无穷,这就是余华先生
的高明之处,将一个苦难之人的人生,用平淡的文字勾勒出来,没有更多的煽情性的文字,没有直入内心的语句,他,就像文章的开头所说的那样,就是一个收录民间诗歌的人,一个单纯记录故事的人,他的笔,显得有点冷,但是真,充满了血腥味。

余华先生在叙事结构上,更是大胆的采用了放牛老人叙事的形式,这就更增加了文章的残忍性。

就好比,一个人身上有一道伤疤,已经非常疼了,还要求他去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扒开那个伤疤,而老年的福贵就是在扒开他内心里的那道伤疤,那个已经不知挨了多少刀的伤疤,所以,有人说作者是无情的,可是,无情恰有情,无情的叙说,才能让人更能切身的体会到那有情的世界,那个残忍的结局。

本书的故事情节,其实就是一本历史。

它讲述了从旧时代到新时代,它讲述了一个‘富二代’嚣张而又败落的历史,它讲述了一个国共内战的历史,它讲述了一个物质匮乏、人民穷困的历史。

时间上,那段历史就是一个个的指向标,时间到了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情节。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一个个在特定的年代发生的事情,以时代为背景,一方面告诉了读者那个时代的面貌,另一方面,以时代为依托,让读者更容易将故事的情节标榜到一个典型。

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在那个时代一直在演绎着,作者通过故事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人的心理,他没有刻意去刻画人物的心里,只是将一个个的事实摆在读者面前,给予了读者更广的思维去在那个段历史之中天马行空的游荡,去品读那个惨淡的岁月。

生活如同水一般,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它的情节随时随地都在改编,上帝就是一个编剧,一个感性的编剧,一个多变的编剧,在他的手中,生活这部戏,没有结局,只有情节,生,也是一个情节,死,也是一个情节。

一个人,今天活的开心,明日,或者下一秒,就可能会有厄运降临,人只是一种存在,人是上帝安排在生活这部戏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与他一起的还有绿树、红花、流水、鸟鸣。

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角色。

而人要做的,只是好好的活着,迎接随时降临的苦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