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岳麓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1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1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单元第二课。

由于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又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索之一,故本课地位比较重要。

本课第一目“金田起义”,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发展。

第二目“天国兴衰”,概述了太平天国的鼎盛、《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姿政新篇》、太平天国的失败及其影响。

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兴衰的过程、运动的失败及其意义。

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这部分内容,再加上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了解较多,且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高中教材除了对基本史实的叙述外,增加了理性分析的力度,理论性较强,所以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深化和扩展,总结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历史功绩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课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而《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的思想结晶并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确定依据: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缺乏完整的的分析和理解。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教学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教学案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考试大纲】 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前自主预习区】一、背景1.鸦片战争的巨额军费和赔款,转嫁到人民身上,激化了阶级矛盾。

(根本原因)2. 广西灾害严重,矛盾尤为突出。

(导火线)3.洪秀全创立,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思想基础)二、过程1.兴起:1851年,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发展:1853年定都。

进行和。

颁布纲领性文件《》。

内容:将土地按。

可以分得土地;废除、,禁止娼妓;设女营、女官。

.评价:①革命性: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战争的环境,无法实施;③落后性:追求分散的小农经济,不符合时代潮流。

3.全盛:1856年,太平军击溃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全盛。

4.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变乱。

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5.挽救危局:启用青年将领李秀成、陈玉成指挥军事。

主持朝政并提出具有色彩的施政方案《》。

6.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三、意义:1.冲击了,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天朝天亩制度》表达了的理想追求,标志着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3.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四、失败原因: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的湘军和的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英法军队是帮凶。

【课堂展示探究区】1..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共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不同点:(1)产生背景不同:前者颁布于天国强盛时期;后者提出于天国衰落时期。

(2)有关社会主张不同:前者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后者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历史必修1岳麓版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集体备课教案

历史必修1岳麓版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集体备课教案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使用对象:时间:课题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过程,记忆和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太平天国的兴衰,正确认识天京变乱,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难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到亡的原因,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回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

(15分钟)一、原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直接原因:广西灾害严重二、过程:①1851年1月,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②1853年3月定都天京,并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③1853年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核心:绝对平均主义特点:革命性,空想性④1856年,天京事变根源:小农经济分散性⑤1859年,重建领导核心,颁布《资政新篇》性质: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特点:进步性、空想性⑥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分散性、落后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剿杀三、意义:①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②《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的理想,《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③打击了西方列强殖民侵略④是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农民战争最高峰四、新特点:①起义年代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治国方案新---提出《资政新篇》③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反殖民④失败原因新---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四、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败因:根本原因(内因):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提不出合理的救国方案;主要原因(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精品】名校高中历史精编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24(岳麓版必修1)

【精品】名校高中历史精编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24(岳麓版必修1)
1、大屏幕展示:太平天国前期进军路线图和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形势图,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对照大屏幕落实太平天国重大事件,依据重要事件,复述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2、阅读史料和图表,认识两个纲领性文件的作用和局限
(1)材料一中天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是什么?体现的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农民是否愿意接受? 为什么?
2、如何使用和使用效果:
(1)分析原因环节使用视频资料,创设富有感染性的情境, 增强感染力和趣味性。
(2)感知过程环节使用动画制作地图和图表,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衰落的过程。
(3)聚焦两个革命纲领环节使用文字资料、图片和表格对比,使学生直观深的认识农民阶级的作用和局限。
(4)解读影响时使用文字资料的史料教学和图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ppt文字资料、图片和表格对比,使学生直观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两个纲领的作用,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农民阶级的作用和局 限。
第三篇 荣辱兴衰 是非功过后人评 ——解读影响
阅读思考史学界不同的声音,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作用与局限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并展示学习成果。
使用文字资料的史料教学和图表,适当的拓展和延伸阅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④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中英雄们的斗争事迹,使学生感受在革命中先烈们大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天京事变的分析,加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认识。
四、教学环境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1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1岳麓版必修1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四、教学环境
简易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在授课过程中,使用文字、语音、视频、音频和图片等方式。2、上课一开始,使用投影仪展示教师PPT对本节课的整体设计:第一个环节复习巩固,第二环节整合体系,第三个环节问题探究,第四个环节交流展示,第六个环节巩固练习。充分体现出学校历史教研组五位一体教学法的整体思路。3、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课堂表现力,力求达到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同时对于小组合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协作方式,以求自主学习的实现。提供虚拟化的历史背景支持了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
教学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一、教材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单元第二课。鸦片战争后,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体现了时代的特色,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为高一新授课,学生对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识梳理 和本节课的框架结构的构建,依据教学大纲和历史考试说明,确定本课突破的教学重点是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 因。着力解决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 因,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 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16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16岳麓版必修1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历史意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启示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1、微课程《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学会科学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很多,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需至少掌握两种评价方法——历史的评价和辩证的评价。根据史料得出结论,作为论点的依据,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和史论结合的历史观。
2、引导学生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对本课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概念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透彻的认识历史。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习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经过
对知识进行编辑整理,消化吸收
PPT
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两个纲领的意义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PPT、图片、史料
评价
教师播放微视频,引导学生科学评价历史事件
学生观看微视频,学会科学评价历史事件
PPT,微视频
展示
教师抽查,鼓励主动展示
学生观看微视频后,运用所学小组交流,展示成果
建构体系
教师展示概念图的基本架构

历史: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3(岳麓版必修一)

历史: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3(岳麓版必修一)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天京陷落。

理解: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运用: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讲析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教材分析:第一子目“金田起义”着重了解鸦片战争后农民首先起义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原因和领导人所做的准备;第二子目“天国兴衰”简单了解天国从兴起到发展再到全盛最后直至失败的过程,重点分析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最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和衰亡时期的两个治国方案: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本节内容讲授1.5课时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思维活跃,表现力强,但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很肤浅,需要我们老师循序善诱使之能够正确深入理解,同时,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建构。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5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5岳麓版必修1
二、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太平天国运动,知道“过程”,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背景”和“如何评价”。
2、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高,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辩论会的放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其自主学习、探究。
3、高一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易简单化、固定化,教学中应较强引导,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种史观看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和强盛的过程。
(3)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理解两者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4)剖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用多种史观加以评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太平天国起义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利用ppt动态效果出示太平天国起义图片以及范文澜对它的评价。
思考如何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动画图片效果ppt
讲授
利用视频、动态图呈现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出示天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革命纲领,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讲授革命纲领和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成果
图片、视频、文献史料;
视频资料。
PPT展示
研讨
出示高考题(图片)
学生以辩论会形式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的是推进还是阻碍的作用
文献史料ppt展示
探究
综合以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教师提供回答
Ppt展示创设教学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定都天京;
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理解: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运用: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讲析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

认识到太
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经济在幅员辽阔的古老中国广泛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人的主体。

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至今依然如此。

如今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提到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

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都是十分重要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进入近代的中国农民怎样担任起近代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一任务的?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
教师补充材料: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
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因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上述材料的含义,从而准确理解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包含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剥削两方面的内容。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851~1853年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宗教理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文献资料,提炼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来分析评议拜上帝会的宗教理论。

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的宗教理论已融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基督教义,说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政治上从西方寻找救国方案,带有时代的特点。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历史发展过程,指导学生参阅P46《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培养他们读图、识图的习惯,建立正确的时空概念。

要求学生阅读地图,并在下面用箭头表示先后攻占地点:
金田——永安——桂林(未克)——全州(冯)——长沙(未克、萧)——岳州——武昌(50万)——九江——湖口——安庆——南京
3.太平天国达到全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北伐、东征、西征三大军事行动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然后要求学生归纳下表,培养学生利用表格归类和比较知识的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三个问题:①定都天京之时,太平天国面临的形势,以及北伐、西征、东征的战略目标。

②北伐的失败原因与北伐的战略作用。

③西征与东征取得重大胜利的意义。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天京变乱:
教师补充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会走上追求享乐、讲究排场、划定烦琐等级之路?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天京变乱分别会给太平天国和清朝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2、重建核心:
新领导核心:陈玉成、李秀成主军,洪仁轩主政太平天国新的领导核心形成。

3、积极防御:
着重指明下面几点即可: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再破江南大营使天京根本解围;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

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太平天国勇敢地肩起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重任;安庆失守和陈玉成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极为严重的挫折,太平天国防御中的攻势结束。

4、天京陷落:1864年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与相关的课文,掌握它的原则、方法、理想,领会它的基本思想。

(1)内容:
⑴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
⑵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
⑶实施目的:大同社会
(2)评价:
⑴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它以土地为中心全面改造封建社
会建设农民理想社会的方案,前所未见。

它继承和发展历代农民“均田”斗争思想,第一次鲜明突出表达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是几千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⑵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

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资政新篇》
(1)内容: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

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

教师补充材料:“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

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让学生阅读、思考、概括《资政新篇》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

然后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

这段资料提出了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有:第一,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

第二,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

第三,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

(2)评价:
《资政新篇》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其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也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