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维新教育 《中国教育史》课件
合集下载
《维新变法运动讲义》课件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1898年中国清朝政府推行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也称为“维 新运动”。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废除科举制度、设 立新式学堂、加强军事建设等。
百日维新得到了部分开明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支持,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 对和清政府的动摇,最终失败。百日维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 响,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详细描述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方案,包括鼓励私人投资、建立商会和行业协会、保护知识产权等。这些 改革措施旨在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
军事改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词
维新派认为军事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主张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引进西方先 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提高国家的军 事实力。
详细描述
他们认为君主立宪政体可以平衡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的优点,既能保持国家的 统一和稳定,又能促进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维新派主张通过改革官制、推 行地方自治、制定宪法等措施,逐步实现君主立宪政体。
改革教育
总结词
维新派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主张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化的教 育体系,培养具有新思想、新知识和新能力的人才。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民族主义运动,旨在保护和收回中国铁路权益。
保路运动的起因是:清政府为了偿还外债,将铁路修筑权出让给外国列强,引发了 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抗议。
保路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形成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罢工浪潮,最终导致了辛 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
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1895年,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皇帝进行政治改革, 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二部分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 育观念的引入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一)教会教育是什么
教会教育,狭义上即教会学校教育。 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
辖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
辞、文法、辩证法。“四学”: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其各个
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中宝科学知识、下宝文学艺术)
5、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已显露“衰 世”的景象,列强的炮火更加剧了清朝统 治的危机。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 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训诂考据的圈
子中挣脱出来,开一代教育改革之风。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龚自珍改良教育主张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一)宗教课
1、学《圣经》及各种宗教书籍、教义 2、参加宗教仪式和集会 3、参加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
4、诱迫学生信教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二)传统中国经学课
开设传统经学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 基本的中文能力,后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将 宗教奴化教育与旧的封建礼教相结合,这 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的体 现。
(1)师夷: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军事技术的 长处,不仅主张购买西洋船炮,更强调引进先进 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2)制夷: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为手段,制夷为目的,限定性强,不 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 (2)与传统儒家“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 的观点 相对立,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 (3)近代教育改革观念上的先导
三、留学教育
(一)幼童留美
1、洋务派主持 2、倡导者容闳
三、留学教育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荀子认为“性恶论”,主张通过法制和教育来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他强调“礼法并重”,注重礼仪和法律的教育,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规范和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他主张“以吏为师”,强调官吏的榜样作用和社会责任。
总结词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学教育思想强调内心修炼和自我完善,与儒家教育思想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蔡元培主张“科学与人文学科并重”,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结合。他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统治,主张通过教育和文化启蒙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注重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认为教育应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谢谢聆听
现代教育
03
现代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新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古代教育
教育目的: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贵族成员,以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稳是家庭教育,由父亲传授给儿子,注重家风和家族传统的传承。
教育内容: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以德、行、艺、仪为主要内容,注重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同时强调军事和祭祀方面的教育。
总结词:萌芽阶段,教育内容以德、行、艺、仪为主,重视祭祀和军事教育。
详细描述
总结词: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术自由。
详细描述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 录
中国教育史概述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中国教育史概述
总结词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学教育思想强调内心修炼和自我完善,与儒家教育思想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蔡元培主张“科学与人文学科并重”,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结合。他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统治,主张通过教育和文化启蒙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注重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认为教育应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谢谢聆听
现代教育
03
现代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新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古代教育
教育目的: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贵族成员,以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稳是家庭教育,由父亲传授给儿子,注重家风和家族传统的传承。
教育内容: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以德、行、艺、仪为主要内容,注重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同时强调军事和祭祀方面的教育。
总结词:萌芽阶段,教育内容以德、行、艺、仪为主,重视祭祀和军事教育。
详细描述
总结词: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术自由。
详细描述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 录
中国教育史概述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中国教育史概述
中国教育史维新运动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共34页PPT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中国教育史维新运动至清末 新政时期的教育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主讲人:刘静伦 北京师范大学
卷头语
感觉历史,就好像感觉那遥远的星空,神秘而 令人神往,
人类宝藏就在其中蕴藏, 研究历史,不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捡捡, 就像是推开一扇尘封的大门, 人类的文明就在其中荧荧闪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周密,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
“六k-w”学习法:
know-what know-why know-who
Know-how
know-when know-where
“六结合”学习法:
1、古今结合(历史与现实联系)
2、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考证与思辨)
3、中外结合(中外异同比较)
4、史实结合(历史与实践联系)
按不同标准,教育科学可分为不同类别。 这里介绍两种:
一、教育科学的分类
1、教育空间: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2、教育层次: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 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 教育学
3、教育与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教育经济学、 教育政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教育 法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
1、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明显分工 3、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4、阶级的形成(教育的分化)
关于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 而且众说纷纭。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1、成均
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 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成均,均为 五帝之学。”
八、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学习教育史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制度和 教育思想发展的源流,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 育发展观,扩大知识视野。尤其是我国作为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 化,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作为教育工作 者只有通过教育史的学习,才能更深刻地认 识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Biblioteka 九、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方法
卷头语
感觉历史,就好像感觉那遥远的星空,神秘而 令人神往,
人类宝藏就在其中蕴藏, 研究历史,不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捡捡, 就像是推开一扇尘封的大门, 人类的文明就在其中荧荧闪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周密,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
“六k-w”学习法:
know-what know-why know-who
Know-how
know-when know-where
“六结合”学习法:
1、古今结合(历史与现实联系)
2、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考证与思辨)
3、中外结合(中外异同比较)
4、史实结合(历史与实践联系)
按不同标准,教育科学可分为不同类别。 这里介绍两种:
一、教育科学的分类
1、教育空间: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2、教育层次: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 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 教育学
3、教育与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教育经济学、 教育政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教育 法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
1、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明显分工 3、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4、阶级的形成(教育的分化)
关于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 而且众说纷纭。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1、成均
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 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成均,均为 五帝之学。”
八、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学习教育史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制度和 教育思想发展的源流,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 育发展观,扩大知识视野。尤其是我国作为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 化,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作为教育工作 者只有通过教育史的学习,才能更深刻地认 识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Biblioteka 九、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方法
《中国教育史》课件

唐代教育
1
教育制度
探讨唐朝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官学、科举等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2
科举制度的影响
分析唐朝科举制度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解读其意义。
宋元明清教育
宋代的教育制度
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变革,特别是科举制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探索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了解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从中国教育的起 源开始,了解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当代教育 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史概述
起源与特点
探索中国教育史的起源和其独特的特点,揭示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经学与儒家思想
探讨中国教育史中经学与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以及其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
先秦教育
1
教育制度
研究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组
经学与儒家思想
2
织、师生关系以及教材和考试等方面。
探索先秦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和 发展,对后续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教育
教育制度
揭示汉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官学、私学等 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
经学与儒家思想
研究汉朝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 Nhomakorabea 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和影响。
分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挑战、变革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总结
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
总结中国教育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的启示和意义
探讨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 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 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 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 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 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 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 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 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 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4、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 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 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 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
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 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改革。“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 名翟(dí),汉族,我国战国初期宋 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是战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 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 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 “节用”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 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 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 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定宪法以 出政治,明格致以兴 艺学。”
维新教育实践
二.维新教育实践 1、设报馆 2、建学会 3、办学堂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维新教育改革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设立京师大学堂 废除八股考试 改革科举制度 讲求西学 建立新式学堂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孙家鼐管理大学 堂事务。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务停顿。1902年学堂 恢复(京师同文馆1902年亦并入京师大学 堂),。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 农、工、商七科的大学。1912年始更名为北京 大学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 2、兴学校,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
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 3、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
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
严复:“中学有中学 之体用,西学有西学 之体用,分之则两立, 合之则两亡。”
梁启超:“以政学为 主义,以艺学为附 庸。”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
孙家鼐
京师大学堂
特点:①京师大学堂不但为施行学校教育 之机关,同时亦为全国之最高教育行政 机关,各省学堂均统归大学堂管辖; ② 明定大学、中学、小学三级制;③明定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 会通”之教育原则;④明定普通学科与 专门学科之内容;⑤注重仪器设备。
维新教育意义
意义: 1、政治意义:是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
质的运动,揭露了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 促进了思想解放。 2、教育意义: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学说, 冲击了封建文化,推动了中国近代资产 阶级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 3、说明教育救国的不可行。
思考题
论述维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维新教育实践
二.维新教育实践 1、设报馆 2、建学会 3、办学堂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维新教育改革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设立京师大学堂 废除八股考试 改革科举制度 讲求西学 建立新式学堂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孙家鼐管理大学 堂事务。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务停顿。1902年学堂 恢复(京师同文馆1902年亦并入京师大学 堂),。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 农、工、商七科的大学。1912年始更名为北京 大学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 2、兴学校,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
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 3、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
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
严复:“中学有中学 之体用,西学有西学 之体用,分之则两立, 合之则两亡。”
梁启超:“以政学为 主义,以艺学为附 庸。”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
孙家鼐
京师大学堂
特点:①京师大学堂不但为施行学校教育 之机关,同时亦为全国之最高教育行政 机关,各省学堂均统归大学堂管辖; ② 明定大学、中学、小学三级制;③明定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 会通”之教育原则;④明定普通学科与 专门学科之内容;⑤注重仪器设备。
维新教育意义
意义: 1、政治意义:是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
质的运动,揭露了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 促进了思想解放。 2、教育意义: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学说, 冲击了封建文化,推动了中国近代资产 阶级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 3、说明教育救国的不可行。
思考题
论述维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