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五节自我意识
大学生心理学之自我意识ppt课件

• 某高校中文系一个大二女生,长期营养不良显得非常 瘦弱,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与 该女生详细谈话后得知,该生家庭十分贫困,无钱供 她读书,她靠做家教挣来的工资为生活费,还要养活 一个读高中的弟弟。因此,她很自卑,总觉得同学都 瞧不起她,感觉很痛苦。其实,该生成绩不错,大一 时曾获二等奖学金,同学对她评价还可以。可她却固 执地认为同学都因她家庭困难而“鄙视”她,最令她 苦恼的是没有男生追求她。为了改变现状,她常常连 续一个月不吃肉,节约伙食开支,去购买漂亮衣服, 甚至买新上市的水果,在寝室吃给别的同学看,以期 获得同学的“羡慕”与“尊重”。可是这样的“牺牲” 并没有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处境有任何好转,反而发现 同学投来异样的眼光,因此心情越来越糟。由于长期 缩食,她换上了严重贫血,常常头昏目眩,上课注意 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大滑坡,以致多 门课程补考而成为班上的“困难生”。烦恼、自卑、 懊恼时刻在吞噬着她不甘人后的自尊心,但此时的她 已力不从心。
自卑特征
• 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胆小怕事,把自己封闭 起来。这种人由于瞧不起自己,也必然会引起别 人的轻视,让人瞧不起。自认为条件比不上别人, 对自我的能力与作用评价偏低,对个人未来发展 缺乏信心,觉得一切都不如意。做什么事情都不 顺心,觉得周围充满暗淡、沉闷的气氛;对自我 过分怀疑,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 突。心理体验常伴随较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 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 过激行为,酿成悲剧。
自我描述
悦纳自己
•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 贝。”——西方谚语 • “不要浪费时间担忧自己与 众不同,你在这个世界上完 全是崭新的,前无古人,也 将后无来者”——卡耐基
• 春秋时代,齐国大夫晏婴,因在诸侯国 中完成了许多外交任务而名垂史册。无 礼的诸侯常因为晏婴五短身材刻意屈辱、 贬义他,但晏婴不以为忤,反而不卑不 亢,从容应答。晏婴机智的语峰,让无 礼的诸侯自感惭愧。在晏婴智慧的头脑 和机智反应的背后,有的正是一颗自我 肯定的心。正因为他能积极肯定自我 (接受五短身材的事实,但也不忽略自 己拥有的其它能力),所以他才能成功 地主宰自己的生活,展现自己的才华。
自我意识概述

⾃我意识概述第⼀节⾃我意识概述⼀、⾃我意识的涵义⾃我意识也称⾃我,是个体意识发展的⾼级阶段。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的⼝号,这标志着⼈类⾃我意识的觉醒,⼈类开始关注现实⼈⽣,开始将⽬光从神的光彩投⾝⼈类⾃⾝。
⼈类对⾃我意识的真正研究始于⽂艺复兴运动,⼈⽂主义者针对中世纪神学对⼈性的扼杀、对个性⾃我的否定进⾏了尖锐地批判,并喊出了“我是凡⼈,我有凡⼈的要求”的⼈性解放之声。
此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先使⽤了“⾃我意识”这⼀概念,提出了“⽤⼼灵的眼睛去注意⾃⾝”的精辟论断,揭⽰了对⾃我意识的发现的途径。
笛卡尔之后,有关⾃我的研究开始得到空前的发展。
(⼀)⾃我意识的定义⾃我是⼼理学的重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弗洛伊德提出了“⾃我的三结构说”即本我(id)、⾃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格的三个维度上研究⾃我的发展。
意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既是⼼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与意识相对应的是“潜意识”,弗洛伊德曾⽤冰⼭⽐喻。
意识只是冰⼭浮出⽔⾯的尖峰,⽽潜意识则是潜藏于海底的冰体,蕴藏深厚,但不被看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潜意识对⼈发展的重要性。
美国⼼理学家詹姆斯(W.Jame)提出凡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我的内容如⾝体、品质、能⼒、愿望、家庭等,⾃我从物质⾃我、精神⾃我和社会⾃我三个层次起作⽤。
社会⼼理学家库利(C.H.Cooley)指出:⾃我是⼀⾯镜⼦,它从别⼈那⾥反映⾃⼰的⾏为,⾃我是经历⽆数次他⼈评价⽽形成的社会产物。
⽽⽶德(G.H.Mead)则认为:⾃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主体我代表每个⼈的⾃然特性⽽客体我代表⾃我社会的⼀⾯;主体我先于客体我形成,客体我形成需要很长时间,⾃我意识的发展包含主体我与客体我不断对话。
⾃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部分,就是对“⾃我的认知”,或者说⾃⼰对⾃⼰的认知。
它包含⾃我认知、⾃我评价和⾃我控制。
教育心理学如何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意识?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意识。
本文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意识。
教育心理学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它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情感。
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一项任务,那么他们就会更有动力去完成这项任务。
教育者需要通过调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提高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对其学习和生活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和行为管理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提高自我意识。
例如,教育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自我意识。
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行为管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自我意识。
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意识。
教育者需要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意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儿童发展心理学自我意识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心理学自我意识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我意识是人类心理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感的认知和理解。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儿童对自身的认知和思考能力的逐渐提升,其自我意识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首先,我们将介绍自我意识的概念,讨论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从早期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逐步分析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并探讨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
通过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并为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指导。
因此,深入了解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儿童发展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下一节,我们将详细介绍自我意识的概念,并探讨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概念和发展。
详细介绍如下:第二部分:正文2.1 自我意识的概念2.1.1 自我意识的定义在此部分,我们将从理论角度对自我意识进行详细解释。
通过引用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家和研究者的观点,我们将探讨自我意识的定义和内涵,以便读者对此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1.2 自我意识的组成要素在这一小节,我们将介绍构成自我意识的要素。
这将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反思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形成儿童自我意识的基础。
2.2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2.2.1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在本小节中,我们将按照不同年龄阶段描述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和实证,我们将介绍0-2岁、3-6岁和7-12岁阶段儿童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变化。
2.2.2 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同伴关系和文化背景等。
我们将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塑造儿童自我意识的成长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自我意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 探索活动二:写出20句“我是怎样的人”,要求尽量反映个人特 征,风格。
•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 示例: • 我是_ 开朗_ __________ 的人 • 我是_ 喜欢看《海贼王》 的人 • …….
自我意识概 念与意义
自我意识概念
自我意识的 发生发展
有效控制自我
不断超越自我
自我意识的 发生发展
良好自我意 识的标准
完善自我的途 径
自我观察法 比较法
• 与他人比较 • 与自己比较
自我反省法 测量法
讨论思考
自我意识概 念与意义
完善自我的途径
正确认识自我 积极悦纳自我
有效控制自我
不断超越自我
自我意识的 发生发展
良好自我意 识的标准
完善自我的途 径
讨论思考
探索活动一:画画我自己
活动目的: 通过画“自画像”,进一步认识自己,展示一个“内心的
我”。
活动步骤:
1.主持人发给每位成员一张白纸,把彩笔放于场地中央,供需要者自由取 用。 2、在8——10分钟内,每位成员在白纸上画一幅“自画像”。 3、自画像可以是形象的肖像画,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喻画;可以是一色笔 画成,也可以是多色笔画成。
重点
良好自我意识的标准
难点
完善自我的途径
01
自我意识概念
自我意识概念
自我意识的 发生发展
良好自我意 识的标准
完善自我的途 径
讨论思考
自我意识概念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 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 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 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积极悦纳自我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1~50道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3、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6、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7、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9、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2、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自我意识(说课稿)-心理健康三年级上册通用版

自我意识(说课稿)-心理健康三年级上册通用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作用。
•了解如何培养自我意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加强自我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情感目标•增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自己面临问题和困难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作用。
难点•学生如何培养自我意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作用(25分钟)•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自我意识很重要?2. 如何培养自我意识的能力(30分钟)•家庭对培养自我意识有哪些作用?•社交环境对培养自我意识有哪些作用?•个人对培养自我意识有哪些作用?3. 总结与讨论(5分钟)•学生谈谈自己的自我意识,以及自己如何去培养自我意识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问答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准备•PPT课件•讲义•白板笔六、教学过程1. 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作用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什么?•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自我认同、自我接受和自我评价等方面。
•自我意识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基石。
为什么自我意识很重要?•自我意识是人类掌握世界、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自我意识可以增强人的责任感、自我控制能力、主动性和适应性,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2. 如何培养自我意识的能力家庭对培养自我意识有哪些作用?•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应该注重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社交环境对培养自我意识有哪些作用?•社交环境是孩子认知外部世界和塑造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
•学校、朋友、老师等社交环境要为孩子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刺激,为孩子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提供良好的契机。
个人对培养自我意识有哪些作用?•孩子应该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通过积极地、有目的地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和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自我概念

斯芬克斯之谜 ——答案是:人
“什么动物在早晨用四 条腿走路,在中午用两 条腿走路,在晚上用三 条腿走路?”
斯芬克斯之谜——答案是:人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Know Yourself.”
——Socrates “认识你自己。”
和控制。
2.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我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
2.自我体验: 我很棒!
3.自我控制:我 该有所改变了。
2.自我意识的结构
(二)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通常指由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和
态度组成的混合物,指对自己的综合看法。
自我概念不等同于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一种 认知结构,自我意识是一种情感反应。
2.自我概念的组织结构
(三)自尊
1.自尊的概念
自尊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及其情绪。学校生 活影响着自尊,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影响着 自尊的发展。 2.三个条件:重要感、胜任感、力量感
——苏格拉底
(一)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识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指个体对自 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主体的我:我长大了当大老板 自我意识 客体的我:我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
2.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部分组成。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如自信、自尊、 自负、自卑等。 自我控制:个体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自觉而有目的的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若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要求,个体就会产 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表现为自我满足,否则 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表现为自我责备。
1.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关于自己价值的判断、 评价基础上,形成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即 自尊、自卑等自我情绪体验。
3.自豪感与羞愧感
❖一般来说,自豪感的体验是个体意识到自己 的行为与理想自我形象相符合时产生。
❖羞愧感的体验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未能 达到自己的理想形象的要求而产生的。
4.内疚
❖内疚与羞愧不同,羞愧是感到自己比不上他 人,偏重于个体的智慧,认为自己努力不够, 对社会贡献少于他人;而内疚是由于自己的 行为违反社会道德准则,侵犯了他人利益而 受到良心上的责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感到“对不起”父母、 师长和领导。
2.成功体验与失败体验
❖成功体验(success experience)与失败体验 (experience of failure)一般与工作是否 取得成功有关,但它们还决定于自己的期望 水平,这就是说,客观的我所取得的成绩虽 然已达到了社会的水准之上,但能否产生成 功体验,还要看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要求, 即期望水平。
二、学பைடு நூலகம்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全面认识自我 ❖(二)积极悦纳自我 ❖(三)努力完善自我
(一)全面认识自我
❖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 ❖一般来说,个人很难恰如其分地评价、认识
自己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容易过高 或过低,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 ❖1、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2、根据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3、通过和自己相当的人加以对比来认识自 我 ❖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一)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包括个体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对个 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知两个方面。
❖个体通过自我认知,产生自我观念、自我评 价,同时伴随着自身体验,并表现为对待自 身的行为倾向。
自我认知的方式
1.自我观察 2.自我分析 3.社会比较 4.自我暴露 5.自我蒙骗
(二)自我体验
❖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的一种态度。 例如:自信、自备、自满、自责、自我欣赏等。
第三节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学) ❖二、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个体自我意识发生与形成的指标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一)个体自我意识发生与形成的指标
❖ 第一个指标是出生后第一年末,儿童从动作对象 中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动作,并逐步意识到自己的 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发生了初级的 自我意识。
❖ 第二个指标是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 ❖ 第三个指标是儿童能使用自己的名字。 ❖ 第四个指标是能使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白己。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自我中心期 ❖2.客观化时期 ❖3.主观化时期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2.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3.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第六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理论(自学) ❖第三节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功能 (自学)
一、自我意识与行为调节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 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自我完善是个体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它 实际上是一个合理确立理想自我、努力提高 现实 自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改变自 我以达到理想自我的过程。
复习题
❖1、名词:自我意识。 ❖2、名词:自我认知。 ❖3、名词:自我体验。 ❖4、名词:自我行动。 ❖5、简答或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奥尔波特(Allport,1961)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我 意识的发展模式——从生理自 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发展到 心理自我。
三、米德的自我意识理论
❖米德(Mead,1934)从社会人际互动的角度 阐述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个体脱 离他人就不可能形成自我,个体的自我意识 在个体借助语言符号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产 生的。
(一)提高认识水平 (二)丰富感情世界 (三)发展意志能力 (四)促进道德形成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 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 1902~1994)是美国精神分析 医生,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家 之—。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阶段
阶段
年龄 心理危机
1
1岁半
对人信赖←→对人不信 赖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1.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2.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 3.自我监督、自我教育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 自我行动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这三种心理 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 我意识之中,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一)自我认知 (二)自我体验 (三)自我行动
2
1岁半-3、4 岁
自主←→羞怯、疑虑
3
4-5岁 主动感←→内疚感
4 6岁-青春期 勤奋感←→自卑感
5
青年期
自我同一性←→自我混 乱
6
成年期 亲密感←→孤独感
发展顺利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 信心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 进取
具有求学、做事、待 人的基本能力
自我观念明确,追求 方向肯定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 定事业基础
发展障碍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尾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 失败感
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 迷失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 相处
7
中年期 关心后代←→自我关注 热爱家庭,栽培后代 自我恣纵,不顾未来
8
老年期
完美感←→失落感 随心所欲,安享天年 悔恨旧事,悲观失望
二、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理论
(二)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报认可、 肯定的态度。
❖是否悦纳自己是个体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 验的关键和核心。它涉及一个人是以积极的 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还是以消极的态 度拒绝自我,形成自卑。
(三)努力完善自我
❖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 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 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 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三)自我行动
❖自我行动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以自我满意的 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
❖自我行动的意义在于保持个体的心理平衡, 使个体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和谐。
自我行动的方式
1.整饰自己,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好印象 2.投其所好,以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好感 3.自我防卫,以变换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三、自我意识的功能
❖他提出三阶段的自我意识发展模式
▪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 ▪ 第二阶段是模仿阶段 ▪ 第三阶段是社会角色扮演阶段。
四、洛文格的自我意识理论
❖洛文格(Loevinger,1980)采用造句测验 的方法搜集大量资料,长期研究自我发展, 提出七阶段的自我意识发展模式。
▪ 第一阶段为前社会的、共生的阶段 ▪ 第二阶段为冲动阶段 ▪ 第三阶段为自我保护阶段 ▪ 第四阶段为遵奉阶段 ▪ 第五阶段为公正阶段 ▪ 第六阶段为自主阶段 ▪ 第七阶段为整合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