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心理学

合集下载

科学分析作文

科学分析作文

科学分析作文《科学分析吃泡面这件小事》泡面,一种在很多人眼中方便又美味的食物,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科学分析一下吃泡面这件事儿。

我记得有一次,那是一个深夜,我奋战在游戏世界里,突然感到一阵饥饿袭来。

我翻箱倒柜,就只找出来一桶泡面。

那是一桶经典的红烧牛肉面,红红的包装看着就很诱人。

我撕开包装,拿出那一小包干蔬菜包,好家伙,就那么一点蔬菜碎片,感觉都能数得清楚,有几小片脱水的胡萝卜,像是从边角料里抠出来的一样,还有两三根脱水的葱花,看着可怜巴巴的。

这科学分析起来,商家在这蔬菜包上可真是精打细算啊,怪不得都说泡面没营养,这蔬菜的量基本就是意思一下。

再看那调味包,我撕开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香味。

这里面肯定放了不少香精之类的东西,为了调出那种诱人的味道,让咱们的味蕾乖乖听话。

调料粉倒入面饼上的时候,那颜色看着挺鲜艳的,可这又引出了一个问题,这些调料得放了多少添加剂啊。

不过管不了那么多了,当时只想着赶紧吃。

面饼呢,弯弯曲曲地躺在桶里。

我倒入热水,盖上盖子等了三分钟。

这三分钟里就听到泡面在桶里发出细微的动静,面饼吸水膨胀的声音。

时间一到,打开盖子,那股热气带着香味直接扑到脸上。

我拿起叉子搅拌了一下,发现面饼的质地变得很软,每一根面条都吸饱了水分。

咬一口,味道是真不错,虽然明知道没什么营养,但那种满足感还是很强的。

从科学的角度说,泡面的面饼就是经过油炸或者烘干处理的,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不过这高脂肪高热量的东西,吃多了肯定对身体不好。

所以说,吃泡面看似简单,其实这里面有不少科学道理。

从食材的分量到调料的成分,再到面饼的处理方式,都影响着我们吃泡面的体验和对健康的影响。

下次吃泡面的时候,可真得再好好权衡一下啊。

《科学分析追剧的得与失》追剧,现代很多人都爱的休闲活动,今天咱们就用轻松的方式科学分析下追剧这个事儿。

有一阵子我迷上了一部古装剧,妈呀,那叫一个上瘾。

要说这部剧,从服化道来看,确实很精美。

演员们穿着的古装,衣服的布料看起来虽说不一定都是什么高档丝织品,但在镜头下却很有质感。

《我们的超市》教案设计

《我们的超市》教案设计

《我们的超市》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超市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类型,以及超市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超市的定义与功能超市的类型与特点超市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第二章:超市的起源与发展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超市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2.2 教学内容超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我国超市行业的发展现状超市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三章:超市的运营与管理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超市的运营模式、管理方法和策略。

3.2 教学内容超市的运营模式与管理方法超市的营销策略与顾客满意度超市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第四章:超市商品与服务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超市商品的种类、特点和质量要求,以及超市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

4.2 教学内容超市商品的种类与特点超市商品的质量管理与食品安全超市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水平第五章:超市购物攻略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超市购物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购物效率和满意度。

5.2 教学内容超市购物计划与预算超市购物技巧与省钱方法超市购物安全与维权知识第六章:超市的环保意识与实践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超市在环保方面的责任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2 教学内容超市的环保责任与挑战超市环保实践案例分析学生环保行动计划的制定第七章:超市的社会责任7.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超市作为企业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7.2 教学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概述超市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社会责任报告的阅读与评价第八章:超市购物心理学8.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超市购物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消费者行为。

8.2 教学内容消费者心理学基本概念超市环境对购物心理的影响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分析第九章:超市的未来技术应用9.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超市行业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

失控的情绪心理学视角下的超市劫

失控的情绪心理学视角下的超市劫

失控的情绪心理学视角下的超市劫失控的情绪:心理学视角下的超市劫超市劫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也对整个社会秩序带来了威胁。

超市劫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失控的情绪。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超市劫背后的情绪失控现象,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失控的情绪是超市劫的触发因素超市劫往往由情绪失控引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而超市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场所,也是情绪失控的高发地。

例如,人们可能因为经济压力、生活不顺、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而情绪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超市劫的发生。

二、情绪失控的心理机制情绪失控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多个心理机制的相互作用。

首先,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可能较弱,导致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调节。

其次,情绪的传染效应可能导致个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从而情绪失控。

此外,个体可能因为认知偏差、心理防御机制等原因而导致情绪受损。

三、情绪失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超市劫作为一种犯罪行为,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除了直接的财产损失外,超市劫还破坏了社会秩序,给人们的安全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此外,超市劫会引发更多的担忧和恐惧,从而导致人们的行为受到限制,进一步损害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应对失控情绪的策略针对超市劫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化解情绪的失控。

首先,提升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例如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心理咨询等方式。

其次,加强人们对情绪失控的认识和警惕,提升对情绪失控行为的辨识和处理能力。

此外,也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减少社会不公、不平等等因素对个体情绪的冲击。

五、超市劫的心理帮助与康复对于超市劫的受害者来说,心理帮助和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心理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咨询等方式,帮助受害者理解和应对失控情绪的原因和影响,恢复其正常的情绪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超市劫受害者的关注和支持,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关心,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社会环境。

超市运营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超市运营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超市运营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超市运营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超市运营是商家为了提高销售额和客户满意度而设计出的一系列策略和技巧。

这其中,心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心理,超市可以更好地引导消费行为和提升购物体验。

本篇文章将总结超市运营中常用的心理学知识点,包括摆放位置,商品陈列,促销策略等,帮助超市运营者深入了解消费者心理,提高超市的销售效果。

一、位置选择与布局1.入口位置:超市的入口位置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有很大影响。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因此把常用商品放在入口处,可以吸引消费者深入超市。

2.右手法则:人们在进入超市后,往往会习惯性地向右转。

为了让消费者更容易浏览商品,将高利润产品摆放在右侧,可以提高销售额。

3.基本商品放置位置:超市的一些常用商品,如牛奶和面包,通常会放在远离入口处的后墙位置,这样可以引导消费者沿着周边的商品浏览,增加购买意愿。

4.主通道设置:为了引导消费者按照预置的行走路线购物,超市可以通过设置主通道,让消费者顺序浏览各个商品区域,同时也有助于消费者形成购物清单,增加购买率。

二、商品陈列1.陈列高度:根据商品的价值和重要性,将高价值的商品放置在眼睛和手的范围内,以便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促使他们更倾向于购买。

2.商品分类:将相关的商品放在一起,供消费者进行比较。

例如,在厨房用具区域,将各种炊具和厨具放在一起,方便消费者选择。

3.促销商品位置:将促销商品放在显眼的位置,例如中间的过道或货架的顶部,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并增加购买的可能性。

4.捆扎销售:将不同品类或牌子的商品组合在一起销售,可以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实现交叉销售。

三、促销策略1.限时促销:通过限定促销活动的时间段来制造紧迫感,促使消费者尽快购买。

2.捆绑销售:将某个商品与另一个相关商品捆绑在一起,以优惠价格一起销售。

这种策略可以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

3.限量促销:通过限定商品的数量来制造紧缺感,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增加销售额。

心理学观察法案例

心理学观察法案例

心理学观察法案例心理学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情绪、思维等来获取信息和数据。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心理学观察法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一,超市购物观察。

在一家超市进行了一项心理学观察实验。

研究人员观察了超市内顾客的购物行为,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他们发现在特价商品的陈列区域,顾客的购物情绪更加活跃,购买欲望也更强烈。

其次,他们观察到在周末和节假日,超市内的人流量明显增加,顾客的购物速度也更快,似乎受到时间的压力而加快了购物步伐。

通过这些观察,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顾客的购物行为和心理状态,为超市的商品陈列和促销活动提供参考和建议。

案例二,学生学习观察。

一位心理学家对一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学习观察。

他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时更喜欢独自一人,安静地思考和阅读;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喜欢在小组中讨论学习,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提高学习效果。

在观察中,他还发现了一些学生在学习时情绪波动较大,有时兴致勃勃,有时又情绪低落。

这些观察结果为学校提供了关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情绪管理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学校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案例三,工作场所观察。

在一家公司的办公室进行了一次工作场所观察。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员工在工作时更喜欢安静的环境,他们更加专注和高效;而另一些员工则更喜欢在轻松的氛围中工作,他们通过交谈和调侃来缓解工作压力。

此外,他们还观察到一些员工在工作中情绪波动较大,有时充满激情,有时又感到疲惫。

这些观察结果为公司提供了关于员工工作方式和情绪管理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管理团队,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以上案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观察法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情绪、思维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为相关机构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发展。

因此,心理学观察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来源。

消费心理学之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过程

消费心理学之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过程

消费心理学之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过程消费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在消费者决定购买一件商品之前,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

这个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知、理解、评估和决策。

首先,注意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注意力。

当消费者置身于一个商品环境中时,他们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来选择关注哪些商品。

例如,当我们步入一个超市时,我们可能会更加关注食品区域,而忽略其他的商品。

因此,一个商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消费者的注意范围之内。

其次,感知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感知和感觉。

人们对商品的感知主要通过五官来进行。

例如,我们通过触摸、闻味、尝试等方式来感知食品的质量和口感。

此外,视觉也是消费者对商品最重要的感知方式。

商品的外观、包装和展示对消费者的感知和评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理解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理解和解释。

当消费者感知到一个商品时,他们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个商品进行解读。

例如,如果一个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产品有正面的经验,那么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品牌的新产品也是好的。

因此,消费者的理解对于对商品的认知和接受起到重要的作用。

评估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和判断。

在消费者对商品进行理解之后,他们会对商品进行评估,从而判断这个商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消费者会根据商品的特性、功能、性能等方面来评估商品的价值和质量。

如果消费者认为商品的价值超过了价格,那么他们可能会决定购买这个商品。

最后,决策是指消费者根据对商品的认知和评估做出购买决策。

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偏好、需求、经济状况等。

消费者可能会在多个商品之间进行比较,最终选择那个最符合自己期望的商品。

总的来说,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知、理解、评估和决策等多个阶段。

这个过程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接受和购买行为,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提出了挑战。

因此,理解和应用消费者的认知过程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超市货架陈列的心理学原理

超市货架陈列的心理学原理

超市货架陈列的心理学原理超市是众多商品的集中展示和销售场所,货架陈列是超市中的核心环节之一。

在超市中,货架不仅仅是商品陈列的平台,更是通过灵活的布局和设计,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商品销售。

货架陈列设计中运用了一系列心理学原理,以下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原理进行探讨。

一、注意力导向原理注意力是人们感知和理解外界信息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

超市货架陈列利用注意力导向原理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他们对商品的兴趣。

首先,视觉吸引力是货架陈列设计的重要因素。

鲜艳的颜色、独特的造型、突出的位置等都能够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例如,超市常常会将新推出的商品放在显眼的位置,通过独特的包装和造型来吸引顾客的目光。

其次,形成商品群的陈列方式也是注意力导向原理的应用。

相似、相关的商品放在一起陈列,便于顾客一目了然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同时也能够引导顾客将目光聚焦在同一类商品上。

二、欲望塑造原理欲望塑造原理是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激发顾客的欲望来促进消费行为的心理学原理。

超市货架陈列设计通过满足顾客的欲望,促使其主动购买商品。

首先,超市经常会利用促销手段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

例如,打折、买赠、捆绑销售等促销方式能够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使他们主动选择购买。

同时,货架上的促销信息需要简洁明了,易于顾客理解,增加其购买决策的方便性。

其次,超市还会使用商品搭配和陈列组合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

例如,将香蕉和酸奶摆放在一起,可以引起顾客联想到健康和营养,从而增加购买的可能性。

三、理性决策原理超市货架陈列不仅仅满足顾客的情感需求,还需要通过理性因素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

理性决策原理在货架陈列设计中起到引导顾客思考和做出决策的作用。

首先,超市常常会在货架上附上商品的详细信息,如价格、成分、用途等。

这样可以为顾客提供参考信息,帮助他们做出理性决策,增加购买的置信度。

其次,商品的排列方式也能影响顾客的理性决策。

超市货架通常会按照价格从低到高、品牌知名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商品。

第6讲超市中经济学

第6讲超市中经济学

掏完钱旳顾客尽快离开。百货商场旳电梯都会设计在顾客不好
找旳位置,目旳是让顾客难以轻易脱身。扶梯也是上去轻易下
去难,每下一层都要绕扶梯一圈,而扶梯周围陈列着显眼旳商
品,试图给顾客新旳诱惑。百货商场旳销售额与顾客停留商场
旳时间成正比,所以商家才想方设法困住顾客。
3
百货商场旳低层往往陈列女装,而男 装则被安排在高层
教授解密:世界著名食品企业纳贝斯克食品有限企业数年 旳促销经验以为,折扣标志可增长销量旳23%,“尤其是促销 食品,基本上都是一种新旳搭一种旧旳卖。”范志红告诉记者。
为防止被捆绑促销吸引,提议消费者购物时把注意力应放 在你想购置旳东西上,而不是和它捆绑销售或附赠旳物品上。
15
特价区“混水摸鱼”
超市里经常会搞促销,但有些促销却未必真便宜。例 如在特价区会混有某些原价旳东西;在大大旳价格表下用 不起眼旳小字写了该商品旳生产厂家,同步混放其他品牌, 某些不细心旳顾客轻易误买;在服装区,把颜色、款式相 近旳不同牌子旳衣服混放,只标便宜旳价格,把高价旳价 签藏到不显眼旳地方。诸多特价商品也并不“超值”。例 如,1瓶2.5升橙汁27.4元,3瓶放在一起“特价”81.3元, 许多消费者乍一看觉得能省诸多,其实,算清这笔账之后 发觉,每瓶还是卖到了27.1元。
10
价格“拆东墙补西墙”
超市里有一整套复杂旳价格策略,你可能会看到“每 天低价”、“5公里范围内最低价”等大幅吸引眼球旳标 语,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超市使用心理学上旳“晕轮 效应”,将食品、日杂等生活必需品旳价格定低某些,让 你形成这家超市比较便宜旳印象,而且不自觉地觉得全部 东西都便宜。然后超市再将别旳物品较高定价,把损失弥 补回来。像可口可乐这么价格透明旳品牌产品,价格一般 很低,甚至比别旳超市便宜,但像不出名品牌旳毛巾、衣 服、鞋、杯子等,价格就可能比外面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市心理学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逛完超市,最后买的总比原先预想的多,回家后也往往会后悔?答案可能让你大吃一惊:超市里所有的一切——从货架到摆放、广告、灯光、音乐,看似随意,其实都经过了精心设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钱从你的口袋里“掏”出来。

有研究表明,超市购物中有60%左右属于计划消费,40%左右属于冲动型购买,而后者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超市的“心理战术”。

近日,本报专访中国市场学会食品营销专家韩亮和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为大家揭开超市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心理秘密”。

1.与视线平行的商品利润高。

超市的商品摆放都有一个共同原则:你容易拿到手的永远是商家最想卖的。

调查显示,销量最佳的物品摆放位置依次为与顾客视线平行处、齐腰处和齐膝处。

其中,前者是超市货物摆放的最佳位置,可增加70%销量。

所以,超市一般把利润较高或者快过期的产品放在1.5米到1.7米的高度间,方便大家看到后随手就能拿取。

请记住:你只要踮踮脚或弯下腰,就可能选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2.最想卖的东西放右边。

超市的购物通道一般是足够宽、笔直平坦、少拐角的,这是为了尽可能延长消费者在超市的“滞留”时间,避免他们从捷径通往款台和出口。

超市还利用人们习惯用右手的习惯,将最想推销的、利润较高的商品,放在主购物通道或展柜的右侧,顾客经过时,会被
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激起购买欲。

一般来说,体积较大的商品常放在入口处附近,这样消费者会用手推车购买大件商品,并在行进中增加购买。

所以逛超市不妨多用左手拿货。

3.薄利多销品“守住”入口。

走进超市,迎面可能就是一堆特价商品,但你要保持冷静,越是容易看到、拿到的商品,越是超市利润较高或急于出手的商品。

一般来说,挨近入口的地方,放的多是薄利多销、购买频率高的商品,以吸引你进门,比如书本、拖鞋、毛巾等,而烟酒等贵重商品一般放在超市中间偏后区。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说,逛超市时,人们总认为前面的货物一般,里面还有更好的,所以往往越到最后买的越多。

4.新鲜商品摆最里面。

超市总是希望“把先进的货物先卖出去”。

所以,摆放牛奶、酸奶时,喜欢把最新鲜的产品摆在最里面,每天逐渐更换;冰柜和冷柜食品,也都是把新鲜产品放在最下层。

如果你想买出厂日期最近的,那就把最里面的商品“掏”出来。

5.蔬菜水果利润最高。

超市中的蔬果大多陈列在中心位置,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心理学研究发现,由于人类早期长时间居住在阴暗的洞穴里,因此对色
彩缤纷的食物有一种本能的兴奋,占有欲和购买欲容易被激发。

第二,农产品是超市里利润率高的产品,大多数超市都将这个区域承包给供应商,虽然价格比菜市场贵得多,但在超市也能卖出去。

另外,很多蔬果宣称是“绿色有机”产品,其实未必是真的。

6.价格“拆东墙补西墙”。

超市里有一整套复杂的价格策略,你可能会看到“天天低价”、“5公里范围内最低价”等大幅吸引眼球的标语,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超市使用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将食品、日杂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定低一些,让你形成这家超市比较便宜的印象,并且不自觉地以为所有东西都便宜。

然后超市再将别的物品较高定价,把损失弥补回来。

像可口可乐这样价格透明的品牌产品,价格一般很低,甚至比别的超市便宜,但像不知名品牌的毛巾、衣服、鞋、杯子等,价格就可能比外面高。

7.现烤现卖以“味”诱人。

超市面包房中飘出的浓郁香味总让人无法抗拒。

一般人认为现场烤面包、做熟食是为了“新鲜”,其实,这是超市的“嗅觉营销”。

研究发现,食物的香味会刺激人体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调动与欲望相关的情感中枢,即使你不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食品的购买量。

有些超市不具备现场制作食品的条件,就会用特制的食品气雾剂喷在空气中。

同理,超市里免费品尝的食品、饮料也会增加你购买的可能性,即使你不买他们推荐的牌子,也会不自觉地买些别的。

8.儿童的钱最好赚。

最容易出现购买冲动的是谁?孩子。

儿童的消费是非理性的,并且占有欲很强,可以在情绪上操纵父母。

正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超市里有一套赚孩子钱的销售策略:第一种就是精心布置儿童产品(玩具、食品等)展柜;第二则是在孩子必经之路设“埋伏”,比如在中心过道展示,在商场内的自动扶梯两侧放上诱人的食品,既吸引孩子,也吸引了那些抵抗力差的成年人。

第三种方法最隐蔽,由于孩子通常是妈
妈带着,所以有些超市会把儿童产品摆在女性必需品附近。

9.买一赠一有猫腻。

世界著名食品企业纳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多年的促销经验认为,折扣标志可增加销量的23%。

但其实也有陷阱:其一,有些商家悄悄提高商品价格后再附送赠品。

比如一瓶洗发水本来20元,现在买一瓶洗发水赠送一块价格2元钱的肥皂,但洗发水的价格已被悄悄提高到22元。

其二,许多超市常将快过期的商品与正品捆绑销售,消费者往往忽略它的生产日期。

比如牛奶就常搞“买一箱送一箱”的活动,第一箱还没喝完,第二箱已经过期了。

10.特价区“混水摸鱼”。


市里常常会搞促销,但有些促销却未必真便宜。

比如在特价区会混有一些原价的东西;在大大的价格表下用不起眼的小字写了该商品的生产厂家,同时混放其他品牌,一些不细心的顾客容易误买;在服装区,把颜色、款式相近的不同牌子的衣服混放,只标便宜的价格,把高价的价签藏到不显眼的地方。

很多特价商品也并不“超值”。

比如,1瓶1.2升橙汁27.4元,3瓶放在一起“特价”81.3元,许多消费者乍一看以为能省很多,其实,算清这笔账之后发现,每瓶还是卖到了27.1元。

11.大包装比小包装更贵。

很多消费者会有“买得多比买得少实惠”的惯性思维,这也成为了超市的一种“销售心理战术”。

逛超市时,你可以算一算,很多商品的大包装价格都比小包装贵。

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休闲
食品中,如饮料、薯片等。

而且这些商品的重量、价格往往不是整数,比如480克、458克等,消费者一时也算不清到底哪种更划算。

12.被切开的水果“来历可疑”。

包装分切的水果可以吃多少买多少,这种销售方式表面看很方便消费者,其实来历可疑。

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观或变质等问题无法销售,一般的做法是化整为零,包装销售。

有些超市的工作人员用刀把果蔬坏的部分切掉,剩下的切成小块,用保鲜膜包装起来,这样看不出一点儿问题,消费者买到的商品质量却可能大打折扣。

13.利用灯光以“色”引人。

一些小超市中肉类专柜的上方回安装粉红色灯,能让鲜肉看起来更加诱人,等你买回家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因为暧昧的灯光往往让食品更娇艳,一般来说,肉类常用红灯光,面包类常用黄灯光,海鲜类常用蓝灯光。

14.导购员大多拿回扣。

逛超市时,会碰到许多“导购员”向你热情推荐产品。

其实,在他们热情的背后,却有拿回扣的“隐情”:一些影响力不大的品牌通常没钱大量投放广告,质量也不出众,所以利用“人海战术”,在超市内大量安置导购员,并允以高比例提成。

导购员一般会使用“褒此贬彼”的方法,拼命劝说顾客购买自己承销的品牌商品,将顾客忽悠得“雾里看花”。

15.结账是最后一道购物关。

暴露在面前的诱惑越多,顾客就越经受不起这些考验。

调查发现,被“困”在长长结账队伍中的人,购买货架上糖果、饮料的几率高25%。

款台边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经济实惠的小型零食,而排队付钱时往往是人最没有耐心的时候,让你很难扛过这最后一
道购物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