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合集下载

传统节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节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节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淡忘和遗失的危险。

然而,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们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首先,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庆祝活动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比如,中国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贴春联、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娱乐,更是在向后代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庆祝传统节日,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庆祝活动展示着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对民族风俗和习惯的体现。

比如,印度的色彩节是印度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节日里互相泼洒彩色粉末,象征着忘却过去的不快与争斗,迎接新的一年。

色彩节的庆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对印度多元文化和宗教包容性的展示。

通过庆祝传统节日,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其他民族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通过庆祝活动传递着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这些仪式和习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表演,更是在向后代传递着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比如,日本的正月节是日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除旧布新、祭拜祖先、赏花等一系列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方式,更是在向后代传递着日本人勤劳、尊敬和感恩的价值观。

通过庆祝传统节日,人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和传承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方法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方法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方法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节日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些传统节日的了解越来越少。

而如何保留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始于家庭教育。

在中国,家庭是青少年了解和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第一道门槛。

因此,家庭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充分意识到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并将其传授和教育给下一代。

1. 父母要有传承文化的自觉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该有传承文化的自觉。

他们可以通过讲故事、教歌谣、制作食品等多种形式来向孩子们传递文化信息。

在传统节日的时候,家长应该注重教育孩子文化,让孩子明白过节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有意识地让传统节日走进他们的生活。

2. 活动与传承相结合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父母可以组织孩子们在传统节日期间参加一些相关活动,如放烟花、包饺子、种植吉祥植物等,让孩子们在体验活动的同时又接受文化熏陶,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二、学校教育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更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地方。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文化,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1. 课堂教育在学校课堂教育中,应该适当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

学校老师可以讲授传统节日的历史、意义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

此外,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制作传统节日食品、制作手工艺品等传统技能,使得他们在活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传承的方法和技巧。

2. 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举办适合学生的传统文化活动。

例如,制作节日徽章、绘制传统节日宣传画、参观传统节日文化艺术展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

三、社区教育社区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社区教育不仅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还能够帮助居民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

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

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

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
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
1、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脚步。

2、以时代的角度,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3、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主要传承:
1、有一定的文化积累。

2、明确方向。

即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

3、要有宽松环境。

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

4、勇气和意志。

需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

扩展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的存亡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 路神生日 元宵节 春龙节(龙抬头) 寒食节 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火把节 七夕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地藏节 中秋节重阳节祭祖节冬节 阔时节 腊八节 小年 除夕而中国人常过节日有: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 七夕 中元节中秋节 重阳节可能大家都不了解像路神生日、翻经节之类的节日,我也是上网才了解到的。

咱们不说这几个陌生而又不常过的节日,就说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 等等这样常过的节日如今的现状。

作为80后的我,我已经对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真正的意义非常模糊了。

小时候课本上可能提到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忘的差不多了。

现在我还能知道哪天过什么节日,一般都是父母的提醒。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非常注重,一般都是自己包饺子,包粽子。

到了父母过节日的时候,一般都是去买,很少自己动手做。

如果等到了父母这辈人都不在了的时候,这些传统节日是否能传承下去?!有人就说了“日历上不是表明了吗?电视台不也到节日就提醒吗?中国的文化传统谁也抢不去!”我要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几个常看日历的?!光有提醒而没有人过的节日那还叫节日吗?!光有人知道,而没有节日气氛的节日,意义何在?!还有就是咱们的端午节就被韩国注册了,到这时中国人才反思要保护咱们的节日,保护咱们的文化遗产。

既然是没人重视的节日,没人过的节日,没人传承下去的节日,还不如给别人,让别人替咱们传承下去,但是这样咱们不觉得可悲吗?!韩国抢夺咱们的节日,抢夺咱们的文化遗产固然可耻,但是咱们就不反思这是怎么造成的吗??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

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

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但这是如何造成的呢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造成的,也是被年轻人盲目崇拜“洋节”和商家利益驱使所造成的,更是被政府的忽视造成的。

如何保护文化传统

如何保护文化传统

如何保护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遗产,它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
和手工艺等各种元素。

保护文化传统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文化传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教育是保护文化传统的关键。

学校应该加强对本国文化传统的教育,让
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展览等,来增强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来保护文化传统。

这些法律和政策可以包
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对传统手工艺人的扶持、对文化传统的研究和保护等方面。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经济支持,鼓励人们从事与文化传统相关的工作,以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传统的保护中来。

人们可以通过参观博
物馆、购买手工艺品、参加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来支持文化传统的传承。

同时,媒体和网络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文化传统。

最后,文化传统的保护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投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文化
传统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中来。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得以传承和发展。

保护文化传统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尊重,也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传统吧!。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传统文化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的淡化、传统习俗的减少、传统艺术的失传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1.文化价值观念淡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我们的价值观念有所改变。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道德和礼仪越来越淡化,而更多的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导致传统文化在一些人群中失去了地位和影响力。

2.传统习俗减少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在现代社会逐渐减少,很多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没有太多的了解和参与。

这些习俗的减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传统艺术失传中国传统艺术如戏曲、书法、绘画等在现代社会也受到了较大冲击。

一些传统艺术传承人逐渐减少,导致了一些传统技艺的失传。

二、解决方案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学校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和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2.传统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3.保护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支持和培训。

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魅力,鼓励年轻人继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

4.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需要出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法规保护。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承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应用等,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数字化、现代化的传播。

通过新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民俗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应如何进行?2、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承?3、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传承4、在现代社会中,怎样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5、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习俗6、如何传承民俗文化民俗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应如何进行?一是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团体参与。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组织“非遗”普查等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性。

各种社会团体则要扛起保护的大旗,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开展民间艺术交流等活动,唤起广大民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热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活跃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团体,要予以尊重、善待,给予稳定的经济资助,鼓励他们发展民间艺术,培养、造就传统艺术的特色人才。

二是发挥市场作用,防止过度商业开发。

针对“非遗”保护中资金短缺等问题,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金基础和运营平台,还能促成传统的文化瑰宝转化为时下的文化产品,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然,市场开发是一种有区分、有限度的开发,开发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人文蕴涵、传统特质的挖掘和保护,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屈从市场需求,单纯地追求经济价值、规模效应。

三是应时创新,重在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贴近时代、应时创新,融入时代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契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当然,进行创新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衍变趋势一脉相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养分,最大限度地保持、还原、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特质,让传统文化奇葩重放异彩。

对保护传统节日的建议和意见

对保护传统节日的建议和意见

对保护传统节日的建议和意见一说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会想到很多非常有意义的节日。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目的和重要的节日环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统节日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对保护传统节日的建议,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对保护传统节日的建议篇一再过几周就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端午节前后,我们通常会看到龙舟竞渡、吃棕子,并且感受到龙舟水(下雨天),在20xx年的端午节,正在太空的神舟十号上宇航员也吃上了棕子。

那我们知道端午节的来由吗?在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同时,我们也经常会过一些国外的节日,最典型的是圣诞节,大家知道国外的圣诞节有什么由来和习俗吗?我们都知道,圣诞节外国人都要吃火鸡、摆最普遍的说法是,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为了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听到这里,你的感受是什么?赛龙舟、吃棕子,这些习俗从小就陪伴着我们,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我们也耳熟能详。

但我想问的是,火鸡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吃过呢?耶稣是谁呢?我一直以为他就是上帝,在百度之后我知道他是上帝的儿子,但为什么要庆祝上帝儿子的生日呢,按道理应该是庆祝上帝的生日。

我想这可以能要基督教徒才能解答我的疑惑。

我想,庆祝这样的节日,就好像无意中我被拉到一群游行的队伍里面,看到周围的人都很开心,但却不知道他们是为什么在高兴?中国有句老话,“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的存亡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路神生日元宵节春龙节(龙抬头)寒食节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火把节七夕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地藏节中秋节重阳节祭祖节冬节阔时节腊八节小年除夕而中国人常过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可能大家都不了解像路神生日、翻经节之类的节日,我也是上网才了解到的。

咱们不说这几个陌生而又不常过的节日,就说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这样常过的节日如今的现状。

作为80后的我,我已经对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真正的意义非常模糊了。

小时候课本上可能提到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忘的差不多了。

现在我还能知道哪天过什么节日,一般都是父母的提醒。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非常注重,一般都是自己包饺子,包粽子。

到了父母过节日的时候,一般都是去买,很少自己动手做。

如果等到了父母这辈人都不在了的时候,这些传统节日是否能传承下去?!有人就说了“日历上不是表明了吗?电视台不也到节日就提醒吗?中国的文化传统谁也抢不去!”我要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几个常看日历的?!光有提醒而没有人过的节日那还叫节日吗?!光有人知道,而没有节日气氛的节日,意义何在?!还有就是咱们的端午节就被韩国注册了,到这时中国人才反思要保护咱们的节日,保护咱们的文化遗产。

既然是没人重视的节日,没人过的节日,没人传承下去的节日,还不如给别人,让别人替咱们传承下去,但是这样咱们不觉得可悲吗?!韩国抢夺咱们的节日,抢夺咱们的文化遗产固然可耻,但是咱们就不反思这是怎么造成的吗??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

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

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但这是如何造成的呢???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造成的,也是被年轻人盲目崇拜“洋节”和商家利益驱使所造成的,更是被政府的忽视造成的。

现在的“洋节”比咱们的传统节日都要热闹,其中年轻人是主导群体。

另一方面,当看到有利可图的时候,这时商家又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千方百计的大力宣传,以招揽生意。

但是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没有节日气氛不说,年轻人也不“感冒”,父母一辈的人也不在乎了,政府也不宣传,不管了。

这时商家又为了利益,想方设法把这个节日利益最大化,就出现了把七夕节说成中国的情人节之类的说法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这就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商家这样做不是在宣传中国传统节日,而是把中国传统节日逼入了死角。

我们要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把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如果连自己的传统节日都保护不了,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断代了,那么中国人将会失去很多,那将是中国人的悲哀,我们千万不要数典忘祖。

要保护咱们的传统节日,就得先靠政府的作用。

虽说过节的是老百姓,但是政府在这里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自从韩国抢占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事件发生后,才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与反思,当然反思的也应该有咱们老百姓。

还有就是传统节日日期的不确定性,因为传统节日走的是农历,这就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现在政府也做出了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而春节的假期缩短了。

这样的方案是提高了这些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但是也没必要削减大家对春节假期的热情,有点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

\ 还有就是政府为什么不在以前就加大对节日的重视度,非得等到自己的节日被人抢了才恍然大悟,这说明了政府和现在的中国人,在对待任何事情上的预见性和预防意识太差。

也希望商家能凭点良心,别再为了钱就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喻成外国某个相似的节日,那样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另一种伤害,还是要加强宣传一下自主的文化节日。

这里面教育机构和父母一辈的人在传统节日与文化这方面,更应该加强对学生或子女的教育与讲解。

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多多的了解节日的来历与意义,真正的对它感兴趣,不是“洋节”就比咱们传统节日来的浪漫,来的温馨。

总体来说,我觉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更据故事性。

保护咱们的传统节日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与支持,不是单靠政府或单靠老百姓就能保护得了的,也希望现在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人能像知道自己是龙的传人一样,来了解并保护咱们的传统文化和节日。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咱们要秉承好的方面,祛除不良影响的方面(要在不破坏原汁原味的情况下)。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去骂韩国有多么无耻(虽然韩国很,相当以及非常无耻),而是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传统节日和自己的历史文化,并去保护它,因为这样才是当务之急,也是最有意义的事。

我可以告诉大家,现在在韩国和日本过咱们的节日的时候,那节日气氛比咱们要高出N 倍,就好象是他们自己的节日一样。

(韩国真是以为是他们自己的节日了,日本都比韩国强多了---知道这些节日源自哪里)中国流传到日本的文化与节日,在那里被发扬和传承的非常好,甚至比咱们强很多,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当某一天,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要靠外国人来发扬并传承的时候,你会怎么想???你不觉得悲哀吗???虽然中秋节刚刚过去,但有关传统节日是否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论争还在继续。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民间以及人大代表对中秋等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一直不断;可尽管有上述呼吁,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传统节日在争夺”青年方面,会败在洋节手里呢?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有人从经济的角度,认为是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有人从民俗学的角度,认为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因此对很多青年人来说反倒显得是一种负担;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对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等等。

应该说,上述几方面都有些道理,道出了传统节日遭遇冷落的重要原因,但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此。

中国民间并不缺乏节日文化资源,而且从经济的可开发性来看,有着丰富精神内涵的传统节日也不比洋节差。

按理,在缺乏西方文化传统的中国,洋节应是处于劣势的。

所以,我认为,问题出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上。

借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话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

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人可能会不约而同地用封建”和落后”来形容。

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的不断挫折,使中国人渐渐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是现代化的最大阻碍。

受此观念的影响,在那些急于致富的人们和急于出政绩的官员眼里,一座数百年的深宅大院不过是一堆东倒西歪的破房子,一段明清古城墙不过是妨碍交通的土石堆。

这些年来,由于整个民族对传统的无知和蔑视,被毁坏的传统文化资源可说是数不胜数。

特别让人忧虑的是,一些市长县长镇长在破坏文化珍宝时,心中没有一点点负罪感,反而认为自己是在为民造福。

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

文脉一断,青年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

所以,要恢复已中断百年的千年文脉,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由此来看,把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对加强民众的认同感是很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建设中,各级官员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如果还像过去一样,一边高喊着保护传统文化,一边却为了政绩需要,动不动就破坏文化资源,即使有更多的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世界遗产,对提升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也是没有用的。

此外,如何张扬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消解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也是我们在保护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崇“洋节"别丢了传统文化圣诞大餐,情人节巧克力,这些外国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当代青年的重视,而中秋、端午等传统文化节日就逐渐被人们冷落,甚至打入冷宫。

我们不得不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如何处理中西文化节日的关系进行深思。

群体性的崇洋媚外,只重视西方节日而忽略中国传统节日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

每逢新年来临之际,繁华闹市中的每一个倒数广场上,总是集聚了许许多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人们似乎以参加每年的新年倒数为时尚。

而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呢?恐怕收看的人就少得可怜了吧。

究其原因,人们就会说,春晚太传统,太不吸引人,太过时了。

其实,这种当代年轻人崇洋媚外忽视传统文化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也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社会生活现象只是表象,在现象的背后则是文化价值取向的深层本质。

不少国家重视文化节日,人们也懂得保护文化节日。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一事引起了世人的议论。

不少中国人为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这是模仿、窃取中国的文化传统节日端午节。

我认为,为此事感到愤慨是应该的,但在愤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自己。

的确,江陵端午祭是来源于我国传统端午节,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重视自己的传统端午节,把它作为文化遗产来保护呢?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我们近水楼台却不得月,反被他人捷足先登,岂不悲哉?所以,他国重视文化节日甚至学习模仿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社会现象,应当引起我们思考。

中国人终于在保护传统文化节日上有所觉醒了,开始学会重视传统文化节日了。

教育部禁止学生参加西方节日群体活动的通知,以及将一系列传统文化节日作为法定假期的决定就是最好的体现。

国人的觉醒,证明了我们懂得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节日,证明了我们懂得该如何处理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在保护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然后加以创新应用。

合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辩证地对待中外文化关系,是二者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