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
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癌症,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为1930万例,死亡病例约为1000万例。
这一严峻形势迫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策略,而抗肿瘤疫苗的研发便是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抗肿瘤疫苗通过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等优势,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基于此提出一些建议。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我们还将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对疫苗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以期揭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二、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2.1 现有抗肿瘤疫苗的类型及作用机制目前,已有多种抗肿瘤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或已上市销售。
这些疫苗主要包括肽疫苗、蛋白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以及细胞疫苗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共同点在于都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肽疫苗主要通过提供特定的肿瘤相关抗原(TAA)或肿瘤特异性抗原(TSA)片段,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
这种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精确地针对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蛋白疫苗则利用完整的肿瘤相关蛋白作为免疫原,通过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来中和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
这种疫苗在诱导体液免疫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DNA疫苗通过将编码肿瘤抗原的基因直接注入机体细胞内,使其在细胞内表达出相应的抗原蛋白,从而激活免疫系统。
这种疫苗具有生产成本低、易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
mRNA疫苗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疫苗技术,它通过递送编码肿瘤抗原的mRNA分子到机体细胞内,使细胞自行合成抗原蛋白并呈递给免疫系统。
这种疫苗在诱导免疫反应方面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肿瘤是一种常见疾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治疗,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但是肿瘤治疗仍然是一个难题,怎么才能更好地治疗肿瘤呢?一些科学家和研究者正在研制新型的抗肿瘤药物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现状1.1免疫疗法药物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其主要通过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消灭癌细胞或控制其生长。
目前,常用的免疫疗法药物主要有单克隆抗体、肿瘤疫苗和癌症免疫调节剂等。
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具有针对靶向癌细胞和副作用小的优点。
例如,刚得亨现已在国内上市,可用于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等。
1.2基因疗法药物基因疗法是一种肿瘤治疗新技术,主要利用有效的载体,将人工合成的病毒或基因转移向靶细胞,从而强化、修复、替换或抑制靶细胞的遗传物质。
目前,基因疗法药物主要包括基因疫苗、基因工程化的肿瘤病毒、慢病毒载体和RNAi等。
例如,载有p53基因的adenovirus能够激活有抑癌作用的p53基因,从而抑制肿瘤的增殖,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药物。
1.3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是指药物能够直接靶向癌细胞的特异受体、酶或信号途径,从而阻断细胞信号转导和调节,杀死癌细胞。
目前,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
例如,伊立替康(Iressa)是一种常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等肿瘤。
二、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未来趋势2.1个性化治疗药物个性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特别是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来定制和选择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能够更好地预测治疗效果和避免副作用。
未来,个性化抗肿瘤药物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
例如,针对肿瘤具体基因突变的小分子抑制剂或单克隆抗体药物,将会更加成熟和应用广泛。
2.2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在研究和治疗癌症方面,我们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案。
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与展望

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与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肿瘤治疗方式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在传统的化疗、放疗等方式之外,肿瘤免疫治疗正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新亮点。
虽然肿瘤免疫治疗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其颇具前景和潜力的特点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篇文章将探讨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让其更好地攻击癌细胞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这一治疗方式的核心在于利用人类自身的免疫力量来对抗癌细胞。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采用抗体药物治疗抗体药物对于癌细胞表面的一些特定标志物非常敏感,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消灭癌细胞。
在临床应用中,人们已经成功地开发出了一些抗体药物,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等。
2、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指通过输注大量经过加工处理的细胞,来启发人体免疫系统进行对抗癌细胞的作用。
传统的细胞治疗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恶性肿瘤干细胞免疫治疗等手段。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免疫系统中的某些“抑制阀门”进行抑制,从而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加强对癌细胞的攻击力。
在临床上已经成功地研发出许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PD-1、CTLA-4和LAG-3等。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展望1、个性化治疗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人们也在不断提高肿瘤治疗的个性化程度。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未来也将更加重视个性化治疗。
例如,通过检测患者的免疫指标,筛选出更适合患者的抗体药物,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2、联合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的单一手段可能很难完全消除癌细胞,因此未来还将加强联合治疗的方法。
例如,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细胞治疗,或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放疗等。
3、转化免疫治疗转化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它的作用在于通过改变癌细胞成分,促进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对它们进行攻击。
肿瘤研究与临床

肿瘤研究与临床近年来,肿瘤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肿瘤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加大,因此肿瘤研究与临床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肿瘤研究的意义、现状以及临床应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肿瘤研究的意义肿瘤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肿瘤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以及治疗方法,从而提供更有效的防治手段。
通过肿瘤研究,人们可以深入了解肿瘤细胞的特点、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以及病理生理变化等,为深入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肿瘤研究的现状目前,肿瘤研究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向。
基础研究主要关注肿瘤的发生机制和生长规律,通过体外实验、动物模型等手段来探索相关问题。
而临床研究则以临床医学实践为基础,通过观察、随机对照试验等手段,评估肿瘤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基础研究方面,科学家们通过分子生物学、肿瘤遗传学等技术手段,揭示了许多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和异常表达,从而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
例如,通过研究BRC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发现了治疗乳腺癌新的药物靶点,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研究方面,通过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不断尝试各种治疗策略,评估不同方法的疗效。
临床试验的结果对于指导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优化治疗策略非常重要。
例如,目前治疗肺癌的分子靶向药物不断涌现,这些药物的研发离不开临床试验的验证。
三、肿瘤研究的临床应用基于肿瘤研究的成果,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乳腺癌治疗中,如果发现患者携带BRCA基因突变,临床医生可以选择针对该突变的靶向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肿瘤研究还为肿瘤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技术。
通过对特定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在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时及早发现肿瘤的存在,从而早期干预,提高治愈率。
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检测已成为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标准方法。
四、肿瘤研究的发展方向肿瘤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肿瘤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肿瘤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肿瘤是一个时下备受瞩目的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肿瘤治疗的现状也在不断变化,而且未来还会呈现出更多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目前肿瘤治疗从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到近年来的免疫疗法、靶向治疗等多元化方案,使肿瘤治疗的效果和体验都有很大的提升。
1. 手术、放疗、化疗对于早期肿瘤,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都有很好的效果,可以达到根治或者缓解症状的目的。
然而,这些治疗方式均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和痛苦,比如手术会造成身体的损伤,放疗、化疗会破坏正常细胞,导致免疫力下降等。
2.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激活身体免疫系统来攻击和消灭癌细胞。
目前免疫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治疗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并被认为是未来肿瘤治疗的主流之一。
3.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可以精准定位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极小。
通过筛选患者基因表达谱,对癌细胞的生长因子靶向干扰或破坏。
靶向治疗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杀灭作用,而且与化疗相比,其副作用和患者体验都要好很多。
二、发展趋势1. 个体化治疗目前大多数肿瘤治疗方案大多是按照疾病种类和临床症状诊断出来的。
但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人体基因功能的深刻认识,个体化治疗逐渐变得越来越受关注。
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分子水平的检测结果,为每个患者设计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案。
因此,个体化治疗的效果更加精准和显著,可以避免因病人身体状况、基因突变等因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
2. 运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在肿瘤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大量患者数据的基础上对癌症研究和治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其实,人工智能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还远远不止于此。
例如,对于检测出来的癌症患者,医生可以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患者的治愈概率。
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癌症,这个曾经让无数家庭陷入绝望的词汇,如今正逐渐被科学的光芒照亮。
在众多癌症类型中,血液系统肿瘤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从最初的化疗、放疗,到如今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人类在与血液系统肿瘤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突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1.1 现有药物的局限性目前市场上针对血液系统肿瘤的药物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存在疗效有限、副作用大、耐药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药物的应用范围和长期疗效,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难以得到显著提高。
因此,研发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成为了当务之急。
1.2 靶向治疗的兴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研发的主流方向。
靶向治疗通过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进行干预,能够精准地杀灭肿瘤细胞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目前,已有多个靶向治疗药物获批上市,如伊马替尼、利妥昔单抗等,它们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
靶向治疗也面临着耐药性、个体差异等挑战,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
1.3 免疫治疗的突破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抗血液系统肿瘤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具有疗效持久、副作用小等优点。
CAR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是一种典型的免疫治疗方法,它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T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杀灭肿瘤细胞。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未来趋势分析2.1 个性化治疗的普及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治疗将成为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趋势。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和病史等信息,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现状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现状与展望通过对中医药防治肿瘤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本文就中医药防治肿瘤在理论、临床、实验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一展望。
标签:中医药;肿瘤;综述中医药治疗肿瘤是我国肿瘤治疗的特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配合放、化疗增效减毒,术后防止肿瘤转移复发,晚期肿瘤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带瘤生存,延长远期生存期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经验;基础研究则从中医药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止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但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中医药治疗肿瘤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中医药临床评价体系等方面。
在此,就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现状与展望作一综述。
1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现状我国只有极少数的癌症患者仅用现代医学的肿瘤疗法,绝大多数患者选用中西医结合或中医药治疗[1]。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治法、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方面。
1.1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法肿瘤在中医中属“积聚”范畴,历代诸家均有论述,如《难经·五十五难》中“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中医认为,肿瘤是正气亏虚、邪毒内侵凝聚而成。
因此,肿瘤患者本身存在正虚和邪实两个方面。
早期以邪实为主,中晚期患者还存在着明显的虚像。
其病的发生多由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外袭以及病后体虚,或黄疸、疟疾等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
究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血瘀内停,至于湿热、风寒、痰浊均是促成气滞血瘀的间接因素,所以在治疗中应注重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化痰散结、清热解毒[2]。
文献报道中有关肿瘤的中医认识方面的不多,中医治法较多,针对不同肿瘤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一些具体的中医治法。
肿瘤中心行业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

肿瘤中心行业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肿瘤中心作为肿瘤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诊断、治疗、康复等关键任务。
本文将对肿瘤中心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展望未来五至十年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肿瘤发病率持续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肿瘤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使得肿瘤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需求量持续增加。
2.肿瘤诊疗技术不断创新:当前,肿瘤中心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如基因检测、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规模化建设与合作模式:随着医疗资源的整合和规模化建设的推进,肿瘤中心行业呈现出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与各级医疗机构的合作,整合资源,提供相对完整的肿瘤防治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体验。
二、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展望1.精准医疗及个性化治疗:未来,精准医疗将成为肿瘤中心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基因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2.综合性肿瘤康复服务:肿瘤不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影响,还对心理和社会功能产生影响。
未来,肿瘤中心应该加强综合性康复服务,通过心理支持、社交活动等方式,帮助患者全面恢复身心健康。
3.科技与肿瘤中心的融合:未来五至十年,科技将在肿瘤中心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4.跨区域合作与远程医疗:未来,肿瘤中心行业应加强跨区域合作,建立远程医疗网络,为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通过视频会诊、远程监测等方式,实现专家资源共享,解决患者地域限制的问题。
总结起来,肿瘤中心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精准医疗、综合性康复服务、科技与肿瘤中心的融合以及跨区域合作与远程医疗,将是未来五至十年肿瘤中心发展的关键。
我们期待肿瘤中心行业能够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为肿瘤防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KB-569 EGF受体特异性 Ⅰ期/Ⅱ期 晚期结肠癌
不可逆
PKI-166 EGF受体特异性 Ⅰ期 表达EGFR的各种肿瘤
可逆性
GW-2016 HER家族受体 Ⅱ期 转移性结肠癌、乳腺癌
可逆性
CI-1033 HER家族受体 Ⅱ期 NSCLC、皮肤鳞癌、乳腺癌
赫赛汀(Herceptin):是信号转导抑制剂的代表性 药物。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 在相当
一部分的恶性肿瘤细胞转化上起了关键性作用。 人类乳腺癌中有25 % ~30 % 存在HER-2的过度表 达。研究表明,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平均生 存期为3年,而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平均生存 期为6~7年,并且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 对标准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反应差。因此,HER-2 过度表达常预示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
例如,一些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效果都较满意,就拿易
瑞沙来说,给许多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
来了福音;另一靶向治疗药物塔赛瓦,目前
正在全国数家肺癌中心进行临床扩展研究。
今明来30年内也许在更短 的时间内,靶向治疗将成为癌肿治疗的重要 有效手段之一。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暨首届肿瘤靶向治疗 东方国际论坛会议己于2006年8月在中国 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的宗旨是推动现代肿 瘤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发展,促进肿瘤 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综合治疗理念 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与临床观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分子靶向治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抗肿瘤 药物特异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某些靶点, 而这些靶点正常细胞不表达或很少表达。 二是药物主要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 胞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该药是一 种糖蛋白的跨膜受体,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 制剂是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的又一成 员。这些受体在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存活上 有重要作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相当一部分 肿瘤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如结肠癌、 直肠癌、头部和颈部的鳞癌、胰腺癌、肺癌、 乳腺癌、肾癌和脑胶质母细胞瘤等。这类药物 常可与化疗和放疗起到协同作用(表2)。
癌症病人的疼痛是目前WHO四项肿瘤重点研究 项目之一,他们希望我们开展应用针炙和中药 止痛的研究,提供可为世界范围参考的有效方 法。其他如增强食欲、减少或制止呕吐、控制 腹泻、治疗呃逆、口干以及康复治疗等课题, 也均列入了临床重点观察项目。有了中医中药 这一强大武器,和飞速发展的现代西医紧密结 合起来,必将创出一条防癌抗癌的新路,为肿 瘤根治性的内科综合治疗做出新的贡献。
三、进入新世纪的展望
当前,很多国家的学者都在讨论这样 一个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需要继续努 力的诸点外,21世纪临床肿瘤学主要的 发展趋势是什么,要着重解决哪些课题, 以及怎样做才能使病人最大程度的受益 等等。
1、循证医学:临床医学正在由经验医学向循 证医学转变。以前医生看病主要是凭借前人 和自已的经验,今后医生除要凭借这些经验 外,还要根据检查病人所获得的数据,和全 世界处理这一疾病的种种实验和临床研究的 数据相比照,从而做到把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用于患者,以期取得最佳疗效。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主张在当前的肿瘤防治研 究中应抓紧抓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原因。运 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扶正培本祛邪,从 综合治疗的整体性、自主性、全程性、时效 性来看,确实能有效地恢复和增强病人的自 我康复能力,巩固和扩大肿瘤的治疗效果, 使机体由被动抗癌到主动抗癌,充分显示了 其治疗恶性肿瘤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如中科 院推出的灵芝系列产品)。
美罗华(MabThera, rituximab):针对B细胞CD20 抗原研制的高纯度单克隆抗体。美罗华进入人 体后,即和B细胞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导 致B细胞溶解,从而抑制B细胞增殖,诱导B细 胞凋亡。该药可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这是它的优势所在。当前无论是对惰性还是进 展期淋巴瘤,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患者,与 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其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化 疗,其有效率可达90 %。目前该药已在我国上 市,成为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典范。
②内科治疗也要强调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 ③不断深化对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乃至肿瘤根
治概念的认识; ④加强对投放抗肿瘤药物的剂量强度、剂量密
度、给药途径和方法、以及间隔合理用药等的 临床观察和研究;
⑤注重给药个体化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⑥探讨克服耐药,以及利用细胞凋亡与分化诱 导作用以提高抗肿瘤的疗效;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影响疗效的内在因素— —肿瘤细胞免疫和抑癌基因等的认识也越 来越深入,辅助治疗(如造血因子的输注以 及化疗所致严重呕吐的解决)等各方面取得 的成功,使肿瘤的内科治疗更为合理。进
入新世纪以来,根据肿瘤的基因、受体和
激酶而发展起来的靶向治疗,使肿瘤的治
疗效果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而且更具个体
2、个体化治疗:近年来,肿瘤生物治疗随着分 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以及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 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人类对癌症的 研究,已跨入分子领域,目前已有很多新技术、 新方法可以检测癌细胞中的基因改变,这些检测 方法既灵活又特异,在早期诊断、预测转移复发、 提高疗效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肿瘤的治疗 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临床治疗手段与药 物研制越来越趋向针对性很强的个体化,例如以 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靶向治 疗即为其中之一。
至于肿瘤内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归根到底就是 一句话:想方设法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回顾近 半个世纪肿瘤治疗的历史可以清楚看出,最初 被治愈的肿瘤是那些相对来说比较局限、分化 较好、较少转移的皮肤癌、子宫颈癌和早期乳 腺癌。有播散甚至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在当时 都被认为比较难治,而多处转移则意味着不治。 对于一些恶性度高、未分化或低分化的肿瘤, 如骨肉瘤、绒毛膜上皮癌、小细胞肺癌的治愈 主要应归功于手术和放射治疗。
中医认为正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中医更重视整体、重视病 理生理的调整,重视个体化治疗,做到有其 证,用其方;有其方,用其药。灵芝制剂的 研发并应用于临床多年,作用神奇,备受关 注和好评。它继承祖国医学之精华,创新中 药之妙用,是传统医学现代化与现代医学的 汇通。将其应用于肿瘤的防治,促进了肿瘤 综合治疗的发展和创新,起到生物免疫调节 的作用。
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那就是采用中西医结合 治疗肿瘤,这是我国肿瘤防治战线上的一大特 色!中医的“证”多数是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 和疾病发展导致的病理生理异常。
例如气虚、阴虚的人容易发生肿瘤,同时肿 瘤到了一定时期也会导致气虚和阴虚。而阴 虚比阳虚、气虚更为难治。西医治疗如放疗、 化疗又均可导致或加重阴虚。我们从内分泌、 免疫学、细胞因子和抑癌基因入手,对中医 “证”的认识就可能进一步深入,而通过对 气虚、阴虚和气阴两虚的中药治疗,可以观 察到这些中药对内分泌、细胞免疫功能、细 胞因子和基因具有调控作用。
对于一些在明确诊断时就属于全身性的肿瘤, 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白血病等,近年来 有很多病例己获治愈,这是由于对肿瘤生物学 特别是播散规律和微小转移认识的提高,以及 内科治疗的不断发展而实现的。这些积累起来 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必然会向目前尚未涉 及的肿瘤扩展,并最终使大多数的肿瘤患者获 得治愈。总之,将内科治疗作为肿瘤的根治手 段之一,这是近年来的一项重要进展。
二、内科治疗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鉴于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以 及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局限 性,内科治疗逐渐在临床上受到重视。可以说, 肿瘤的内科治疗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学科, 因此,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合理用药,以及处理 好在整个综合治疗中的地位。
内科治疗的基本策略包括:
①在肿瘤整体综合治疗中内科治疗扮演一定的 角色;
这些研究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 (EGFR)阻断剂;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 克隆抗体;针对某些癌基因和癌的细胞遗传学标 志的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以及抗肿瘤 疫苗和基因治疗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具 有非细胞毒性和靶向性;具有调节作用和细胞稳 定性作用;毒性的作用谱和临床表现与现在常用 的细胞毒类药物有很大区别;而与常规治疗(化 疗、放疗)合用有更好的效果。下面,仅举目前 相当看好的几种以资说明。
大量临床资料证实,赫赛汀单用于乳腺癌的有 效率为21 %~25 %,联合化疗可进一步提高疗 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用赫赛汀治疗 30例HER-2高表达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疗效满 意。同样,本药可以提高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
使部分原来应用化疗无效的患者再次获得缓解。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赫赛汀治疗HER-2强阳 性的乳腺癌,有效率可达80 %。赫赛汀目前已 在我国上市。
⑦关爱病人,邦助他们解决沉重的思想负担和 心理死结。
对肿瘤患者来说,肿瘤本身所造成危害当 然是重要的,但不良心态同样可以成为引 发肿瘤的始动因素。要消除这些不利条件, 需要医生和病人共同努力。
据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格里尔医生对一些
癌症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调查后发现:凡 充满了对癌症斗争决心的,有75 % 的病人 可存活5年以上;而那些认为没有希望了、 失去信心的患者,则仅有35 % 存活5年以 上。这进一步说明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 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换的重要性。
标准化则是本节要涉及的另一课题。学术 界最大的共识是通过规范性综合治疗可以提 高很多常见肿瘤的治愈率。外科手术、放射 治疗、内科治疗的临床应用的指征和目的不 同,只有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提高治愈率和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这就需要强调诊 断治疗的高度规范,符合公认的应有的标准。
病人应客观地如实地告知自已的病情, 医生则要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 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合理、 有计划地选择和安排现有的治疗手段。 采长补短,疗效互补,达到最好临床治 疗效果。
表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单克隆抗体
种类 药名
特征
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