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游的爱国诗
体现陆游爱国情怀的诗

体现陆游爱国情怀的诗
陆游是宋朝时期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许多诗歌都体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爱国情怀。
以下是一些体现陆游爱国情怀的诗篇:
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萧萧凉叶变,杳杳夜天开。
抱月吟行役,忧云如可排。
为荣平可以退,更莫选人才。
贤路信有望,今日慙身在。
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坟前云树长如剑,关上星河满眼中。
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刁斗千里思乡泪,江湖一旦失身名。
莫嗟夫!须尽俦兮,一生奔波作磐石。
5.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千载谁堪伯仲间,百年徽状笑何言。
这些诗歌表达了陆游对国家境况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世局的忧虑和对祖国的深切热爱。
这些诗篇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成为了爱国情怀的典范。
爱国的古诗陆游

爱国的古诗陆游陆游,是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一生中的坎坷留使陆游下了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下面是关于爱国的古诗陆游的内容,欢迎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年代:宋作者: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
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书愤》年代:宋作者: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赏析该诗是陆游1186年春居山阴时所作。
诗中追述壮年心情,自伤迟暮,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不可复得。
结尾提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中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语),正道出了陆游生平的心事,故引以言志。
——引自"语文大观园”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关于陆游的爱国诗句

关于陆游的爱国诗句自许封候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陆游的爱国诗句,欢迎阅读。
关于陆游的爱国诗句1、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夜泊水村》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3、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4、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书愤五首·其三》5、愿公思此宽羁旅,静胜炎曦岂易侵。
——《寄陈鲁山·其二》6、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金错刀行》7、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夜读兵书》8、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
——《晓叹》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10、归计未成留亦好,愁肠不用遶吴门。
——《出县》11、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12、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夜泊水村》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14、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
——《汉宫春》15、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
——《谢池春》16、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书愤五首·其二》17、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8、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19、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20、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老马行》2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22、忽记横戈盘马处。
散关清渭应如故。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2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24、自许封候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25、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长歌行》26、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27、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人陆游的爱国诗有哪些

诗人陆游的爱国诗有哪些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那么你想知道有关这位爱国诗人有哪些表带爱国心情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南宋陆游的爱国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陆游的爱国诗1、《示儿》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诗人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 少年时代 爱国诗

陆游少年时代写过一些爱国诗,比如《书愤五首·其一》和《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在《书愤五首·其一》中,他写道:“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描述了他年轻时对世界的看法和壮志,以及他对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
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中,他写道:“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未实现理想的悲伤,以及对国土沦丧的痛心。
这些诗歌都反映了陆游早年的爱国激情和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
陆游的爱国诗十首

陆游的爱国诗十首陆游是北宋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爱国诗人之一。
以下是陆游的十首爱国诗的相关参考内容(不包括链接)。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是陆游在北宋亡国前夕写的,表达了对亡国的悲愤与对民众的关怀。
他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同时呼吁民众不畏艰难,坚守爱国信念。
2.《秋夕》这首诗是陆游在秋天的节日里写的,他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的思念和对民众困苦的关注。
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牧童返乡等情景,表达了对平安富足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3.《陋室铭》这首诗是陆游写给自己的房子的,他将自己的贫困生活与国家的衰落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危机的深切关注,并用自己的生活态度鼓舞了自己和其他有志之士。
4.《秋思》这首诗是陆游在秋天的季节写的,他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国家亡国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愤怒。
他用自然景色来形容哀愁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鼓励自己和其他爱国志士要奋发图强,守望国家的未来。
5.《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给自己的孩子写的,他以自己的家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的疾苦和对子女的期望。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兴亡和子女成长之间的关联,呼吁子女们要有爱国之心,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
6.《登忧园寄怀》这首诗是陆游在思乡之情中写的,他通过回忆故乡的美景,表达了对国家的思念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他用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悲伤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7.《书愤见过》这首诗是陆游在面对朝廷的贪污腐败和民众的苦难时写的,他表达了对国家的怨愤和对民众的关切。
他批判了朝廷贪官污吏的行为,并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期许。
8.《五雅爱》这是陆游在《五雅》中的一首诗,他通过描绘鸟儿儿歌和竹林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向往。
他用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对国家的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期望。
9.《书河东狱中雪后壁》这首诗是陆游在河东狱中写的,他通过描述狱中的严寒和生活的窘迫,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担忧。
陆游表示爱国的诗词三首

【导语】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任,把消灭⼊侵的敌⼈、收复沦陷的国⼟当作⼈⽣第⼀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
于是,他的⼤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
下⾯就和⽆忧考⼀起来欣赏下陆游表⽰爱国的诗词,欢迎阅读! 1、《⽰⼉》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鉴赏 这⾸诗应该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真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和⼈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因此他特地写这⾸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的⼉⼦。
从这⾥我们可以领会到诗⼈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怪乎⾃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诗的⼈⽆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数⼈的共鸣。
⾸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死后万事万物都可⽆牵⽆挂了。
但接着第⼆句意思⼀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表明诗⼈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天宋朝的军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忘告乃翁”,情绪⼜⼀转,⽆奈⾃⼰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的那⼀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诗⽤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业未就的⽆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然流露,但⽐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河东⼊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 南望王师⼜⼀年。
鉴赏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活,使他的诗歌境界⼤为开阔。
陆游笔下的爱国诗句

陆游笔下的爱国诗句陆游是我国明代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被誉为“诗骨惊天下”。
他所创作的爱国诗篇,以振奋人心、激扬爱国精神为主题,既表现了中国人民深挚的爱国情怀,也展现出他高度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华。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陆游笔下的爱国诗句吧。
一、《秋夜将晓汉宫风》“满庭芳歇烛如霜,声断衡阳秋色凉。
萧散满城风雨声,残灯孤枕泪痕红。
”这是陆游创作的一首豪放高远的“边塞诗”,在描写晚秋凉意袭人的同时,更表达了楚人深情厚谊,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貌似歌入诗,又诗中含歌。
其华美的辞藻,抒发出作对晚秋、深情挂念祖国的豪迈之气。
二、《游山西村》“人言富贵俱自来,我自消瘦只如蓬。
身上无寸肤,五十始得人心。
”这首诗是陆游在游览山西晋祠时所作,旨在表达他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诗中反映了他反对奢华、主张节俭,体现了他关注社会问题,善于揭示万象中本质问题的思维方式。
通过自我反省,告诫后代要“反璞归真,随缘随分”,激励人们学习先哲,争做真正的百姓。
三、《龙山寺》,其三“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
朝闻道,夜死不悔。
”这首诗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高昂壮烈,表现了奋斗、不屈的精神。
诗中突出表现了楚人的戮力和视死如归的豪气,在振奋士气、凝聚力量的同时,也表现了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四、《钱塘湖春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艳露凝香。
容易把人推托处,难将自己劝住。
”这首诗被誉为“江南才子诗篇之最”,描绘了西湖春景的风光和自然之美,同时也暗喻了国家现状,表达了楚人对祖国改革进步的渴望。
诗句简短而含蕴丰富,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乱世浮沉的感慨和对祖国未来的期待。
五、《游十二湖》,其八“万顷波涛千舸散,九秋落日五湖寒。
沈李俱下扁舟客,年年赏画鸳鹭滩。
”此诗本为陆游游湖行赋,其中抒发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亲切感情,以及对天下英才的关注和鼓舞,都充满着豪放洒脱的气息。
其以浑厚的诗情、独特的诗风和深邃的哲学意蕴,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宝贵遗产。
陆游的爱国诗篇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思考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陆游的爱国诗级别 2010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函授站点离石班级姓名张兆珍指导教师刘玲玲2012 年 6 月15日目录摘要、关键词 (1)序言 (2)一、情系国家统一,至死不渝 (2)二、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 (3)三、壮志难酬的悲愤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5)四、感同身受,深切同情沦陷区人民的疾苦 (7)五、高洁正直的品格,忠贞爱国的志士 (8)参考文献 (9)论陆游的爱国诗作者张兆珍指导教师刘玲玲摘要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有高洁正直的品格,他是忠贞爱国的志士。
他渴望能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毕生为之奋斗;他用自己的诗词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投降卖国的和戎政策,表达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呐喊,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他的爱国情怀执着坚贞,至死不渝。
关键词陆游;爱国诗;爱国情怀序言陆游(1125~1210), 南宋爱国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
这时期,战争不断,江山支离破碎,百姓苦难深重。
陆游的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为了国家统一而呐喊、抗战的一生。
年轻时,因触犯奸相秦桧被罢黜之后,仍保持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情,并一如既往;壮年之后坐卧所思仍是抗战立功、洗雪国耻;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诗人的爱国热情依然没有一丝衰竭,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统一。
陆游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
他的大量诗篇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的爱国诗词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一、情系国家统一,至死不渝陆游童年时期便经历了由于金兵入侵所导致的逃难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铭刻了对敌人的仇恨。
青年时期,他受到有名的爱国者、大诗人曾几的影响,以诗歌为武器参加了爱国抗金的社会斗争和民族斗争。
自此,无论陆游身处南郑前线、成都幕府,还是临安朝廷、山阴家乡,甚至是梦寐之中、临终之时,都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完成国家统一的大业。
了解、研究陆游的人都知道他的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一生的最后一首诗,相当于是他的遗言。
那么,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呢?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还有什么要向儿孙交代的呢?他要“示”(告知)“儿”(儿子)什么呢?读着他一生最后的这首诗,我们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诗人“元(本来)知”人死了就“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
虽然是即将“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却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勿)忘”,正见自己的念念不忘!原来,他念念不忘是被金兵统治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盼望的是祖国的重新统一!诗人的爱国热情这样地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不由得让我们落泪!不由得让我们由衷地敬佩!陆游情系国家统一,至死不渝;即便是在梦中,萦绕着的依然是爱国的情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此诗时诗人已经六十八岁,尽管年老体衰,闲居山阴老家,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爱国情思。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并“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声雨声思绪万千,难以入睡。
渐渐地,诗人睡着了,进入了梦中。
诗人梦到了什么?是“铁马冰河”,是身着戎装、金戈铁马的战斗场面!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也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
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二、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在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中还表现了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
由于陆游对祖国有强烈的爱,所以对那些腐败无能、妥协投降的统治者自然表现出无比的憎恶。
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愤怒地谴责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罪行,以及宋金和议后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我们来赏析他的《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这一年陆游5 3岁。
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
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慨。
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
《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
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战备废弛。
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
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
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
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
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
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
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
“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愤的心情,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
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逐敌人统一祖国,可这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他们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光白白地流逝,于是,每当明月之夜,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怀念故乡的亲人。
战士们用悲凉的笛声来传达自己不能以身报国的苦闷和悲愤。
然而朱门之中的统治者们,还在灯红酒绿中载歌载舞,哪里会听到并理解笛声中的含义呢?于是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鲜血。
夜空中传来凄凉的笛声,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场的尸骨。
所以诗人说:“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这是描写空怀壮志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贻误了战机,使他们进不能杀敌尽力,退不能还乡团聚,而只能遥望天边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尸骨,听着哀怨的笛声,内心是何等的凄凉。
诗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难忍,情绪激烈的。
“空照”、“谁知”等词语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
诗人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北方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侵略,但是统治者从来不可能在这里长久地占下去,诗人坚信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走。
这是一层意思;这两句同时可以理解成是对统治者的谴责。
中原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武装侵略,但都没能够让他们站住脚,如今在南宋统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占中国,侵占中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沦陷区的人民给忘了。
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
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
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
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投降卖国的“和戎”国策。
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的憾恨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陆游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
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所独具的个性特色。
陆游的七律诗《书愤》直接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所作。
作此诗时,陆游居家乡山阴,已经六十二岁,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
然而诗人被罢官,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必能征战沙场,统一河山,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的是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之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诗人饱含激情概括了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