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道教在我国的发展融合及其碰撞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教的融合与互动不仅在于宗教信仰上的交叉,更是在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守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人的品性和培养社会道德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和道教也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儒释道三教开始相互融合。
佛教以它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修行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佛教教义中的“三毒”即贪、瞋、痴与儒教的“三纲五常”有相似之处,都是教导人们远离贪欲、厌恶和愚昧的。
佛教倡导的慈悲和无私的精神,也与儒家的仁德之道相契合。
因此,儒教徒在崇尚仁爱之余,也开始接受佛教的一些教义,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儒家思想与佛教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国社会在道德层面的进步。
道教注重个体修炼和达到真我境界,其强调的“无为而治”和“自然不执”,与儒家的为政和守礼的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在实践中,儒释道三教也有相互交流的机会。
道教与儒教的关系可追溯到古代的“儒风道化”现象。
在孔子弟子颜回的《问道》对话中,孟子说:“予未见好德,望道而行者也。
”这种儒道交流的思想,使得儒释道三教可以并存,互相补充和影响。
儒释道三教的互动不仅在于理论上的相互交流,也在于实践层面的合作。
文化领域中,三教间相互渗透的痕迹无处不在。
在《红楼梦》中,可见佛教对人物形象的引导和道教对爱情的修行。
在绘画、音乐和诗歌等艺术形式中,儒释道三教的元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教倡导的仁爱、慈悲和自然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唐朝的宗教信仰道教与佛教的并存与冲突

唐朝的宗教信仰道教与佛教的并存与冲突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辉煌的一个时代,宗教信仰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传播。
特别是道教与佛教的并存与冲突,是唐朝宗教信仰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一、宗教的兴起与传播唐朝初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人们在面对混乱世局和生死存亡的考验中,对超越世俗的宗教信仰有了更加强烈的需求。
因此,佛教与道教作为两大主要宗教流派迅速在唐朝兴起并传播开来。
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但是,在五代十国和唐朝时期,佛教才逐渐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唐朝的皇帝以及士人、文人等社会精英都对佛教抱有一定的崇拜和信仰,这为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也使得其更好地适应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需求,进而得到更广泛的接受。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在唐朝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长生不老等理念,深受士人和庶民的喜爱。
而唐朝的政治体制也多次接纳道教运动,并将其与王权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道教的发展与传播。
二、佛教与道教的共存与融合佛教与道教在唐朝时期并存于中国社会,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
唐代的一些佛寺和道观往往建在相近的地方,不仅共享佛教与道教的教职人员,还吸引了众多的信徒。
佛教与道教在某些方面也有着相似的教义和追求,例如追求心灵的平静、追求超脱尘世等。
这些相似之处也为佛教与道教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一些双修佛道的思想也开始出现,认为佛教与道教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由于佛教与道教在相似之处较多,两者之间还存在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
佛教的禅宗,在吸收道家思想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道教的一些神仙信仰和炼丹术等,则与佛教的菩萨信仰和修行方法相互融合。
三、佛教与道教的冲突与竞争虽然佛教与道教存在着一定的共存和融合,但也不可忽视其之间的冲突和竞争。
在唐朝时期,佛教与道教之间由于信徒、资源和地盘等方面的竞争,导致了一些冲突的发生。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是中国两大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与道教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为中国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 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是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的,最早为汉朝时期。
据传说,汉明帝在一次梦中得到佛经,于是派使者前往印度请来了佛经和佛像。
自此,佛教在中国开始迅速传播。
2. 佛教的影响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信仰给中国人带来了内心的宁静与安慰,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佛教的僧侣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观提供了重要启示。
再者,佛教的理念与价值观强调慈悲、舍己为人、修身养性,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1.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著有《道德经》一书,被视为道教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并在中国传播开来。
2. 道教的影响道教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道教提倡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对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道教强调修身养性、养生保健,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道教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主,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独特性,这对中国社会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三、佛教与道教的相互融合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是并行发展,还表现出相互融合的现象。
例如,在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出现了一种融合的形式,被称为“化教”。
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和道教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既各自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形成了新的信仰和实践方式。
融合后的佛教与道教在中国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与道教的艺术瑰宝——佛塔和道观,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道教与佛教的思想与文化交融

古代道教与佛教的思想与文化交融在古代中国,道教和佛教作为两大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道教和佛教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两大思想体系逐渐交融,相互影响与借鉴,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古代道教与佛教的思想与文化交融。
1. 背景介绍道教和佛教作为两大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体系,都起源于古代中国。
道教主张追求自然、融入宇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身心的和谐与自然的力量;佛教则强调苦难和解脱,主张通过修行消除众生的痛苦,追求解脱和智慧。
由于两教在信仰体系和修行方式上的差异,始终维持着独立而完整的存在。
2. 交流与碰撞尽管道教和佛教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两教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交流既表现在思想理论的互相吸收、借鉴,也表现在信仰习俗的融合和交流。
例如,佛教强调生死轮回,而道教则注重长生不老,这种思想上的差异为两教的交融创造了条件。
在信仰上,很多中国人同时崇拜道教和佛教的神明,道观和寺庙也常常共存于一个地方。
3. 文化交融道教与佛教的文化交融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与佛教的艺术、文学以及建筑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佛教艺术中常常可以看到道教的元素,如道教中的神仙形象和佛教中的菩萨形象在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有着交融与融合。
在文学方面,很多道教和佛教的经典和故事都被创作成戏剧、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遗产。
4. 理论交流道教和佛教在思想理论上也有一定的交流与借鉴。
道家的无为而治与佛教的空性观念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皆强调达到无我境界的境界。
佛教的慈悲观念也影响了道教,尤其是后来的“七真人”中的部分教派也出现了慈悲为怀的思想。
这些交流与借鉴为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结:古代道教与佛教的思想与文化交融,不仅仅是两教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更表现为相互借鉴与渗透、相得益彰的关系。
唐初佛道儒三教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和融合.

理40版葬送。
三、佛教与儒教冲突儒教是中国的国粹,三纲五常是佛教的精髓,它强调“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主张仁政和法治。
而佛教的教义以五戒为支柱,认为人生就是为了受罪。
唐初儒教处于守势,但其法治和君臣之礼的思想在统治阶级中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孔子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大力推崇法治和德治的治国之道,广开言路,纳谏赏谏;另一方面却干出儒家教义所不容的事来:玄武门之变,他杀兄建成戮弟元吉,逼父李渊提前让出皇位,抢占兄嫂玳姬,皆冒儒教学说之大不韪,可谓是干尽儒家所难以启齿的坏事;这方面武则天过犹恐不及,她甚至为了实现登基的目标,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
这也许是儒家思想在唐初不为统治阶级所重视的原因吧!更何况李世民是明知故犯,如玄武门之变的前夕,在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劝说下,他一直把“骨肉相残,古今大恶”挂在嘴边。
玄武门之变后,他把自己喜爱的女人玳姬囚禁深宫,目的是让这些难以启齿的事不为世人知晓。
作为开造“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李世民见解高超,临机果断,不拘常规,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但在处理爱妾玳姬问题上却儿女情长,优柔寡断。
废太子承乾尚能当机立断;但在立杨妃为后、吴王恪为太子事件上的犹豫、妥协,无不反映出当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与道教相比,佛教在唐初的影响是有限的。
佛教宣扬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应该是为崇尚道教的李世民集团所不容。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人无数,同时荒淫无度,按此推理必为佛教所不容。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按理李唐王朝政权应该禁止佛教的传播,达到掩人耳目、愚弄百姓的目的。
个中原因:李氏集团灭隋建唐,曾得到过佛教弟子的帮助,历史上有少林十三僧救秦王的说法。
李氏集团最初主要接纳道家思想,而且大都信奉道教笃深,如李世民就常将“生死有命”挂在嘴边,本应该将佛教加以限制或是宣布为异端,但终究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
历史有传玄奘和尚私逃天竺取经,当时并非取得统治阶级的允可的说法,可见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并非是以李世民为首的上层阶级的初衷。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是佛教与道教的重要传承地之一。
佛教起源于印度,道教起源于中国,两者在中国的发展与传入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互动。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开始,探讨两者在中国的发展与融合,并对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随着中印贸易的兴起,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最早的佛教经典是以梵文写成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播佛教思想,中国的佛教徒们将之翻译成汉文,为后来的中国佛教体系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曾经亲自迎请印度高僧到中国弘扬佛法,使佛教在中国逐渐兴盛起来。
唐朝时期,佛教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的国教。
大量的佛教寺庙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艺术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诸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佛教艺术的瑰宝至今仍然闪烁着古老的光芒。
二、道教的发展与传入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起源于先秦时期。
其核心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追求长生不老,号称“道可道,非常道”。
然而,正式的道教教义与组织体系在东汉时期才开始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发展壮大。
尤其在东晋时期,凭借其简明扼要的基本教义和日益丰富的心性修炼方法,道教顺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接受。
北魏时期,道教成为了官方信仰之一,并受到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
道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三派八观的体系,即天师道、全真道和崇尚自然之观念的道家。
道教的经典有《道德经》和《抱朴子》等,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影响深远。
三、佛教与道教的发展与融合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在传入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现象。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关系。
两者的教义体系虽有差异,但在追求心灵解脱与人生意义方面却有相似之处。
因此,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不可避免。
融合最为突出的地方是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与艺术领域。
我国的道教与佛教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

中国的道教与佛教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其中两个主要宗教信仰是道教与佛教。
这两种信仰在中国的历史上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宗教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道教与佛教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现象。
1.历史渊源道教与佛教信仰皆源于古代印度。
道教起源于中国,重要的奠基人是老子,主张追求自然、尊重道德、修身养性。
佛教传入中国较晚,主张超越生死、解脱人间疾苦。
两种信仰在中国形成之初,曾经相互竞争,但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和平共存的阶段。
2.共同教义道教与佛教虽然起源不同,但这两种信仰都强调修行、追求心灵的解脱。
在实践层面上,它们都重视冥想与打坐,追求内在的平和与超越。
此外,它们也都鼓励人们顺应自然、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道教教义强调道与德,主张追求至高无上的道,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净化。
佛教教义则强调四谛、八正道,主张通过消除欲望与无明,达到心灵的解脱。
这两种理念在实践层面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3.文化融合道教与佛教的文化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广泛存在。
例如,在艺术创作方面,道教与佛教经常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方式相互融合,创造了独特的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还渗透到传统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
4.道教与佛教的并存尽管道教与佛教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并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冲突,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多元融合表明它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相反,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社会中长期以来都能够和其他信仰并存,并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与行为。
在中国的许多地区,道教庙宇与佛教寺院常常建在一起,成为宗教信仰的交汇点。
此外,许多中国人同时信奉道教与佛教,将两者的教义与修行方法结合在自己的宗教实践中。
5.当代影响在现代中国,道教与佛教仍然是重要的宗教信仰。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兼容并蓄地参与道教与佛教的宗教仪式、修行活动。
两者也在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发展。
此外,道教与佛教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与佛教的历史交流与互动

道教与佛教的历史交流与互动在中国,道教和佛教是两种广为流传的宗教。
虽然有一些不同点,但在历史上,这两种宗教之间有着长期的交流和互动,对彼此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道教和佛教的历史交流与互动。
一、道教和佛教的起源与基本特征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教,意为道德修养和自然之道。
与此相对的是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约在公元1世纪到2世纪之间开始传入中国。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强调人生苦难和涅槃救度。
二、道教和佛教的传入与交流道教和佛教的传入时间差不多,但佛教由于是从印度传入的,所以开始时并不被中国人民所接受。
直到东汉时期,汉武帝下令翻译《佛经》和《藏经》,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此时,道教和佛教之间开始有了一些交流。
佛教的一部分教义,如弥勒菩萨的概念,可能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信仰。
同时,佛教也影响了中国道教的发展,道教出现了很多由佛教影响而来的元素。
三、道教和佛教的相互影响道教和佛教的影响是相互的。
在中国,这两个宗教之间长期存在互动和交流。
佛教的入侵曾一度使道教受到打击,在唐朝时期,早期的道教学派大量衰落,改为世俗化土地神祇崇拜,而后又转变为更加灵巧的护法与神仙信仰,道教内化了佛教神佛的象征意义,得以在中国的宗教格局中生根发芽。
佛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道教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逐渐与道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
例如,汉传佛教中出现了一些借鉴道教的教义和仪式,如念佛与道家内观修炼的修行方法,以及佛教的化身与道教的神明等等。
四、道教和佛教的发展与协调在历史上,道教和佛教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在中国的宗教文化中,道教和佛教占据了重要地位,为宗教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道教和佛教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宗教之间也逐渐趋于协调。
如今,在中国,道教和佛教之间的交流仍然持续着。
总之,道教和佛教的历史交流和互动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道教在我国的发展融合及其碰撞
摘要:佛教是外来文化它的发展对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一定的冲击同时也促进道教的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形成对立统一的体系,共同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关键词:佛教、道教、发展、融合、冲击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上下五千年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中,由于各个时代的人们不同的追求而各种宗教也随之产生而得到发展。
其中对我国影响比较有大的有道教与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产生及其发展
佛教对中国来说是外来产物,它起源于印度是由释迦牟尼创立。
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它既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又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前,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
自汉武帝时代开辟对西域的交通以后,西域各国与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从而为印度佛教的传入准备了条件。
佛教传入内地的最初年代以很难确定了。
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一下面两种说法较为可信。
在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中,曾引用曹魏鱼豢所著《曹魏·西戎传》内容,其中有关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的记载。
大月氏在公元前130年左右移居大夏,其实大夏已有佛教流传,大约公元一世纪时,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成为中亚一大强国,同时也是这一地区的佛教中心。
所以,汉哀帝时大月氏王派人来汉地传授佛教,当然是可能的。
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流传更为广泛的是“白马驮经”的故事。
居多种典籍(如《二十四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绕而行。
第二天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
”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梦见的想必就是佛。
”于是汉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在大月氏抄经42章,用白马驮回来,收藏于皇室图书档案馆“兰台石室”中。
这一汉明帝感梦求法的记载也大体可信。
后人在上述的是实基础上进行加工润色,于是就出现了“白马驮经”的传说。
总之,大约早在两汉交替之际,即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就以开始通过西域地区,逐渐传入中国内地。
而在我国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诗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对当时京城佛教盛行状况的形象描述,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继东晋十六国长期分裂之后,南北朝的对峙状态有持续了160余年,这种局面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朝佛教是在帝王们的普遍提倡下兴盛起来的。
宋高祖刘裕篡位时,曾有人建僧徒之口以符瑞劝进,故刘宋一朝对佛教始终十分尊重。
在他们看来,佛教“近可以系心,退足以招劝”,既能够有效地收拢人心,宋文帝认为“若是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正因为有政府这样的支持才能使佛教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
道教的长生及其发展
与佛教相比道教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近两千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按其渊源来说,是来自古代的巫术和战国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
然后与老子道家思想相结合,逐渐成长为大教,它的前身是黄老道,即以黄帝、老子的名义而形成的宗教,早期的道教是民间宗教性质的五斗米和太平道,后来出现上层道教,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产生于东汉,道教最早的组织太平道和五斗道也都出现在东汉,所以,一般将这一时期看作是道教的初创时期,而道教的发展则得益于各朝代帝王们对长生不才老的追求。
比较有名的君王有秦始皇、顺治等。
在各家君王的利用与倍仰下道教也随之发展起来,佛教与道教的相互融合与碰撞。
佛教是一种成熟的世界宗教,有完整的教义、教规、以及教团组织。
这种宗教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神仙方士创立道教不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而且有相当的激发作用,从而成为道教产生的催化剂,而佛教与道教融合体现得最好的就算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著名小说《西游记》。
小说中主角孙悟空师从菩提老主(属于道教中传说中得道高人),而又与唐三藏(佛教高僧)一起取经,而小说中的玉皇大帝和如来佛主,更是分别代表着道家和佛家的最高统治者,小说以取经为线,途中又事事与道教的各个仙人丝丝相联,可谓将佛教与道教融合得十分到位。
但佛教与道教也会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冲撞。
但佛教是外来文化,它破斥我执与法执,与道教追求长生的宗旨相矛盾,所以佛教的独立发展又必然与道教发生磨擦。
佛教与道教在
中国的兴起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道教一方面大力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以充实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又加强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来同佛教抗衡。
佛教的传入打破了中国自古政教合一的文化传统,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因此,在道教的形成过程中,佛教的影响和刺激不容忽视。
但无论怎样说,佛教与道教都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同时也组成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道教概论》谢路军著
《弘道扬善》丁常云著
《中国的佛教》潘桂明著
《中国佛教史》邓子美著
课题:道教与佛教在我国的发展、融合及其碰撞专业:化学本科
学院及班级:化学与材料学院化本091班
姓名:赵茹行
学号:200906401156
指导教师:黄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