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 佛教 道教(课堂PPT)
合集下载
儒、法、道三家争鸣ppt

儒、法、道三家 争鸣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核心思想为“仁”。 •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 别为:《诗经》、《尚书》、 《礼记》、《乐》、《周易》、 《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 千,贤弟子七十二人。[3] 孔子 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 家经典《论语》。[
“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仁”是指个人的人格和人际 Nhomakorabea关系。他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 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孔 子说:“仁者爱人。”他要求 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父 子兄弟要孝悌,人与人要讲诚 信。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欲于人."它体现 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嘛? 为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 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 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 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 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 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 待人这一方面。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核心思想为“仁”。 •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 别为:《诗经》、《尚书》、 《礼记》、《乐》、《周易》、 《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 千,贤弟子七十二人。[3] 孔子 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 家经典《论语》。[
“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仁”是指个人的人格和人际 Nhomakorabea关系。他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 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孔 子说:“仁者爱人。”他要求 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父 子兄弟要孝悌,人与人要讲诚 信。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欲于人."它体现 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嘛? 为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 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 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 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 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 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 待人这一方面。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优质课件

“道”是追求涅槃的途径和方法。佛教主要讲八正道: 正见,即快要有正确的佛教见解;正思,即摆脱俗念,只 做佛教思索;正语,即使语言合乎佛法,不妄语、不恶语、 不暴语;正业,即使行为合乎佛法,不杀生、不偷盗、不 邪淫;正命,即依据佛法规定谋求衣食所需;正精进,即 要求信徒努力止恶扬善,不懈怠;正念,即铭记佛法;正 定,即要心往一境,杂念不起,正身端坐,身心俱静。
古印度佛教有许多派别。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 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 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而后佛 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 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 认为以往佛教只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 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1 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又分裂出空、有二宗。
三论宗 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 叫“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 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 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 观。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 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 继承者。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 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 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 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 -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 得长足发展。第Biblioteka 讲 中国佛教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 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 中国文化”。
古印度佛教有许多派别。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 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 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而后佛 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 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 认为以往佛教只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 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1 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又分裂出空、有二宗。
三论宗 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 叫“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 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 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 观。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 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 继承者。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 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 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 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 -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 得长足发展。第Biblioteka 讲 中国佛教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 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 中国文化”。
儒家文化概述PPT(共 37张)

“ • 将爱的伦理要求博施于众:“志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 长》)” 子为政。焉用杀”“恭归则不侮,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 谈治国:“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之。”(《季氏伐颛叟》)“无闻有国
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和无寡,安无倾。”
义-孔子的价值标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 《论
语·述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罕言利,只问合义不合义。” 朱熹:“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 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 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 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 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 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 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目录:
儒家创始人 儒家经典 代表人物 发展过程 《论语》的思想 文化特征 各家评儒 文化地位 对待儒家的态度 文化影响
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二,春秋后 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 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 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 阜城北泗水之上, 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对应,而又六受,和合积聚,故名 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也,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 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角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阿
修
天
罗
人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阿
修
天
罗
人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第九讲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儒教、佛教与道教 PPT课件

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儒道佛互补
• 孔子的教育关注人的道德本性的培养。他 不把神和哲学神秘化,他谈论平白的日常 感受,这不可能将它置于一个神的地位。 因而在中国人的信仰中,留下了一个巨大 的真空,佛教和道教深入其中,填补了大 众的想像和大众的信仰。在儒教、佛教和 道教中,儒教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模 式最为深远。
儒释道三教异同
•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 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 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 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 。道家的 核心是“命”。佛家讲的是“见性”。
• 孔子
• 老子
• 慧能
• 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 家穷 “天道”。 • 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 讲“治心”。
道教
•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哲 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包括大量 的警句,尽管只有五千字。水是道家品格 的象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 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 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 林先生有一句名言:“若为女儿身,必做 木兰也”。
• 如果把《京华烟云》比作《红楼梦》,那 么姚木兰便可说是集林黛玉的才智、薛宝 钗的从容、史湘云的风姿于一身的人物。 大方、理性、宽容、大度、智慧,坚毅、 仁慈、琴棋书画无一不晓,集道家文化、儒 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女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平常心的莫须有先生
文学作品中的禅、道人物
道家女儿姚木兰
(林语堂《京华烟云》)
儒教--佛教-道教PPT课件

产生的原因和知道儒教影响了中国社会和 中国文化模式最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1/2/9
-
4
第二课时
儒教
佛教
道教
学习4-22段具体阐述儒教、佛教、 道教三者的特征。
2021/2/9
-
5
重点论述:为什么儒教对中国文化和中 国社会影响最大呢?
分组讨论,谈谈是什么原因?
2021/2/9
-
6
与佛教、道教不同,儒教避免了大众化的腐蚀 ,因为它是一种普通情感的宗教。它来源于我 们对内心完善的君子之道的追求。由此生发两 个内核:其一,教育与训练。从孩童时代开始 的原则、服从、爱和奉献的观念。其二,社会 秩序必须基于个体的培养。并引用《四书》来 证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根基在于 “修身”——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
17 儒教、佛教与道教
-
1
作者简介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人。 • 191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 • 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 •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 好谈文化,擅长给外国人谈中国文化。
-
2
•
第一课时
•1.学习1-3段,了解中国产生宗教的原因
-
3
小结:明白了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得以
2021/2/9
-
9
2021/2/9
-7Leabharlann 拓展延伸• 体会儒教、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的内涵以及在当 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2021/2/9
-
8
意义
• 当焦虑与浮躁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的自觉与 伦理的操守就显得重要而迫切,什么样的文化既能 捍卫、滋养我们的心灵,又能够融合、引导我们现 代社会的发展,儒家的道德关怀和价值信念,道家 的理想人格和超越精神,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 脱,会让我们常读常新,获得更开阔的人生境界。
2021/2/9
-
4
第二课时
儒教
佛教
道教
学习4-22段具体阐述儒教、佛教、 道教三者的特征。
2021/2/9
-
5
重点论述:为什么儒教对中国文化和中 国社会影响最大呢?
分组讨论,谈谈是什么原因?
2021/2/9
-
6
与佛教、道教不同,儒教避免了大众化的腐蚀 ,因为它是一种普通情感的宗教。它来源于我 们对内心完善的君子之道的追求。由此生发两 个内核:其一,教育与训练。从孩童时代开始 的原则、服从、爱和奉献的观念。其二,社会 秩序必须基于个体的培养。并引用《四书》来 证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根基在于 “修身”——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
17 儒教、佛教与道教
-
1
作者简介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人。 • 191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 • 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 •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 好谈文化,擅长给外国人谈中国文化。
-
2
•
第一课时
•1.学习1-3段,了解中国产生宗教的原因
-
3
小结:明白了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得以
2021/2/9
-
9
2021/2/9
-7Leabharlann 拓展延伸• 体会儒教、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的内涵以及在当 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2021/2/9
-
8
意义
• 当焦虑与浮躁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的自觉与 伦理的操守就显得重要而迫切,什么样的文化既能 捍卫、滋养我们的心灵,又能够融合、引导我们现 代社会的发展,儒家的道德关怀和价值信念,道家 的理想人格和超越精神,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 脱,会让我们常读常新,获得更开阔的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ppt

《黄帝内经》的〈灵枢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 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素问篇〉说: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意思是经络为人体中运行 血液、生气、营养等成分,沟通脏腑、器官的系统。如果 身体出现问题、疾病,就从治疗经络下手,中国的针灸、 药物治疗都由此对症下药,像针灸下针之处的穴道,就都 分布在经络线上。
在古代西方,也曾有过类似中国古代的这种认识,但在发展过 程中却逐渐异化。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自然科学便在广泛搜 集材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 较、归纳,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单个部分,把具体问 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研究。这种认 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发展, 人类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时,这种研究方式也具有孤立、片面、 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尽管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这种机械 论已渐为有机论所取代,但西方医学中机械的孤立的人体观和生命 观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3、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类与自然 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 限。人类,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 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 体的面貌。这种观念,不仅表现为总体上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阴阳 相应、四时同变、五行周流的统一感应关系,而且表现于人对具体 环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首先表现 在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用构成万物的“气”把生 命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在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的 同时,还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
如果不拘泥于西方的宗教概念,儒教肯定是一种宗教,只不过是一种与西方 宗教不同的独特的中国宗教。
在古代西方,也曾有过类似中国古代的这种认识,但在发展过 程中却逐渐异化。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自然科学便在广泛搜 集材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 较、归纳,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单个部分,把具体问 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研究。这种认 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发展, 人类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时,这种研究方式也具有孤立、片面、 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尽管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这种机械 论已渐为有机论所取代,但西方医学中机械的孤立的人体观和生命 观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3、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类与自然 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 限。人类,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 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 体的面貌。这种观念,不仅表现为总体上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阴阳 相应、四时同变、五行周流的统一感应关系,而且表现于人对具体 环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首先表现 在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用构成万物的“气”把生 命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在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的 同时,还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
如果不拘泥于西方的宗教概念,儒教肯定是一种宗教,只不过是一种与西方 宗教不同的独特的中国宗教。
儒教与道教.pptx

货币制度
在这里,我又要吐槽一下中国的货币 制度了,就两字儿——混乱
铜币作为主流货币,存量却经常不稳 定,因为不管是战争时的武器需要,或者 日常生活的工具制作,还是宗教仪式制像 的需求,都需要大量的铜资源
货币的滥发与存量的不稳定,使得物 价也跟随着波动,通货量的改变必然带来 膨胀或者紧缩
关键是你丫的量的不稳也算了, 每一个铜币或者其他钱币的成色 与质量居然都不一样,你又怎么 证明价值的定量呢
• 韦伯的早期著作通常与工业社会学有关,但他最 知名的贡献是他后来在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 上的研究
已完成的家庭作业
经济、制度与社会
《学术与政治》 《法律社会学 非正当性的支配》 《支配社会学》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
宗教与社会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国的宗教》 《古犹太教》 《印度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
姓名:马克斯·韦伯 性别:你猜 国籍:德国 年龄:人家好害羞的, 大概也就一百五十多吧
保质期:1864. 4. 21----1920. 6. 14 状态:已过期 成分:50%政治经济学家 &
50%社会学家 出产地:海德堡大学
• 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涂尔干被并 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相对与其他两人, 韦伯喜欢走反实证主义的路线,而他的著作开始 了反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界的革命。
别欺负老子不晓得技能是耗魔法值得,“英雄光环”不补 充魔法始终会用光,到时候就是被秒杀的局面了
行政与农业制度
简单说一说那个农业制度的特征吧 分散,氏族性的,庞大的税务与徭役
统治者会给予极大的优惠给农民,并且极 度压抑地主的买卖土地,目的就在于迫使更多 的农民能直接向国家提供税收与徭役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4
3
小结:明白了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得以 产生的原因和知道儒教影响了中国社会和 中国文化模式最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2
4
第二课时
儒教
佛教
道教
学习4-22段具体阐述儒教、佛教、 道教三者的特征。
2
5
重点论述:为什么儒教对中国文化和中 国社会影响最大呢?
分组讨论,谈谈是什么原因?
2
6
与佛教、道教不同,儒教避免了大众化的腐蚀 ,因为它是一种普通情感的宗教。它来源于我 们对内心完善的君子之道的追求。由此生发两 个内核:其一,教育与训练。从孩童时代开始 的原则、服从、爱和奉献的观念。其二,社会 秩序必须基于个体的培养。并引用《四书》来 证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根基在于 “修身”——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
2
7
拓展延伸
• 体会儒教、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的内涵以及在当 今时义
• 当焦虑与浮躁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的自觉与 伦理的操守就显得重要而迫切,什么样的文化既能 捍卫、滋养我们的心灵,又能够融合、引导我们现 代社会的发展,儒家的道德关怀和价值信念,道家 的理想人格和超越精神,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 脱,会让我们常读常新,获得更开阔的人生境界。
2
9
17 儒教、佛教与道教
2020/8/4
1
作者简介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人。 • 191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 • 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 •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 好谈文化,擅长给外国人谈中国文化。
2020/8/4
2
•
第一课时
•1.学习1-3段,了解中国产生宗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