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骨骼肌机能》PPT课件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

耐力素质训练
采用有氧耐力训练、无氧耐力 训练等方法。
灵敏素质训练
采用变向跑、折返跑、躲闪类 练习等方法。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运动训练计划
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运动训练计划, 明确训练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
实施运动训练计划
按照计划进行训练,注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 原则,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适应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ATP与能量代谢
ATP是生物体内的“能量 货币”,其水解时释放的 能量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能量代谢的调节
能量代谢受到神经、激素 和酶的调节,以维持生物 体内能量的动态平衡。
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与作用
磷酸原系统
短时间内提供大量能量, 如举重、投掷等爆发性运 动。
糖酵解系统
在无氧条件下提供能量, 如400米跑、100米游泳等。
根据项目特点不同,能量代谢方式也有所差异,但一般都需要良 好的无氧代谢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作为基础。
CHAPTER 0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心脏
01
泵血功能,维持血液循环。
血管
02
输送血液,分配营养物质和氧气。
血液
03
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急性影响
有氧氧化系统
长时间提供稳定的能量, 如长跑、自行车等耐力性 运动。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
速度性项目 力量性项目 耐力性项目 技巧性项目
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短时间内产生最大功率输出。
以糖酵解系统和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需要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
以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需要较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脂肪利用 能力。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期
兴奋性
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超常期
>正常
低常期
<正常
与AP对应关系 锋电位 负后电位前期 负后电位后期 正后电位
机制 钠通道失活 钠通道部分恢复 钠通道大部恢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反极化
去极化 Na+内流
复极化
后电位
K+外流
前部
后部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 流入N末梢内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 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激活的L型钙通道变构,激活JSR膜上 的RYR,使Ca2+进入肌浆
? K+
K+
K+
K+
K+
K+
K+ Na+
K+
K+
细胞外高钠 细胞内高钾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Na+ Na+ Na+ Na+K+
Na+
Na+ Na+ Na+
Na+ Na+

01骨骼肌与运动

01骨骼肌与运动

1、兴奋-收缩耦联:
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三联体兴奋引
起Ca2+释放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解除位阻效应,横桥 与肌动蛋白结合。
2、横桥运动 ——肌丝滑行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3、肌肉的神经调节发生改变,使肌肉发生痉挛而致疼。
二、防治
1、锻炼安排要合理。 2、局部热敷和涂擦药物。 3、牵伸肌肉、按摩、运动可减轻酸疼 4、做好锻炼时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5、适当服用维持肌肉结构的蛋白类营养补剂: 维生素E、C β-胡萝卜素、支链氨基酸、 谷氨酰胺、铜、锌、锰 等。
运动性肌肉痉挛
3、肌肉的舒张
肌膜电位复极化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肌浆[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原肌凝蛋白复盖 横桥结合位点
骨骼肌舒张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分析
一、肌肉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等动收缩
拉长收缩
(一)缩短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大于外加阻力时,其长度缩短的收缩。
(二)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1、结构
接头前膜
接头间隙 接头后膜
2、传递过程
1.运动神经未稍去极化,膜对Ca++的通透性增高
2.Ca++进入接头前膜内,引起前膜释放N递质
3.N递质与终板膜结合,产生肌膜终板电位,然后 肌膜(接头后膜)兴奋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源自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骨骼肌功能分析 ppt课件

骨骼肌功能分析 ppt课件

工作术语 杠杆原理 肌力分析
运动上肢的肌 运动下肢的肌 运动脊柱的肌
1、运动髋关节的肌
外展:臀中肌(红色)、阔筋膜张肌(蓝色)、 臀大肌附着于阔筋膜张的部分(黄色)、臀小肌 (橘黄)和梨状肌(绿色)和闭孔内肌(棕色)
2、骨骼肌功能的解剖学分析法
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 的关系:
矢状轴:肌拉力线 位于关节矢状轴外侧或 上方,则产生外展,若 肌拉力线位于关节矢状 轴内侧或下方,则产生 内收。
工作术语 杠杆原理 肌力分析
运动上肢的肌 运动下肢的肌 运动脊柱的肌
2、骨骼肌功能的解剖学分析法
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 的关系:
垂直轴:肌拉力线 位于垂直轴的前面,产 生旋内作用,如旋前圆 肌。若肌拉力线位于垂 直轴后面,产生旋外作 用。
工作术语 杠杆原理 肌力分析
运动上肢的肌
运动下肢的肌
dR
运动脊柱的肌
工作术语 杠杆原理 肌力分析
运动上肢的肌 运动下肢的肌 运动脊柱的肌
3、人体骨杠杆的分类
平衡杠杆: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之间的杠杆称平衡 杠杆。例如,头与寰椎的连结,支点在寰枕关节,阻 力点为头的重心点位于支点前面,力点在枕外隆凸斜 方肌上部的起点。斜方肌上部纤维的收缩力可以平衡 头的重力,使头处于平衡位。
2、骨骼肌功能的解剖学分析法
肌拉力线的确定: 从肌肉的动点中心到定点中心作一直
线,此线即表示该肌的拉力线。如果肌肉或 肌腱在某一骨突或滑车处突然转弯,则由肌 肉动点中心向转弯处中心作一直线,就表示 肌肉的拉力线。 如三角肌、腓骨长肌等。
工作术语 杠杆原理 肌力分析
运动上肢的肌 运动下肢的肌 运动脊柱的肌
工作术语
杠杆原理
肌力分析
R

运动生理学2

运动生理学2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 (1)一、肌原我纤维和肌小节 (1)二、肌管系统 (1)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一、静息电位 (1)二、动作电位 (1)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1)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1)五、肌电 (1)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1)一、肌丝滑行学说 (1)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1)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连 (1)第四节;骨骼肌特性 (1)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1)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兴奋条件 (2)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2)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2)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2)三、运动单位的动员 (2)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收缩能力 (2)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2)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2)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2)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2)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2)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2)一、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2)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2)三、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2)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 (2)第二章;血液 (2)第一节;概述 (3)一、血液的组成 (3)二、内环境 (3)三、血液的功能 (3)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3)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3)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3)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3)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3)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3)一、血红蛋白的功能 (3)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3)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一、血液凝固和纤溶 (3)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第三章;循环机能 (3)第一节;心脏的机能 (3)一、心脏的一般结构 (4)二、心脏的生理特性 (4)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4)四、心电图 (4)第二节;血管生理 (4)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4)二、血压 (4)三、动脉脉搏 (4)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血量 (4)五、微循环 (4)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一、神经调节 (4)二、体液调节 (4)三、局部血流调节 (4)第四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4)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4)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三、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意义 (5)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5)第四章;呼吸机能 (5)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 (5)一、肺通气的动力学 (5)二、肺通气技能 (5)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5)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 (5)一、气体交换 (5)二、气体运输 (5)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5)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 (5)二、呼吸运动的发射性调节 (5)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5)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5)一、运动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 (5)二、运动时肺换气机能的变化 (5)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6)四、运动时合理呼吸 (6)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6)第一节;物质代谢 (6)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6)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6)第二节;能量代谢 (6)一、基础代谢 (6)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6)第三节;体温 (6)一、正常人体温度 (6)二、体温调节 (6)第六章;肾脏机能 (6)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 (6)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6)二、肾脏的血液循环 (6)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 (7)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7)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7)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7)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7)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7)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7)一、尿量 (7)二、运动向蛋白尿 (7)三、运动性血尿 (7)第七章;内分泌机能 (7)第一节;内分泌概念 (7)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 (7)二、激素 (7)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7)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8)一、下丘脑与垂体 (8)二、甲状腺 (8)三、肾上腺 (8)四、胰岛 (8)五、甲状旁腺 (8)六、性腺 (8)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 (8)一、激素分泌的内反馈调控 (8)二、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 (8)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8)兴奋剂(参考内容) (8)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 (8)第一节;感觉器官 (8)二、视觉器官 (8)三、听觉与位觉 (8)四、本体感觉 (9)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9)一、神经系统概述 (9)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9)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 (9)四、脑的高级功能 (9)五、睡眠 (9)第九章;运动技能 (10)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 (10)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10)二、运动技能的分类 (10)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10)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过程及其发展 (10)一、泛化过程 (10)二、分化过程 (10)三、巩固过程 (10)四、动作自动化 (10)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 (10)一、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0)二、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10)三、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四、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作用 (10)五、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机能 (10)第一节;概述 (11)一、需氧量和摄氧量 (11)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11)氧债(参考内容) (11)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 (11)一、最大摄氧量 (11)二、乳酸阈 (11)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 (11)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11)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11)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第十一章;身体素质 (11)第一节;力量素质 (11)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1)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11)三、功能性肌肉肥大 (11)五、力量训练要素 (12)第二节;速度素质 (12)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2)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12)第三节;耐力素质 (12)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12)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12)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 (12)一、灵敏素质 (12)二、柔韧素质 (12)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 (12)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2)一、赛前状态 (12)二、准备活动 (12)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12)一、进入工作状态 (12)二、稳定工作状态 (13)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13)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13)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3)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 (13)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3)第四节;恢复过程 (13)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13)二、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 (13)三、促进恢复的措施 (13)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13)第一节;概述 (13)一、运动训练学的生理学本质 (13)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13)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13)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 (13)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3)二、生理学分析 (14)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4)第三节;恢复原则生理学分析 (14)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 (14)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4)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生理分析 (14)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 (14)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生理学分析 (14)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及应用 (14)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 (14)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14)一、高原应激 (14)二、高原服习 (14)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14)四、高原训练的要素 (15)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热应激与适应 (15)二、热病及其预防 (15)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冷应激与运动 (15)二、冷服习 (15)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15)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15)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 (15)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5)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5)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15)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15)二、遗传因素 (15)三、年龄和性别差异 (16)四、生物节律因素 (16)第三节;人体机能的评定方式 (16)一、横向比较 (16)二、纵向比较 (16)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技能水平比较 (16)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16)一、身体形态学指标 (16)二、生理学评定指标 (16)三、其他技能评定指标 (16)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 (16)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16)一、生理指标的检查 (16)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 (16)第十六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功 (16)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16)一、基本概念 (16)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班规律 (17)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7)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 (17)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17)一、骨骼 (17)二、关节 (17)三、肌肉 (17)四、血液循环 (17)五、呼吸系统 (17)六、神经系统 (17)七、内分泌系统 (17)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17)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17)二、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17)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 (17)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 (17)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 (17)二、生理特点 (18)三、运动能力特点 (18)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 (18)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 (18)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 (18)三、妊娠期运动能力 (18)第十八章;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 (18)第一节;概述 (18)一、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 (18)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 (18)三、衰老的机制 (18)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18)一、神经系统 (18)二、运动系统 (18)三、心血管系统 (18)四、呼吸系统 (18)五、血液系统 (18)六、免疫系统 (19)七、抗氧化系统 (19)八、体成分和体重 (19)九、血脂代谢 (19)第三节;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 (19)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 (19)二、循序渐进原则 (19)三、经常性原则 (19)四、个别对待原则 (19)五、自我监督原则 (19)第十九章;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 (19)第一节;概述 (19)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19)二、运动类型 (19)三、运动强度 (19)四、运动时间 (19)五、运动的时间带 (20)六、运动频度 (20)七、注意事项 (20)第三节;运动处方的制定 (20)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 (20)二、运动处方的制定 (20)第四节;运动处方的实施 (20)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 (20)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 (20)第五节;健身运动处方示例 (20)一、健身跑 (20)二、健身跑运动处方 (20)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 (20)第一节;概述 (20)一、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 (20)二、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 (20)三、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 (20)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 (21)一、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二、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三、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四、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21)一、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 (21)二、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 (21)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 (21)一、调整的方向和跨度 (21)二、调整方法 (21)三、标志节律 (21)四、时差调整 (21)第五节;激素变化节律与运动员选材 (21)一、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 (21)二、用激素调节选材的主要指标 (21)三、注意事项 (21)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22)第一节;概述 (22)一、基本概念 (22)二、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 (22)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 (22)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22)二、监测的基本内容 (22)三、监测的方法 (22)四、实时调控的方法 (22)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 (22)一、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2)二、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2)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 (22)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 (22)一、免疫的概念 (22)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23)三、免疫反应 (23)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 (23)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 (23)二、运动性免疫模式 (23)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 (23)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 (23)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 (23)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23)第一章第一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二、肌管系统三、肌丝的分子组成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二、动作电位三、动作电位的传导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五、肌电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一、肌丝滑行学说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连第四节;骨骼肌特性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兴奋条件第五节;骨骼肌收缩;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三、运动单位的动员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收缩能力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一、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三、利用肌电评价肌力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第二章;血液第一节;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二、内环境三、血液的功能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一、血红蛋白的功能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一、血液凝固和纤溶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第一节;心脏的机能一、心脏的一般结构二、心脏的生理特性三、心脏的泵血功能四、心电图第二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压三、动脉脉搏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血量五、微循环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局部血流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三、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意义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第四章;呼吸机能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一、肺通气的动力学二、肺通气技能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一、气体交换二、气体运输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二、呼吸运动的发射性调节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一、运动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二、运动时肺换气机能的变化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四、运动时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第一节;物质代谢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第二节;能量代谢一、基础代谢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第三节;体温一、正常人体温度二、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二、肾脏的血液循环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一、尿量二、运动性蛋白尿三、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第一节;内分泌概念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二、激素三、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一、下丘脑与垂体二、甲状腺三、肾上腺四、胰岛五、甲状旁腺六、性腺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一、激素分泌的内反馈调控二、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兴奋剂(参考内容)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第一节;感觉器官一、概述二、视觉器官三、听觉与位觉四、本体感觉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一、神经系统概述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四、脑的高级功能五、睡眠第九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二、运动技能的分类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过程及其发展一、泛化过程二、分化过程三、巩固过程四、动作自动化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一、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二、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三、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四、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作用五、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机能第一节;概述一、需氧量和摄氧量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氧债(参考内容)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二、乳酸阈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十一章;身体素质第一节;力量素质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三、功能性肌肉肥大四、力量训练原则五、力量训练要素第二节;速度素质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二、速度素质的训练第三节;耐力素质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一、灵敏素质二、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二、准备活动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二、稳定工作状态第三节;运动性疲劳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第四节;恢复过程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二、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三、促进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第一节;概述一、运动训练学的生理学本质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二、生理学分析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第三节;恢复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二、生理学分析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生理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二、生理学分析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二、生理学分析及应用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应激二、高原服习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四、高原训练的要素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一、热应激与适应二、热病及其预防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能力一、冷应激与运动二、冷服习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二、对水环境的适应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二、遗传因素三、年龄和性别差异四、生物节律因素第三节;人体机能的评定方式一、横向比较二、纵向比较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技能水平比较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一、身体形态学指标二、生理学评定指标三、其他技能评定指标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一、生理指标的检查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第十六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功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基本概念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班规律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骨骼二、关节三、肌肉四、血液循环五、呼吸系统六、神经系统七、内分泌系统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二、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二、生理特点三、运动能力特点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三、妊娠期运动能力第十八章;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第一节;概述一、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三、衰老的机制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一、神经系统二、运动系统三、心血管系统四、呼吸系统五、血液系统六、免疫系统七、抗氧化系统八、体成分和体重九、血脂代谢第三节;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二、循序渐进原则三、经常性原则四、个别对待原则五、自我监督原则第十九章;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一、运动目的二、运动类型三、运动强度四、运动时间五、运动的时间带六、运动频度七、注意事项第三节;运动处方的制定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二、运动处方的制定第四节;运动处方的实施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第五节;健身运动处方示例一、健身跑二、健身跑运动处方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第一节;概述一、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二、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三、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一、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二、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三、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四、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一、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二、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一、调整的方向和跨度二、调整方法三、标志节律四、时差调整第五节;激素变化节律与运动员选材一、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二、用激素调节选材的主要指标三、注意事项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二、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一、监测的基本原则二、监测的基本内容三、监测的方法四、实时调控的方法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一、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二、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一、免疫的概念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反应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二、运动性免疫模式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05-第五章骨骼肌运动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05-第五章骨骼肌运动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五章骨骼肌运动学习目标掌握:骨骼肌运动形式、骨骼肌运动的协同关系与骨骼肌运动的力学特征。

熟悉:骨骼肌类型及其代谢特性的关系、横桥理论与肌收缩的关系。

了解:影响骨骼肌运动能力的因素。

学习内容•第一节骨骼肌的结构与特性•一、骨骼肌的结构•二、骨骼肌纤维类型•三、骨骼肌的特性•第二节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一、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二、运动单位募集•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第三节骨骼肌运动形式•一、动力性运动•二、静力性运动•三、等速运动•四、肌运动的协同关系•第四节骨骼肌运动的力学特征•一、肌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二、肌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三、肌的做功•第五节影响骨骼肌运动能力的因素•一、自身形态结构•二、运动中枢功能状态•三、理化因素•四、运动形式人体骨骼肌约600多块,多数是呈对称分布的。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部分,收缩时牵引骨绕关节运动,完成各种体育和劳动动作或保持人体某种姿势。

骨骼肌的分类•(一)按外形分类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1.长肌多分布于四肢,收缩时能带动骨杠杆产生较大的运动幅度。

•2.短肌多分布于躯干深部的脊柱周围。

•3.扁肌(阔肌) 多分布于胸、腹腔壁和盆腔壁上。

能单独收缩或整体收缩,功能多样。

•4.轮匝肌多分布于裂孔周围,收缩时使裂孔缩小。

•(二)按肌纤维排列方向分类可分为梭形肌和羽状肌两类:•1.梭形肌肌纤维排列方向几乎与肌肉的纵轴平行。

有的梭形肌在起始处有若干个头,可分为二头肌、三头肌和四头肌。

此外,尚有二腹肌、多腹肌。

•2.羽状肌肌纤维排列在肌纵轴的两侧.并与肌肉纵轴成锐角分布,状似羽毛。

骨骼肌的辅助结构•(一) 筋膜• 1.浅筋膜位于皮肤深层(疏松结缔组织)•功能:保护其深部的肌肉、血管和神经不受伤害。

• 2.深筋膜(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面(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功能:•(1)对骨骼肌起固定、支持和保护调整作用•(2)还可在骨突之间增厚,形成假韧带或支持带;在体表局部增厚,形成胸腰筋膜和股阔筋膜,扩大了肌肉的附着面积,增大肌的收缩力量。

运动与骨骼肌机能PPT课件

运动与骨骼肌机能PPT课件
• 低强度运动时(散步),慢肌纤维首先被募集,肌肉收缩 力量较小;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加,部分快肌纤维(主 要是Ⅱ a )参与收缩以增加力量,当这些肌肉的能源物质 被大量消耗时, Ⅱ a 快肌纤维将大量参与收缩,当慢肌 纤维和Ⅱ a 快肌纤维都力竭时, Ⅱ b快肌纤维也将被动员 参与收缩
• 由此:在运动训练时,采用不同强度、不同持续时 间的练习,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肌纤维,肌纤维的 参与收缩的情况可以通过其糖原消耗而间接的反映 出来。为了增强快肌纤维的代谢能力,训练内容必 须由大强度的练习组成,如果要增强慢肌纤维的代 谢能力,训练必须由强度低、持续时间长的练习组 成,才能保证慢运动单位在训练中优先使用。
• 肌肉拉伤后应急处理的“RICE”原则 • 1、制动(REST) • 2、冷敷(ICE) • 3、加压(COMPRESSION) • 4、抬高(ELEVATION)
第三节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 一、骨骼肌纤维的类型 • 骨骼肌纤维分为:Ⅰ和Ⅱ两种 • Ⅰ型为慢缩红肌 • Ⅱ型为快缩肌( Ⅱ a、 Ⅱ b、 Ⅱ c)
• 此类收缩是人类静力性工作的基础,在人体 运动中起着支持、固定、维持某种身体姿势 的作用。如:站立、悬垂、支撑等
• 此类收缩在实现位移运动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 人体多种运动的实现大都是由以上三种收 缩形式共同参与来完成的。
•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 一)后负荷 • 肌肉收缩速度的快慢和后负荷大小有关。
•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 1.肌纤维百分比组成
• 1)肌纤维百分比没有性别或年龄差异
• 2)习惯于久坐的男性或女性慢肌纤维百分 比约占47~53%,
• 3)优秀力量性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高, 耐力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更高。

4骨骼肌与运动-运动学基础精品课件

4骨骼肌与运动-运动学基础精品课件


低 多 高 多
毛细血管数量
特 性 糖原贮量 糖酵解能力 有氧氧化能力
白肌Ⅱb型纤维FG 多 强 弱 大α运动神经元 快 大 弱
白肌Ⅱa型纤维FOG 多 强 强 大α运动神经元 快 大 弱
红肌I型纤维SO 少 弱 强 小α运动神经元 慢 小 强
神经支配 收缩速度
收缩力量 抗疲劳性
肌的特性
• 物理特性: 伸展性 弹性 粘滞性 • 生理特性:
骨骼肌与运动
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 运动障碍产生的原 因 • 康复治疗方法的理 论基础
骨骼肌 与运动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骨骼肌的力学变化
2
本单元内容
4.1骨骼肌结构与力学特性 4.2骨骼肌收缩机制 4.3骨骼肌与运动形式 4.4影响骨骼肌与运动因素 4.5骨骼肌与运动功能障碍
3
骨骼肌结构与力学特性
24
男性引体向上
女性仰卧起坐
25
26
肌张力
27
上节重点内容
• • • • • •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肌的结构及功能 肌纤维的类型 肌的功能 肌力及其影响因素 肌力、肌耐力、肌张力定义
28
辅助结构生物力学特征
29
前交叉韧带(90%胶原纤维)
黄韧带(60%-70%弹性纤维)
30
肌工作术语
起点、止点 定点、动点 近固定(近侧支撑)、远固定(远侧支撑) 上固定(上支撑)、下固定(下支撑) 无固定(无支撑) 肌收缩时,两端的附着点 都不固定,产生相向运动,称无固定。
46
Plyometric(伸展-收缩循环训练) • 肌肉在离心(拉长)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 向心(缩短)收缩. • 比较典型的是"跳深",即从高处跳下再向 上跳起的动作,此时的股四头肌、臀大肌、 小腿三头肌等在落地时做离心收缩,向上 跳起时做向心收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医学
31
•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 一)后负荷
• 肌肉收缩速度的快慢和后负荷大小有关。
• 收缩产生张力的大小与活化的横桥数目有关, 收缩速度则取决于横桥上能量释放的速率。
• 要获得较快的收缩速度,就必须减小负荷量; 要克服较大的负荷阻力,肌肉收缩的速度就必 须减慢。
• 小负荷训练可使肌肉收缩速度提高,大负荷训 练可使肌肉力量得到发展。
精品医学
15
精品医学
16
•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精品医学
17
• 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聚合成,头部有一膨 大部----横桥(1)能与细肌丝上结合点发生 可逆性结合;(2)具有ATP酶的作用
精品医学
1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骨骼肌的特性 物理特性:
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当肌肉温度 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 增加
3
• 人体运动的动力从何来? • 运动后为什么肌肉会发生酸痛? • 训练后肌肉不酸痛就是表示训练强
度不够,对吗?
• 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是浪费时间吗? • 肌肉完好而神经受损时为什么就不
能完成肌肉活动?
精品医学
4
• 人体的肌肉分为:心肌、平滑肌、骨骼肌 三类
• 骨骼肌占体重的40~50% • 人体大约有600块骨骼肌 • 躯体运动中,骨骼肌是动力。 • 骨骼肌的精确运动都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精品医学
5
精品医学
6
精品医学
7
第一节骨骼肌的兴奋和收缩
• 每块肌肉都由许多肌纤维、丰富的血管和 神经等构成,是一个独立的器官。
• 肌肉:90%是肌纤维(肌细胞)是收缩功 能

其他组织,是肌肉的弹性成分,调
节、支持和弹性作用。主要是结缔组织

精品医学
8
•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精品医学
9
肌纤维
精品医学
29
• (三)等长收缩
• 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虽 然积极收缩但其长度不变化的收缩形式。
• 此类收缩是人类静力性工作的基础,在人体 运动中起着支持、固定、维持某种身体姿势 的作用。如:站立、悬垂、支撑等
• 此类收缩在实现位移运动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精品医学
30
• 人体多种运动的实现大都是由以上三种收 缩形式共同参与来完成的。
精品医学
24
• 该学说认为:肌肉的收缩时肌纤维的缩短不是 肌丝本身结构和长度的缩短,而是细肌丝在粗 肌丝之间滑行的结果。
• (二)肌肉收缩的过程 • 1.兴奋-收缩耦联: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
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 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钙离子 为耦联因子。包括三步骤: • 1)兴奋通过横管传到肌细胞深处 •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 3)肌浆网对钙离子的再回收
精品医学
10
肌原纤维
精品医学
11
• 肌纤维包括:细胞膜(肌膜)、细胞核、 细胞质(肌浆),肌浆中含有丰富的线粒 体和糖原和脂滴,还有充满平行排列的肌 原纤维和肌管系统。
•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 1.肌原纤维: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条 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直径约1~2微米,纵 贯肌细胞全长。如前图
精品医学
32
• (二)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 逐渐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
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 • (三)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
响 • 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功能状态的改变,
定义为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 • 缺氧、酸中毒、肌肉中能源物质ATP缺乏、
蛋白质和横桥功能特性的改变,都能降低肌 肉收缩的效果;钙离子、咖啡因、肾上腺素 也可影响收缩机制而提高收缩效果。
精品医学
第一章 运动与骨骼肌机能
郭付清 2012-10-9
精品医学
1
• 班级:2012级太极中专班 • 人数:5~7人
精品医学
2
学习目标
• 1.掌握肌纤维的细微结构、肌肉收缩和 舒张的原理和过程
• 2.掌握肌纤维类型的分类,各类肌纤维 的形态、功能特征及运动能力的关系
• 3.明确肌纤维类型对训练的适应
精品医学
精品医学
21
• 运动单位分为:快运动单位和慢运动单位 • (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 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运动终板)
1)接头前膜
• 2)接头间隙 • 3)接头后膜(终板膜)
精品医学
22
• 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精品医学
23
• 三、肌肉的收缩过程 • (一)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学说
精品医学
25
兴奋-收缩耦联
精品医学
26
• 2.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的滑行 • 3.收缩肌肉的舒张
精品医学
27
第二节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和力学表现
• 一、骨骼肌收缩形式
• 根据肌肉收缩时长度和张力的变化,将肌肉收 缩形式分为三类: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 收缩
• (一)缩短收缩
•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 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精品医学
12
• 2.肌小节:相邻两条Z线间的结构
精品医学
13
肌小节
精品医学
14
• (二)肌管系统 • 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
囊状结构,由来源和功能不同的两组独立的管 道系统组成。 • 1.横管系统: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细胞 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 2.纵管系统:肌质网系统 • 3.终池(终末池):肌质网在接近横管处形成 特殊的膨大 • 4.三联管结构:每个横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 构成的复合体
精品医学
19
• 二、肌肉的神经支配
• 运动神经专门控制骨骼肌收缩活动。
• 正常机体内,肌肉的收缩都是由支配它 的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神经冲动并传递到
肌肉,引起兴奋,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 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灰质前 角,分为α运动N元 梭外肌

γ运动N元 梭内肌
精品医学
20
• (一)运动单位
• 一个α运动N元及其全部神经末梢支配的 所有肌纤维,从功能上看是一个肌肉活动 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 缩短运动的肌肉起止点靠近,又叫向心收缩。
• 是人实现各种运动的基础。如:屈肘、高抬腿、 挥臂和扣球
精品医学
28
• (二)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 肉虽然收缩但仍然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的起点逐渐远离,又称离 心收缩。
此类收缩在人体运动中起着制动、减速可 克服重力等作用,如蹲起运动、下坡跑、 下楼梯、从高处跳落等动作,相关肌群 收缩时避免运动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