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文言文复习集锦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一、解释各句加线的词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2.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3.渔人甚异之。

(非常)(以之为异)4.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6.便舍船,从口入。

(放下)7.初极狭,才通人。

(非常)(仅)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整齐的样子)(类)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全,都)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都)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竟然)(哪里)12.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全,详细)(邀请)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都)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更不用说)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详细地说出)(感叹惊讶)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请)1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说)(值得)(桃源之外)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已经)(沿着)(从前的、旧的)(做标志)2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到了)(到)2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立即)(派遣)(标志)(于是,就)22.闻之,欣然规往。

(高兴的样子。

)(计划。

)23.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实现)(不久)(渡口)2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只是)(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2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弄,这里指弹琴)2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使身体劳累)2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多)28.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大多)29.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清水)(美丽而不端庄)30.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更加)3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语气助词,啊)3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人教新课标版

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

嶂:像樊篱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幽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清荣峻茂素;白色。

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驰的马。

湍:急流的水。

4、区别: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献:极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5、通假字:阙;同“缺”,间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大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幽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浮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分写)9、运用:(1)2003 年 6 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放置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必背文言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必背文言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必背文言文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短文两篇一、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课件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 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 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 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 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 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 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 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 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 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 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 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 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 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 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 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 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 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 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 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 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 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 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令同学们头疼的文言文复习资料来了,只要认真复习好文言文,考试不再让你头疼,还在等什么,赶紧来看看。

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与朱元思书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1. 词类活用【湍】急流。

【奔】飞奔的马。

【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

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

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绝】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二、阅读探究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① 整体形象奇。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_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_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与朱元思书》信。

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解题:“与”:给予。

“书”:元思的一封信。

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 、解释重点字。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显现,显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下文就扣住第一自水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

四、填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写出斯“是陋陋室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惟是吾:德馨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5、文末可提以到调三素位琴古,人,起什么作阅用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与朱元思书
练习
1、填空题
《与朱元思书》选自《
是“
”。
》,作者
。本文是
文,多处使用了对偶句。结构是 艺文类聚
式,总写的一句
吴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骈体 总分
2、 解释文言词语:
从(
顺)、流随飘荡
天下独绝(
争高直指(
) 千转不穷(
百叫无绝( ) 负( )势竞(
疏条交映( 耸入
)上
横柯上蔽( )( 停止)
古义, 妻子:
今义,
指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毫无出路的境地。
古义, 无论:
今义,
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鲜美:
古义, 色彩鲜艳美丽;
今义,
味好,香浓
间隔:古义,断绝,隔离;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不足: 如此:
古义, 今义,
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按原文填空:
(1) ,天山共色。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3)游鱼细石,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下面是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一、古诗1.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 《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古文言文1. 《论语·卫灵公》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草衣;郑家亡其国封事,国将焉取予?”2.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则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天可汗之神也。

鱼肠乎?其背若山邑巨阜。

惜乎!使千载之后,有知者存焉。

尝有矜名学浅薄之徒者挟于阿房之下者数百人,其舍乎?山川之穷哉!譬上为宫观,下为市井。

譬前为德义士,后为不肖夫。

譬左为良友,右为剥钱之憎。

譬功名利禄乎?写赞盖世之功,表慷慨之心。

隐退乎?非人情豪杰之举,而胜世摈诸侯之所为者。

彼道也者,何道也?庖也。

庖也者,《周易》之道也。

百家之言备矣,吾尝试写之。

试见其如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文言文复习集锦(16)选贤与.能“与”通“举”,意义:选举、选拔。

(1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意义:老而无妻的人。

——《大道之行也》(八上)(18)荡胸生曾.云“曾”通“层”,意义:层叠。

——《杜甫诗三首》(八上)(19)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意义:鸟叫声,文中指蝉鸣。

(20)窥谷忘反.“反”通“返”,意义:返回。

——《与朱元思书》(八下)(2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意义:喂养。

(2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义:显露、表现。

(2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意义:才能、才干。

(2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意义:表疑问,相当于“吗”。

——《马说》(八下)(25)四支.僵硬不能动“支”通“肢”,意义:肢体。

(26)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意义:穿。

——《送东阳马生序》(八下)(2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意义:委托、嘱咐。

(28)百废具.兴“具”通“俱”,意义:全、皆。

——《岳阳楼记》(八下)(29)恶能无纪.“纪”通“记”,意义:记录。

——《满井游记》(八下)(30)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意义:美味的食物;“直”通“值”,意义:价值。

——李白《行路难(其一)》(八下)(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意义:出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4、词类活用(29)渔人甚异.之。

异:意动词,“以……为异”或“对……感到诧异”(29)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30)初极狭,才通.人通:使动词,“使……通过”。

——《桃花源记》(八上)(3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有名,著名。

(32)无丝竹之乱.耳乱:使动词,“使……扰乱”。

(33)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动词,“使……劳累”。

——《陋室铭》(八上)(35)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生蔓”、“长枝”。

(36)香远.益清.远、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显得清芬”。

——《爱莲说》(八上)(37)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38)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原-煮熟的米粒;动词,“涂”。

(3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0)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核舟记》(八上)(4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老”——老年人;“壮”——壮年人;“幼”——幼童。

(42)而不兴谋闭:动词作名词,“奸邪之谋的行为”。

(43)盗窃乱贼....而不做盗窃乱贼:动词作名词,“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

——《大道之行也》(八上)(44)一览众山小.小:意动词,“以……为小”。

(45)恨别鸟惊.心惊:使动词,“使……惊动”。

(46)听妇前.致词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杜甫诗三首》(八上)(4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8)回清.倒影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49)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50)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答谢中中书》(八上)(51)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名词作状语,“像玉城雪岭一样”。

(52)海涌银.为郭银:名词作状语,“用白银”。

(53)乘骑.弄旗骑:动词作名词,“马”。

(5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花纹或图案”——《观潮》(八上)(55)大雪..三日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56)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湖心亭看雪》(八上)(57)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58)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或远处。

(59)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60)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61)横柯上.蔽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与朱元思书》(八下)(62)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63)亲旧..知其如此亲旧: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

(64)以乐.其志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五柳先生传》(八下)(65)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6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词作动词,行千里。

(67)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68)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马说》(八下)(69)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蕴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70)手.自笔.录,走送之“手”“笔”名词作状语,用手、亲手;用笔。

(71)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送东阳马生序》(八下)(72)病树前头万木春.“春”名词作动词,争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下)(73)低绮户,照无眠.“眠”动词作名词,入眠的人。

(74)何事长向别时圆.“圆”形容词作动词,成为圆形。

——苏轼《水调歌头》(八下)(75)从小丘西.小白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76)如鸣佩环,心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7)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下”名词作状语,表方位,向下。

(78)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表方位,向西南。

(79)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80)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81)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82)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小石潭记》(八下)(8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州郡长官。

(84)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85)百废.具兴“废”形容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岳阳楼记》(八下)(86)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中。

(87)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88)有亭翼.然临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89)杂然而前.陈者“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90)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状语,取别号。

(91)太守宴.也“宴”名词作动词,设宴。

(92)而不知太守之①乐.其②乐.也①“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乐”,乐趣。

——《醉翁亭记》(八下)(93)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沙;使……走。

译: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就是飞沙走石。

(94)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红装”“蹇”名词作动词,穿着艳装,骑着驴。

译:穿着艳装骑着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9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泉”“茗”“罍”皆为名词作动词,“汲泉水”“煮茶”“端着酒杯”译:游人虽然不多,但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着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96)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鳞”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的”译:水波开始发出光亮,像鱼鳞似的浪纹层层叠起,清澈得能看见水底。

——《满井游记》(八下)5、特殊文言句式(1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应为“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桃花源记》(八上)(1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后省略介词“于”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爱莲说》(八上)(18)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见”前省略主语。

译文:(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湖心亭看雪》(八上)(19)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文: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

——《与朱元思书》(八下)(2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省略了宾语“它”。

译文: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马说》(八下)(2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寓”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我寄居在旅馆,主人只给两顿饭吃。

——《送东阳马生序》(八下)(22)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译文: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岳阳楼记》(八下)(2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应为“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译文: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醉翁亭记》(八下)(2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未之知”应为“未知之”B、判断句(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示判断。

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

——《桃花源记》(八上)(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牡丹花(是)花中的富贵(花)。

——《爱莲说》(八上)(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示判断。

译文: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是苏东坡。

——《核舟记》(八上)(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也”表示判断。

译文: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观啊。

——《观潮》(八上)(6)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是”表判断。

译文: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客居。

——《湖心亭看雪》(八上)(7)先生不何许人也“也”表示判断。

译文: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五柳先生传》(八下)(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示判断。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岳阳楼记》(八下)(9)望之而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

”表判断。

译文:从远处看那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

——《醉翁亭记》(八下)C、倒装句(9)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应为“从所”译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指桃花源人>)的问题。

——《桃花源记》(八下)(10)其两膝相比者。

“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两膝者”。

译文:他们紧靠着的两膝。

——《核舟记》(八上)(11)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介宾后置”,“于水面”译文:(水面的船上)还有在乘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观潮》(八上)(12)不戚戚于贫贱“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不于贫贱戚戚”译文:不为贫贱而忧愁。

——《五柳先生传》(八下)(13)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

——《马说》(八下)(14)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译文: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放松抄写。

(15)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译文: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借。

——《送东阳马生序》(八下)(16)如鸣佩环,心乐之。

“谓语前置”,应为“如佩环鸣”译文: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撞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