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脏 检 查(诊断)
心脏腹部彩超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诊断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之一。
心脏腹部彩超作为超声诊断的重要分支,对于心血管疾病、腹部脏器疾病等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我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 月在XX医院超声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心脏腹部彩超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心脏腹部彩超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2. 掌握心脏、腹部脏器正常及异常声像图特点;3. 提高对心脏、腹部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思维能力;4.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心脏彩超(1)操作方法:首先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包括左室长轴、左室短轴、心尖四腔、胸骨旁左室长轴等切面。
然后进行M型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各瓣膜、心壁、心腔大小、血流速度等。
(2)实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了心脏彩超的操作技巧,掌握了心脏各切面的扫查方法。
通过观察正常心脏的声像图,了解了心脏各结构的特点。
同时,通过分析部分患者的异常声像图,学习了常见心脏疾病的诊断方法。
2. 腹部彩超(1)操作方法:首先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肾上腺等脏器的扫查。
然后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脏器血流情况。
(2)实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了腹部彩超的操作技巧,掌握了腹部各脏器的扫查方法。
通过观察正常脏器的声像图,了解了各脏器的特点。
同时,通过分析部分患者的异常声像图,学习了常见腹部疾病的诊断方法。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通过实习,我对心脏腹部彩超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技能: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了心脏腹部彩超的操作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临床思维:通过分析患者的声像图,我学会了如何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4. 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医生、护士等共同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外科学-心脏疾病

治疗
部分房间隔缺损病人在婴儿期会自行闭合。 小型缺损、分流量小者不必手术,预后良好。 中、大型缺损宜在4—6岁时做房间隔修补术。 近年来应用非开胸双碟片联扣关闭缺损已获成功。
四.室间隔缺损(VSD)
(一).定义
膜部缺损:室上嵴下方,隔瓣后 漏斗部缺损:室上嵴上方,肺动脉瓣下方 肌部缺损
是指胚胎时期心和大血管发育异常,又 称先天性心脏畸形。
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和儿童时期(特 别是4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 认为主要由于胚胎早期(妊娠5~8周, 亦即胚胎心脏发育的最重要时期)母体 内存在某些有害因素(如病毒感染等), 影响了心脏的正常发育所致。有些先天 性心脏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心脏外科的发展趋势
一.心脏外科—治疗心脏疾病的三大手段之一。 心脏疾病治疗的基本方法:药物治疗、外科治疗、介入治疗
二.心脏外科服务范围的变迁—有增无减
自从体外循环技术出现与发展,心脏无血手 术安全时间可超过2小时,使许多复杂心脏手 术成为可能适应范围扩大手术数量增加,全世 界每年心脏手术数以10万计。
心脏疾病
主讲人:
❖ 心脏外科是临床外科学中起步较晚,但又是 20世纪发展最快的一门外科学分支。
❖ 心脏是维持生命最重要的一个神秘器官,心 脏手术是外科医师尝试外科技术的最后一个 器官
❖ 1896年Ludwig Rehn在手术中将破裂的右心 室缝了3针丝线,控制出血,救活了病人,这 是世界上第一例心脏手术,开创了心脏外科 历史。
气急、乏力、多汗等。由于肺循环充血,易患呼吸道感染。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在患儿的胸骨左缘2-3肋间可听到响亮的喷射性收缩 期杂音。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固定分裂
《诊断学》 第五节 心脏检查

右界(cm)
肋间
左界(cm
2~3
Ⅱ
2~3
2~3
Ⅲ
3.5~4.5
3~4
Ⅳ
5~6
Ⅴ
7~9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 8~10cm) (四)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
心脏左界第 2 肋间处相当于肺动脉段,第 3 肋间为左心
11
耳,第 4、5 肋间为左心室,其中血管与心脏左心交接处向内 凹陷,称心腰。右界第 2 肋间相当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 第 3 肋间以下为右心房(图 2-5-27)。
二、触诊 心脏触诊除可进一步确定视诊检查发现的心尖搏动位置 和心前区异常搏动的结果外,尚可发现心脏病特有的震颤及 心包摩擦感。与视诊同时进行,能起互补效果。触诊方法是 检查者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置于心前区,然后逐渐缩 小到用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和中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 必要时也可单指指腹触诊(图 2-5-25a,b)。
(三)正常心浊音界
正常心脏左界自第 2 肋间起向外逐渐形成一外凸弧形,
直至第 5 肋间。右界各肋间几乎与胸骨右缘一致,仅第 4 肋
间稍超过胸骨右缘。以胸骨中线至心浊音界线的垂直距离(cm)
表示正常成人心相对浊音界(表 2-5-11),并标出胸骨中线与
左锁骨中线的间距。
表 2-5-11 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界
3
脏以外的因素(如纵隔、横膈位置改变)(表 2-5-9)。
表 2-5-9 心尖搏动移位的常见病理因素
因素
心尖搏动移位
临床常见疾病
心脏因素
左心室增大
向左下移位
主动脉瓣关闭不
全
右心室增大
向左侧移位
二尖瓣狭窄
左、右心室增大 向左下移位,伴心浊音界两侧扩大 扩张型心肌病等
心脏影像诊断、X线、CT诊断

心脏一、心脏外形的改变:1.二尖瓣型心脏(梨形心):肺动脉凸出,心尖圆隆上翘,主动脉结缩小或正常,反映右心负荷过大,常见于二尖瓣疾患、房室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
2.主动脉型心脏:肺动脉段凹陷及心尖下移,升主动脉右凸,主动脉结多增宽,心室段延长,反映左心负荷过大,常见于主动脉瓣疾患、高血压、冠心病或心肌病。
3.普大型心脏:心脏均匀地向两侧增大,肺动脉段平直,主动脉结正常,常见于心包、心肌损害或以右心房增大较著的患者。
4、靴形心脏:心底增宽,肺动脉段平直或凹陷,心尖圆隆上翘,右心室增大,常见于法洛四联症等先心病。
二、心脏房室增大1.左室增大:后前位,左心室段延长,心尖下移;左心室段向左膨隆,相反搏动点上移;心腰凹陷。
左前斜位,左心缘向后凸出,左前斜位转到60°时左室仍与脊柱重叠,室间沟前移。
2.右室增大:后前位,心尖圆隆、上翘;肺动脉段饱满、凸出。
右前斜位,右室前缘呈弧形、前凸,心前间隙缩小和下部闭塞,肺动脉圆锥隆起;左前斜位,右室膈段增长,室间沟后上移。
3.左房增大:后前位,右心缘的双重密度影或双重边界或双心房影或双弧影。
右前斜位,服钡食管左房段压迹明显,向后移位;左前斜位,增大左房使左主支气管上移、变窄,左侧位服钡,可见增大的左房,使食管局限后移。
4.右房增大:前后位,右心房段向后上膨凸,右心房比心高>0.5。
左前斜位,心缘右房段延长凸出。
三、肺血流异常1.肺充血(肺血增多):主要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X线变现为:肺动脉段膨隆,肺门影增大,右下肺动脉干增粗超出15mm,周围肺血管纹理也呈比例的增粗、增多。
扩张血管边缘较清楚。
肺动脉段与两侧肺门血管搏动增强,透视下称“肺门舞蹈”。
2.肺缺血(肺血减少):右心室流出道受阻,造成肺循环血流量减少。
典型X线变现:肺血管纹理纤细,肺门影变小,肺动脉段平直或凹陷,当肺动脉狭窄时,由于瓣后血涡流,导致肺动脉段直立性凸出。
内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这些治疗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 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缓
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在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时,需要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进行综合考虑。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 理措施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感染
内脏疾病患者免疫力降低,易引发各种感染,如肺部感染、尿路 感染等,加重病情。
心力衰竭
心脏泵血功能减退,无法 满足身体代谢需要,症状 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 肿等。
肺部疾病
肺炎
01
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咳嗽
、咳痰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02
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症状
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
肺癌
03
肠镜
经肛门插入肠镜,观察结肠、直肠粘膜病变,用于诊断结肠炎、结 肠息肉、结肠癌等疾病。
腹腔镜
通过腹壁小切口插入腹腔镜,观察腹腔内脏器的病变,并可进行手术 治疗。
04 治疗原则与方案 选择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内脏疾病的基础治 疗,通过口服药物或注射药物 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 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和 剂量。
家属参与和沟通技巧
家属参与教育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教育过程,了解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案 ,以便更好地照顾和支持患者。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 家属应对照顾患者的压力和挑战。
有效沟通技巧
指导家属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包括倾听、表达关心、提 供情感支持等,以促进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心脏检查(望,触,叩)

⑵右心室增大
右心室增大的时候,心脏相对浊音界向 左向右增大,但由于心脏沿长轴顺钟转 位,因而向左增大明显。
⑶左房与肺动脉扩大
心腰部饱满或膨出,心浊音界呈梨形,常见于二尖瓣 狭窄,故称二尖瓣型心脏。
2.心外因素
⑴胸部疾病: 如大量胸腔积液时,患侧心浊音界 叩不出,健侧向外移动。
⑵腹部疾病: 大量腹水,巨大肿瘤时,横膈上升 心脏横位,浊音界向左向右扩大。
正常的心尖搏动:
位于第五肋间隙锁 骨中线内侧0.5~1.0 cm处,其搏动范围 直径约2.0~2.5cm。
⑴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生理改变: 体位 如:坐位时,横膈上移,心尖搏动 上移;左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左移
体型 如:小儿矮胖及妊娠时可上移至第 年龄 4肋,瘦长型的可下移至第6肋
呼吸
深吸气时,由于膈下移,心尖搏动 也可随之下移。 深呼气时,由于膈上移,心尖搏动 也可随之上移。
病理改变: 在临床上往往是那些可以引起心脏增大, 或纵隔、横膈移位的疾病都可能引起 心尖搏动移位。
⑴心脏疾病:
左心室增大时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心室增大时 心尖搏动向左移位
⑵胸部疾病: 引起纵隔,气管移位的胸部疾病。 如: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等
⑶腹部疾病: 引起腹压增大引起横膈移位的疾病, 如:腹水、腹腔内大肿瘤等。
第五节
心脏的位置:
心脏
在胸腔中纵隔内,
在胸骨体和2~61 Nhomakorabea肋软骨后方。
胸骨
上接大血管,
6
下方为膈
2/3在正中线左侧 1/3在正中线右侧
心脏的前表面主要为右心室和右心房,小部分为左心室和 左心房。后面为左心房。膈面主要为左心室,左侧面为左室
内容: 望 触 叩
心功能测定方法

心功能测定是医学上用于评估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通过一系列检查和测试来评估心脏的泵血能力和其他相关功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功能测定方法:
1. 心脏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这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式,通过高频声波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检测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疾病、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等。
2. 心电图:心电图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
它可以检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梗死等疾病。
3.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可以详细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它常用于心肌病和心包疾病的诊断。
4. 心导管检查:这是一种有创检查,需要将导管插入心脏血管进行测量。
它能精确测定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心输出量、肺动脉压力等。
5. 生物标志物检测:血液中的某些生物标志物,如脑钠肽(BNP)或心肌肌钙蛋白,可以用于评估心脏功能。
这些生物标志物在心脏病发作、心肌炎或其他心脏疾病时会升高。
6. 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让病人在运动状态下进行心电图监测,评估心脏对体力负荷的反应,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总的来说,以上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限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心功能测定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镜面右位心伴内脏转位1例体会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镜面右位心伴内脏转位1例体会镜面右位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转位,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脏血流转位是诊断右位心的可靠和简便手段,因此,腹部超声检查发现内脏转位时应行心脏超声探查以减少右位心的漏诊。
标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镜面右位心;内脏转位镜面右位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位置改变,心房、心室、大动脉和内脏的位置均可出现转位[1],常伴有心内结构异常与胸腹部脏器转位并存,患者一般终生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血流显像检查对诊断镜像右位心及并存心内畸形可作为首选或筛选方法。
笔者在B超检查中诊断右位镜面心伴内脏转位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因上腹痛2 h就诊。
B超检查示:肝脏、胆囊位于左上腹,脾脏位于右上腹,未见异常;下腔静脉位于脊柱左前方,腹主动脉位于脊柱右前方;右肾形态失常,体积增大,于肾上极可见一个无回区暗区,大小约2.5 cm×2.2 cm,壁薄,边界清,后方回声增强。
因其肝胆脾位置完成倒转,建议其做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发现:心尖在右侧胸腔,心房反位,心室左袢,主动脉与左室连接,肺动脉与右室连接,主动脉、降主动脉都在右侧,右心房、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在左侧。
其形态犹如正常心影的镜面像。
各腔室连续完整,各瓣膜未见异常反流。
超声诊断:镜面右位心伴内脏转位;右肾囊肿。
2 讨论右位心(dextrocardia)是心脏在胸腔的位置移至右侧的总称,是一种少见无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发病率约2/10 万[2]。
它是由于心脏本身的袢曲在胚胎发育早期旋转异常所致,它是一种先天性心脏位置异常,其病因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全部内脏反转,心球室襻向左前方扭曲(左位球室襻),以后心脏又向右旋转,恰好与正常方向相反所致[3]。
右位心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①镜像右位心:心脏在胸腔的右侧,其心房、心室和大血管的位置宛如正常心脏的镜中像,常伴有内脏转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视 诊
(二) 心尖搏动 观察内容: 1.位置改变: 生理:体位,体型,年龄 病理:(1)心脏:左 室 大→左下。 右 室 大→左。 左右室大→左下。
一.视 诊
(二) 心尖搏动 观察内容: 1.位置改变: 病理: (2) 胸部:纵膈、气管移
位、畸形。 (3) 腹部:膈位置改变
一.视 诊
(二) 心尖搏动 观察内容: 2.强度及范围改变: 生理:胸壁厚度,交感兴奋。
四.听诊
(3)医源性额外心音 1)人工起搏器音: 2)人工瓣膜音:
四.听诊——(二)听诊内容:
5.心脏杂音 (1)机理:血流加速或血流紊乱,产 生湍流,旋涡。
四.听诊
5.心脏杂音 1)血流加速: 2)瓣膜口或大血管通道狭窄(器质性 相对性) 3)瓣膜关闭不全(器质性、相对性) 4)异常血流通道 5)心腔异物或异常结构 6)大血管瘤样扩张
四.听诊
(2)收缩期: 1)收缩早期喷射音(喀喇音) ——主A喷射音,肺A喷射音 机理:主(肺)A明显扩张或压力明显 增高。 主(肺)A瓣狭窄,瓣膜活性尚好 特点:高、短、脆、S1后、心底部 意义:
四.听诊
(2)收缩期: 2)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腱索、乳头肌或瓣膜功能或解剖异常→ 收缩期突然被拉紧。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收缩晚期杂音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特点:高、短、脆、心尖区、可随体 位改变。
四.听诊
与生理性第三心音的鉴别
舒张早期奔马律 心脏病患者 心率多>100次/分 3个心音间隔相似 性质相近 不受体位影响
生理性第三心音 正常人 心率多正常或较慢 S3与S2较近 音调较低 坐位、立位消失
四.听诊
②舒张晚期奔马律 (第四心音奔马律,收缩期前奔马律) 机理: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室壁顺应 性下降,心房收缩加强——房 性奔马律。 特点:低、弱、S1前。 意义:高血压病,冠心病。压力负↑↑。
五.血管检查
二.触诊: 3.交替脉: 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见左室衰竭。 4.奇脉(吸停脉)吸气时脉搏减弱或消失。 机理:吸气时回心血量↓→右心排 血↓→ 肺 V回流↓→左室排血↓。 病变:心包积液、心包缩窄 5.无脉 见于严重休克、多发性大A炎。
四.听诊
③四音律:病理性S3,S4同时出现。 心率>120次/分,-----重叠 奔马律。 2)开瓣音(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机理: 特点:高、短响、S2后。 意义:瓣膜轻中度狭窄,弹性和活动 性较好。
四.听诊
3)心包叩击音 机理:心包缩窄,心室舒张早期充盈 受阻,心室壁振动。 特点:中频、较响、短促,S2后。 4)肿瘤扑落音 机理:心房粘液瘤蒂柄突然紧张而振 动。 特点:与开瓣音相似,但较晚,随体 位改变。
心音的改变: ②S2改变: 主要因素:循环阻力、血压、半月瓣情况。 增强:A2↑:主A压力↑:高血压 P2↑:肺A压力增高。二窄、 肺心、左心衰、先心。 减弱:A2↓:主A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P2↓:肺A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四.听诊
(二)听诊内容:
心音的改变: (2)性质改变:单音律,胎心律(钟 摆律),心肌严重病变 (3)心音分裂 正常: 二尖瓣关闭早于三尖瓣关闭 主 A瓣关闭早于肺 A瓣关闭
五.血管检查
一.视诊: 1.颈静脉怒张,肝颈V回流征 方法: 机理:右室舒张末压增高或右室 舒张受限 病变:右心功能不全,心包炎。
五.血管检查
一.视诊: 2.毛细血管搏动征 方法: 机理:脉压增大。 病变:主A瓣关闭不全。
五.血管检查
二.触诊: 上肢橈A、下肢足背A、两侧对比 1.脉搏短绌:脉率<心率 房颤、频发室早 2.水冲脉 方法: 机理:脉压差↑ 病变:主A瓣关闭不全
四.听诊
(二)听诊内容: 听诊特点: 心律绝对不规则; 第一心音强弱不一; 脉率少于心室率(短绌脉)
四.听诊
(二)听诊内容: 3.心音: 正常心音4个:S1,S2,S3,S4 (1)心音产生机理及特点 (音调,强度,性质,时间,部位, 呼吸,体位)
四.听诊
(二)听诊内容: 3.心音: ①S1:二尖瓣、三尖瓣关闭。 心室收缩开始。 ②S2:肺A瓣、主A瓣关闭。心室舒张 开始。
部位及意义:
————————————————————————————————
部
位
时 期 收缩期 收缩期 连续性 收缩期
疾
病
————————————————————————————————————
胸骨右缘第2肋间 胸骨左缘第2肋间 胸骨左缘第2肋间 及附近 胸骨左缘第3、4肋间
主A瓣狭窄 肺A瓣狭窄 A导管未闭 室间隔缺损
四.听诊
器质性与功能性收缩期杂音的鉴别 器质性 功能性 年龄 不定 儿童、青少年多见 部位 可在任何瓣膜区 肺A瓣区、心尖区 性质 粗糙 柔和 持续时间 长,常占全收缩期 短,不遮盖第一心音 强度 常在3/6级以上 一般在3/6级以下 震颤 3/6级以常伴有 无 传导 较广泛而远 比较局限 心脏大小 有心房或(及) 正常 心室增大
二.触诊
右手全手掌、手掌尺侧或指腹 (一)心前区搏动、心尖搏动 方法:指腹 心尖搏动突起—心室收缩开始。 抬举性搏动:左室肥大。
二.触诊
右手全手掌、手掌尺侧或指腹 (二)震颤(猫喘) 方法:尺侧 产生机理:漩涡(湍流)
二.触诊
(二)震颤(猫喘) 震颤特点: 心脏上部——多在收缩期 心脏下部——多在舒张期
四.听诊
5.心脏杂音 舒张期杂音:一般不分级。 心音图: ①递增型:二尖瓣狭窄 ②递减型:主A瓣关闭不全 ③递增—递减型:主A瓣狭窄 ④连续型: 动脉导管未闭 ⑤一贯型: 二尖瓣关闭不全 5)体位、呼吸、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四.听诊
5.心脏杂音 (3)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 1)收缩期杂音及特点 ①二尖瓣区: 功能性: 器质性、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②三尖瓣区: 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器质性:罕见。
三.叩诊
4)左房与肺A扩大:梨形心,二尖瓣狭窄。 5)主A扩张(瘤):心底部浊音界扩大。 6)心包积液:→双侧大,随体位变化。
三.叩诊
(三)心脏浊音界的改变: 2.心外因素
1)胸部疾病: 2)腹部疾病:
四.听诊
(一)瓣膜听诊区: 1.二尖瓣听诊区: 2.主A瓣听诊区: 3.主A瓣第二听诊区: 4.肺A瓣听诊区: 5.三尖瓣听诊区:
四.听诊
(一)瓣膜听诊区: 听诊顺序:二尖瓣区 →肺A瓣区→ 主A瓣区 →主A瓣第 二听诊区 →三尖瓣区
四.听诊
(二)听诊内容: 包括:心率、心律、心音及额外心音、 杂音、心包摩擦音。
四.听诊
(二)听诊内容:
1.心率:正常 60-100次/分。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2.心律: 窦性心律不齐:吸快呼慢 早搏:房性,交界性,室性 二联律,三联律。 房颤:最常见:二尖瓣狭窄
5.心脏杂音 (2)分析杂音5个要点: 1)部位与传导: 2)时期: 收 缩 期、 舒张期、连续性 (功+病)(病 理 性) 早期,中期,晚期,全期 3)性质:吹风样,隆隆样,叹气样 机器声样,乐音样,鸟鸣样。
四.听诊
5.心脏杂音 (4)传导: 杂音来自一个或两个瓣膜的鉴别 (5)强度与形态: 狭窄程度,心肌收缩力,压力阶 差,血流速度。 收缩期杂音:6级分法: 1/6级:轻 2/6级:清 3/6级:响 4/6级:粗 5/6级:震(耳) 6/6级:离
四.听诊
②三尖瓣区: 三尖瓣狭窄,罕见。 ③主A瓣区: 器质性主A瓣关闭不全。 ④肺A瓣区: 相对性肺A瓣关闭不全 (Graham-Steell杂音)
四.听诊
3)连续性杂音及特点 动脉导管未闭,主—肺A间隔缺损。 机理:收缩期、舒张期 主A压>肺A压 特点:粗、响、机器样、震颤。 6.心包摩擦音: 机理:心包纤维蛋白渗出。 特点: 病变:心包炎,心梗,尿毒症。
四.听诊
(二)听诊内容: 3.心音: ③S3:心室快速充盈,振动。 ④S4:心房肌用力收缩。
鉴别S1、S2的听诊顺序: 肺A瓣区(S2)→→→心尖部
四.听诊
(二)听诊内容:
(2)第一、二心音的区别要点: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音调低 音调高 时间长(0.1s) 时间短(0.08s) 心尖部最响 心底部最响 与S2间隔短 与下一S1间隔长 与心尖搏动同时 心尖搏动之后
心尖部
*胸骨体下端左缘
*收缩期 舒张期 舒张期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狭窄 三尖瓣狭窄
二.触诊
(二)震颤(猫喘)
震颤肯定为器质性病变。 震颤与杂音的关系:
二.触诊
(三)心包摩擦感: 方法: 机理:心包纤维蛋白渗出 特点:
三.叩诊
(一)心界: 绝对浊音界: 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实际大小,形状
三.叩诊
心音
S4 S1 S2 S3
S4 S1
S2 S3
四.听诊
(二)听诊内容:
心音的改变: (1)强度的改变 ①S1改变:相关因素:心肌收缩力, 心室充盈度,瓣膜情况。 增强:二尖瓣狭窄(拍击性S1)。 减弱:二尖(主A)瓣关闭不全、心肌 炎(病) 强弱不等:房颤,完全性AVB。
四.听诊
(二)听诊内容:
四.听诊
(二)听诊内容: 4.额外心音 (1)舒张期: 1)奔马律:病理性S3,S4,心率常 >100次/分。
四.听诊
(二)听诊内容:
4.额外心音 ①舒张早期奔马律:(第三心音奔马律) 机理: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肌衰弱的 心室,产生振动—室性奔马律 (左,右室) 特点:低、弱、S2后 意义:心室功能严重障碍。容量负 荷↑↑。
心 脏 的 位 置
一.视 诊
(一)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方法: 正常:左右对称 异常:1.心前区隆起,先心、 儿童风心病、心包积液。
一.视 诊
(一)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异常:1.心前区隆起,先心、 儿童风心病、心包积液。 2.心前区扁平 3.鸡胸、漏斗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