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礼记、孟子-PPT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件(共20张PPT).ppt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件(共20张PPT).ppt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 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礼记》
“三纲”的关系: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根本要求:“内圣” 发展途径:“外王” 最高境界:理想化状态
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逐渐递进。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 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 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 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 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
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先要使家庭关系有序;意欲使家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庭关系有序的人,先要修养好自 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 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
《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 问的著作。
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 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 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 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 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 记》传为圣编。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 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 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大学、中庸讲读PPT课件

大学、中庸讲读PPT课件

► 附: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 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 条理也,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孟子·万章下》)
► 领会:孔子在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地位。
► 思考:儒家与“儒教”。儒家的神圣化人格典范的 文化意义。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 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 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 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 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 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 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 之衰,而坏乱极矣!
关于《文心雕龙》的“定势”理 论
► 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 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 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 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 而立功者也。——《文心雕龙·定势》
► ……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 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 已。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 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
《大学》、《中庸》讲读
2015年12月21日
学习《大学》提纲
►朱熹《<大学>序》: ►大学——古之大学教人之法——与《孟子》
的关系——三代以降的教育:穷理、正心、 修己、治人——周衰失教——孔子:继往开 来:外极规模之大,内尽节目之详——俗儒 与异端——二程:接孟氏之传。 ►程颐之“提示”:初学入德之门——古人为 而得”与 “从容中道”(《中庸》)的关系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补充注释
《礼记》作者:孔子及其弟子。《礼记》是中国 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 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 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 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 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 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 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 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 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 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 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 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 子· 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 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 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 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 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 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 作用。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 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 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 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 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 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 妙。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 “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 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 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 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 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 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 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 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 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 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 领。

《大学之道》PPT免费课件

《大学之道》PPT免费课件
何谓明明德?
知晓美好的德行,践行美好的德行,彰明已
有的美好的德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也 是修身的过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何谓亲民?
爱民、教民。 亲近爱抚民众,教化民众有亲人爱人之心。 人人相爱,可让老者可养,幼者可长,弱者可活,君亲 民勤政,臣为民竭力,国强民富,风俗长清。
如何达到“止于至善”?

明明德

修身
亲民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源于《庄子 天下篇》,这是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定——静——安——虑——得
“目标的重要性”是什么?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负面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 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 “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 重则认为离经叛道U。I d从esi这gn 个Pow思er维po模int 式Tem教pl育ate出来的人,虽然 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 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 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 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朱熹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本善行远。讲求“格物 致知”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知 先”“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 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 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 平”思想,几乎成U为I d读esi书gn 人Pow的er唯po一int 标Tem准pl理ate想。这种思想主 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 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 重要作用。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 格致诚正 物知意心
条件关系
达则兼济天下
★★★ ★ 修齐治 平 身家国 天
下 因果关系
三读文本,思考探究
➢ 探究:本文论证方式有何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总分式论证结构,先表明宗旨 “三纲”,然后分条论述具体步骤“八目”,浑然一体。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 3.采用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剖析深刻。
其穷极究处事无物不之到理也,。”探究万物的规律 “获致得,对推世极界也上;万知,事犹万识物也充。分推完极善吾之的知认识识,
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
诚实、不自欺,做到"慎独"
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嚏(zhi) ,则
不端 物得正干其内扰正心;有,所不恐偏惧不,则倚不,得不其动正摇;有,所不好为乐外,则
其处家理不好可家教庭,或而家能教族人内者部,的无关之系。
治理国家 天下太平
“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文 明长期延续的观念基础。《孟子》 中说:“人有恒言,皆曰,‘天 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 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三纲
宗旨,是纲领
止于至善
八目
具体步骤
内修(修己) 明明德
亲民 外治(安人)
穷则独善其身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 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ppt课件

礼记.大学ppt课件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 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 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 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 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 《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 “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详训诂,明句读, 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 节。 “大学”是大人之学。十五岁入 大学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治国安邦的道理。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 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 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辞 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 慎不苟。《辞海》中作这样的 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 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 得人的事。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 一贯遵守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 公的宫殿前,按照朝中礼制得下马车步 行。他从来就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 守宫廷礼节,卫灵公因此十分器重他, 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暗室不欺”。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 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 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 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明德 美好的德行
新民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至善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 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 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输归入纳标总题结
前面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 后面三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 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的枢纽,
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 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输归入纳标总题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 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 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身立德的一致性。 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 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没有具体刻意化分割,
文言 知识
一词多义
于 在止于至善(介词,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介词,在)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介词,与“至”连用,表示所 述对象讫止范围)
文言 知识
一词多义
以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连词,表示范围)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介词,把)
文言 知识
古今异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古义: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今义:高等 学府。)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古义:到。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一、学习焦点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有 何意义?
儒家学派人格修养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二、《大学》和《礼记》
《大学》并不是单独的一本书 西汉儒者戴圣、编撰《礼记》,共49篇,
《大学》是其中一篇。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 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 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 发展的宏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 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 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 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 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 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 ,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 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 使天下太平。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背景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 荡纷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惶惶不安, 人们反对纷争,对国家、民族大一统热烈追求, 希望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 会。可惜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所以只能退求其次。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 实现“小康”社会。这也是人们对于儒家理论 的新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