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合集下载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杂说四·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文言现象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马说》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dàn)。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也?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结构分析】 第⼀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

第⼆部分(第2段),写千⾥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对⾷马者的⽆知进⾏痛斥,归纳中⼼。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宋⼋⼤家”之⾸,中华五圣之⾸──⽂圣,继孔孟之后⼜⼀伟⼤的⽂学家。

少孤由嫂⼦郑⽒扶养成⼈,25岁进⼠及弟,后任监察御史。

贞元19年(803),京畿⼤旱,民不聊⽣,上书御史台论天旱⼈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得罪德宗,被贬为阳⼭令。

元和初,名为国⼦博⼠。

元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因功摺为刑部侍郎。

后⼆年,⼜因谏宪宗迎佛⾻,贬谪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再度召回京师,任国⼦监祭酒,转兵部侍郎,后改吏部侍郎,再转京兆伊兼御史⼤夫。

后因与御史中丞李坤不合,复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卒,时年57岁,谥号⽂,世称韩⽂公,穆宗为之辍朝。

韩愈在⽂学上,倡导“古⽂运动”,提倡散⽂,反对骈⽂,后⼈称他为古⽂运动的领袖,居“唐⼋⼤家”之⾸;在哲学上,极⼒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卓有成绩。

他的伟⼤成就和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学发展产⽣着深远的影响。

他三岁⽽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

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注释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杂说四·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仅仅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准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觉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仅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古诗文、作文大全、教学资料、试题大全、条据书信、公文素材、方案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ncient poems,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letter letters, official documents, project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6篇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1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世有伯乐①,然后②有(3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④伯乐不常有。

故⑤虽⑥有名马,祗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⑨于槽枥⑩之间,不以千里称(11)也。

马之千里者(12),一食(13)或(14)尽(15)粟(16一)石(17)。

食(1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19)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20)不外见(21),且(22)欲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其能千里也?策(26)之不以(27)其道(28),食之不能尽(29)其材(30),鸣(31)之(32)而(33)不能通(34)其意,执策(35)而临(36)之(37),曰:“天下无马(38)。

”呜呼!其(39)真无马邪(40)?其(41)真不知(42)马也。

[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②然后:有“这以后才”的意思,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④而:但。

⑤故:所以。

⑥虽:即使。

⑦祗(zhǐ):同“祇”,就是现代汉语的“只”字。

⑧奴隶人:指做贱役的奴仆。

⑨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⑩槽枥:“槽”和“枥”,都是马槽,借指养马的地方,即马厩(jiù)。

(11)称:称呼,后面省略宾语“之(指千里马)”。

(12)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定语“千里”放在中心词“马”之后。

(13一)食:吃一顿。

(14)或:也许,有时。

(15)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这里指吃光。

(16)粟:古代是黍、稷、粱、秫的总称,现在专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这里的粟,则是粮食的通称。

(17)石:今读dàn(担),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18)食(sì):通“饲”,喂养。

(19)而:连词。

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20)美:形容词用如名词,优点,长处。

《马说》韩愈

马说韩愈〔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同: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

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

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伯乐:孙阳。

《马说》原文和翻译

《马说》原文和翻译《马说》原文和翻译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原文和翻译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马说全文及解释

马说全文及解释
**《马说》全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有才华的人就像千里马一样,因为没有遇到赏识他们的“伯乐”,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就像一些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由于缺乏资金和支持,其研究成果难以得到推广和应用。

又比如一些有艺术天赋的人,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和平台,难以被大众所熟知。

这都反映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
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