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患者脑血流量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躁狂症患者血锂浓度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躁狂症患者血锂浓度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卢瑞健【摘要】目的探究躁狂症患者血锂浓度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方法在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狂躁症患者中,随机抽取94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均为门诊患者,观察组为住院患者。
对比分析两组在不同温度和时间点上的血锂浓度。
结果两组患者随着时间点的延长,血锂浓度增加,且两组的0h血锂浓度分别与本组6h、24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不同温度和时间点上的血锂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锂浓度检测中,取得血锂标本后尽快检测,并进行低温封闭保存,然后严密监控其采血时间和碳酸锂血药浓度,以提高狂躁症患者血锂浓度检测的准确度。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8(007)003【总页数】1页(P486-486)【关键词】躁狂症;血锂浓度检测;检测【作者】卢瑞健【作者单位】[1]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百色5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1碳酸锂是狂躁症治疗中的主要药物,其血锂浓度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浓度过高会引起患者药物中毒,过低则影响其治疗效果,因此,在狂躁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血锂浓度控制十分重要[1]。
一般情况下,采血时间、存放条件等因素对血锂浓度检测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血锂浓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为狂躁症的临床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2]。
为此,本文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接受治疗的94例狂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血锂浓度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4例狂躁症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
对照组男31例,女16例;年龄为15-55(37.93±11.12)岁。
狂躁症与其他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

狂躁症与其他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精神疾病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其中包括许多互有相似症状的疾病。
鉴别不同精神疾病的确切诊断对于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狂躁症与其他精神疾病之间的鉴别诊断方法。
一、症状表现狂躁症是一种情绪波动明显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出现情绪极度高涨、活动增多、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加快和言语增多等表现。
然而,这些症状也可能出现在其他精神疾病中,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二、持续时间狂躁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症状的持续时间。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诊断为狂躁症的患者至少需要持续七天的症状表现。
而在其他精神疾病中,这些症状并不一定连续出现或达到一周以上。
三、抑郁症状狂躁症患者在病程中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状。
然而,这种抑郁感与临床诊断中的抑郁症状有所不同,且在狂躁症的发作期之后出现。
与此相比,抑郁症患者的低落情绪和消极思维主导了疾病的全部表现。
四、社交能力狂躁症患者在情绪高涨时可能变得异常活跃,甚至冲动。
他们通常有极高的社交能力,可以与他人建立深入联系。
与之相反,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孤独,并在社交场合逃避或感到不适。
五、幻觉与妄想幻觉和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典型表现,但在狂躁症中并不常见。
狂躁症患者更可能呈现出高涨的情绪和活动增多等症状,而没有幻觉或妄想的存在。
六、药物治疗反应药物疗法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狂躁症与其他精神疾病对药物的反应会有所不同。
例如,抗精神病药物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具有明显的效果,而对狂躁症患者可能不甚明显。
因此,药物治疗反应也是鉴别诊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七、家族史精神疾病在某种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
因此,病史的家族调查对于鉴别精神疾病非常有帮助。
狂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存在或缺失可以提供一定的线索。
八、关于其他疾病的排除鉴别诊断的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躁郁型双相障碍等。
狂躁症的认知障碍思维和注意力问题的常见表现

狂躁症的认知障碍思维和注意力问题的常见表现狂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持续的情绪波动,包括情绪激动、欣快或愤怒等。
除了情绪方面的困扰,狂躁症患者还常常伴随着认知障碍思维和注意力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狂躁症患者在认知和注意力方面可能出现的常见表现。
一、思维的速度和连贯性问题在狂躁症发作期间,患者的思维速度常常明显加快,他们的思维如电光火石般迅速闪过,这使得他们很难专注于一个特定的思维内容。
这种思维的杂乱和不连续性使得患者难以做出合理的决策或规划,并可能导致他们行为上的冲动和冒险。
此外,狂躁症患者的思维连贯性也受到影响。
他们的思维可能跳跃不连续,话题转换快速,很难跟进他们的思维逻辑。
这使得与他们交流变得困难,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可能显得不合理、混乱甚至让人费解。
二、专注力和注意力缺陷狂躁症患者在专注力和注意力方面也存在问题。
他们往往难以集中精力进行长时间的思考或工作,很容易分心和无法持续关注某个任务。
这导致他们在学习、工作或其他需要持续注意力的活动中表现不佳。
此外,狂躁症患者还常常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或细节过于敏感,很难过滤掉无关的信息,从而加剧了他们的注意力缺陷问题。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走神、失去任务的重点,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在工作或学习中的表现。
三、记忆力问题狂躁症患者的记忆力也常常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出现短期记忆减退的情况,容易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或刚刚说过的话。
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也对他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了阻碍。
此外,狂躁症患者在情绪波动的过程中,记忆力的恢复和提取也会受到干扰。
他们可能会出现回忆和回忆顺序混乱的问题,对过去发生的事情难以准确地回忆起来。
这使得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过往经历产生困惑甚至失去对自己身份的确定性。
四、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受限由于狂躁症患者在认知和注意力方面的问题,他们的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受到限制。
他们往往在做出决策时思考不够全面,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躁狂症是怎么回事?

躁狂症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躁狂症的病理病因,躁狂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躁狂症病因
1、遗传因素。
2、体质因素:循环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好交际、开朗、兴趣广泛、好动、易兴奋乐观、也较易变得忧虑多愁。
中胚叶型骨骼、肌肉发达、结缔组织充实的病人,比外胚叶型体格纤细娇弱的人患病较多。
3、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及代谢异常。
(1)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异常。
(2)中枢5一羟色胺能系统功能异常。
(3)多种胺代谢障碍假说。
(4)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4、精神因素: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发病可能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关,但只能看作诱发因素。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躁狂症病因,躁狂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躁狂症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
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躁狂症”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血清素与躁狂症情绪波动的调节机制

血清素与躁狂症情绪波动的调节机制躁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境障碍,患者常常经历情绪波动的高峰和低谷。
其中,躁狂期的情绪波动表现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而抑郁期则呈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精神活动减退等症状。
这种情绪波动的背后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包括神经递质血清素的调节。
血清素,也称为5-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调节人体的情绪、认知和行为。
在躁狂症患者中,血清素水平的异常变化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躁狂期的患者血清素水平较低,而抑郁期则相对较高。
这种血清素水平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神经元之间的通讯,导致情绪波动的出现。
血清素的合成主要依赖于色氨酸羟化酶(tryptophan hydroxylase,TPH)的活性。
TPH是一种关键酶,它催化色氨酸转化为5-羟色胺的速率决定了血清素的合成量。
研究发现,躁狂症患者中TPH的活性较低,导致血清素合成减少。
这进一步引发了躁狂期的情绪高涨和活动增加。
除了血清素的合成,其降解也是情绪波动调节的重要环节。
血清素的降解主要通过酶羟色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的活性进行。
研究发现,躁狂症患者中MAO的活性较高,导致血清素降解加速。
这种加速的血清素降解会导致躁狂期的情绪波动进一步加剧。
血清素受体的功能异常也是躁狂症情绪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清素受体分为多个亚型,其中5-HT1A、5-HT1B和5-HT2A等亚型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在躁狂症患者中,这些血清素受体的功能可能出现异常。
比如,5-HT1A受体的功能降低会导致躁狂期的情绪高涨,而5-HT2A受体的功能升高则与抑郁期的情绪低落相关。
除了血清素的直接调节作用,它还与其他神经递质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躁狂症情绪波动的调节。
例如,多巴胺被认为是躁狂症患者情绪高涨的关键神经递质之一,而血清素和多巴胺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关系。
具体而言,血清素可以抑制多巴胺的释放和合成,从而调节躁狂期的情绪高涨。
躁狂症

躁狂症躁狂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
遗传因素、体质因素、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及代谢异常、精神因素都是躁狂症的诱发因素,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相,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躁狂发作时间需持续一周以上,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
1疾病简介在心境障碍病程长期观察发现,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非常少见,并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个性、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类似。
因此,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法系统(ICD-10)和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已将其列为双相障碍的一种。
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躁狂症和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5.5%-7.8%(Angst,1999),Goodwind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II型合并为3%,若加上环性心境则超过4%。
香港特区(1993)男性1.5%、女性1.6%。
因此,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双相I、II型概念见鉴别诊断)。
2发病机制生物学因素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
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DA) 功能活动异常;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存在功能活动异常,因作用于此神经递质的抗癫痫药可以作为心境稳定剂,有效治疗躁狂症和双相障碍。
②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③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脑血流动力学机制大脑活动异常阐释

脑血流动力学机制大脑活动异常阐释脑血流动力学是指大脑中的血液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人类脑功能正常运行所必需的重要因素。
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可能导致大脑活动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详细阐释脑血流动力学机制与大脑活动异常之间的关联。
脑血流动力学机制是指通过血液循环供应氧气、营养物质和神经递质到大脑,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大脑对氧气的需求量极高,只占人体总质量的2%,却消耗25%的氧气。
当大脑活动增加时,其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脑血流量需要相应地增加以满足需求。
脑血流动力学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代谢和血管因素来实现。
神经因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对血管的舒张和收缩进行控制。
代谢因素主要是低氧(hypoxia)和高二氧化碳(hypercapnia)等物质的作用,这些物质能够通过血红蛋白携带,改变血管内膜的张力,进而调节血管的血流量。
血管因素包括内皮细胞释放的调节因子,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前列腺素(PG)等,这些物质能够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改变血管的直径和血流速度。
脑血流动力学机制的异常可能导致大脑活动异常。
当脑血流量不足时,大脑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活动。
一方面,缺氧会导致能量代谢不足,损伤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另一方面,缺氧还可能通过激活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引发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如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等。
相反,当脑血流量过高时,大脑可能会受到血管压力的影响,引发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脑血流动力学异常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大脑血管疾病,常常由于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
脑卒中可以导致大脑区域的缺血或梗死,从而引发神经细胞的死亡,并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脑血管病变还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病等有关。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密切关系。
躁狂症的临床病例分析及治疗策略

躁狂症的临床病例分析及治疗策略躁狂症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精神障碍,常常给患者和其家人带来巨大的困扰和负担。
本文将通过对一位躁狂症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探讨该疾病的特征、表现以及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期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病症。
患者背景介绍:患者,男性,35岁,无家族史。
患者于近期出现情绪异常、精力过剩和反应过度活跃的症状,影响了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患者在咨询治疗之前曾尝试过自我调节,但未见明显改善。
临床症状分析:根据患者的描述和临床观察,患者主要呈现以下躁狂症状:1. 情绪异常:患者情绪极度激动,易怒,甚至情绪波动剧烈。
2. 精力过剩:患者精力旺盛,表现为持续不断地进行各种活动,睡眠时间明显减少。
3. 思维加速:患者思维速度迅猛,言语流畅,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
4. 冲动行为:患者容易冲动,做出草率的决策,例如大量购物或随意变更工作计划。
5.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转移兴趣,同时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
治疗策略:针对躁狂症患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躁狂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锂盐、抗精神病药物和抗癫痫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情绪稳定,减少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然而,药物治疗可能存在副作用和个体反应差异,因此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并进行有效的剂量调整。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躁狂症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帮助患者改变消极和错误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此外,家庭治疗也可参与其中,以帮助家人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者,在家庭环境中创造稳定和支持性的氛围。
3. 生活方式管理:患者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同时,还需进行生活方式管理。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遵循健康饮食,适度参与体育运动以及避免刺激性的饮食或饮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卫生
2015 年 8 月 ·13·
躁狂症患者脑血流量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刘倩倩 王艺明(通讯作者)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 目的 观察躁狂症患者脑血流量的变化, 了解躁狂症与抑郁症患者脑血流量、 脑血流速度变化的差异。 方法 选择 2014.7 至 2015.3 门诊及住院的躁狂症患者 20 例,22 例抑郁症患者及 24 例正常组作为对照,所有入组者均于次日检查经颅多普勒 超声和 320 排动态容积 CT 指标,比较三组之间以上两种指标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1.躁狂症组颞叶内侧、海马区脑血 流量与正常组及抑郁症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 ;2.躁狂症组左侧颈内动脉(ICA-L) 、左侧大脑中动脉(MCA-L)的收缩峰 流速(Vs) 、舒张峰流速(Vd) 、平均流速(Vm)及右侧大脑中动脉(MCA-R) 、右侧颈内动脉(ICA-R)的收缩峰流速、平均流 速与正常对照及抑郁症组相比增加(P<0.05) ;经相关分析发现,躁狂症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与左颞叶内侧脑血流 量呈正相关(r=,P=0.036) ;右侧颈内动脉脑血流速度与右侧海马区脑血流量呈正相关(r=0.836,P=0.024) 。结论 躁 狂症患者颞叶内侧、海马区脑血流量增加。 关键词:躁狂症;抑郁症;经颅多普勒超声;320 排动态容积 CT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5608(2015)08-0013-05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cerebral blood flow of bipolar disorder patitents ,undstand mania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changes.Methods To choose between 2014.7 to 2015.3 and 20 patients with mania in hosiptal, 22 cases of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24 cases of normal group as control , all into the group of people in the next check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and 320 row dynamic volume CT index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bove two kinds of indexes between three groups and correlation.Results 1.The mania of the medial temporal lobe, hippocampus brain blood flow compared with normal group and depres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2.Mania group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interal carotid artery(ICA-L)and left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L)the contraction peak flow velocity(Vs) ,shu zhang velocity(Vd) ,mean velocity (Vm) and the right side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R) , the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R) systolic peak velocity, mean velocity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s and and depression increased (P<0.05)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found that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of lef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ft temporal lobe medial cerebral blood flow(r=0.815,P=0.036) ;The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f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ippocampu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r=0.836,P=0.024).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the medial temporal lobe and hippocampus cerebral blood flow was increased. Key word:mania;depression;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320 row dynamic volume CT 躁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情感障碍,典型躁狂发作的 特征具有言语增多、思维奔逸、随境转移、睡眠需求减少或 精神运动性激越以及冒险轻率行为等症状。 多数患者发作比较突然,在几天或几小时内迅速加重, 导致患者出现思维联想活跃、自我评价增高、判断力受损及 注意力集中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严重时社会功能完 全丧失。 目前,躁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不清,是否和大脑 [1、2] 功能异常有关并不清楚。有文献提示 ,脑内神经活动的 增加与脑代谢及局部脑血流的增加有关,局部脑血流已经成 [3] 为评价脑功能的客观指标之一。另有研究表明 ,在双相障 碍患者中,认知功能的表现与区域脑血流量变化有关。 目前研究脑血流量的方法很多且脑血流量变化的部位 不一致,这些仪器采用的都是半定量测量方法,所得到的只 是一个比值,而不是脑血流量的真实数据。320 排动态容积 CT 的全脑灌注成像总辐射剂量少于 64 排 CT 行头颅 CT 平扫、 CTP、CTA 联合扫描的总辐射剂量,且 320 排 CTP 可以获得更 [4-7] 丰富的信息量 。 因此,选用 320 排 CT 进行脑血流灌注的定量研究更加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为临床病例研究,研究时间为 2014.7-2015.3, 研究对象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研究 工具为临床常用心理测量工具,因此不涉及医学伦理问题。 1.1 研究对象 (1 ) 躁狂症组: 选取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及贵航 300 医院的门诊及住院的躁狂症 患者 20 例, 入组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 (ICD-10) 中躁狂、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标准;②贝克 -拉范森躁狂 量表 (BRMS13 项) ≥14 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24 项) <8 分;③年龄 19-60 岁;④检查前 1 个月未服用抗精神病药 物;排除标准 ①排除吸烟、饮酒、高血脂病史;②高血压、 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③碘剂过敏、肝肾功能损害者;④ 物质滥用史者。 (2)抑郁症组:选取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 院心理科门诊及住院的抑郁症患者 22 例,入组标准 符合 ICD-10 诊断抑郁症的标准,HAMD≥20 分,BRMS<6 分;年龄 19-60 岁; 排除标准 排除吸烟、 饮酒、 高血脂病史; 高血压、 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碘剂过敏、肝肾功能损害者;物质 滥用史者。 (3)对照组:选取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 职工及学生 24 例。入组标准 HAMD<8 分,BRMS<6 分;年龄
The related factors analysis of cerebral blood flow changes of mania patients
Liu Qianqian Wang Yiming(author) Affiliated Hospital psychologist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