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2 情节结构专题演练

合集下载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课件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课件

-20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审答规范 学案四 重难特训 学案五 审答规范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 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 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 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 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 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 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 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 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 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 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13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审答规范 学案四 重难特训 学案五 审答规范
第二步,精读,把握小说塑造了一个(群)怎样的人 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无论是叙事还是 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此,分析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 要从这些叙事和描写(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入 手,在阅读时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研读,分析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就小说而言,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写人手法、情节结构技巧、环境 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四个方面。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 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 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多数情况下,情 节与环境主要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但同时也以间接的方式表 现主题。
专题二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

散文
1道单选 题,2道问 答题,14分
①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是 ②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 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③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 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 赏析。
①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鉴赏作品的艺 术特色;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 子的含意; ③品味精彩的语言 表达艺术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 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 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 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 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命题规律
年份/卷别 选篇出处
2017全国卷 《天嚣》

赵长天
题材
题型 和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①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是
①理解小说内容,
小说
1道单选 题,2道问 答题,14分
②小说以“渴”为中心谋 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 简要说明。 ③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
分析鉴赏作品的艺 术特色; ②分析情节安排的 技巧;
命题规律
[续表]
年份/ 选篇 题 题型 卷别 出处 材 和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①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①理解文章内容,分
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析鉴赏作品的艺术
②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特色;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②理解文章内容,体
1道双选 ③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 会文章标题的丰富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一 专题二 第一讲 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一 专题二 第一讲 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规范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喊山葛水平炕上的孩子翻了一下身,蹬开了盖着的被子,哑巴伸手给孩子盖好,就听得大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进来了。

大说:“我有名字了,韩冲叔起的,叫小书。

他还说要我念书,人要是不念书,就没有出息,就一辈子被人打,和娘一样。

”哑巴抬起头望了望窗外,幽黑的天光吊挂下来,她看到大手里拿着一包蜡烛,她知道是韩冲给的。

她用麻秆点燃了蜡烛,找来一个空酒瓶子把蜡烛套进去,有些松。

她想找一块纸,大给她拿过来一张纸,她准备卷蜡烛往里塞时,发现了那张纸是王胖孩给她打的条子[注],上面有她的签字。

她抬起手打了大一下,大扯开嗓子哭,把炕上的孩子也吓醒了,也开始哭。

哑巴不管,把卷在蜡烛上的纸小心缠下来,又找了一张纸卷好蜡烛塞进酒瓶里,放到炕头上。

她拿起那张条子看了半天,抚展了,走到破旧的木板箱前,打开找出一个几年前的红色塑料笔记本,很慎重地压进去。

哑巴就指望这条子要韩冲养活她娘仨哩,哑巴什么也不要!哑巴返回来摸了大的头一下,抱起了炕上的孩子。

这时候就听得院子里走进来一个人,不可能是其他人,是韩冲。

韩冲用篮子提着秋天的玉米棒子放到屋子里的地上,韩冲说:“地里的嫩玉米煮熟了好吃,给孩子们解个心焦。

”韩冲说完从怀里又掏出半张纸的蚕种放到哑巴的炕上,韩冲说:“一半天蚕就出来了,你没有见过,半张蚕能养一屋子,到时候还得搭架子。

蚕见不得一点儿脏东西,哑巴,你爱干净,蚕更爱干净,好生伺候着这小东西。

”韩冲说完走了。

哑巴想,我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干净呀,我这日子叫爱干净吗?夜暗下来了,月亮像一弯眉毛挂在中天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加上阒寂的氛围,让哑巴有点嗒然伤心起来。

潜沉于被时间流走的世界里,哑巴就打了个颤抖,觉得丈夫腊宏是死了,又觉得腊宏还活着,惊惊地四下里看了一遍,她的思维在清明和混沌中半醒半梦着。

现在刚入秋,天到晚上有点夜凉。

哑巴摸索着从窗台上找到一块手掌大的镜子来,举了镜子看到了自己的脸,好久了不知道自己长了个啥样,好久了自己长了个啥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挨了丈夫的上顿打,想着丈夫的下顿打,眼睛盯着个地方就不敢到处看,哪还敢看镜子嘛,那个是要找死吆。

【课标Ⅰ卷B版】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讲义:专题二-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含答案)

【课标Ⅰ卷B版】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讲义:专题二-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含答案)

1. 环境描写的分类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㊂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㊂ (1)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㊁ 地点㊁ 季节㊁ 气候 (2)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㊁ 处所㊁ 氛围 (1) 自然环境 ( 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 描写的作用:① 点明
������������������������������������������������������������������������������������������������������������������������������������������������������������������������������������������������������������������������������������������������������������������������
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 又称主题思想 或中心思想㊂ 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㊂ 性中的真善美及假恶丑㊂ 揭露和鞭挞㊂ 主题的深刻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 因此, 欣赏小 (1)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㊁道德风貌㊁ 品格等, 揭示人 (2) 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㊂ (4) 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㊂ (3) 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
①老 汪 教 学 之 余, 有 个 癖 好, 每月两次, 阴历 十 五 和 三十, 中午时分, 爱 一 个 人 四处乱走㊂ B. 文 中 老 汪 每 月两 次 的 乱 走 令人备感困 惑, 直到端午节 ������ 老汪 酒后吐 真 言, 暴露内心秘 ������ 密, 说 出 总 想 一个 人 时, 才 真相大白㊂ ②老范想起 今 天 是 阴 历 十 这一 年 一 年 的, 到 底 走 个 啥呢? ③老汪喝多了, 趴到桌角上 哭着说: 总 想一 个 人㊂ 半 个月 积 得 憋 得 慌, 走 走 散 散,也就好了㊂ 容易㊂ 这下老范明白了: 怕不是你 爹 吧, 当 年 供 你 上 学 不 老汪哭着摇头: 不会是他㊂ 了 C. 本 文 在 人 物 关系 的 参 照 之 中塑造老汪的 ������ 形象, 如他对学 生㊁ 银瓶及老范 等不 同 的 人 就 有不同的言谈㊁ 老范心里一惊, 不再问 五,便拦住 老汪问: 老 汪, 老汪 每 月 两 次 老范 问 到 底 走 个 啥呢 等 是 选 项 中 令人备感困惑 的 依 据; 老 汪 酒 后 说 总想一个人 也就 好 了 是 选 项 中 老汪酒后吐真 言 的依据; 选项中 真相大白 与原文 不 会 是 他 对应㊂ 相 四处乱走 ,以及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二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二

活动一 借助教材,理解语境词义
温习教材《故都的秋》,思考下面问题: 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 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 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 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 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
大水缸里的水是从村北的甜水井里挑来的,去得早水就更清洌,在 干旱的日子里,井里水位低,易浑浊,或者是农忙时赶着要出工,这 时候,她常常是天不亮就挑满了一缸的水。只有一早把水缸装满,母 亲的心才踏实。父亲在外上班,一家人过日子的谱气都在母亲的水桶 里、水缸里。
有时候,水缸里还有半缸水,母亲也还是抄起担杖去挑水,她说, 今天天气好,指不定明天下不下雨,要是吃空了水缸,还得踩着雨雪 去挑水,这也会没谱气,她还说:“穷灶门,富水缸。”就是说灶门 前的柴火要少,水缸里的水要满。烧火做饭时,母亲总是把灶前剩余 的草拿出去,然后将那些碎草连同土渣扫在一起,用小锹板推到灶口 里烧掉。我学烧火,免不了有火蹿出来燃着灶前柴草的时候,在我惊 叫时,母亲抄起水瓢,只需一瓢水就把火熄灭了。
⑪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 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 而是它给了我们心灵什么样的启示。
⑫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 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 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 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 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2 小说阅读 题点2 情节结构题-理清线索,明确作用课件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2 小说阅读 题点2 情节结构题-理清线索,明确作用课件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 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 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 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 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 忆中。
12
-13-
热点题型1 热点题型2 即学即练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
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 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 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
2
-3-
3
-4-



一、情节概括三法 1.理结构 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 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 是全篇,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 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 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④从效果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 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补叙是将事 件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 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 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增强艺术感染力。
8

2019版高考一轮复习:板块2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

2019版高考一轮复习:板块2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一、明确小说的4大特色全国卷小说的考查主要围绕小说的4大特色命题,即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主题。

近几年命题人对命题角度又进一步细化,具体为把握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赏析环境描写、概括探究主题,以及品味赏析语言、赏析艺术技巧、探究标题等。

因此,复习时一定要关注小说的这4大特色。

(一)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

1.情节构成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

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其环境描写多为渲染气氛;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2.安排技巧情节安排的技巧包括线索、悬念、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点题,等等,此部分将在后面第四讲“艺术技巧(含语言)的3大题型”里细讲。

(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思想性格,因此高考考查人物形象时,主要在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方面设题。

1.人物描写的手法2.人物描写的类型、含义及作用(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以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的一个延伸。

(四)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贯串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它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塑造艺术形象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和观照,主题是否深刻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及内涵的深浅。

1.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1)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及假恶丑。

(2)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3)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2.主题把握4大着眼点(1)从题材内容着眼,通过抓标题、抓主要事件,把握主题。

(2)从人物塑造着眼,通过主要人物的记叙描写、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主题。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__小说1.2.1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练习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__小说1.2.1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练习

一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预习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失踪周海亮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活着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那次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兵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兵的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他失踪了?找不到了.怎么可能?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惧,不敢面对敌人.他回来过吗?没有.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营长说,是他失踪了.我猜他战死了.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他既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他战死了,你们有责任的.当然.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是对你的补偿.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兵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息.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为俘虏.只有成为俘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营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士兵的名单.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个裸露的胳膊上,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弹痕.我来找我丈夫.女人说,你们是否找到了他?当然没有.营长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被俘.我们拿到了所有的战俘名单,包括死去的战俘,可是没有你的丈夫.他应该逃走了.他肯定逃走了.也许他就藏在村子里,藏在你的家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不过这已经不归我管了.再说能活着有什么不好呢,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女人不相信丈夫会逃.当初他主动提出要去打仗,他怎么会逃呢?他的胆子大得像狼,他怎么会逃呢?他一直没有在自己面前出现,他怎么会逃呢?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他真的逃了.他逃了,保一条命,就什么都有,就可能什么都有,就真的什么都有.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清晨,出门喂鸡的女人看到一个男人从她面前走过去.男人扫她一眼,目光在她的脸上没有丝毫停留.女人心里猛一哆嗦——男人太像她的丈夫了——相貌像,身材像,表情也像.可是他是她的丈夫吗?女人僵在门口,任一群叽叽喳喳的鸡崽儿焦急地啄着她的脚背.女人终喊出一声“天啊!”,扔掉怀里的箩筐.她至少追出五里地,可是没有男人的影子——既没有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也没有不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女人往回走,想,他是她的丈夫吗?他不是她的丈夫吗?丈夫真的死去了吗?丈夫真的没有死去吗?女人回到家,幻想丈夫站在院子里,坐在屋子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女人找了很久,仍然只有孤零零的她.女人叹一口气,拾起箩筐.女人想,不管如何,丈夫给了她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着,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她来说,便够了.(有删改) 1.(情节梳理题)对于自己丈夫的下落,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2.(情节作用题)小说最后安排了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节,这样的安排是否多余?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导学号37740187〛巩固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4分)哑佬三李家法哑佬三在村里没有名字,哑佬三就是他的名字.哑佬三长得面目狰狞,又哑又丑.他鰥居村边一隅,两间破房子外搭一个不大的芭蕉园,芭蕉园拾弄得怡人,只是村里头很少有人来过,好像这里是块禁地.当村中有谁家遇到白事,人们才会来找他.来报告的人通常在他的篱笆门外用劲把那棵柳树摇两下,哑佬三便走出院子.来的人双眼一闭,两手互搭往后脑勺一仰.这么一比画,哑佬三就知道村中有人要走了,他的活计来了.哑佬三做的是一种叫仵作的活,也是一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活.他给故去的人抹澡整容,穿衣戴帽,把逝者拾掇得就如同刚睡去一样安详.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抱那具尸体轻轻地放进寿棺里,他还知道什么时候该把一枚钢钅崩钱儿塞入逝者口里,他说这样逝者下去就不会遭到诘难.等到入殓完毕,他还要呜呜引哭,惹得奔丧的亲友天昏地暗地号啕.丧事办完,主人家会拿出一个红纸包住的利市袋子,里面是给他的酬劳费.哑佬三抽出很少的一部分,把多数退还给主人家,博得一片感谢.村子不大,中央地带有一间小卖部,是村主任的小舅子保良开的.铺子也不大,但物什丰富,油盐酱醋,锅勺盆碗,应有尽有.再加上保良小买卖做得精明,生意十分红火.这一晚,哑佬三煲饭时发现锑煲穿了一个小眼,哑佬三就到保良店里买锑煲,外加一瓶酱油,一包盐.就在付钱时争执发生了:哑佬三比画说他给的是一百元钞,锑煲、酱油、盐一共是二十六元五角,应该找他七十三元五角.而保良说哑佬三给的是五十元钞,找他二十三元五角就对了.哑佬三急得呜哇呜哇乱叫,用手指指天,又戳戳地,惹得在保良店里打麻将的人都停了兴致围过来看.大家都没有看见哑佬三给的什么钱,只能听两家争辩:哑佬三有理说不出,拼命地捶胸顿足,恨不得把心肝掏出来给大家看;保良说我做的是全村人的生意,讲究的是信誉两字,童叟无欺,我还能欺负你一哑巴不成?慢慢地理屈的便在哑佬三这一方,围观的人七嘴八舌都指责哑佬三不该倚仗残弱,讹诈别人.但哑佬三却赖在店铺里不走,好像不讨个说法他就要暴躁至死一样.人群中有一人说,去找坤爷来吧.大家说,对呀,找坤爷来准能制服这哑佬三.坤爷是村中的土郎中,威信极高.哑佬三有一次生背痈,痛得死去活来,自己的手又够不着,抹药又抹不了,是坤爷采了山草药,捣成酱状给哑佬三敷上,救了哑佬三一命.哑佬三视坤爷为再生父母,他芭蕉园里的芭蕉熟了,第一个孝敬的便是坤爷.坤爷来了,他细听两方陈辞,哑佬三比画:我真的是给了保良一百元钞,这一张钞还是村东头火生家葬父时给我的,不信你们去问火生好了.保良拆了一包店里最好的烟卷,递一支给坤爷,他就什么话也不说了,装得很矜持的样子,意思是说我懒得跟一哑人争辩.只是旁人在不停地议论哑佬三的不地道.坤爷把烟卷烧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厉声说:哑佬三,你别闹了,快回去.哑佬三一听,脸倏地变得死白,黑黑的胸脯呼呼地起伏着.一会儿,他低头捡起那个锑煲,一瓶酱油,一包盐,还有二十三元五角,默默地走出保良店门,很快融入黑暗.约有两分钟时间,在离保良店约莫一百米路程的地方,人们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传来,声音沙哑而恐怖.日子过了许久,晚饭后,人们依旧汇聚到保良的小卖部里打麻将谈天说地,谁还能把哑佬三那件事情永久地放在心里?直到一天不知谁报:村中的五保户袁六娘过世了.人们这才想起哑佬三,两个年轻人急忙到哑佬三家一看,芭蕉园已经荒芜得不成样子,多日没人拾掇了.小屋已经上锁,园里有一串芭蕉熟透了,一只老鼠爬到芭蕉果上噬咬折腾,它昭示主人已经离家许多日子了.哑佬三不知啥时离村走了,天啊,这可怎么办呢?(选自《广西文学》,有刪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小说第一段写哑佬三没有名字,又哑又丑,鳏居生活,村里头很少有人到他这里来,反映了他在村中低下的社会地位.B.哑佬三与保良起争执,“惹得在保良店里打麻将的人都停了兴致围过来看”,揭示了村民人心淡漠、喜欢围观的看客心理.C.小说结尾“哑佬三不知啥时离村走了,天啊,这可怎么办呢?”耐人寻味,这个现世“报应”寄托的是作者对冷漠人心的批判.D.小说的叙述笔调凝重,语言典雅含蓄,善于营造氛围,使读者时时受到心灵的撞击,进而思考小说中蕴含的深刻社会内涵.2.(情节作用题)坤爷的断案公正吗?小说选择由他来断案有何作用?(5分)3.(情节合理性探究)小说中哑佬三做仵作都不肯多要别人给的酬劳,却为五十元钱与保良争执不下,这样写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看法.(6分)〚导学号37740188〛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14分)银茂老汉和葛藤银茂老汉的坟高高耸起,犹如一座小小的山峰.坟上的土培了不久,但旁边土坎上的葛藤已开始向坟丘探索爬行.银茂老汉生前没少照料这些葛藤,这些葛藤是不是也有了灵性,要爬上坟头,看着主人?抑或是银茂老汉丢不下这些葛藤,活着的时候穿它、用它,死了也舍不得离开它,要拉它与自己为伴?葛藤若有灵性,该恨银茂老汉,他的镰刀不知割断了多少葛藤的青春.一捆捆藤条大锅里蒸熟,石碾上碾烂,水中浸泡、荡涤,提炼出一根根柔软坚韧的筋条,然后拧成了一双双结实的“葛麻”鞋,载托起一群粗壮的庄稼汉.葛藤若有灵性,也该谢银茂老汉,是银茂老汉把满山的野葛当庄稼一样看待,不仅不许牛嚼羊啃,而且还把它们栽植到坎坎涧涧.本该自生自灭的葛藤,却化成了一双双可媲美于传统麻鞋的“葛麻”鞋,走村过镇,风光无限.不知银茂老汉可否有灵,你若有灵,和我一起数数,看有多少根葛藤向你的坟头爬来:一根,两根,三根……这一根啊,它可是你年轻时腰间捆的那一根.那时,你还是“十八岁的哥哥”,一个初夏的早晨,你担柴下山,忽见两头牛正抵得难解难分,周家的那头大公牛被另一头牛抵到了崖边,你甩掉柴担冲了上去,运足了力气,“嗨”的一声,推开了那一头牛,紧扎在你腰间的那条葛藤断成了几截.摸着你腰间那道深深的红印,周家的姑娘心疼得珠泪滚滚.也许正是这一心疼,才使得这个瘦弱的小脚女鼓起了此后挑水砍柴做饭、养大六个粗壮的“你”的勇气.这一根啊,它可是从大火中捆出了一家人一个冬春活命的那一根.那年,老大五岁,老二三岁,老三刚满月.土匪进山抢粮,你家地僻,本已免过一劫,可土匪打道时发现半山竹园后竟掩藏着一户人家,顺手一把火点燃了你家的三间瓦房.土匪刚离开,你便不顾大家的劝阻,钻进熊熊大火,硬是凭一根葛藤,捆出了两床还在冒烟的破棉被,里面还裹着两袋玉米.这一根啊,可是抽断了你与老大父子之情的那一根.食堂饭吃不成了,后沟里的几棵榆树被人剥光了皮,你却有法子用二斗苞谷为老大娶回了媳妇,可你容不得儿子帮媳妇“偷出贩进”——为娘家而打你藏在楼上的几斗救命苞谷的主意.从未打过儿子的你,将粗壮的葛藤在水中一浸,三股拧成一根,直打得老大浑身道道血痕,媳妇跪地求饶,小脚女人与老二、老三、老四哭作一堆.老大在炕上直躺了五天,起来后坚决不带你一根草,和媳妇出门别居,并声言对你活不养、死不葬.从未流过泪的你哭了,“儿啊,我可都是为了你好,你不能这样绝情啊……”可老大义无反顾.后来你也默许小脚女人偷偷给老大送东送西,可老大在你有生之年还是没有正眼看过你,虽然你死后他也曾跪在你的灵前哭得不能起身.这一根啊,可是系着你屋檐下一兜兜大棒子的那一根.初冬的晚上,你的火炕口上,疙瘩火正旺,火旁的蒲篮里,放着已经干透了的一兜兜大棒子.你总是阴沉着的脸这时也会像春天的青山般开了花,从不敢靠近你的屁娃娃也知道你这时会变得很可人.只要孩子们围着蒲篮一穗一穗地剥苞谷,你就会有一个个迷人的故事:猪八戒偷吃了如来佛给泾河老鳖捎的苞谷馍;织女一年过一次鹊桥,给牛郎洗365个碗……这一根啊,可是……可是套上你脖子的那一根.一辈子只养别人的你,老来半身不遂,躺在炕上靠别人伺候.老六张罗着给你看病,可谁知你刚能挪动身子,一家人放心地留你在家中而赶着秋忙下地,回来时却发现有一根葛藤一头系着你的脖子,一头系在窗棂上,你犹如垫高了枕头在熟睡,十分安详、从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一双双可媲美于传统麻鞋的‘葛麻’鞋,走村过镇,风光无限”,说明银茂老汉编织的鞋漂亮,结实耐用,表现了老汉心灵手巧.B.“这一根啊,可是抽断了你与老大父子之情的那一根”是说明因为银茂老汉用葛藤痛打了老大,导致老大出门别居,父子反目.C.“你总是阴沉着的脸这时也会像春天的青山般开了花”一句体现了老汉心情的变化,形象地描写了他面对丰收的作物时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D.文章最后写到“你犹如垫高了枕头在熟睡,十分安详、从容……”,表达了作者对银茂老汉不愿成为累赘而自行了结的做法的赞同和敬佩.5.(情节手法题)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请概括这样写的好处.(5分)6.(分析线索作用)请简析“葛藤”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导学号37740189〛答案与解析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预习练1.①女人先是认为丈夫战死了,她认为丈夫是强壮而勇敢的,肯定不会被俘也不会逃走;②后来她非常希望丈夫成为俘虏,因为这样才有活着的希望;③接下来,她又希望丈夫逃走了,因为这样才能保住一条命,有命了才会什么都有;④最后,她认为不管丈夫是死了还是活着,给她希望就好.2.示例 (1)不多余.①这样的情节安排更能突出女人对丈夫的深爱和思念,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②使故事情节出现波澜,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③引出有关女人的心理的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歌颂对爱的忠贞和坚守.(2)多余.①小说写至“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结束,更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引人深思;②小说以“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结尾,可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更能引起读者对女人的同情;③女人的形象至此已展现得比较丰满突出,小说的情节、结构也是完整的.巩固练一、1.D D项,“叙述笔调凝重,语言典雅含蓄”错误,小说的叙述笔调是轻松的,语言简朴平实.2.不公正.作用:①决定了主人公的命运.坤爷是哑佬三的救命恩人,哑佬三视他为再生父母,所以他的一句话就成了致命一击,使哑佬三彻底绝望,从此消失.②凸显社会环境.最有“公信力”的坤爷也不得不妥协退让,反衬出这里社会舆论的强大.③烘托人物形象.威信极高的坤爷却世故、见风使舵,这与“低贱”的哑佬三执着追求公平与尊重的灵魂形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3.合理.①不肯多要别人给的酬劳,表现的是哑佬三的质朴、凭良心办事.但“博得一片感谢”也表现了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又被人忽视的人想以此得到村里人对自己的认可.②与前文相互呼应,将情节推向高潮.为50元钱起“争执”正是源于哑佬三一直以来对理解与尊重的渴求.他不能忍受“不白之冤”使矛盾冲突变得激烈,将小说情节推向高潮.③有利于揭示小说主题.村里人明知哑佬三平时都不多要钱,在起“争执”时却无人为他说句公道话,揭示了人们应以公平公正之心尊重每一个生命,哪怕是世人眼里“低贱”的生命的主题.(如有答不合理的,酌情在4分以内给分)二、4.D D项,“赞同和敬佩”理解错误.5.①内容上,写出了儿子们对父亲的敬爱与怀念,以及老汉与葛藤的密切关系;②结构上,引起下文,引出老汉与葛藤的故事;③主旨上,侧面表现了银茂老汉的可贵品质;④表达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文章后面的抒情奠定了基调.6.①葛藤是全文的线索,串起了银茂老汉一生的经历.②葛藤是人物品格的象征,象征了银茂老汉坚韧、奉献的品格.③葛藤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通过写银茂老汉和葛藤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银茂老汉的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二情节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泥人张冯骥才①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②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

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

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

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③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

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

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④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

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

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

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⑤可是手艺人除外。

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⑥但是不一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来。

有个细嗓门儿的人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

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咋样,他捏的咋样。

”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儿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⑦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都听见了。

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

一个泥团儿砍过去?⑧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

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的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⑨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桌上一般。

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⑩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

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⑪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

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⑫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

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

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⑬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

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⑭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

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④段极力写海张五的不可一世,运用反衬手法,借海张五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样子衬托出泥人张身处乱世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B.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看到“贱卖海张五”就“谁看谁乐”,是因为泥人张将海张五捏得活灵活现,而且对他的五官丑陋之处都进行了夸张式表现。

C.第⑧段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泥人张捏泥人的精湛手艺和对海张五的蔑视心理。

D.泥人张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他善于观察模拟人物,并且心灵手巧、艺高人胆大,但做事不够圆滑。

【答案】D【解析】A.衬托出泥人张不向权贵低头的高尚品格。

B.“谁看谁乐”,是因为海张五是城里城外气最冲的,看到他被捉弄,人们拍手称快。

C.没有神态描写。

2.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瞧各样人,捏各样人,泥人张常去天庆馆饮酒;海张五张狂出场,泥人张毫不理会,海张五及手下人拿泥人张找乐子,泥人张捏完核桃大的海张五脑袋扬长而去;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几个小杂货摊贱卖海张五泥像;海张五花大价钱把街市上卖的泥人连同泥模子全买走了。

【解析】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其实就是概括故事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情节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①②段为故事的开端,③~⑪段为故事的发展,⑫⑬段为故事的高潮,⑭段为故事的结局。

3.海张五被“贱卖”的可笑结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现实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人处世不可嚣张跋扈,目空一切,否则只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应该低调、谦和、容忍他人。

只有每个人都切实地提高个人素质,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解析】结合文本首先从海张五既丢人又“丢”钱的可笑结局中,提炼出做人蛮横无理没有修养必然招致被羞辱的结果。

然后联系现实,从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如何做人做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幸存者[美]休·B.卡夫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

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

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

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绝对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

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

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

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

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板在上面摩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

诺尼仿佛能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烈的光芒。

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他的目的。

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

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

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

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儿来,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

狗疑惑地看着他。

“过来,快!”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

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

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

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

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

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

他突然唾骂起那把尖刀,疯狂地把它往远处掷去。

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

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掷出那把刀子之后,他已没有任何防备。

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力气反抗。

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了饥饿。

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现在听到那饥饿的喉咙发出咕噜咕噜的吞咽唾液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渐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

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在轻轻地舔着他。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尼奴克。

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咽哭泣……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的光芒。

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

此时,他发现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来看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有时还分成两个。

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只狗。

那个男人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

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动着……(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诺尼的心理变化过程是:身陷冰岛的恐惧无助——饥饿之极萌生杀狗求生之念——面对尼奴克眼神的痛苦犹豫——面对尼奴克痛苦哀怨的眼睛扔掉尖刀。

B.结尾雪地上挺直插着的尖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原本是杀狗凶器却成了救人工具的情节转换,凸显了人性中的善良、宽容、美好和庄严。

C.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尖刀”,从磨制到抛弃,再到反射光线使主人被救的过程中,它始终贯穿全文;暗线就是尼奴克从凶狠到温柔的变化。

D.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情景——人萌发了善念,扔掉利刀,选择死亡;狗收起凶相,忠诚以待,轻舔主人;人与狗相拥相偎。

小说闪耀着友善和谐的思想光芒。

【答案】A【解析】B.很难凸显人性中的宽容一面。

C.暗线就是主人公诺尼心理的变化。

D.小说的主旨应该是抑恶扬善、坚守忠诚。

2.小说是如何在情节上巧妙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说的前半部分,人会不会杀死狗的悬念吸引着读者;中间部分,狗会不会吃掉人的悬念吸引着读者;最后,人和狗会是什么样的结局的悬念吸引着读者。

作者层层设置悬念,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技巧的分析。

关键是把三次悬念的内容说清楚,还有这样的安排对行文有何作用,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悬念是层层深入的,都具有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3.小说的结尾有何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扔掉的凶器,成为救人的工具。

结尾的艺术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一种冲击人心的张力,更能突出主旨。

【解析】“空白”是关键词,结合文本分析结尾的特点与作用。

一般而言,“空白”的艺术也称“留白”艺术,可以产生意韵无穷的效果,同时对文章主旨有突出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