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背后的历史视野与社会结构
广场舞总结

广场舞总结广场舞是一种健身舞蹈形式,近年来在中国风靡一时。
它以广场为舞台,由大批群众结成舞团,在广场上跳舞,展现出和谐欢快的氛围。
广场舞以其简单易学、健身效果显著等特点,吸引了广大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参与,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
广场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广场上就开始有人跳舞。
那时的广场舞多以民间舞为主,例如广场上的太极拳、踩高跷等。
后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场舞也逐渐演变为一种集群众健身、文娱活动为一体的形式。
现在,广场舞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弘扬了民族优秀的舞蹈文化,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广场舞之所以极受欢迎,除了因为它独特的文化氛围外,还有着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健身效果。
广场舞动作简单易学,不受年龄、性别和身体素质的限制,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可以轻松参与。
广场舞的音乐节奏欢快明快,能够激发人们的活力,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同时,广场舞不仅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还能增加心肺功能、改善心理状态。
在广场舞中,人们可以放松身心,同时结识新朋友,增进社交交往,提高生活质量。
广场舞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广场舞活动往往吸引大批群众参与,会给周围居民带来噪音污染,影响居民的正常休息生活。
其次,广场舞场地有限,人员密集,在舞蹈过程中容易发生碰撞事故,给参与者带来安全隐患。
此外,还有一些广场舞在音乐选择、舞蹈编排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既不符合时尚潮流,也无法体现传统舞蹈的美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首先,在广场舞活动中,应设置相应的音量限制和时间限制,以减少噪音污染对居民的影响。
其次,应在舞蹈场地周围设置安全标识和障碍物,提醒参与者注意安全,并且增加舞蹈场地的数量,减少人员密集情况的发生。
另外,应加强对广场舞舞蹈编排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广场舞创作走向专业化和艺术化,提高广场舞的艺术水平,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
关于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分析

关于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分析
回顾广场舞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发现广场舞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增大,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他们也需要一种既能够锻炼身体,又能够愉快娱乐的活动。
广场舞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迎合群众需求的健身活动。
从此,广场舞成为了全国各地广场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汇聚着各个年龄段群众的参与和热情。
广场舞的群众文化特色是其吸引人之处。
广场舞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只要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热衷健身的心,就可以参与其中。
它以舞蹈为载体,将传统文化、时尚潮流和现代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广场上,你可以看到老年人跳起了欢快的农村舞蹈,也可以看到年轻人表现出了奔放的激情舞步,还可以看到中年人们以优美的动作展现着深沉的情感。
广场舞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形成了一种团结和融合的群众文化。
广场舞的健身效果是其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缺乏锻炼的机会。
而广场舞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还可以有效锻炼各个部位的肌肉,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人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对于老年人来说,广场舞还可以增强肌肉的柔韧性,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预防骨质疏松症等老年疾病。
广场舞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在娱乐中锻炼身体的理想健身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广场舞兴起与繁荣的原因分析

广场舞兴起与繁荣的原因分析一.广场舞兴起的社会背景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国内城市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在这个发展期,我们感受到不管是新城市的建设还是老城市的改造,政府关注民生这个宗旨,都能从这里得到了体现。
一个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初见端倪,我们见到的城市不仅是楼变高了、路变宽了、绿变多了,特别是多姿多彩的城市广场建设,更为人们提供健身休憩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为广场舞搭建的,或者说广场舞是在这个平台应运而诞生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广场舞兼收并蓄各种舞蹈元素,另辟蹊径,逐步正名,使这个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舞蹈,向大众化、平民化迈出可喜的第一步。
它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崭露头角,继而辐射到全国各大城市。
时至 21世纪初,广场舞成星火燎原之势,辐射到全国中小城市。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与农民公寓相匹配的广场设施更是后来居上,广场舞又添一支农民新军。
广场舞的遍地开花,其普及速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广场舞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产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体育运动。
有人会说夸张了吧?我说一点也不夸张,请问:有那一项体育运动有如此众多的人群,自发地、有序地、一天不落地(除雨雪等恶劣天气)参与其中?唯有广场舞。
二.广场舞繁荣的原因延年益寿是人类共同的期盼。
广场舞恰恰为这种期盼提供了最便捷(跟着葫芦画样)、最经济(不花钱)、最合适(老少皆宜)的平台。
广场舞氛围宽松,舞者随性,来去自由,自己把握。
它的简易性(动作简单易学)、包容性(跳错重来,没人笑话你)、融入性(没有任何准入障碍)丝毫没有损害自身的形象,相反给它锦上添花。
一位地方报社记者问及一位年过七旬的赵奶奶,说:赵奶奶你舞跳得很美,有没有什么秘诀?赵奶奶不无自豪地说:你没想想,为我们伴奏的是国内一级乐师、为我们伴唱的全是大牌明星,这舞要是跳不好,你对得起宋祖英还是阎维文?几分幽默几分调侃的话语里,让我们感受到广场舞的舞者们,对他们置身于美妙的音乐环境是如何的自豪与满足。
广场舞文化现象与群众舞蹈活动组织分析

广场舞文化现象与群众舞蹈活动组织分析近年来,广场舞文化现象在中国逐渐兴起,并成为了一种群众性舞蹈活动。
广场舞在各地的广场、公园、甚至小区都能看到,而且参与人数众多,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就广场舞文化现象与群众舞蹈活动组织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影响与未来发展。
一、广场舞文化现象1. 历史渊源广场舞源自于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流行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健身舞”,是一种以音乐为伴奏,让人们在广场上跳起来锻炼身体的舞蹈活动。
后来逐渐发展为广场舞,不但有了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
2. 特点广场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舞蹈形式简单易学,适合大众。
不同于专业舞蹈,广场舞的动作不需要太高的技术要求,一些基本的动作能够让大部分人很快上手;二是音乐选择新颖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的人群。
不同的广场舞曲风包罗万象,有流行音乐,有传统曲目,有二人舞,也有大型群舞,能够迎合不同人的喜好;三是社交互动性强,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广场舞活动中,人们可以结识新朋友,交流舞蹈技巧,增进感情,满足心理需求。
二、群众舞蹈活动组织分析1. 组织方式广场舞活动的组织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社区组织、商家赞助、文化机构合作等。
社区组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一些社区居委会或者业委会会定期组织居民进行广场舞活动,提供场地和音响等基础设施;商家赞助是一些商家或者文化公司为了推广自家产品也会涉足广场舞活动,提供场地、物资和宣传支持;文化机构合作是一些文化机构会与广场舞舞者合作,共同举办比赛、展演等活动,提升广场舞的艺术性和影响力。
2. 组织管理广场舞活动的组织管理一般由志愿者或者专业机构承担,他们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场地准备、音响设备、保障措施等。
在一些大型的广场舞节庆活动中,志愿者通常需要进行培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
3. 问题与挑战随着广场舞文化的兴起,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挑战。
对于广场舞的调查报告

对于广场舞的调查报告广场舞调查报告引言广场舞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健身活动,充满了活力和活跃的节奏。
它已经成为中国社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调查报告将对广场舞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参与人群、健康效益以及对社区的影响等方面。
1. 历史背景广场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
当时,广场上开始出现一些闲暇时间较多的中老年人,在音乐声中跳舞以娱乐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场舞逐渐发展为一种健身锻炼方式,并迅速流行起来。
2. 参与人群广场舞的参与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
他们通常是退休的工人、公务员或家庭主妇。
广场舞不仅能满足他们的健身需求,还提供了社交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享受到更多的社区乐趣。
3. 健康效益广场舞对参与者的健康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
首先,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体能和耐力。
其次,广场舞的舞蹈动作涵盖了头、颈、胸、腰、臀、腿等各个部位的活动,能够锻炼全身的肌肉。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广场舞能够改善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风险。
4. 社区影响广场舞不仅对参与者个人有益,还对整个社区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广场舞活动的举办使得社区的空闲场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社区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广场舞增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此外,广场舞还激发了更多的社区健身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整个社区的生活质量。
5. 社会争议尽管广场舞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空间和噪音问题。
广场舞活动通常需要一片较大的空地,而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很难满足参与者的需求。
此外,有些广场舞参与者会因音量过大而引起噪音扰民,对身边居民造成困扰。
结论广场舞作为一种健身活动,已经成为中国社区生活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它对参与者的健康至关重要,同时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社交互动机会。
然而,在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广场舞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关注一些问题,如场地不足和噪音扰民等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广场舞的潜力,为广大中老年人创造更多的健康乐园。
广场舞总结汇报

广场舞总结汇报广场舞是一种国民健身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
它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达到健身效果,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艺术修养。
在这篇总结汇报中,我将从广场舞的历史背景、参与人群、健身效果和社会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广场舞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产物。
当时,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健康问题和缺乏娱乐的困扰。
广场舞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锻炼方式,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让人们在快乐中保持健康。
关于参与人群,广场舞几乎没有年龄限制,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参加其中。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广场舞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形成了独特的大众文化现象。
在广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们在跳舞,交流和交往,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广场舞的健身效果也不可小觑。
通过舞蹈动作的连续和有氧运动的结合,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同时,广场舞还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人们的情绪状态,改善生活质量。
许多研究表明,坚持广场舞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广场舞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方面,广场舞的普及推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娱乐和交流平台,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动性。
另一方面,广场舞的展演活动,也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健康快乐的生活理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广场舞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总之,广场舞作为一种新兴的形式,不仅仅具有健身效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形式。
通过广场舞,我们可以感受到快乐、活力和团队协作的魅力。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广场舞将会发展得更加成熟和多元化,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快乐。
广场舞的历史和发展

广场舞的历史和发展广场舞是一种集体舞蹈,其特点是简单易学、起劲有趣、适合所有年龄层,因此备受欢迎。
广场舞最早的起源地是美国,之后传入欧洲,再通过香港传入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的广场舞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是由企业、部队、学校等大型集体在广场上跳的舞蹈。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广场舞才走进民间,变成了通俗文化的一部分。
广场舞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相关。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常消费也随之增加。
与此同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提高,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场舞也变成了一种社交活动,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随着广场舞的活跃度上升,一些业余团体也开始成立。
它们在公园、广场等场所中开展活动,吸引了大量跳舞者加入。
许多中老年人、年轻人以及儿童都开始热衷于广场舞。
在广场舞的发展过程中,舞蹈风格不断丰富和变化。
最初的广场舞以欧美流行的音乐为主,舞蹈动作也比较单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场舞开始加入中国传统音乐、民族元素和各种节日主题,使得舞蹈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
比如,蒙古舞、藏族舞、广东“踩高跷”以及一些时尚的拉丁舞蹈等都成为了广场舞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广场舞不仅在舞蹈形式上丰富多样,也在舞蹈社群的组织方式上打破了过去的界限。
广场舞的跳舞人群由早期的企业单位转变为由社区、市民文化馆等组织引领的群体,在广场和公园中开展活动。
随着跳舞者的共同爱好,交流变得更加紧密。
各种舞种的爱好者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几乎每个城市或者乡村的广场上,都有对广场舞热衷者的团体活动。
然而,广场舞也有一些负面问题,比如噪音污染、对其他广场使用者造成困扰、聚集地过多等。
政府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广场舞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以及各地政府对广场舞团体的引导和管理。
未来,广场舞的发展方向会变得更加多样化,需要共同努力以解决其潜在问题,从而实现音乐、舞蹈和社交的最佳组合。
舞动中国广场舞

舞动中国广场舞舞动中国广场舞:生活的节奏,欢乐的共舞舞动中国广场舞,是一种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广场舞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舞蹈形式,已经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开展和参与,成为了许多中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广场舞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广场舞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广场舞的特点与优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广场舞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迅速在大街小巷、公园广场等地开展起来。
穿着鲜艳的衣服,安装高效的音响,各种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歌轮番播放。
广场舞不再是只属于专业舞者的领地,它打破了社会阶层的限制,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每个愿意参与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舞伴,一同尽情舞动。
广场舞的普及使得更多人开始接触舞蹈艺术,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激发潜能的平台。
广场舞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
对于个体而言,广场舞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提高形体素质,还能增加社交活动,缓解生活压力,提升生活幸福感。
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和要求的协作性,让参与者注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促进了个人与社会的交流与融合。
在参与广场舞的过程中,人们也会关注形体的优美和自身的外表,通过舞蹈的表演,提升自信心、增强自尊心。
广场舞在社会上也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首先,广场舞成为了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广场舞作为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有效地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健康。
其次,广场舞为社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邻里之间通过广场舞的活动更加亲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关爱。
此外,广场舞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输出的方式,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的关注和参与,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广场舞的特点与优势在于其活泼欢快、简单易学的特点。
广场舞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弘扬了快乐与活力的精神,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求。
广场舞的动作简单易学,不需要太高的舞蹈技巧和创新能力,因此使得广场舞普及面广泛。
此外,广场舞可以随意选择音乐和舞蹈形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场舞背后的历史视野与社会结构作者:沙垚2013年,我在温哥华访学,冬天,常喜欢去一个社区图书馆看书。
某天上午,突然漫天大雪,过了大概一个小时,几个穿红衣服,带着黄色丝绸折扇的大妈,开始在远处的广场上跳舞。
琉璃世界,红衣黄扇,不用说,便是一幅画。
近年来,广场舞如同“病毒”般,蔓延到了全国城乡每一个角落,进而延展到全世界每一个有中国大妈的华人社区。
2014年,有媒体称“中国广场舞大妈正慢慢占领地球”。
广场舞何德何能,竟有这样的魅力,获得数以亿计的追随者?中国大妈,是什么样的精神与动力,支撑起她们如此的执着?这里面一定有着更为深层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病毒”般进入公共视野的广场舞有不少文章在追溯广场舞起源于何时,何地,均无明确结果。
大略来说,当代意义上的广场舞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
大概在2009年前后,我的母亲就迷上广场舞,时年62岁的她让我上网寻找可学之舞,当时广场舞的网络资源并不是太多,几乎没有高清版的视频。
于是我用摄像机记录,并为她们制作了高清的光盘,这几个老太太特别高兴。
2013年,其中一位因病去世,她的舞伴们说,有这个光盘传下来,也不枉她跳舞这几年了。
正是2013年,广场舞一下子“热”起来,风靡全国。
更为准确地说,是广场舞在公共媒体上“热”起来,成为热点事件。
不是说在这一年,跳广场舞的人数激增,而是说,此前广场舞是被公共话语所遗忘和忽略的,原因在于掌握话语权的精英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换言之,底层民众发起的广场舞在社会精英那里,是被漠视的。
正因为此,广场舞及其舞者,是以极为负面的形象进入2013年的。
且看当时的几个极端新闻报道:2013年4月,成都一小区楼上住户因难忍广场舞音乐的困扰,一气之下向跳舞人群扔水弹;6月,苏州某小区内,一位业主不满楼下跳广场舞的声音,下楼与跳舞的阿姨发生冲突,打伤跳舞者,随后,业主还在楼下广场铺满碎玻璃和砖石;6月底和7月底,纽约日落公园跳广场舞的领队,先后两次被当地警方戴上手铐并被开出传票;8月,北京昌平某小区,业主甚至放出藏獒驱赶,还开枪恐吓;10月,家住武汉某小区的陈女士和朋友们在小区楼下的广场上跳广场舞,突然从旁边楼房飞来了一大堆粪便,一群跳舞的人被浑身弄脏……一边是“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一边是“天哪!天都还没亮啊!你们这帮跳广场舞的还让不让人活啊!”在泼水的帖子后面,网友纷纷表示,“要是我,我觉得我会用墨水”,也有人表示“用开水”;在“泼粪”的帖子后面,网友留言“解气”……在这一系列新闻中,广场舞及其舞者,成为“扰民”的代名词,被描述为现代社会的“他者”与“另类”,“是一种缺乏美感的噪音,跳广场舞的大妈是不文明的、低素质的、不具有现代公民精神的群体。
”从2013年开始,广场舞,作为社会事件,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了地方晚报、都市报的头条,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
这时候,学者们迟钝的神经被撩拨了,广场舞成为学术研究的显学。
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以“广场舞”为主题的学术论文,2015年有953篇,2014年有713篇,2013年242篇,而2012年才58篇,2010年仅10篇。
亦可见2013年是一个转折点。
呈井喷之势的文章,究竟说了什么?广场舞背后的历史视野与社会结构研究广场舞,有一个无法绕开、也必须回答的问题,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人参与到跳广场舞的活动中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013年以降,以量化方法进行数据调查,成为研究成果中的重要一脉。
试举几例,王红涛的《芜湖市广场舞的开展现状与推广研究》、邸晓伟的《陕西省中老年妇女广场舞现状与研究》、李蕊的《豫南地区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研究》、马裕文的《常熟市区广场舞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代敏的《武汉市主城区中老年人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孙敏等的《曲阜市广场舞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汪聚伟的《西安、咸阳两地城市广场舞的现状研究》、王兆征等《南昌市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在中国知网以“广场舞现状调查”为主题可检索得195篇文章。
分析这些文章,可以发现基本上使用的是相同的研究框架,通过量化问卷,研究者们希望知道参加广场舞的人的性别构成、年龄结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参加目的、参与方式、参与频次、消费能力、场地情况、专业程度、培训情况、对健康的认知……通过这些调查,建立了包括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在内的数据库,得出的结论基本雷同,即参与者以中老年为主,性别失衡,多为女性;参与者学历不高,多为退休人员,月收入水平不高,但相对稳定;参与者以自发组织为主,参与人数逐年上升,某些地方也出现政府辅助组织管理,举办比赛,有专业教练指导等;参与动机多为身体上起到锻炼的效果,预防或减少疾病,心理上也使人乐观开朗;场地多为城市小区或小城镇广场为主,因而存在扰民的情况……其政策建议,无外乎,加强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介入规范化管理,完善政策减少扰民,同时多派专业指导,增加骨干培训,引进比赛机制……这一类的量化研究同质化程度非常高,但不能说它们便没有意义,其价值在于通过大量的调查,完成了全国的大起底,摸清楚了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另外两大支研究路径。
其中一支,是站在政府宣传的角度,认为广场舞是贯彻落实党“群众路线”的一种方式,具有新闻效应和宣传价值。
在中国知网,以“广场舞群众文化”为主题可以得到1134篇文章,其文章标题基本相似,比如《广场舞对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探讨》《浅谈广场舞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其中引用率位居前三的期刊论文是,王芳的《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园园的《探讨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张海英的《论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那么,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究竟有什么地位和作用呢?王芳认为,广场舞有助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能促进和谐群众文化的建构,是检验群众文化成效的重要手段;金园园认为,广场舞增强了民众的文化素养及生活品味,能够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为群众的文化提供平台载体,帮助民众增强身体素质……张海英的观点与前两者基本相似,不再赘述。
另外一支,是学者站在广场舞者的角度,用一些学术的概念来对广场舞进行理论包装。
在中国知网,以“广场舞理论”和“广场舞视角”为主题检索,可得247篇文章。
比如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研究广场舞,认为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也越来越注重娱乐休闲,广场舞应运而生;比如科塞冲突理论来分析广场舞带来的社区冲突,认为这种冲突对社会系统稳定发展亦有一定程度的益处;再比如利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展开研究,认为“广场舞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实践。
空间实践是人们对空间的利用、控制和创造。
主体的社会行动是连接空间的意义和物质形态的桥梁,主体发生社会行动,空间就开始获得社会意义”等等。
不一而足。
虽然这些研究大多是在共时性层面对当下的广场舞展开研究,但从上述分析中可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广场舞为什么那么火?原因呈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问卷及个案口述中,参与者的回答是,跳广场舞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心情愉快,有利于身心健康;其次,从群众文化的相关文章1000多篇,这个绝对比重可以看出,政府支持广场舞,并将之作为政绩进行宣传推广,亦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相关学术研究的主流,尚且停留在用广场舞的本土实践对西方理论进行在地化的验证,单是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广场舞”为标题的文章就有4篇。
但是,这至少说明,由底层民众发起的广场舞,不仅得到了政府的认可,而且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严肃的学术讨论。
这与2013年广场舞滑稽、低俗、愚昧的媒介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
因此,这里政府的宣传和学者的讨论,可以看作是为广场舞正名,去污名化、去妖魔化的过程。
在这些学术文章中,有一些文章已经触及到超越共时性层面的,更为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层面。
比如王婕用“同期群效应”的概念研究广场舞,分析出其中的集体主义特质,并认为“当代的广场舞现象是一种50年代出生的人借助广场舞这一形式框架重构其集体主义理念的过程。
”再比如李园从自我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角度切入,认为“广场舞作为传统思维与现代行为方式的缓冲地带,使得广场舞群体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社会结构系统进行调适”等等。
这些研究虽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但从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广场舞的关注已经具有了历史的视野,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剖析。
广场舞的污名化事实上,对广场舞的污名化与妖魔化并未结束,只是从简单直接的“扰民”升格到更为隐秘并高级的方式。
2014年4月,从某专栏作家的博客中传出一篇文章《从“广场大妈舞”看“文革流毒”》,迅速在各大贴吧传播,并带动一批从反思“文革”的角度否定广场舞的文章。
比如一篇博客文章中提到“在这些一张张自我感觉愉悦的老脸上,他们表现的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文革’情结……这些只顾自己高兴,不顾别人休息,扰民的老人们,其实我不想说你们从根儿上就坏,也不想说你们是现在才学坏,我觉得都是‘文革’那个罪恶的年代把你们教坏了。
……你们的这个‘文革’情结该收了,都这么大岁数了,可千万别带着他们去见阎王爷啊!”关于广场舞的网络讨论迅速政治化,表面上看是在追问广场舞为何这么火,根源在哪里,当追溯到“忠字舞”时,便得出结论,广场舞既然是“流毒”,是“余孽”,那么就应该被否定,被泼粪、被放狗、被泼水、被逮捕,一切合情合理,不值得同情。
什么是忠字舞?这是1966至1968年间,民众在广场或游行的队列行进间的歌颂性的集体舞蹈,并伴随着《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在北京的金山上》等经典歌曲。
政治性是忠字舞的生命,但广场舞不是。
因此,在学术研究的层面,忠字舞与广场舞具有一定的比较价值,借此可以梳理中国群众舞蹈的变迁与脉络。
但如果在大众媒介上,将广场舞与忠字舞画等号,进行激烈的批判与否定,则是别有用心的。
事实上,相比于忠字舞,广场舞与秧歌舞似乎更为接近。
周星认为,秧歌舞是群众自主发起的,民间喜闻乐见的,以追求热闹、红火为目标的,节奏感强,气氛热烈的一种大众舞蹈、民俗舞蹈,他还将之与“文人士大夫、贵族阶层所欣赏的轻曼、领导和飘逸的特点的舞蹈”进行了比较。
从这里可以看出,广场舞与秧歌舞何其相似?只是它们各自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与时代功能。
在文人士大夫那里,秧歌是异类,丑态百出,或许他们根本不认可这样一种民间的艺术形态,一如今天关于广场舞的冲突。
当年处理冲突的办法是,划定各自的生活空间,除非特殊邀请,秧歌大多只能在农村里面跳。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人口流动,以及20世纪革命对阶级关系的重组,当代城乡生活空间高度重合,冲突不可避免,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与贵族阶层所不曾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