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赏析
小学语文部编版必背古诗文125首含诗词解析(一年级)

小学语文部编版必背古诗文125首(一年级)(原文含诗词解析)目录001《咏鹅》 (2)002《江南》 (4)003《画》 (6)004《悯农其二》 (8)005《古朗月行(节选)》 (10)006《风》 (12)007《春晓》 (14)008《赠汪伦》 (16)009《静夜思》 (18)010《寻隐者不遇》 (20)011《池上》 (22)012《小池》 (24)013《画鸡》 (26)001《咏鹅》咏鹅[唐]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1)曲项:弯着脖子。
(2)歌:长鸣。
(3)拨:划动。
译文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博文小故事 相传,幼时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诗文赏析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19~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002《江南》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1)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2)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3)戏:玩,游戏。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小学语文】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汇总带释义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释义:青年男女在江边采莲;茂盛的莲叶在江中生长;有些游鱼在莲叶间穿梭往还。
鱼儿一会儿游向东;一会儿游向西;一会儿游向南;一会儿游各北;无拘无束;怡然自得。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释义: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释义:“呷哦;呷哦;”——多好看的鹅!曲着脖子仰起头;对着青天唱赞歌。
雪白的毛;碧绿的水;一对鲜红的脚掌;轻轻地;拨弄起两行清清的水波。
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释义: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悯农(一)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释义:农民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锄地;汗水滴滴嗒嗒地掉在禾苗下的土地。
可是有谁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用千辛万苦的劳动换来的。
悯农(二)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义: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
普天之下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释义:无论平原还是高山;凡是百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属地。
采撷了百花酿成了香甜的蜂蜜;它们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制造甘甜?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释义:空寂的山中看不见人影;只是偶尔听到来自林中的说话声。
落日的余辉返照射入林海深处;又透过密林映照在幽暗的青苔上。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必背古诗及赏析

语文一年级下册必背古诗及赏析春晓》(唐·孟浩然)诗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诗人醒来时听到鸟儿的啼叫,联想到昨夜的风雨,不禁关切起庭院中的花朵。
诗中充满了对春天的喜爱和怜惜。
《赠汪伦》(唐·李白)诗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这是李白写给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深厚友情的感激之情,用桃花潭水的深邃来比喻友情的深厚,形象生动。
《静夜思》(唐·李白)诗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思乡情感的代表作。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明亮的月光,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诗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这首诗是贾岛寻访隐士不遇而作的。
诗人通过询问童子得知隐士的去向,但山中云雾缭绕,无法得知其确切位置。
诗中充满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池上》(唐·白居易)诗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小孩偷采白莲的情景。
小孩撑着小艇,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但由于不会隐藏踪迹,被诗人发现了。
诗中充满了童趣和生活的气息。
《小池》(宋·杨万里)诗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小池塘的景色。
泉眼悄然无声,好像吝啬那涓涓细流;树荫倒映水面,喜爱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画鸡》(明·唐寅)诗文: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只公鸡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公鸡的赞美之情。
公鸡头上的红冠不用裁剪,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来。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13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必背古诗13首一年级上册(6首) (1)1、咏鹅 (1)2、江南 (2)3、画 (3)4、古朗月行(节选) (3)5、风 (4)6、悯农(其二) (4)一年级下册(7首) (5)1、春晓 (5)2、赠汪伦 (6)3、静夜思 (7)4、寻隐者不遇 (8)5、小池 (8)6、池上 (9)7、画鸡 (10)一年级上册(6首)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
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
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2、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池上》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池上》及赏析
1.【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池上》及赏析
【答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池上》及赏析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原文】
池上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白居易诗风平易近人,晚年的许多作品充满生活情趣,而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细致逼真,富有情趣。
虽然全诗寥寥二十个字并没有直接刻画小主人公,但他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跃然纸上了。
白莲盛开的夏日里,小孩子贪恋美景,便趁着没人的时候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
也许是因为太兴奋,也可能是他还根本不懂得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小船的痕迹暴露了他的行踪。
诗人并没有用责怪的语气去写诗,而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这一切。
天真烂漫的孩童喜爱美丽的事物,这是人的天性,为什么要批评呢?在荷花盛开的夏日,一个天真的孩童采到了自己心爱的莲花,他该多么开心,这一切又是多么美好。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词汇总(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词汇总(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词汇总(原文、翻译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画(王维)【原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翻译】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赏析】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静夜思(李白)【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静静的夜晚,床前被明月的光辉照得一片洁白,几乎使人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霜。
仰头看看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深怀念遥远的家乡。
春晓(孟浩然)【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翻译】春夜里贪睡眠不知不觉天已破晓,醒来时四处已传来鸟儿的啼叫。
忽记起昨夜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谁知道满枝盛开的花朵凋零多少。
【注释】1、春晓:春天的旱晨。
【赏析】这是一首惜春,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
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
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
春晓(孟浩然)【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翻译】春夜里贪睡眠不知不觉天已破晓,醒来时四处已传来鸟儿的啼叫。
忽记起昨夜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谁知道满枝盛开的花朵凋零多少。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词汇总原文、翻译及赏析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词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词汇总原文、翻译及赏析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词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词汇总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语感和审美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下面是一些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
1. 小燕子(宋·杨万里)二月黄鹂飞,三月迎春花。
四月杨柳绿,五月莺声多。
六月庭前草,七月芙蓉花。
八月落花时,九月寒蝉鸣。
十月秋叶黄,十一月木梨红。
蛙鸣两三声,一月冰雪霜。
翻译:二月黄鹂飞翔,三月春花盛开。
四月杨柳成绿,五月莺鸣声多。
六月庭院里的草长得高,七月芙蓉花开艳丽。
八月落花时节,九月寒蝉鸣叫。
十月秋叶变黄,十一月木梨鲜红。
蛙儿鸣叫两三声,一月里结冰、飘雪、落霜。
赏析:这首诗以四季的变化为线索,描绘了春夏秋冬的景象,并配以相应的动物和植物。
通过对季节变迁的描绘,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循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2.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床前明亮的月光,像是铺在地上的霜。
抬头望向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故乡。
赏析:这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人静夜思乡的情景。
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示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3. 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翻译:春天种下一颗谷子,秋天收获万颗子粒。
四方大地没有闲置的田地,农夫还是会饿死。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困境和劳动的艰辛。
通过一粒粟的寥寥数语,表达了对农民辛劳的关注和对社会的呼吁。
4. 静夜思(唐·王之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床前辉煌的月光,疑似地上的霜。
抬头眺望明月,低头思念故乡。
赏析: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些变化。
它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人孤独的思乡情怀,展示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一年级古诗文诵读与鉴赏

一年级学生可以开始学习并诵读古诗文了。
以下是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诵读和鉴赏的古诗:
1.《咏鹅》:这是一首描写鹅的古诗,语言简单易懂,形象生动,展现了儿童的纯真和自然界的和谐。
2.《江南》: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魅力。
3.《画》: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妙。
4.《静夜思》:李白所作的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春晓》: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以其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6.《村居》:高鼎所作的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以其明快的节奏和清新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和谐。
在引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鉴赏:
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含义:在诵读前,可以简单讲解古诗的背景和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运用图像和音乐:可以运用图像和音乐来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氛围。
3.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逐渐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增强他们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4.启发想象: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描述展开想象,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画面和情境。
5.拓展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的古诗,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帮助一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古诗赏析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宋代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①去:指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赏析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咏鹅唐代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赏析这首诗以一个七岁小孩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的极为生动活泼。
第一句三个“鹅”字,是诗人对鹅的亲切呼唤,也可以理解为模仿鹅的叫声。
第二句“曲项向天歌”。
曲,弯曲。
项,就是脖子。
曲项,弯着脖子。
歌,唱歌。
这两句让人想象出,一个7岁的儿童在对鹅作诗,他指着鹅说:鹅,鹅,鹅,弯曲着长长的脖子,朝着天空唱歌。
一下子抓住鹅脖子长的特征,写出它欢叫时洋洋自得的神态。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
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
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
“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
“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
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创作背景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作者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画唐代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创作背景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作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疑:好像。
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