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案乡愁余光中【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体会诗歌浓郁的乡思之情。
2.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情。
3.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读准节奏,读出恰当的语气。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凝练、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拟订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播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
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板书课题《乡愁》)二、简介作者“右手写诗,左手为文”的余光中余光中,台湾诗人。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
1950年随父母赴台。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自诩右手写诗,左手为文。
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等。
三、朗读诗歌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六、诗歌抒发的感情本诗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七、初步赏析请同学们就诗歌的某一方面作简要赏析。
示例:《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word教案 (5)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它在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称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学理念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1.课文简介: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
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
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
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方法:组合学生课下搜集材料,教师适当补充2.写作背景简介(重点)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方法:组织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象材料,创设课前爱国情境3.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目的:提高诗歌理解能力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师:那针对这一种情感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去读呢?
(整体来看我们应该用激昂的、深沉的)。
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
师:请同学们酝酿一下自己的感情,为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
师:谁能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3、教师范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首诗,大家想不想听!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是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的具体形象)
师:这首诗写于1938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抗日战争时期)
师:其实早在19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已经践踏了我们的国土。谁愿意把这段背景资料给大家朗读一遍。
(屏显)知人论世:早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就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四个月内,黑、吉、辽三省全部沦陷!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轰然炮响,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妄图灭我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他们所到之处疯狂肆虐,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二、认识作者
说一下你对艾青的了解。(屏显)
他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之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填空《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请用“\”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我爱这土地
教师
寄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教学
目标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教学
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
难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5.揭示全来自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金色花》,生活中,你爱你的父母亲,你会为他们做什么呢?金色花泰戈尔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三、比较朗读,理解情感1、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如果我们将诗歌改成这样,是不是更加简洁?出示: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这土地,这河流,这风,和那来自林间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要埋葬在这土地里面,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果诗歌改成这样简洁短小,大家觉得怎样?请结合诗歌中具体的词句来谈谈。
比较明确:改掉之后,诗歌景物(意象)特征不够明显,抒发的情感也不够强烈明确。
出示:修饰语,要求重读。
2、诗歌评论家说:“诗之中须有人在,可能浮于表面,肯能隐于内里。
”大家觉得诗中哪一景物是诗人的化身?(鸟)鸟的喉咙为什么是“嘶哑”的?:能否换成“优美”的喉咙——“我”一直在歌唱,体现出我对土地的深情。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设计说明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推荐《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
余光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体会诗歌浓郁的乡思之情||。
2.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情||。
3.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读准节奏||,读出恰当的语气||。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凝练、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拟订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
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板书课题《乡愁》)
二、简介作者
“右手写诗||,左手为文”的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诗人||。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
1950年随父母赴台||。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自诩右手写诗||,左手为文||。
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等||。
三、朗读诗歌
1.诵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读准字音||。
流利:把握节奏、语调、重音||。
有感情: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
2.老师范读||。
3.学生散读||。
4.指名读||,适当点评||。
5.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请概括||。
第1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2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3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4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2.小结: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五、诗的结构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说说诗歌的结构特点||。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六、诗歌抒发的感情
本诗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七、初步赏析
请同学们就诗歌的某一方面作简要赏析||。
示例: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
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
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
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八、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九、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人生阶段乡愁
小时候——小小的邮票
长大后——窄窄的船票
后来——矮矮的坟墓
现在——浅浅的海峡
主题——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