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中西方诗歌异同。

教学难点:由归纳段意切入,由分析关键句的位置入手,学习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领悟。

一、导读1.导入:选取两段中西诗歌,由学生比较阅读,产生感性认识。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其二: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格雷《墓地哀歌》)由学生对两首诗歌做简单评判。

同学们,在我们咿咿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的童年里充满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经典的诗歌……细细数来,我们与中国诗歌的亲密接触已有十多年,但如果有人问你,中国诗歌的特点是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2.了解作家: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该文的写作背景、针对性:针对中西诗歌差异、优劣的不同评价,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发表了一番演讲,即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

二、初读初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试着在原文中找出来)(原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特色鉴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特色鉴赏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谈中国诗》特色鉴赏新人教版必修5这篇课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中国诗的特征。

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赏析时可把重点放在结构和语言两方面。

(1)课文结构布局的主要特点是:开篇明旨,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文章起笔即提出本文要探讨的中心问题。

怎么样来探讨中国诗呢?于是文章提出探讨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比较文学的立场。

中国诗有什么特点呢?文章开始逐层论述,逐层分析,指出中国诗早熟早衰、篇幅短小、暗示含蓄、轻淡安和的特征。

外国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诗呢?“读外国诗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研究中国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卒章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文章就这样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

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2)本文在语言上的特征是:具有学者文化随笔的鲜明特色: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转达给读者。

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

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文史资料。

他广泛地引用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钱钟书及其作品(通过预习,自主解决);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3、能较熟练地使用比喻修辞。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三、教学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2、尝试改写比喻句。

四、教学方法1、学生自主讨论法2、生生互助答疑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对爱情诗意的追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对真理诗意的呐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诗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在蓬勃的诗性中孕育哲理。

诗人们开心时不忘作诗,忧伤时不忘作诗,困厄时不忘作诗,得意时亦不忘作诗……留给了我们灿若星辰的诗篇。

倘若要让我们品味其中某一诗篇,尚有可能浅谈一二,但若高屋建瓴地谈及中国诗的特点,则非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家不可。

钱先生的才华之高,我们已有所领略,而这篇面向美国人的演讲,更是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分析了中外诗歌的异同。

(二)、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请大家来谈一谈中外诗歌有哪些异同,并分析出中国诗歌的特点。

(1)、诗史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中国诗所呈现的特点是——早熟、早衰(板书)(2)、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中国诗歌的第二个特点:篇幅短小(板书)。

(3)、韵味外国诗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同)中国诗歌的第三个特点:富于暗示(板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重难点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重难点探究
《谈中国诗》重难点 探究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要点探究
1.你认为中国诗是否符合美国诗人爱伦·坡提倡的诗的篇 幅愈短愈妙的主张?中国诗在篇幅上的短是否影响了内容的丰 富?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提示] 中国诗的篇幅十分短小,十分符合爱伦·坡的关于 诗的篇幅愈短愈妙的主张,“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正如作者所说: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 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 蹙。中国诗在篇幅上的短小,并不影响内容的丰富,中国的诗 人能从“易见”里望见“无垠”。这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显著 特点。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 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 穷。你能从文中举例加以说明吗?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提示]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 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 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下的观点和将中外诗歌 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 方法即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 交代清楚了。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 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 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 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思路提示二] 这样的句子虽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态度,但用语过“俗”,态度过于严厉,“小畜生”磨牙 咬人的比喻似乎有愤世嫉俗的意味,不容易让人接受,和上文 的整体风格不太一致。
退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中国诗歌,那么,中国诗有怎样的特点呢?齐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思考。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中国诗具有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特点。

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待中国诗和西方诗的。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一)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文章内容四、探究论证方法的写法五、品味文章的语言五、课文总结六、布置作业: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摘出,与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对应,并熟记(1)介绍钱钟书相关作品及本文背景(2)分组讨论相关问题1、学生听讲、思考、讨论、回答问题,⒈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⒉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⒊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板书设计究竟怎样的教学才华收到最佳的效果?究竟我们怎样正在课堂上变动起学生的积极,让学天生为学习的主体,而不再是教师正在唱独角戏?究竟用一种怎样的教学方式能创造师生双赢?或许正在教学中能多考虑学生、能多关注学情,正在备课中立足学生、立足文本,优化设想教学会更好?1. 课堂教学环节:课堂导入针对本班课堂氛围沉静有余而活泼不足的特点而设计,意在活跃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预热”,从而顺利进行新课教学;在整体感知方面,意图体现新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自主分析、提炼、归纳、质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特征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作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体会作者客观,公正对待本国诗歌的研究态度。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悉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并了解不同朝代的代表性诗人;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优秀作品的敬意。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学习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3.分析丝毫运用奥妙,设色尽致,咏景情深的诗人及作品。

三、教学难点1.意境分析:如何理解诗人的内心体验,把握其意境;2.表达方式分析:如何发现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体会言简意赅的美感。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试探论述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展示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3.通过讲解、解读和欣赏,分析丝毫运用奥妙,设色尽致,咏景情深的诗人及作品。

五、教学过程设计1.课堂导入:通过投影或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美与雅;2.课堂展示:老师介绍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并展示其诗歌形式、特点、意境及表达方式;3.欣赏活动:课堂开展《静夜思》等代表作品的欣赏活动,学生分析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4.实践活动:学生使用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或仿写,领略诗歌的魅力;5.课堂小结:老师通过反思课程内容和思考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中的知识和诗歌的美。

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阅读《草》等诗歌作品,通过对作者的运用恰当的诗歌手法帮助理解和认知作者的代表作;2.请同学们仿写或创作一篇古代诗歌,通过自主欣赏和反思完成作品,体会学习到的诗歌技巧和美感。

七、教学评价1.检测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掌握程度;2.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3.评价学生诗歌创作的情况。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0 谈中国诗1-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0  谈中国诗1-人教版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戈尔《我的情人的消息》与崔护《题都城南庄》,请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我的情人的消息》泰戈尔《题都城南庄》崔护我的情人的消息去年今日此门中,在春花中传布。

人面桃花相映红。

它把旧曲带到我的心上。

人面不知何处去,我的心忽然披上桃花依旧笑春风。

翼望的绿叶。

我的情人没有来,但是她的摩抚在我的发上,她的声音在四月的低唱中从芬芳的田野上传来。

她的凝望是在天空中,但是她的眼睛在哪里呢?她的亲吻是在空气里,但是她的嘴唇是在哪里呢?(学生发言,对中外诗歌的异同形成初步感知)钱钟书先生就是通过比较阐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谈中国诗》。

二、探究交流1、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用比较文学的观点,说说与西方诗歌相比,中国诗具有哪些特点?明确:根本立场:比较文学中国诗的特点结论: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2、中国诗具有哪些特点?⑴早熟(诗的发展)“据几个史学家意见,诗歌发展的路径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又抒情诗。

而中国没有史诗,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

”⑵简短(诗的篇幅)“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⑶富于暗示(诗的韵味)“怀孕的静默。

”贾岛《寻隐者不遇》杜甫《月夜》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诗的风格)李清照《声声慢》与克洛岱《绝望》对比感悟⑸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诗的内容)三、教师小结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谈中国诗》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新
人教版必修5
问题探究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是一篇很有创见的作品,在许多问题上给人以茅塞顿开的感觉,但也白璧微瑕,有些问题的论述似有商磋之处。

第一个问题:钱先生在文中说道“中国的诗是早熟的。

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由此进而推及中国的绘画、哲学,“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有贬抑中国文化的倾向。

作者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我们从文中可以知道,作者之所以这样评价中国诗和中国文化,所参照的是外国诗和外国文化的发展史。

文中说:“诗的发展史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尚无法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指出他的不妥之处。

请你细细推敲一下,说说是哪两个方面?为什么作者的说法欠妥?
第二个问题:作者在论述中国诗歌“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时说,“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

对于中国诗歌的独特风格,作者说与语言本质,文人审美倾向有关,这诚然不错。

但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包含着该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心理素质、民情风俗及由此决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在内的一整套价值系统。

所以,钱先生的说法有点舍本求末的味道,对此,你能否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探究思路:
第一个问题:作者的不妥之处可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中国真的没有史诗吗?回答;有。

中国著名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内涵丰富,都是几十万诗行的鸿篇巨制,可以当之无愧地跻身人类最伟大的史诗之列。

汉族有没有史诗?钱钟书先生作这篇讲演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发现汉族的史诗,但是近年来,人们认为《黑暗传》的出版,填补了汉民族无史诗的空白。

《黑暗传》这部神话史诗主要流传在神农架地区,诗中极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地球形成、人类起源、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融会了混沌、浪荡子、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众多历史神话、英雄人物事件,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

(以上参见朝戈金《构筑“中国史诗学”体系》、萧兵《“英雄史诗”答客问》,见于2002年4月3日《生活时报》)
所以,文中说“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二,作者以西洋文化作参照来研究中国文化,以发现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征,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以此来断定民族文化的优劣,是不是适宜呢?诚然,外国诗的发展历程是先有史诗,后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但是,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是不是诗歌发展的一般历程,甚至是唯一正确的历程呢?在古代,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封闭的,是彼此独立的。

因此,人类文化是多元的,人类的认知也是多维的。

根据艺术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不同,可分为表现的和再现的两种类型。

中国的文学倾向于表现的,因此在体裁上偏于抒情,叙事文学兴起较晚。

而西方的文学是倾向于再现的,因此在体裁上偏于叙事,抒情文学兴起较晚。

中西文学的发展各自走着不同的道路,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

既然如此,何以把外国诗的发展历程作为标准来谈中国诗的发展,甚至因此而否定中国的诗歌发展的规律呢?如此,是不是又陷入了作者自己所批判的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第二个问题:对于中国诗歌的独特风格,作者说与语言本质,文人审美倾向有关,这诚然不错。

但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包含着该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心理素质、民情风俗及由此决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在内的一整套价值系统。

中国文学之为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因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体系。

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

因此分析中国诗歌的独特风格,主要的还是要从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入手。

西洋诗,多半宣泄的是民族情绪,抒发的是群体情感。

如《荷马史诗》,其内容来源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

诗隐约出现了荷马的影子,是壮烈而美丽的故事与历史真实。

正是这种民族的“历史的真实”,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同“乐队合奏”,显得十分浑厚。

中国诗主要是宣泄个人的情感,屈原在仕途上失意了,就悲苦地吟诵“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颠沛流离的杜甫,饱受战争摧残,登高之时就悲叹道“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因不忍心与朋友的分别,凄切地唱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当读者能够找到与诗人相似的情感触发点,就能够跟诗人产生共鸣,否则中国诗“像吹着芦管”,只能单弦独奏,味道十分“淡”。

中国诗歌风格的“轻”、“淡”,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中庸之道”有很深的渊源。

因此,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

和西洋诗相比,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中国诗里,所谓“浪漫”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所谓坦率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含蓄的。

中国人表情达意的范式是“不偏不倚”,对情感的宣泄有一个“度”,不过于悲伤,也不过于高兴;不过于厚重,也不过于清淡。

即使是再豪放的苏轼,也不过是有“凌风出尘的仙意”而已!
还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在突出中国诗“轻”、“淡”这个特点时,并不排除中国诗也有“厚重”的成分,比如,《孔雀东南飞》《窦娥冤》就是对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专制统治的带血、带泪的控诉,到今天刘兰芝、窦娥悲剧的浓重的悲凉依然盘旋在读者的心头,挥之不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