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境内的渤海国遗址空间分布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渤海国是唐代和辽代初期存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的少数民族边疆政权,其主体民族为靺鞨族,同时也包含了部分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等民族。

渤海国的疆域范围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俄罗斯沿日本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被称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近些年被韩国大肆渲染,并称其是自己的祖先建立的国家。

其实历史上的渤海国从文化政治和民族构成方面来说都跟现在的韩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大祚荣建国。

靺鞨族是我国古代活跃于东北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先秦时代称为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时叫勿吉,到隋朝的时候才改称靺鞨。

唐代初年分裂为十个部落,其中以黑水部落最为强大。

分布在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靺鞨各部一直都臣服于中原王朝。

到隋末唐初天下大乱。

靺鞨十部有的就臣服于突厥,有的则依附于高句丽。

粟末靺鞨原本居住于粟末水流域(今松花江上游)。

公元七世纪中期,唐朝消灭了高句丽,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投降唐朝,与部族被迁徙到今辽宁朝阳地区的营州。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唐朝,攻陷营州城。

大祚荣与靺鞨族首领乞四比羽率领部族东迁,在奥娄河(今牡丹江)筑城自守。

武则天招降乞四比羽,但遭到拒绝。

于是派军征讨,乞四比羽战败被杀。

大祚荣则率军打退了唐军,成为当地各部的首领。

他不断攻打和吞并邻近部落,终于扩地二千里。

所管辖的人口超过了十万户,并且建立了一支数万人的靺鞨军队,于是自称为震国王,向北方强大的突厥称臣。

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派官员前往东北招降。

大祚荣表示愿意臣服大唐,并派儿子大门艺到长安做人质。

大祚荣建立的政权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藩属。

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大臣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并将大祚荣统治的地区作为大唐的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自此大祚荣去靺鞨称号而改称渤海,因此,呼汗州都督府又被称为渤海都督府。

虎林安兴渤海古城遗址的文章

虎林安兴渤海古城遗址的文章

虎林安兴渤海古城遗址的文章渤海国遗址旅游风景区导游解说词分享:古渤海国遗址,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的古迹名胜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现今可见的遗址有上京龙泉府遗址、古井址、禁苑址、街坛址、寺庙址、古墓、古桥址、兴隆寺。

主要遗物有石灯幢、大石佛、舍利函、大石龟、文字瓦等。

渤海国是东亚古代歷史上的1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一部分。

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

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

渤海都城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

这个1300多年前的王国,在牡丹江地区的主要遗存,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保存最好的我国中世纪古城遗址,是国条院于1961年3月4日发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

渤海国上京城的重要建筑兴隆寺,宁安人祖祖辈辈叫它「南大庙」,南大庙有悠久的歷史,它保存着很多有价值的文物,比较典型的要数石灯幢与大石佛了。

兴隆寺现有前后两院。

現在大伙儿进了第一道院门,到了前院。

先看西边那一排高大的石碑。

这座碑叫作七眼透龙碑,是清朝高宗乾隆皇帝为他的老师扎拉里?爵三的长子立的。

这一座是清朝抗俄将领、民族英雄、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他父亲立的石碑。

这两通石碑的碑文全是满、汉文字对照,是很有价值的清初碑刻。

最南边的这通石碑是〖创修宁安县志碑记〗,是民国13年,便是公元1924年立的。

大伙儿瞅瞅石碑下边的龟趺[fu],龟趺便是石碑下边的石座。

这全是清代的龟趺,它们的特性是造型浑圆,与乌龟十分相象。

但这个上面沒有石碑的龟趺,是龙首龟身,造型棱角突出,与清代龟趺明显不一样。

因为龙首龟身,在古代传说它是龙王的九子,力大无比。

用来驼碑,碑主后人兴旺发达。

由此也可说明,它是渤海时期的石雕,是珍贵的渤海文物。

渤海国上京城东内苑遗址研究与复原探讨

渤海国上京城东内苑遗址研究与复原探讨

124渤海国上京城东内苑遗址研究与复原探讨A Study and Restoration-oriented Discussion on the Site of East Royal Court, ShangjingLongquanfu, Bohai State摘 要:唐代属国渤海国都城上京城东内苑遗址的考古发掘内容非常丰富,有主体殿堂、廊庑、大池、池边有山、池内有岛,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辑录和读解,对唐代绘画、敦煌壁画等相关图像信息的分析以及对其他唐代苑囿遗址考古资料的研究,对东内苑的组成内容、景观结构与池岛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东内苑的景观原貌和其中的主体殿堂、亭榭等主要景观建筑进行了探讨和复原。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东内苑;唐代皇家苑囿;遗址研究;复原文章编号:1000-6664(2017)10-0124-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3-06; 修回日期:2017-03-14Abstract: The excavation of the Site of East Royal Court of ShangjingLongquanfu, Bohai State,the dependency of Tang has yielded rich outcomes, with unearthed sites of a hall, some galleries, a huge pond, two hills and two islands altogether presenting a relatively intact spatial system. Aided by relevant sources, both textual, including historic writings and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of other Tang imperial gardens, and graphic, such as Tang paintings period and Dunhuang murals, this paper aims at putting the site under academic interrogation, with its functional layout, landscape pattern and pond-island configuration investigated and a restoration-oriented discussion about its landscape, the key buildings and pavilions delivered.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ShangjingLongquanfu, Bohai State; East Royal Court; Tang imperial gardens; site study; restoration1 渤海国渤海国是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698—926年)。

渤海国建筑文化研究及保护性开发策略

渤海国建筑文化研究及保护性开发策略
渤 海 国建 筑 文 化 研 究 及保 护 性 开发 策 略
A e e r h o e Ar h t c u a l r n h n e v t e e o m e tS r t g e R s a c ft c ie t r lCu t e a d t e Co s r ai D v l p h今辽宁开原 , 包括吉林、 黑龙江省大部分地 区。 渤海国在其统治 的 1 0多年时间里, O 发展 出了辉煌的经济 和文化 , 留下 了相 当 数量和规模的建筑遗迹。 渤海国建设了巨大 的城市 ( 其城池建筑也如高句丽建筑
样分为平原城和山城两种形制 )高大 的宫殿和庙 宇。 , 其建筑 深 受唐朝建筑文化 的影响 , 规模宏伟 、 气势磅礴。 其遗迹主要分 布 在 以 吉林 省 为 主 的 六 个 地 区 并 形 成 了一 个 特 定 的 渤 海 建 筑 遗迹文化区( 1: 图 )
f rt o he Ance tPa h e S ae i n r a tt
王 南 W agNa n n赵琳 磷 Z a il h oLni n
摘要 : 海国存 在 于公元 6 9 96年 , 与唐朝 约 同时 渤 6- 2 是 代 的北方少数 民族建立的主要政权 。 渤海国建筑 文化的源头肃 慎 系, 经鼍褐、 历 渤海 、 女真 、 满清, 形成 了东北地 区少数民族建 筑文化发展 的一条清晰的脉络。 表现 出独特 的东北地 区边缘 建
和 文化 中心 , 长 城 是塞 内外 汉族 与 东北 各 少 数 民族 经 济 、 地近 文 化 的 集 中交 流地 。 渤海 不 仅 稻作 发 达 , 物产 丰 富— — “ 白 山之 太 菟、 南海之昆布、 夫余之鹿、 率宾之马 、 丸都之李、 乐都之梨” 而 ,
海文化、 女真文化、 满清文化 同肃慎 系绑定起来 , 建立一条可供 开发保 护的建筑 文化发展 脉络 。 将渤 海 国建 筑遗存 从 东北 亚 文 物 考 古界 拉 到 更 多人 的视 线 前 , 而 完成 对 其 建 筑特 色的 从

牡丹江渤海国遗址介绍

牡丹江渤海国遗址介绍

牡丹江渤海国遗址介绍很早就有到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看一看的念头,但始终未能如愿。

癸未夏末的一日,我终于如愿。

为了追寻渤海古国的历史,我从千里之外的兴安岭,一路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直奔牡丹江、直奔宁安市的渤海古镇。

上京龙泉府是古渤海国的都城,人口最多达10万人,是中世纪亚洲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都市,当时享有“忽汗王城”的美誉。

其遗址处在物阜民康的牡丹江中游的渤海镇。

渤海国是满族的祖先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公元698年建国,初称“震国”,臣服唐王朝后被称为“忽汗州”,后又被唐王朝封为“渤海国”,史书上也称为“渤海都督府”。

926年被契丹国所灭,计建国229年。

渤海国是唐代东北地区国土辽阔的强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海东盛国”。

汽车在牡丹江通往镜泊湖的路上飞速行使。

镜泊湖古代称“忽汗海”,这一区域是渤海国的统治中心。

车窗外是一片片即将成熟的庄稼,一条条清澈的小河、一座座房屋整齐的小镇,有时也会出现几座树木繁茂的小山。

这就是唐代渤海国的领地了,这就是满族先人族奋斗耕耘、挣扎搏杀的土地了。

先人曾经在这里大显身手、缔造政权。

渤海国在壮大发展过程中,与日本、高丽、中原地区等有着频繁的往来,不断吸取它们的先进文化,创造了灿烂的“渤海文明”。

路边一处处长势茂盛的水稻,与我在别处看到的有些特殊。

我忍不住问向导,向导自豪的告诉我,这是“千年贡品”响水大米的产地。

短暂的休息中,我下到了田边的灌渠里,渠水清澈清凉。

这里的土层很浅,稻田的浅土下竟是坚硬的玄武岩。

水稻竟长在了石头上,这是大自然奇特的杰作。

在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上,渤海人早在唐代就开始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了。

这块沃土让肃慎族系延续发展、生生不息,让渤海人变得健壮聪明,也让后来的女真、满族等肃慎后裔强大起来。

宁安、温春、东京城、渤海等熟悉的地名,不断出现在路边的宣传牌中。

它们像一个个渤海国的战士,突然站在了我的面前。

在历史书籍中多次见到这些地名,它们隐藏在了历史深处。

历史遗迹:渤海国遗址

历史遗迹:渤海国遗址

渤海国遗址渤海国遗址坐落在距镜泊湖不足20公里的宁安市渤海镇。

它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渤海国是盛唐之时以靺鞨族为主建立的封建地方政权。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300余年前,史书上誉称“海东盛国”。

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称号,从此专称“渤海”,与唐朝为臣属关系。

公元755年,渤海国迁至渤海镇,建成首府“上京龙泉府”,至公元926元为契丹族所灭,传国15世,历时229年。

渤海国所辖疆域西起扶余、农安、开源、铁岭一带,北至黑龙江、松花江下游,南至新罗(今朝鲜),东至日本海。

共设5京、15府、62州。

契丹灭渤海改建为东丹,为镇压渤海人民的反抗,使其忘却故土,契丹曾把龙泉府及寺庙等古都著名建筑付之一炬。

故国遗址可见城址、上京龙泉府遗址、故井址、禁苑址、街坛址、寺庙址、古墓、古桥址和兴隆寺。

主要遗物有石灯幢、大石佛、舍利函、大石龟、文字瓦等。

渤海国上京遗址渤海三彩熏炉唐代渤海国三彩熏炉,高厘米,1996年黑龙江省宁安县三陵渤海国墓出土。

粗质白色胎,施绿、黄、褐釉。

子母口,直腹,圆底,三足外撇。

覆钵形器盖上立塔式纽。

盖上有四组镂空熏孔。

炉三足根部作有角的狮面形,足端作狮爪。

此炉保存完整,是我国出土渤海三彩器中的珍品。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渤海三彩熏炉渤海石灯塔石灯塔又称石灯幢或石浮屠。

在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西南的兴隆寺(南大庙)院内。

是唐代渤海时期保存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大石雕,是渤海具有代表性的石雕珍品。

石灯塔原高为米,后因原刹损坏,现高6米,用玄武岩雕琢叠筑而成。

全幢雕刻细致,由塔刹、相轮、塔盖、塔室、莲花托、中柱石、莲花盛和底座等部分组成。

塔盖形似亭榭,八角攒尖,雕刻盖脊和瓦垅。

塔室镂空,亦为八面体,与塔盖相接处雕刻斗拱,具有我国木构特点。

塔室八面各刻长方窗孔,其上又有小窗孔。

中柱石之上的莲花托是仰莲,之下的莲花座是覆莲,均刻三瓣花片,层层重叠,犹如巨莲盛开。

吉林省渤海国遗址分布特征调查及保护应用研究

吉林省渤海国遗址分布特征调查及保护应用研究

吉林省渤海国遗址分布特征调查及保护应用研究作者:李明阳常悦郑童心卓心宇尹一冰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渤海国遗址的分布特征,了解并归纳渤海国历史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民族政权的演进,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地方民族文化,从而让渤海国遗址的保护真正落实,在保护中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渤海国;遗址分布;自然景观;观展性【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一、吉林省渤海国遗址内容渤海国是唐朝时期位于东北的地方民族政权,兴于公元698年,公元926年为辽所灭,历经229年。

吉林省包括四处渤海时期历史遗址,即灵光塔、龙头山古墓群、渤海中京城遗址、六顶山古墓群。

其中渤海国中京城遗址,又名中京城,在吉林省内是规模最大、格局和遗存最为丰富的渤海国都城遗址。

该遗址为渤海中京城故址,一度为渤海国都城。

此古城是唐代渤海国中京显德府遗址,据相关资料介绍,其创建于唐玄宗天宝初年(742年)前后,926年,契丹灭渤海,此城也随之毁灭。

自20世纪被发现后,引起国内外历史专家的极大关注。

大量渤海国时期的历史遗址和文物的发现,为研究和龙作为“千年古都”的这段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填补了渤海国时期历史史料不足的缺憾。

遗址城中有88座民宅,剩下的地方均为农田,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包括莲花纹瓦当、绿釉建筑饰件等。

其遗存内容丰富,内外城池保存完整、结构清晰、宫城宫殿遗址保存较好,其出土的建筑物极具唐代的风格。

该城址可以证实渤海国在生活、政治、文化、外贸、经济、建筑、艺术等多方面与唐朝有极其密切的联系,是我国多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

二、吉林省渤海国遗址分布概况中京城遗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和龙市。

龙头山古墓群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

六顶山古墓群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县。

灵光塔位于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城山子山城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

萨其城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

渤海上京龙泉府

渤海上京龙泉府

一.渤海国介绍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境内。

遗址处于张广才岭老爷岭相间的东京城盆地之中,牡丹江水由西向北向东三面环绕而过,与国家首批认定的重点风景名胜镜泊湖相比邻,是山河拱戴,水陆交汇,物产丰富的一方胜地。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中国唐代的粟末革末革曷族为主体建立的区域性民族政权渤海国(公元698-926)五京之一上京龙泉府京府所在地。

同时,自渤海国三世文王大钦茂时期之后(约公元755元)曾两度为渤海国王都所在地,先后长达160余年。

渤海全盛时期,东至日本海,南接新罗,西接契丹。

北至黑水,西南接唐,全境方达五千余里,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

历史上誉为“海东盛国”。

这里当时是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都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随建东丹国辖原渤海国江域,仍以上京龙泉府为都,改名为天福城。

二年后,公元928年东丹国南迁,随将上京龙泉府焚毁。

渤海国都城废弃湮灭十多个世纪,虽经千余年风雨剥蚀,但城垣、宫殿基址、禁苑址、寺庙址都保存完整,仍然辉映着唐代渤海国都城建筑昔日宏旷壮观的风采,昭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是研究我国东北民族史、文化史乃至研究东北亚历史的宝贵资料,为中外考古界关注。

石好幢、大石佛、舍利函、文字瓦、雕花砖、八宝琉璃井、御花园等遗址至今尚存。

风味特产红松、落叶松、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等珍贵树种和人参、猴头蘑、珍松茸、榛蘑、香菇、刺五加、黑豆、山葡萄、蕨菜、龙牙葱、黄瓜香、柳蒿芽等多种土特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斯 远 东 地 区 、 朝 鲜 的 中北 部 地 区等 广 阔土 地 。
从《 中 国历 史地 图集 》 中渤海 国鼎 盛时 期 的领土 范
围来 看 , 现今朝 鲜 领 土 中属 于 渤海 国领 土 范 围 的
地 区包 括 咸镜 南道 、 咸镜 北道 、 两 江道 、 慈 江道 、 平
交 流逐 渐减 少 。因此 , 国 内很 难 获 取 与 朝鲜 境 内 渤 海 国遗址 相 关 的信 息 。但 是 通 过 多种 渠 道 , 在 与 朝鲜 学者 的交 流 过 程 中 , 收 集 到 朝 鲜境 内渤 海 国遗址 的属 性信 息 和地 理 位 置 信 息 , 使 得 渤海 国 遗 址 空 间 分 布 研 究 成 为 可 能 。本 文 的 研 究 目的
南、 北道 。但 是 , 国 内关 于朝鲜 境 内渤海 国遗 址方 面 的研 究甚 少 , 笔者 认 为 其 主 要 原 因是 : 虽然 2 O 世纪 6 O年 代 中朝 之 间 有过 共 同发 掘 和 研究 渤 海 国 的历 史 , 但 是 之后 的很 长一 段时 间 , 由于两 国在 渤 海 国属 性 的认 识 上 产 生 分 歧 , ① 该 领 域 的学 术
布在成镜 南、 北道 , 其 中成 镜 北道 多 于 成 镜 南道 。 2 . 朝 鲜 境 内 渤 海 国遗 址 可 分 成 平 原 城 址 、 山城遗 址 、 墓 葬 遗
址、 建 筑遗 址 、 寺 庙 遗 址 等 5类 。 它们 由 东 北 向 西 南 分 布 在狭 长 的 海 岸 地 带 , 也就是 渤海国时期通往 新罗的“ 新
① 中 国 学者 主 张渤 海 国是 以粟 末 棘 牺 为 主 体 的 一 个 地 方 政 权 , 渤 海 国 文 化 承 袭 的是 中原 文 化 , 并把 渤 海 国 文 化 当
作 中原 地 区的 隶 属 文化 。 而朝 鲜 学界 则通 过 同 高 句 丽 的 比 较 , 专 注 于 阐 明 渤 海 国 同高 句丽 的 继 承 关 系( 李炳建著 : 《 朝 鲜
上, 了解 渤海 国主要 遗址 状况 , 并根 据实 地调 查过 渤 海 国遗址 的朝 鲜 历史 学 家 们 的描 述 , 在 地形 图 上 获取 准确 的地理 位置 , 并 标 注在 D E M后, 利用
古城 、 延 吉 城子 山山 城 、 珲春 八 连 城 、 宁安 东 京 城 等地进 行 的考古 挖掘 活动 。 _ 4 ] 此次 考古 活动 , 大 大
安 南 道 、平 安 北 道 等 地 区 。 其 面 积 约 为
7 . 2 7 万 k m , 占朝 鲜 国土 面积 的 5 9 . 1 , 人 口为
1 4 1 9 . 3万 , 占朝 鲜 总人 口的 5 6 . 4 。 [ 1 ] 其 中, 渤 海 国遗址 最 多的地 区为与 中 国吉 林省 接壤 的咸 镜
向、 东 向和 东南坡 向
关键词 : 渤海国 ; 遗址 ; 朝鲜 ; 空 间 分布
中图 分 类 号 : K9 0 1 . 9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6 —0 9 文章编号 : 1 0 0 9 —3 3 l 1 ( 2 0 1 5 ) 0 5 —0 0 8 1 ~1 2
增强 了朝 鲜学者 的考 古技 能 、 丰富 了考古 资料 , 为
朝鲜境内渤海国时期主要山城遗址序号名称位置规模经纬度备注城北里周长6000m左右42235205又叫五国城朝鲜国家认定文化财保存级第476号周长6000m左右41215356朝鲜国家认定文化财保存级第460号周长730m40472600锦城里周长2000m左右40504062朝鲜国家认定文化财保存级第449号加應山城咸镜南道端川市周长1250m40311151朝鲜国家认定文化财保存级第426号居山城咸镜南道北青郡周长600m40112312朝鲜国家认定文化财保存级第429号白云山城咸镜南道荣光郡周长约6000m39584219朝鲜国家认定文化财保存级第403号安谷山城咸镜南道北青郡周长383m40111609朝鲜国家认定文化财保存级第1248号龙田里4121497510富居土城青岩区富居里42012933朝鲜国家认定文化财保存级第485号11行营里山城行营里4233575112元山山城元山里42274909朝鲜国家认定文化财保存级第453号三墓葬遗址朝鲜大约有2000多座渤海国墓其中300多座古墓已被发掘18能够确认地理位置的主要的墓葬遗址有如下17座
民主 主 义 人 民共 和 国 的 渤 海 建 筑研 究 成 果 及批 判 》 , 《 渤 海 史研 究 》 ( 1 1 ) , 李 东 源译 , 延吉 : 延 边 大 学 出版 社 , 2 0 0 9年 , 第9 4
页) 。

81 ・
是, 在探 索朝 鲜境 内渤 海 国遗 址 发 掘 过 程 的基 础
朝 鲜境 内的 渤海 国遗 址 空 间分 布 研 究
金 石 柱 , 姜 龙 哲 , 石 光 哲
( 1 . 延边大学 理学 院, 吉林 延吉 1 3 3 0 0 2 ; 2 . 朝鲜 金 日成 综 合 大 学 地 球 环 境 科 学 部 , 平壤 0 1 0 0 0 1 0 7 )
摘 要 : 通过 利 用 朝 鲜 境 内渤 海 国遗 址 相 关 的属 性 信 息和 地理 位 置 信 息 , 整 理 和 分 析 了朝 鲜 境 内渤 海 国 遗 址 的 类 型 和 空 间分 布 状 况 , 具体结果如 下: 1 . 朝 鲜 境 内能 够 判 断 地 理 位 置 的 渤 海 国遗 址 共 有 4 2个 。 它 们 均 分
罗道 ” 沿 线 。3 . 从 渤海国遗址与海拔 、 坡度 、 坡 向 等 自然环 境 关 系 来 看 , 遗 址主要 分布在 海拔 高度 小于 9 0 m 和 9 O ~1 5 0 m等级 区间 , 该 区 间 分布 的遗 址 占遗 址 总 数 的 7 3 . 8 , 遗 址 点 分 布 在 低 高程 地 区的 趋 势 非 常 明 显 ; 7 6 . 2 的遗 址 分 布 在坡 度 0 ~9 。 之 间, 这说 明 大 部 分 遗 址 点 分 布 在 地 势 比较 缓 的 地 方 ; 整 个 区 域 遗 址 分 布 偏 向 南
2 0 1 5年 9月
延边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Ya n b i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Se p .2 O1 5
第 4 8卷 第 5 期
Vo l _ 4 8 NO . 5
基金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4 1 1 6 1 0 2 5 ) 作者简介 : 金石 柱 , 延 边 大 学 理 学 院地 理 系 教 授 , 博士 。
曾 经 在 东 北 亚 地 区极 盛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 的 “ 海 东 盛 国” —— 渤海 国 的领域包 括 中 国东 北 的大部 分 、 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