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初三化学复习之神奇的氧气.doc

合集下载

神奇的氧气

神奇的氧气
特征: 特征:一变二不变
四、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 物质生成 新物质的反应
1.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1.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制氧气,则反应前后, 制氧气,则反应前后,MnO2在固体混合 物中的质量分数( 物中的质量分数( A ) A.变大 A.变大 B.不变 B.不变 C.变小 C.变小 D.无法确定 D.无法确定
二氧化锰
操作要点
查 装 定 点 收
进入导管的水面低于外面的水面) 检查装置气密性(进入导管的水面低于外面的水面) 填装药品(KClO 填装药品(KClO3、MnO2) 固定装置 点燃酒精灯 收集氧气( 收集氧气(导管口有大 量气泡冒出再收集) 量气泡冒出再收集) 离 导管离开水槽 熄 熄灭酒精灯
问题解决
3以下气体分别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 气体 密度 溶解度 溶于水 难溶于水 难溶于水 溶于水
H2S(硫化氢) 大于空气 S(硫化氢) 硫化氢
甲烷) CH4(甲烷)
小于空气
氨气) NH3(氨气) 小于空气
4.甲、乙、丙、丁四种气体的有关 4.甲 性质如下表 气体种 甲 乙 丙 丁 空气 类 密度 1.96 0.77 1.43 0.09 1.29 (克/ 升) 溶解性 易溶 易溶 难溶 难溶
• 2氨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 氨气是一种没有颜色, 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 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 实验室里常用氯化铵和消石灰两种固 实验室里常用氯化铵和消石灰两种固 体药品加热制取。 体药品加热制取。请你说出制取氨气 发生装置及收集方法,并说明理由。 的发生装置及收集方法,并说明理由。
为什么要等导管口有大量气泡冒出再收集? 为什么要等导管口有大量气泡冒出再收集? 刚出来的气泡是空气, 刚出来的气泡是空气,导致收到的氧气 不纯 为什么先取出水槽中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为什么先取出水槽中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防止试管内气体冷缩,会将水倒吸入试管, 防止试管内气体冷缩,会将水倒吸入试管, 引起试管破裂。 引起试管破裂。

初三化学复习之神奇的氧气-教育文档

初三化学复习之神奇的氧气-教育文档

初三化学复习之神奇的氧气神奇的氧气一、人类离不开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微溶于水,熔沸点低(液氧:淡蓝色;固氧:雪花状淡蓝色)2、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助燃性)高压氧舱抢救病人富氧炼钢氧炔焰用于焊接、切割金属3、臭氧二、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1、实验一:氧气与木炭反应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2、实验二:硫与氧气反应(硫磺:黄色固体粉末)现象: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化学方程式3、实验三:铁丝和氧气反应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化学方程式4、实验四:氢气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注意点铁丝绕成螺旋状,使热量更集中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杆:引燃铁丝集气瓶底留少许水:防止灼热的Fe3O4直接掉落瓶底导致集气瓶破裂纯净的H2会安静地燃烧5、氧化反应: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这个定义有严重的错误,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很多不是氧化反应,比如水和氧化钙生成氢氧化钙,有氧元素参与,但是不是氧化反应。

关键在于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在初中阶段可以简单说成是“有得氧失氧现象的反应”6、氧化物:物质由2中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c.f. 含氧化合物7、反应类型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物质以上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C → D)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A → B+C+D)三、氧气的制法1、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空气(降温、加压→)液态空气(升温→)N2先逸出,留下液氧(升温→)氧气电解水:化学方程式2、实验室制法加热高锰酸钾:化学方程式加热氯酸钾化学方程式催化剂:改变(加快)反应速度,以循环方式参与反应特点:选择性、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变)实验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铁夹夹在离管口三分之一处药品尽可能平铺在管底,增大受热面积导管伸入橡皮塞少许,防止药品粉末阻塞导管获取KCl:溶解、过滤、蒸发获取MnO2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对于涉及气体的反应,要将开放体系转换为封闭体系操作步骤(1)检验装置气密性(2)加药品(m氯酸钾:m二氧化锰= 1:3,此时催化效果最好)(3)搭建装置(4)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加热)(5)收集氧气:有均匀、迅速的气泡冒出时收集,排水集气法更优(发生装置中的空气先逸出,氧气为生成物,将空气挤出瓶)(6)移出水槽中的导管:防止气体收缩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导致试管破裂(7)熄灭酒精灯氧气的检验检验这是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验满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气体收集装置排气法向上排气法: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向下排气法: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排水集气法:难溶、微溶的气体将集气瓶装满水,用毛玻璃片盖住倒扣在水槽中。

神奇的氧气(讲)

神奇的氧气(讲)

九年级第一学期2 浩瀚的大气2.2 神奇的氧气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神奇的氧气潜水假入你去潜水,你将随身携带哪种气体?为什么?氧气登山急救供给呼吸支持燃烧金属冶炼正常人过度吸氧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引起中毒,即氧中毒。

此外,过量吸氧还会加速人体衰老。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一、物理性质101kPa, -183℃101kPa, -218℃氧气(无色)(淡蓝色)液态氧固态氧(淡蓝色)实验1:木条复燃如何检验这是一瓶氧气?用途: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这是一瓶氧气。

现象: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即氧气能支持燃烧 ) 助燃≠可燃讨论:如果桌上有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如何区别?人类离不开氧气反应表达式碳+氧气 二氧化碳点燃 C O 2 CO 2反应物的名称反应物的色、态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木炭黑色固体燃烧发红,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 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氧气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氧气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反应物名 称反应物颜色、状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文字表达式硫黄色固体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氧气二氧化硫(S + O 2 SO 2)点燃人类离不开氧气讨论:硫在氧气里燃烧,为什么集气瓶底要留少量水?空气溶解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逸出污染环境。

注意事项①硫用量不要太多,防止生成物对空气造成污染;②在瓶底部盛放少量水为了吸收二氧化硫。

实验现象在空气里:不燃烧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反应表达式铁丝的燃烧空气中氧气中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点燃思考下列问题①火柴的作用?②将铁丝绕成螺旋状?③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引燃铁丝增大铁丝与氧气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预热面积。

《神奇的氧气》 教学设计

《神奇的氧气》 教学设计

《神奇的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

(2)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气与碳、硫、磷、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3)学生能够理解氧气的用途以及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氧气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气的制取方法。

2、教学难点(1)氧气化学性质实验的现象观察和分析。

(2)氧气制取实验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木条、硫粉、木炭、铁丝、红磷、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氧气在生活和生产中重要性的视频,如人类呼吸、金属的燃烧、火箭的发射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神奇的氧气。

(二)讲授新课1、氧气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实验,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在降温、加压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和淡蓝色的雪花状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与碳的反应实验: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操作: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然后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现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C + O₂=点燃= CO₂(2)氧气与硫的反应实验:将硫粉在氧气中燃烧。

神奇的氧气

神奇的氧气

神奇的氧气1、知识梳理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适度吸氧有利于身体健康,过度吸氧会导致氧中毒,加速生命衰老。

)2、臭氧(O3臭氧是一种淡蓝色有鱼腥味的气体,大气层中的一层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生物避免过多紫外线的辐射;它还是强氧化剂,具有杀菌消毒的功能。

3、氧气的化学性质4、氧化物、氧化反应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物质跟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5、工业制取氧气根据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6、实验室制取氧气药品:固体:氯酸钾(白色粉末)高锰酸钾(紫黑色或暗紫色)二氧化锰(黑色)液体:过氧化氢(无色)(注意:不是白色)二氧化锰原理: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固固制气体加热)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不加热(固液制气体不加热)制取的氧气如何收集呢?回想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知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采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

装置:步骤:固固加热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1查 2装 3定 4点 5收 6离 7熄注意事项:加热的方法试管口的方向及试管的夹持位置收集氧气的最佳时间实验结束时怎样操作?氧气的验满方法与验证方法的区别?反应的方程式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写出。

7、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

8.催化剂的概念:在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的物质。

今后我们还会学习制取其他的气体,现对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做如下归纳: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固固加热型和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二、课堂精讲例题【例题1】以下那一项不属于氧气的用途()A、帮助呼吸B、加快钢铁冶炼速度C、高能燃料D、液氧炸药【难度分级】:A类【选题意图】:考察氧气的用途。

神奇的氧气1

神奇的氧气1

神奇的氧⽓12.2神奇的氧⽓(共2课时)第1课时氧⽓的性质和⽤途⼀、设计思想本节课通过让学⽣对较熟悉的氧⽓进⾏探究,使学⽣初步了解研究⽓体性质的⼀般⽅法。

通过学习氧⽓的化学性质,引出氧化物、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化学概念。

设计意图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让学⽣习得有关知识与技能,以贴近初中学⽣的⽇常⽣活,符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发展规律。

此外,在课外让学⽣通过家庭实验“铝在潮湿的空⽓中”和实践活动“收集资料,体会氧⽓的神奇”等⼀系列活动,进⼀步落实探究学习,强化学⽣对化学学习的亲近感,培养学⽣的实践能⼒,进⼀步拓展了学⽣的视野。

在学习氧⽓的性质与⽤途时,通过对不合理使⽤氧⽓会对⼈类造成伤害这⼀事实的介绍,进⼀步培养学⽣⽤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使学⽣切⾝感受到任何事物都有其两⾯性。

⼆、教学⽬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氧⽓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的化学性质,写出有氧⽓参与的⼏个重要化学变化的化学反应式。

(2)了解氧化反应、氧化物、化合反应的概念,会⽤概念判断有关化学反应类型或物质类别。

(3)了解氧⽓的主要⽤途,体验氧⽓与⼈类的密切关系。

2. 过程与⽅法培养学⽣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使他们知道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对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氧⽓的化学性质以及氧化物、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的建⽴。

教学难点:氧⽓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品药品:⽊炭、硫粉、红磷、细铁丝、蜡烛、澄清⽯灰⽔、氧⽓若⼲瓶。

仪器:集⽓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柴。

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1. 流程图2. 流程说明[1]创设情境,导⼊新课。

[2][3][4]通过观察实物并结合⽣活中获得的经验,逐步认清氧⽓的物理性质。

[5]师⽣共同归纳氧⽓的物理性质。

[6][7][8][9][10][11]在知道如何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开展化学实验,观察、描述有关实验现象,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2.2-神奇的氧气

2.2-神奇的氧气
大气压为101.3kPa时, 沸点:-183oC,淡蓝色液体; 熔点:-283oC,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第4页,共29页。
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现象:木条复燃
检验氧气的方法
结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化学性质活泼,能支持燃烧。
第5页,共29页。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药品:
氯酸钾、二氧化锰
第16页,共29页。
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使其他物质的反
应速度变快,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保持不变。
特征:一变二不变
第17页,共29页。
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1.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 2.导管只伸入橡皮塞少许
3.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
4.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第27页,共29页。
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
试管
注意液封
随时添加液体
第28页,共29页。
随时添加液体, 控制液体流速
分解反应
我们把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 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如:过氧化氢→水+氧气
第29页,共29页。
第25页,共29页。
以下气体分别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
气体
密度
溶解度 收集方法
H2S(硫化氢) 大于空气 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
CH4(甲烷) NH3(氨气)
小于空气 难溶于水 排水法
向下排空气法
小于空气 溶于水 向下排空气法
第26页,共29页。
过氧化氢制氧气
反应原理:
过氧化氢→水+氧气
实验药品:

初中化学神奇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神奇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神奇氧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操作。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1.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实验现象和解释。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导管、集气瓶、水槽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木炭、铁丝等。

3. 教案、PPT、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学生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重要性。

2. 引入新课: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氧气的神奇性质的好奇心。

二、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15分钟)1. 观察氧气的色态:学生观察氧气瓶中的氧气,描述其颜色和状态。

2. 测定氧气的密度:学生通过实验测定氧气的密度,并与空气进行比较。

三、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20分钟)1. 木炭燃烧实验:学生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2. 铁丝燃烧实验:学生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3. 过氧化氢分解实验:学生进行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四、制取氧气(15分钟)1. 介绍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反思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表现和总结,强调氧气在生活和科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氧气面具的制作实验,了解氧气在呼吸中的应用。

2. 学生进行氧气燃料电池的实验,了解氧气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复习之神奇的氧气
神奇的氧气
一、人类离不开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微溶于水,熔沸点低(液氧:淡蓝色;固氧:雪花状淡蓝色)
2、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
支持燃烧(助燃性)
高压氧舱抢救病人
富氧炼钢
氧炔焰用于焊接、切割金属
3、臭氧
二、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1、实验一:氧气与木炭反应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2、实验二:硫与氧气反应(硫磺:黄色固体粉末)
现象: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化学方程式
3、实验三:铁丝和氧气反应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4、实验四:氢气与氧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注意点
铁丝绕成螺旋状,使热量更集中
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杆:引燃铁丝
集气瓶底留少许水:防止灼热的Fe3O4直接掉落瓶底导致集气瓶破裂
纯净的H2会安静地燃烧
5、氧化反应: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这个定义有严重的
错误,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很多不是氧化反应,比如水和氧化钙生成氢氧化钙,有氧元素参与,但是不是氧化反应。

关键在于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在初中阶段可以简单说成是“有得氧失氧现象的反应”
6、氧化物:物质由2中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c.f. 含氧化合物
7、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物质以上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A+B+C → D)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A → B+C+D)
三、氧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空气(降温、加压→)液态空气(升温→)N2先逸出,留下液氧(升温→)氧气
电解水: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制法
加热高锰酸钾:化学方程式
加热氯酸钾
化学方程式
催化剂:改变(加快)反应速度,以循环方式参与反应特点:选择性、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变)
实验装置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铁夹夹在离管口三分之一处
药品尽可能平铺在管底,增大受热面积
导管伸入橡皮塞少许,防止药品粉末阻塞导管
获取KCl:溶解、过滤、蒸发
获取MnO2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对于涉及气体的反应,要将开放体系转换为封闭体系
操作步骤
(1)检验装置气密性
(2)加药品(m氯酸钾:m二氧化锰= 1:3,此时催化效果最好)
(3)搭建装置
(4)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加热)
(5)收集氧气:有均匀、迅速的气泡冒出时收集,排水集气法更优(发生装置中的空气先逸出,氧气为生成物,将空气挤出瓶)
(6)移出水槽中的导管:防止气体收缩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导致试管破裂
(7)熄灭酒精灯
氧气的检验
检验这是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验满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气法
向上排气法: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向下排气法: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排水集气法:难溶、微溶的气体
将集气瓶装满水,用毛玻璃片盖住倒扣在水槽中。

开始的气体不收集(空气),待气体均匀快速冒出,开始收集。

气体溢出集气瓶,说明已经收集满
3、双氧水制氧气
分液漏斗的优点:能控制反应速度、开始、停止(液封)
气体发生装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