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历史深化复习 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提纲:专题1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提纲:专题1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1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恢复国民经济:1952年底完成,为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A.重点:重工业B.结果和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三大改造(1953—1956年)A.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B.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五计划“的特点: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生产关系变革)同时并举2、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3)经验教训: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1、内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意义: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过于集中 , 分配平均主义严重经营方式:集体经营→家庭自主经营②变化分配方式:平均主义→农户自负盈亏③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④意义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①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活力和竞争力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②内容所有制: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影响: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增强了活力 , 经济快速发展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 提出理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过程十四大, 确立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 完善理论: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②意义:便于与世界经济接轨,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现代化建设第三讲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一、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1、土地改革:2、农业合作化(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人民公社化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标要求: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文建设的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的恢复 社会主义改起步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转折H —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曲折历程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T956年)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动乱”的十年(1966—一1976年)复习题:建国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背景、措施及意义。

2」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内容、特点。

3亠“一五”计划的背景、任务、主要成就、意义。

4」三大改造的概况(方针、原则、过程)、实质、意义。

5、《论十大关系》的内容、意义。

6、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意义。

7、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评价。

8-'‘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特点、危害。

9」十年建设时期正确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成就。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失误及原因、教训。

11v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经验教训」国民经济的恢复背景:建国初经济形势严峻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 合理调整工商业;)3) 土地改革意义:D为巩固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2)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背景、内容、特点背景.到1952年底,随着____________ 的完成和' ____________ 的迅速恢复,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内容:“一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衣造。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五拜计划•背景J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仟峯J1、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口刃[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I•:•成就二J953—1957年,超额完成(鞍山钢铁、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玉门油孑门5P 叶城我国生产的第一架喷汽式飞机[第十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成就(疙、(1953-1957年)A ^-Lr• /吵新理铁路' 新建公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方针:原则:道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互助组——初级社一高级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法:政策: 、道路:国家资本主义赎买政策(创举)加工订货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实质:变革生产关系——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运动特点:高指标、浮夸风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原因:认为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高越能促进生产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特点:“一大二公”危害:严重损害人民利益,影响了生'产积极性正确探索:1v 1956年,《论十大关系》2、中共"八大”|3、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开始国民经济调整I—1X^-K成就:h 1958年,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2、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教训:1v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
在的“偷渡外逃”难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
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同意。当时“先行一步”的具体政策是什么?
提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于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成为
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
知识网络
1956—1976 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 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 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 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 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专题归纳
一、单元宏观知识要点 一 “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 “两个阶段” :以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界线 三 “三面旗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五” 从生产力(工业化)、生产关系(三大改造)两方面掌 计划 握基本史实,分析影响 (四 归纳“成就”与“失误”,分析成因,总结经验教 曲折探索 个 训 四 重 掌握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 对内改革 点) 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改革的意义 掌握对外开放的基本线索, 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 对外开放 形成的特点
提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
权的下放。
知识点二 1.过程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部分高考命题点解读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部分高考命题点解读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 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 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 定基础,故选 A 项。B 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 项反映的 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 项与材料矛盾,工业 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答案: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其意义最重大、最引人关
注之处就是结构的剧烈、持续、深刻的分化。中国社会结这一变化
的根本动因是体制改革。 改革对我国社会分化的影响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农村经
济体制改革和国营企业的“分权让利”使社会产生了自由流动 资源;自由流动资源的出现与增加导致整个社会资源的组织与 分配方式的变革;多种利益主体和权力主体的发育;功能专一 的组织和角色群体的出现与增加逐渐导致了国家与社会、政治 与经济、经济与行政、行政与法律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初步分离。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的结构变 迁过程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 个新的历史时期。
2.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 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 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古代中国( )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解析:根据材料“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 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可 知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故选 B 项;宋代城市发展的经济 功能不断增强,排除 A 项;材料涉及城市与农村关系,未涉及 户籍制度,排除 C 项;城市发展与农业商品化是相互推动的关 系,排除 D 项。 答案: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水平测试讲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集中于重工业方面和东北地区)(2)意义: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

2.理解三大改造(1)时间:。

(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农业、手工业实行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政策,实现公私合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项创举。

(3)实质:生产资料由的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标志:标志标志3.了解中342019-10-14水平测试讲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集中于重工业方面和东北地区)(2)意义: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

2.理解三大改造(1)时间:。

(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农业、手工业实行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政策,实现公私合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项创举。

(3)实质:生产资料由的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标志:标志标志3.了解中342019-10-14水平测试讲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集中于重工业方面和东北地区)(2)意义: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

2.理解三大改造(1)时间:。

(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农业、手工业实行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政策,实现公私合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项创举。

(3)实质:生产资料由的社会主义革命。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49—1952)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记“一化三改造”,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3、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1)内容:三大改造①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遗留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毛泽东)2、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1958)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6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师用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6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师用书

第16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探索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国民经济恢复(1)时间:1949—1952年。

(2)背景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

②国民政府肆意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破坏。

(3)完成: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1953—1957年。

(2)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某某钢铁公司三大工程、某某第一汽车制造厂、某某飞机制造厂和某某第一机床厂。

(4)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①农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易误辨析]“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某某主义社会的过渡。

“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其社会性质是新某某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时间:1956年9月。

(3)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4)评价: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2.探索的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第16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

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解析:根据“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可知毛泽东是在强调要将国有制扩大,要将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从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应该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而不单独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B项错误;材料中除了国有制的扩大以外还包括对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济的扩大,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不是在1953年,总路线是为了建立而不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A2.1651年“王麻子”刀剪店创立,20世纪50年代“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表明( )A.国有经济的优势确立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D.政治运动波及经济领域解析: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50年代”以及“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但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并不确定。

通过材料可知,原来的个体手工作坊变为“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

答案:C3.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19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6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指新中国成立,故A项错误;八大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并不是导致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1954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2.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
政策。

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答案B
3.适应性考试)宣传中共“八大”路线的标语口号有(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公社赛过铁饭碗,幸福生活万万年”
C.“动员一切的力量,争取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D.“放弃剥削,学好本领,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解析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故A项错误;“公社赛过铁饭碗,幸福生活万万年”是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提出的,不是1956年“八大”的口号,故B项错误;“动员一切的力量,争取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不符合题干主旨,故C项错误;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是在完成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