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不适应 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会适应性障碍的社会学分析
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适应问题

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适应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社会适应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适应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一、文化冲突问题农民工来自农村,与城市居民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文化冲突问题的出现。
例如,农民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城市居民可能存在区别,农民工可能更倾向于将工作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而城市居民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相关培训,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和工作规范。
二、社会地位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他们面临着就业歧视、低薪、劳动权益保障较差等问题。
这种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了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心理不适应。
针对这个问题,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力度,确保他们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
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以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改善社会地位。
三、家庭问题农民工进入城市,往往会面临家庭分离的问题,这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家庭稳定带来了挑战。
农民工的离乡背井,无法与家人一起生活,往往导致了心理上的孤独感和情感上的空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家庭工作岗位,鼓励农民工将家庭带到城市,减少家庭分离问题。
同时,可以加强对农民工家庭的关爱和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等服务,以促进其家庭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是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工子女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费用负担重等问题,导致了他们在城市教育体系中适应困难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资源。
同时,可以采取措施减轻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负担,比如提供免费教育、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现状分析内容摘要:我国特有的二元结构体制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原因使得在他们城市中无法“扎根”;“回归农村”却又因身份认同、社会角色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无法适应,使他们不愿“回归”。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已成为社会的重大难题。
应多措并举,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使他们不再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游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适应性城市乡村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那些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具有农村户籍而在城市生活的农村劳动者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出生于农村,但对农村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对农业生产也不熟悉;他们生活在城市却并不拥有城市户籍,也不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各种待遇。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新生性,有文化、适应能力强、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对新奇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时代性,他们熟悉现代化信息手段、追求现代性和现代化、在各种文化冲击中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又同时具有农民性和工人性,他们生长在农村,身上烙有农民的特质,同时,他们除了身份外与城市工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也渴望能享受到城市工人一样的待遇,而且为此他们也在不断地努力和争取。
社会适应性。
“适应性”一词最早起源于生物学,是指生物自身的结构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一种能力。
社会适应性主要指个体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做出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能力。
这种适应性是个体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与周围环境进行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付光伟,2007)。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和乡村的适应性现状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着社会适应性困境,即在流出地农村和流入地城市间都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不适应性。
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城市,希望能在城市中“扎根”。
新生代农民工中许多人到城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能圆自己的“城市梦”,但由于社会制度、自身能力以及生活方式等使他们无法真正的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心理状况的社会性归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心理状况的社会性归因分析【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阶层较为普遍三种心理现象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即:“排异性”心理、自卑心理和越轨心理。
导致这三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但是旧体制安排的延时性,经济地位低下,政治权利缺乏,身份与职业的断裂、权利分配不公以及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歧视,是这些心理现象存在的根本的也是共同的原因。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社会性归因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经先后形成了两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
他们基本没有务农经历,接受过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较高,对家乡乡土文化和制度性身份的认同感减弱,对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惯淡漠,甚至持批评态度,与父辈们相比,他们具有更强烈的城市化动力,希望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愿望特别强烈,更希望获得尊重和认可。
一、新生代农民工“排异性”心理分析1.社会化造成的“排异性”心理美国学者G·奥尔波特通过对历史上各种偏见发生和持续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同一文化圈内,许多偏见和排斥心理最初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那些有权势的社会集团为了使自己对无权无势的社会集团的剥削统治合理化而制造出来的。
群体和个人间的竞争和冲突并非是“排异性”社会心理产生的必要条件,即使我们消除了所有的群体性冲突,偏见和隔离也不会从社会上彻底消失,偏见和排斥的产生还有其文化历史因素。
文化传统有很牢固的特性,它使得最初的文化因素消失之后很长时间,文化传统还会继续存在。
解放后我国所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干部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中,将干部、工人、农民分为三个高低有序,管理严格的三大阶级,这三个阶级间的社会地位、机会获得和社会资源的占有量上都严格有序,农民始终处于最底层,他们社会地位最低,社会资源的占有量少,缺乏上行流动的机会。
长期处于下层社会使他们被认为是一群素质不高,没有高成就动机,只要求养家糊口生活的人,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并传播开后,便融入到文化传统中,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偏见,这种氛围中的儿童对于偏见是服从的,首先是形式上的相符,后来就内化于心,并一代代传递下去。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90后的农民工,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一代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种种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介入和帮助。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1. 文化差异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来自农村,其文化背景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会带来很多问题。
在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社交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新生代农民工感到陌生和困惑,甚至造成沟通障碍和误解。
2. 社会身份认同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身份地位复杂,他们既是城市的劳动者,又是农村的来客,这种双重身份容易引发社会认同感的困扰。
他们在农村被视为异乡人,而在城市又常常被歧视和边缘化,这种社会认同感的模糊会对他们的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就业与职业发展问题由于缺乏城市工作经验和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体力劳动,而且很难获得工作的稳定性和晋升机会。
这种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城市的融入和发展。
4. 社会保障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比较突出,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他们常常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比如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种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使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更加困难和不稳定。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探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入和帮助:1. 文化融合教育通过开展文化融合教育活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和适应城市的文化环境,增强他们的城市生存能力。
可以开展关于城市生活技能、法律法规、就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2. 社会心理支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和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社会心理支持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增强自我认同感。
“双重拒绝”:新生代农民工城乡社会融入的困境及对策

的舞 台 ,新 生代农 民工 已经 成为 中国劳 动力 市场 的生力军 。
4 .需求意识增强 老一代农民工仍然保存着农 民质朴 的
2 0 1 0年 中共中央 1 号文件提 出要“ 采取 针对 性的措施 , 着力解 天性 , 为 了养家糊 口, 吃苦耐劳, 逆来顺受 。在权 益受到侵犯时
决新生代农 民工 问题 ” ,这是党的文件首次使用 “ 新生代农 民 往往 采用 容忍的态 度, 维权意识较弱 ; 而新生代农 民工, 由于受 工” 的提法 。本文研 究中新生代农 民工专指 1 9 8 0年 以后 出生, 过比较高 的教育, 具备 了更高的素质 。因此 , 他们 更崇 尚追求平
“ 新 生 代 农 民工 ” 问题 引 入 公 众 的视 野 。随 着 老 一代 农 民工 的 老 具 有 如 下 特 征 :
去, 新生代农 民工 日益 成为农民工队伍的主体和城 市经济发展
1 . 进城 愿 望 提 升 。 与 老 一 代 农 民工 外 出务 工 仅 仅 是 为 了
的重要力量 , 为我 国社 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相关数据 表 维持 生计 、 娶妻、 盖房和养家等 目的不同的是 , 新生代农 民工更 明, 目前我 国新生代农 民工总数高达 1 . 4 1 亿, 占到农 民工总数 多的是秉持发展 冲动 , 去城市 寻求更好 的发 展 , 进 城打 工不仅 的6 1 . 6 %。 2 0 1 0至今 富士康 的基层员工中, 8 5 %以上为“ 8 0 后” 、 是为了生存 , 而是提升 到发展层面 。他们希望在城 市中学到更 “ 9 O后 ” 的新生代农 民工, 自杀主体都是来 自基层 的新生代农 民 多的技能 , 希望得 到更广 阔的发展空 间, 希望 通过 自己的努力
社会学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

社会学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民工内部产生了较大的分化,20世纪9O年代中后期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被称作“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
本文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其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就业困境、社会认同困境、婚姻困境、生活方式困境,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就业困境社会认同婚姻困境保障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农民工数量在迅速增长,他们主要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并且与农村土地保持着一定的经济联系,亦农亦工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当今的农民工内部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分化,20世纪9O年代中后期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出现了与 8 O年代初期进入城市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特点,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
[1]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定义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曾用较为“学术”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描述: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没有;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更多地是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而本文中所提到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
[2]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历来受到政府及专家学者的重视,而在今年上半年富士康连续不断的恶性跳楼事件之后,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困境的方法。
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应对建议

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应对建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走向城市,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群体本身存在着很多的社会适应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有效途径。
下面是针对这些社会适应问题的建议:
1. 教育与技能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足够的教育和技能,这使得他们的就业前景相对较为狭窄。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2. 家庭支持
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城市,大多数人依然依赖于自己的家庭,这就要求他们要更好地与家庭沟通,沟通家庭未来的规划,共同支持家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包括家庭心理辅导,经济援助等方面,帮助他们保持家庭团结。
3. 积极融入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有时候会因为文化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感到不适应城市生活,因此他们需要积极融入城市社会,了解生活环境和文化习惯,尽早适应城市生活。
同时,城市中的社会组织、义工协会、志愿者服务等社会组织也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帮助。
4. 自我完善
新生代农民工也应该在城市生活中锤炼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学会自我管理,塑造积极向上的性格,增加自我价值,不断完善自我。
不仅可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为家庭与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需要完善的教育、技能、心理帮助和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助力。
只有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环境,为自己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应对建议

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应对建议新生代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镇化进程中来到城镇工作的年轻农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他们的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他们缺乏城市生活经验和教育背景,面临诸多社会适应问题。
本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中所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培训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就业环境,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增强工作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范围,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相关培训,尤其是一些缺乏必要技能和城市生活常识的新生代农民工,例如厨师、汽车维修、电子器件等职业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就业技能和素质。
二、加强城镇信息发布和公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居住和工作时,他们不熟悉当地的环境和信息,更加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欺诈的影响。
因此,要加强城镇信息发布和公开,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政策法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等相关信息,从根源上避免他们被不良信息影响。
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真正融入城市的必要条件,因为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社会习惯存在差异。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增加彼此的交流和互信。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文化教育和语言培训,例如中文、法律知识和常识,让他们了解城市社会的文化和行为标准,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社会。
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但新生代农民工在参保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与就业身份不确定、户籍迁移、医保缴纳等相关政策不符等。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和保障水平可以促进他们在城市的长期稳定就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政府应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总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城镇化进程不仅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尤其是对于那些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和缺乏参保意识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更加严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种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会适应性障碍的社会学分析另一种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会适应性障碍的社会学分析付光伟[内容提要]农民工的社会适应不仅包括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适应,还包括他们对农村社会的适应。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不仅在对城市社会的适应方面存在重重障碍,而且对农村社会的适应方面也存在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层面,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农村生活技能;二是社会层面,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在移出地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狭小和“陌生化”以及同龄群体支持网络的缺失;三是心理层面,主要是合法性的规范压力和新生代农民工参照群体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失衡。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会适应性障碍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民工群体如何适应城市社会生活这一个方面。
如王春光用“半城市化”来概括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社会里的适应状况。
朱力从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探讨农民工群体的城市适应,认为当前农民工群体的城市适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政策性与制度性因素阻碍了农民工对城市社会更深层面的适应。
吴振华将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适应模式分为两种:融入城市社会和在城市中重建乡村社会,并且认为后者是目前农民工城市适应模式的主要选择。
石刚等将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适应分为浅层适应阶段和深入适应阶段,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浅层适应问题,即如何让广大农民工在城市有立足之地,使他们对城市生活感到比较满意。
综观这些研究,无论其方法和结论有多大出入,但其背后却隐含着一个共同的假设,即认为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对农村老家的社会是完全适应的,毕竟那是他们的出生地。
但现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在本文中,笔者将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作为分析对象,来探讨此问题。
农民工,作为一个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特殊社会群体,之所以被学术界建构成为“农民工问题”,说到底是由宏观社会结构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张力在这个群体身上烙下的印记。
因此,有关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必须兼顾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顾此失彼实难深入。
本文将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目光转向对农村社会的适应这一个方面,希望学术界能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和认识更全面一些。
二、概念的界定一、新生代农民工根据现有文献,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最早出自于王春光研究员提出的“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王认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他们是年龄在25岁以下、于上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他们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另一层含义就是他们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因为他们毕竟不是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外出过程中出生和长大起来的,而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
这里之所以将他们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进行区别研究,是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认同、生活期望和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概念是在中国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分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在随后的诸多经验研究中也确实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与第一代农民工明显不同的群体特征,如有媒体将之概括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目前,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文章大都沿用了王春光的概念界定方法,即强调两个标准,一是出生年代,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具有农村户籍的青年;二是外出务工年代,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出务工。
这两个标准缺一不可,本文也沿用此一界定。
二、社会适应适应(adaptation)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主要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的和行为上的改变。
后来,适应一词被引入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领域。
实际上,在社会学的奠基人物斯宾塞那里,就开始有关于社会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思想。
由于适应一词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所以每个学科对适应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在生物学领域,适应主要指生物适应,如生物有机体通过遗传和变异来适应新的环境;在心理学领域,适应主要指心理适应,如视觉分析器的明适应和暗适应,噪声作用下听觉钝化等;在系统论里,适应主要指功能适应,如子系统随着母系统结构的变化而调整自身功能等;在社会学领域,适应主要指社会适应,主要指社会个体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所需的各种资源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之需要。
朱力(2002)将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划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
本文沿用这个分类体系,具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社会的适应也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是经济层面的适应,主要指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物质资源的能力,如生产、生活技能等;二是社会层面的适应,主要指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如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等;三是心理层面的适应,主要指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如生活满意度、认同感等。
三、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会适应障碍的表现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在对城市社会适应方面存在重重阻碍,而且对自己出生地的社会生活也存在诸多适应性障碍,这种适应性障碍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方面:一、经济层面的不适应(一)农业生产技能缺乏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和义务教育法在农村社会的全面推行,中国农村居民生育子女的数量在明显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父母们也有一定的物质积累来投资于子女的教育。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毕业之后,他们大都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就直接到城里务工。
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们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训练,导致他们在返回农村后难以胜任农业生产劳动。
如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不会耕地、施肥,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种什么庄稼,不熟悉常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农村社区里世代积累起来的一些非常适用的农业生产知识正在经历着集体性的遗忘,代际之间的知识传递被无情地中断了。
而我们知道,农业生产是农村社会之根本,特别是对于男性农村青年来说,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就失去了在农村继续生活下去的前提条件。
现实的经验也表明,第一代农民工在农忙时节往往都返乡从事农业劳动,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很少如此,即使有的回到农村也只能充当个帮工,起个辅助性的作用,担当不了农业生产的重任。
根据王春光在温州、杭州、深圳三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90年代后外出打工的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员,在被问到初次外出务工的目的时,有将近14%的被访者选择了“一直在念书,不懂农活”,位居众多目的中的第三位。
由此也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农业生产技能的方面是非常缺乏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更难适应农村的社会生活,出现对农村社会生活的适应性障碍。
(二)乡村生活技能的缺乏社会成员要很好地适应他所身处的社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生产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技能。
如果一个农民工在城市里找到了工作,干的也不错,收入还算可以。
但是,他却不会搭乘公交车,不会使用银行卡,不会拨打电话,不懂交通规则,总之,缺乏一些作为城市居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生活技能,那他也很难完全适应城市社会。
同样道理,农民工对农村社会的适应也需要掌握一些作为农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如洗衣、炒菜、擀面条等,缺少这些技能,他们也是很难适应农村社会的。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家务劳动市场化的程度很低,大多数农户仍然使用柴禾做饭,使用擀面杖擀面条,衣服自己缝,馒头自己蒸,吃肉要自己宰杀,一些小病自己采用偏房治疗。
在家务劳动以自给性为主的农村社会,生活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更具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乏基本的农村生活的历练,他们在农村生活技能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欠缺。
以笔者家乡的例子来看,大部分女性农民工返乡后,家里的家务活仍靠父母来做,因为她们不会做,例如不会擀面条,不会蒸馒头,有的甚至连用柴禾生个火就生不着,更不用说缝制衣服、照顾小孩了。
所以,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社会的适应产生障碍。
二、社会层面的不适应(一)农村社会网络的狭小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是处于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存在,在互惠性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成员获得了各种社会性满足。
因此,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社会成员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独特的生活轨迹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不同。
在第一代农民工中,大部分人年龄较长,而且大都结婚成家,因此,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深嵌于移出地社会。
但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虽然他们仍然是移出地社会先赋性的亲缘和地缘关系网络中的一员,但是由于他们常年在学校和城市里生活、工作。
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在移出地的亲缘和地缘关系网络中是一个陌生人,他们在家乡的亲戚和同村人往往不认识他们。
这个社会关系网络是先在的,并不是新生代农民工经过自己的努力建构起来的,这就决定了这个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作用是很有限的。
但是,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来说,多了一个同学网络,同时他们在城市里也逐渐构建出一个广阔的工友网络,这两个社会关系网络为新生代农民工带来了各种社会性需求的满足。
正是由于地缘和亲缘关系网络的“陌生化”和同学网络和工友网络的不断扩大,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在移出地的农村生活一段时间后,往往都难以适应,迫切需要离开农村再次进城务工。
(二)同龄群体支持网络的缺失目前,由于农村大部分中、青年人口的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严重畸形,媒体称之为“386199”部队,即大部分农村社区中只剩下了妇女、儿童和老人。
农村男女青年大批外出务工,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集体力量,它迫使每一个人都得按照集体的做法去行动,否则将会遇到很多麻烦和困难。
曼海姆的代群理论告诉我们,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由于经历过相似的社会事件,具有相似的社会记忆,更易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同龄群体成为青年人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
但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由于同村的青年人分散在城市里,他们之间的交往受到限制,这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同龄群体支持网络的缺失。
这就给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后的农村生活施加一种强大的集体压力,比如在村里的同龄人大都进城务工的情况下,如果有个别农村青年留在老家,将面临找不到同龄人之间在情感、交往以及其它方面的社会支持问题,而这种社会性支持的缺失对于正处于社会化关键阶段的农村青年人来说又是致命的。
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在春节期间还能够在农村老家呆较长时间外,由于春节期间同村的年轻人都回到了家乡。
而在在其它时间断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都不可能在家里呆很长时间,因为他们得整日面对着老人和小孩,找不到一个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