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医院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庆祝中国70周年征文
农人喜迎6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农人喜迎6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四只鸡”的故事我家的“四只鸡”被编成故事,上了报纸,一时刻在村里闹得沸沸扬扬,议论纷纷,我也成了众所周知、人人皆知的新闻人物,其实村民们内心都很清楚、很明白,这全然就不是什么大事、稀罕事,可能是县报记者在没有什么写时用来凑凑数的。
此刻我就说给列位听听,清汤寡水的,平淡得很,一点也不新奇,更没有什么故事味。
一九九零年,我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回到偏僻的农村老家种田种地,和许许多多村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安静得像一潭死水。
两年后,经他人介绍,我同山妹结了婚。
山妹不管怎么说,嫁妆里死活都要一台电视机。
我无奈,于是左挤右借好不容易凑了五百元,买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这也是村民小组里的第一台电视机。
尽管那时只能收看到一个台,时不时还会停电,信号也不怎么好,但妻子有说不出的快乐,脸上写满了得意的神色。
晚餐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路,开始还有很多邻居,整个客厅都是满满的,直看到显现“晚安、再会”两个字,大伙儿才散伙走人,到了第二天,个个不但可不能感到困倦疲劳,干起活来还显得专门有精神。
妻子喜爱看言情之类的持续剧,我对战争和武打片超级感爱好,父母那么钟爱戏剧、歌舞类节目。
开始只收一个台还好办,没什么选,大伙儿都如此看;到后来收的台渐渐多了,看电视就产生了矛盾乃至是冲突。
我要看那个台,她又要看那个台,因此争吵日趋多了起来,严峻时还阻碍夫妻情感,彼此几天都不说话;父母从表面上看仿佛无所谓,其实内心也憋着一肚子的气,只是嘴里不说罢了。
碰到不喜爱看的节目,早早就去了睡觉,用这行为来做无声的抗议。
因此,家里人都称这台电视机是气人机,在外面那么传成“气人鸡”。
一九九九年,家里的粮食大丰收,国家对粮食收购价也提高了很多。
过年时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出粮食多卖的钱在镇里又抱回了一台十七英寸遥控式黑白电视机。
我把这台电视机往客厅里一摆,高姿态地说:“这是粮价机,你们看。
”然后把“十四寸”提进了房间,想一个人看这台旧的。
医疗业纪念建国60年征文:从医疗水平看新中国风雨六十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

医疗业纪念建国60年征文:从医疗水平看新中国风雨六十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转眼间,我国已建国近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里我国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啊。
每每逢年过节与父辈,祖父辈三世同堂,对社会的发展的感叹,便成了不可缺少的话题。
而由于近日身体原因,常常去医院的我便特意关注了这些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
尤记建国初期,我国由于长期的战争,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停滞在落后阶段,百业待兴,医疗水平也不例外,医药的不足,医疗设备的落后以及医护人员的匮乏等都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难题。
当时,一场泛滥的血吸虫病就导致全国大概1160万人患病,其中晚期病例约60万,而毛主席更是在消灭血吸虫病的过程中写下些了著名诗篇《送瘟神》。
现如今,该病在我国早已基本灭绝~~回顾六十年风雨历程,我们党和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不断探索、完善,曾有过四次大的举措:1:规范了对牙齿、口腔的防护。
记得姥姥曾经给我讲,建国初期那会儿,大人小孩得口腔病、牙齿病的特多,于是国家就提出了漱口刷牙的要求。
这一预防举措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和健康。
得口腔、牙齿病的人也大大减少了。
妈妈说,过去大家对口腔牙齿的要求是不痛不疼就行,黄牙、黑牙、暴牙更是习以为常,甚至有很多人牙疼就吃去痛片,从不去医院。
而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飞速发展,医疗保障服务的普及,大家对牙的要求早已不再停留在那个阶段,不光人要漂亮,牙也要漂亮,去黄牙、去黑牙、带牙套矫正牙型的人数不胜数。
2:针对我国大多数人属于缺碘人群的实际情况,1978年国务院出台了食盐加碘的预防举措。
这么多年来,我国人民因缺碘而致病的人数大幅度下降,足见效果之明显、政府决策之英明。
现如今市面上早己见不到无碘盐的身影。
3:1979年,我国营养学会提出每人每天喝一杯牛奶的举措,以补钙强身健体,现在我国各个人群的平均身高都比六十年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当然这除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到位,也离不开营养的齐全。
4:我国制定政策,为新生婴儿免费接种12种疫苗。
喜迎新中 国成立70周年征文

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喜迎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征文》2019 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
这 70 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是一曲豪情满怀的精神赞歌。
70 年的风雨兼程,70 年的砥砺前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回首过去,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物资匮乏,技术落后。
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建设。
在工业领域,我们从一穷二白到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一个个大型工厂拔地而起,钢铁、煤炭、机械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无数工人在生产一线挥洒着汗水,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农业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广大农民辛勤耕耘,把一片片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领域的突破更是令人瞩目。
从“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到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推进;从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到超级计算机的不断刷新纪录,中国科技工作者们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精神,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这些人才成为了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日新月异。
公路、铁路、桥梁、港口等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让天堑变通途。
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70 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从过去的温饱不足到如今的小康富裕,从单调的衣着饮食到丰富多样的消费选择,从简陋的居住条件到舒适美观的现代化住宅,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文化领域也是百花齐放。
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现代文化蓬勃发展。
电影、音乐、文学、艺术等作品层出不穷,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医院

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拼搏奋进的芳草湖农场医院您是否见过在高空翱翔的鹰,他把向往与希望写在天空,写在展翅的潇洒与自豪中,而我(我、我、我)正是这群鹰,带着一脉相承的对飞翔的渴望来到了芳草湖农场医院。
既然是鹰,就搏击给天看;既然是芳医人,就灿烂给芳草儿女看。
十年前,当我怀着激动和兴奋真正踏上这片坚实的土地时,心便与芳草大地零距离沟通。
我有的是飞扬的激情,指点江山的壮志,有的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更有的是做好芳医人的信念。
斗转星移,十几年匆匆而过,我从一名幼稚的学子走过春夏秋冬、走过酸甜苦辣、走向成长、走到今天;我们的医院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变革,在风雨中不断发展壮大。
几十年来,“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宗旨牢记在我们心中。
几十年来,我诠释自己,施展才华,绽放青春,燃烧生命,我们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
当初医院仅有800平方的土木结构工作用房,28名卫技人员和40张病床。
如今已成长为有近300名职工,四栋门诊、住院病房大楼,300余张床位的亚二级甲等医院。
在我院发展的带动下,医院四周更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所有这一切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赤诚的心,我们团结拼搏的集体精神!十几年来,我们风雨同舟,十几年来,我们同舟共济。
2003年,一场人类的灾难席卷我中华大地,从广东到北京,非典迅速在全国蔓延,芳草湖农场医院是芳草儿女的最后一道防线。
控制疫情任务艰又巨,医院更是担负着留观、巡诊的繁重任务。
面对SARS,每个人都会有过“黑暗”来临的感受。
担忧,害怕……然而,面对“黑暗”,非但没有人退却,涌现的却是主动请战的动人场面(我报名、我报名、我们报名)。
短暂的“黑暗”之后,大家变得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更加团结。
在这场考验面前,每一个人都行动了起来,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共度难关。
向世人展示了我们白衣天使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理性,一种自律,一种团结,一种博爱,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精选建国七十周年征文四篇(可供参考)

精选建国七十周年征文四篇【篇一】1949年10月1号,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全广场一片沸腾,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201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了她的70岁生日。
七十年来,我们的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坚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
祖国母亲孕育了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她用黄河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用泰山坚忍不拔的意志激励着我们。
中国,她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四大文明古国里有她,创造了四大发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们的心中重千斤;先秦盛唐,华夏文明,灿烂辉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但是多少年来饱含沧桑的祖国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也受尽千灾百难。
近代史中,我们被世界列强的炮火蛮横地冲击,野蛮地欺凌。
“遍地哀鸿满城血”,一次次的战争给祖国造成一个个创伤,忍受着自己的尊严被侮辱、践踏,但不屈的中华民族之魂没有倒下,祖国的脊梁没有弯下。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国人的坚守始终在探索中崎岖前行,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一步步在摸索尝试每一条可行的道路,但一直没有成功。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自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共产党人永远是“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他们淡泊名利、视死如归,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新中国的成立。
我们明白那是共产党人光荣牺牲所换来的。
当一座座永远的丰碑高大地耸立在我们面前时,当一个个时代精英勇攀科学高峰、创造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奇迹时,当一幅幅子弟兵舍身忘我的抗洪救灾的感人画面映入我们眼帘时,共产党人英雄形象早就牢牢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献礼建国60年征文

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献礼建国60年征文巍巍的小兴安岭绵延起伏,悠悠的**河蜿蜒流淌,在这风景秀丽的青山绿水之间,有一个现代化的农垦企业----**农场。
**农场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分局,总人口1.3万人,土地面积58.5万亩,机械动力2 .7万千瓦,年产粮豆8万吨、亲民牌有机酸菜、脱水蔬菜深加工类有机食品3000吨,国内生产总值29443 万元,全口径利润7689 万元,家庭农场累计利润7160 万元,企业利润529 万元,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9100 元。
近年来,**农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征程上,高歌猛进,日新月异,体现出**人的大手笔、大气魄、大战略。
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有现代化的农机。
在农机更新的进程中,**农场一开始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从XX年开始,陆续淘汰原有的国产东方红系列拖拉机和E—512、E—514联合收获机,投资6000多万元,引进迪尔9520、BM120、T180、M160大马力轮式拖拉机82台,迪尔9660、1075、1076多功能自走式收获机60台,以及各种农机具1570台套。
随着农机更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原有的基础设施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需要,农场站在精准农业的高度和数字农业发展的方向,于XX年投资XX万元,建成了全国第一家集管理服务、生产调度、技术维护、检修停放、学习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机调控中心,农机库房118间,可停放大中型动力机械和农机具210台套,随时提供农机配件、油料供应服务,各种维修设备齐全。
培训室、活动室、阅览室、休息室、淋浴室,为机务工人工作、培训、学习和业余生活提供了便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XX年,与八一农垦大学合作建设农机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农田遥感监测、农田地理信息、动态跟踪、视频远程监视等系统,对农机作业的进展情况和农情的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并进行机车网上调配、作业进度网上统计、作业费网上核算,实现了现代化大机械这一生产力实体性要素与每一家种植户的有机结合。
农业部门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

农业部门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回眸60年1932年,有一名中国运动员远渡重洋、代表自己的民族、第一次站在了奥林匹克的五环之下;XX年,有一个国家盛情相邀,用自己的热情和成绩,让五星红旗与奥林匹克五环旗一同冉冉升起。
1851年,一名来自中国上海的商人,在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上,凭借自己的“荣记湖丝”同时荣获金、银大奖;XX年,在中国的东方上海,迎接XX年上海世博会的预备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白驹过隙,白云苍狗,彼时羸弱屈辱的旧中国早已成了历史,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实现了两百连年“驱除鞑虏、还我中华”的呐喊,实现了新中国经济的腾飞,实现了人民生活质的飞跃,也实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剧变。
此刻,我亲爱的祖国,正向世界展现着她的生机与活力、她的繁荣与强盛。
于外,“中国”这两个字,在国际舞台上再也不是静待列强前来瓜分的“东亚病夫”,而成了国际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支力量;于内,人民的生活再也不是战火纷飞水深火热,富足、安宁、和谐的生活早已不是奢望。
今年,新中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一甲子的峥嵘岁月,在浩瀚如烟的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是九牛一毫,但是关于一个普一般通的中国人而言,这短短的60年却充满了欢笑与热泪,充满了鲜血与豪情。
那个地址有翻身做主独立自强的扬眉吐气、有改革开放百业待兴的豪情万丈,有科研建设农业改革的困难重重,也有顽强抗灾百折不饶的悲壮颂歌。
或许再多的文字也无法记录全这60年带给你我感动、湿润你我眼眶的那一个个闪光的刹时,也诉不尽这60年来就发生在你我身旁无处不在的剧变。
这60年翻天覆地的转变,见于史书文字中,见于家乡的改革变迁中,也见于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从1949年到XX年,历史用一条漂亮的轨迹线向咱们昭示了前进的方向。
身为一名80后,我既为今日享受到的生活感到庆幸,也为祖国的成绩感到自豪。
新中国40周年的时候,60后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买起他们的“大三件”;新中国50周年的时候,70后享受着城镇化改革的实惠住进了他们的“商品房”;此刻,临近新中国60周年华诞,80后用自己的方式向祖国表达着他们的祝愿和期盼。
医院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医院60年大发展

医院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医院60年大发展第一篇:医院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医院60年大发展站在500年前皇帝乞求大地保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古老地坛旁,穿越60年的时空隧道,透视两万一千九百一十五个日日夜夜,每一个地坛医院人都会看到先人创造历史辉煌的业绩、都能体察前辈走过创业路程的艰辛、都会备感历史赋予现代地坛人的责任。
卫生行业中的一支“特警”部队人们是通过非典这场特殊战役加深了对**地坛医院的认识。
2003年4月13日正值**笼罩在非典的白色恐怖之时,地坛医院接受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2名官员对非典救治、消毒隔离防护的严格考察,临走时他们留下了这样的评价:“你们的治疗是一流的,你们的防护是我们看到的最好的。
推广你们的经验,不但对**、中国,甚至是世界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是的,医院自当年3月26日起至8月16日**最后2名非典患者出院,历经143天,成为坚持时间最长、收治的病人病情最重、特殊患者最多的收治医院,共收治病人300余名,全院职工全部投入战斗,仅用两天时间就安全有序地完成了405位病人的转院任务。
医院5天之内收治了当时**非典病人的20%。
苍松翠柏间、红墙绿瓦下,奏响了保卫人民生命安康与非典展开殊死搏斗的一曲英雄赞歌。
在繁重的医疗任务面前、在高传染性的非典大疫面前,地坛人英勇无畏、勇敢地战斗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
就在地坛医院最紧张的时候,医院得到来自**29家兄弟医院378名医护人员的支援。
为了更好地保护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该院发挥在传染病消毒隔离方面的优势,对进驻隔离区的医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严格的管理,保证了无1例外援人员感染。
为了让其他医院的同行减少感染机会,及时掌握消毒隔离的方法,该院于4月底仅用1周时间将用血汗换来的消毒隔离知识、经验拍成了录像、制作成光盘,发往全国医疗机构。
医护人员在百忙之中,总结经验,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就达108篇,取得了5项科研成果。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贝汉卫在地坛医院送走**最后2名非典患者的仪式上这样评价这群骁勇悍将:“为**抗击非典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惊人的相似,但又有本质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场医院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庆祝中国70周年征文
三起炉灶夜行三百里,一举歼灭敌特三百余1949年秋天,新中国成立不久前的一个夜晚,父亲所在的第十军28师步行至四川泸州准备休整三天。
下午三点,刚到休整地没一会儿,师部突然接到军部紧急命令:“距泸州30里处的白马场驻有敌人的一个顽军,命父亲所在的部队迅速前往一举歼灭”。
接到命令后部队拔锅起灶、一路小跑沿途追击,待跑到白马场时,敌人已经闻风四散而逃。
部队安营即刻扎寨准备做饭,饭还未做好,就又接到了命令:“在白马场前面不远处发现了逃散的敌人”。
于是部队再次拔起炉灶又是一阵紧赶,一个猛追就是三百余里,追到了自贡市,此时,敌人已钻进了大山里。
一路的急行军,战士们已一天一宿没进食水,真是又饿又乏又困。
当部队再次准备搭起炉灶做饭充饥时,又接到了继续乘胜围追堵截敌人的命令,当接命刚刚追击30余里时,根据我地下党的报告,部队巧布占局,巧妙地包抄迂回,紧紧地把潜伏在自贡市的三百余名敌特给围住了,未费吹灰之力、神不知鬼不觉的把三百敌特一网打尽了。
与此同时,父亲的军部很快一举歼灭了敌特的主力部队,为新中国成立写上了浓浓的一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