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领域作者共被引关系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视角

合集下载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第一部分引言近年来网络开始成为大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问责的一种新途径,这与传统的监督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应对手段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政府需要合理并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有着清醒的认识。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此我们仅以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的特征为研究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并基于这一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部分相关的概念界定界定相关概念是开展本选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项目研究的需要,对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以作为开展本次研究的基础,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

2.1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随着互联网,电子公告,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由新媒体所主宰的生态环境。

这一概念,是特别针对过去由那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占传播主导地位的一个生态环境而提出的,要与传统环境明显区别开来。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改造下,也向着互动媒体的方向努力迈进,所有的媒体都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网络上运行、汇聚、展现和传播。

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和传统媒体的革命共同塑造起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网络环境。

本文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时,基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仅仅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面临的生态环境。

2.2 危机由于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什么是危机进行一个界定。

在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危机一般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总称,突发事件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行为及群体性骚乱、重大政治、经济事件以及公众人物丑闻等。

学术界一般多采用美国学者罗森塔尔(UrielRosenthal)对危机的定义:“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事故类公共危机事件抖音舆情引导研究——以“泉州酒店坍塌”事件为例

事故类公共危机事件抖音舆情引导研究——以“泉州酒店坍塌”事件为例

目录第1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1)1.2相关核心概念 (1)1.2.1公共危机事件 (1)1.2.2舆情引导 (2)1.3研究综述 (3)1.3.2公共危机的相关研究 (5)1.3.1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 (9)1.3.3.研究述评 (7)1.4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8)1.4.1研究方法 (8)1.4.2研究内容 (8)1.5研究创新点 (8)第2章泉州酒店坍塌事件研究设计 (10)2.1案例概述 (10)2.2案例代表性说明 (10)2.3案例研究设计 (10)2.3.1研究数据 (10)2.3.2分析单位 (11)2.3.3研究类目与系统构建 (11)2.3.4编码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15)第3章泉州酒店坍塌事件抖音舆情引导分析 (17)3.1事件舆情走势与视频内容分析 (17)3.1.1舆情走势分析 (17)3.1.2舆情相关视频内容分析 (18)3.2多元主体的舆情引导策略分析 (24)3.2.1政府的舆情引导策略 (24)3.2.3基于公众参与度的舆情引导效果分析 (28)3.3“泉州酒店坍塌”事件抖音舆情引导分析结论 (30)3.3.1事件舆情发展特点 (30)3.3.2事件舆情引导成功经验 (32)3.3.3事件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33)第4章完善事故类公共危机事件抖音舆情引导的对策建议 (38)4.1遵循舆情引导工作的主要原则 (38)4.1.1及时引导、积极面对 (38)4.1.2以人为本、生命第一 (38)4.1.3公开透明、互动沟通 (39)4.1.4回应质疑、主动引导 (39)4.2完善舆情引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39)4.2.1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与监管机制 (39)4.2.2建立并完善舆情信息的发布机制 (40)4.2.3培养专业舆情信息分析发布队伍 (41)4.2.4建构信息多元传播主体互动平台 (41)第5章结语 (43)参考文献 (45)致谢 (50)ContentsChapter1Introduction (1)1.1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1.1.1Research background (1)1.1.2Research meaning (1)1.2Relevant core concepts (1)1.2.1Public crisis events (1)1.2.2public Opinion guide (2)1.3Research overview (3)1.3.2Research on Public Crisis (5)1.3.1Research 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9)1.3.3Review of the study (7)1.4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content (8)1.4.1Research method (8)1.4.2Research contents (8)1.5Research innovations (8)Chapter2Research and Design of Quanzhou Hotel Collapse (10)2.1Summary of cases (10)2.2Representative case notes (10)2.3Case study design (10)2.3.1Research data (10)2.3.2Unit of analysis (11)2.3.3Research Category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11)2.3.4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of Coding (15)Chapter3Analysis of Quangzhou Hotel Collapse (17)3.1Event Public Opinion Trend and Video Content Analysis (17)3.1.1Trend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17)3.1.2Analysis of video content related to public opinion (18)3.2Analysis 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trategy of Multiple Subject (24)3.2.3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Effect Based on PublicParticipation (28)3.3"Quanzhou Hotel Collapse"Event Shaking Public Opinion Guide AnalysisConclusion (30)3.3.1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30)3.3.2Event Public Opinion Leads Successful Experience (32)3.3.3Problems of even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33)Chapter4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Perfecting Public Crisis Event of Accident (38)4.1Follow the main principles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38)4.1.1Timely guidance and positive face to principle (38)4.1.2People first,life first (38)4.1.3Principles of transparency and interaction (39)4.1.4Response to challenge and proactive guiding principles (39)4.2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Perfecting Public Opinion Guidance.394.2.1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arly warning and supervisionmechanism (39)4.2.2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release (40)4.2.3Training professional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releaseteam (41)4.2.4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Platform for Multiple Communicators ofInformation (41)Chapter5Conclusion (43)Reference documentation (45)Acknowledgements (50)摘要抖音于2016年上线,因有着信息即时发布的优势,其在发展至今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内,就迅速占据了短视频社交媒体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组织甚至政府部门纷纷建立抖音账号。

基于关键词共现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国内外社交媒体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关键词共现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国内外社交媒体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关键词共现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国内外社交媒体研究热点分析陈扬森;陈军【摘要】为比较全面地把握社交媒体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本文在搜集CNKI和Web of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社交媒体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和Ucinet等工具分析国内外社交媒体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国内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国内外社交媒体研究主要以相应的社交工具作为研究对象,共同关注的有隐私问题、情感分析、社交媒体功能等.国内研究较为关注社交媒体自身如传播特性、传播载体等,而国外研究则更多地集中在社交媒体的应用.【期刊名称】《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11页(P45-55)【关键词】社交媒体;文献计量;研究热点;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作者】陈扬森;陈军【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520;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50近些年,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设备的迅速普及使得社交媒体成为继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后的新媒体。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基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交互性平台,允许用户进行内容创造、协作和分享[1]。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包括国内的博客、微博、微信和国外的Facebook、Linkedln、Twitter等。

作为一种新媒体,社交媒体的出现受到广泛关注。

社交媒体[2]满足了人们的信息、社交和娱乐需求,它所带来的高效便捷也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

可以说,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很多领域几乎存在着变革的意义。

伴随着社交媒体实践不断丰富与发展,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存在巨大的空间让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发现。

尽管目前国内关于社交媒体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运用文献计量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对社交媒体领域的国内外期刊文献进行比较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危机传播名词解释

危机传播名词解释

危机传播名词解释危机传播,指的是组织和个人面对自然灾害、政治紧张局势、技术问题等各类危机事件时,通过媒介手段面向大众传播的一种特殊现象。

是20世纪最重要的传播研究领域之一,也是媒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危机传播可以被定义为:社会危机时刻发生时,企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直接或间接向公众发布信息,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这就是危机传播。

它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如报纸、电视、网络等,从社会的潮流中获取信息,传播给公众,使社会成员知晓危机事件发生的现状,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并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危机的恶劣影响。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危机传播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可能是复杂而多变的,因此,危机传播在当前世界及其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危机传播不仅涉及危机发生前的预警,还涉及危机发生后的报道,甚至可以进行触发式的危机传播,即危机传播的作用有可能发生变化。

如果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不能及时有效地传播给公众,那么危机传播就会失去它本来应有的作用,危机传播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对于危机传播报道来说,它必须及时获取客观真实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社会上,以起到减少危害和消除危机的作用。

国际上,危机传播被认为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播现象,主要是由于全球化以及遭受危机的社会深度变化所影响。

越来越多的社会变量在形成影响全球的危机时,危机传播也会随之增多。

必须说,危机传播在当今时代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传播形式,也是国家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必须手段。

虽然危机传播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它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产生类似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如果有一场大规模的灾难发生,政府会采取紧急措施,动员全国各地的媒体去宣传和生动描述现场的状况,从而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灾害的真实情况,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此外,除了灾害本身,危机传播也会传播一些相应的安全指导,以帮助社会成员知道如何应对灾难,以减轻危害。

组织—公众关系视角下的情境危机传播理论研究

组织—公众关系视角下的情境危机传播理论研究

组织—公众关系视角下的情境危机传播理论研究世界进入风险社会,高风险带来危机常态化。

情境危机传播理论(Situati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以下简称SCCT理论)是西方主流的危机传播理论,对其的借鉴和发展能够指导中国危机传播实践。

目前的情境危机传播研究主要关注危机情境、回应策略,以及情境与回应策略之间的匹配性。

研究者虽然提到组织-公众关系状态会影响到危机情境,并对组织的危机回应策略产生影响,但并没有对这些观点进行实证的检验。

因此,本研究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组织-公众关系(OPRs)是否会影响公众对危机责任的感知;组织-公众关系(OPRs)是否会影响公众对组织声誉的评价;第二,公众对危机责任的感知是否会影响到其对组织声誉的评价;公众的对组织声誉的评价是否会影响到其对组织的行为倾向:第三,组织所采纳的危机回应策略是否会降低公众的危机责任感知;能否提高公众对组织的声誉评价;第四,哪些危机回应策略对降低危机责任感知、提高组织声誉评价和提高公众行为倾向的效果最好。

本研究使用使用3×4的受试者组间因子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及操控情境因素及实验变量。

本研究首先从三种危机群集中选择出一种——意外危机群集作为研究类型;其次,选择三种组织-公众关系状态,分别是:正面组织-公众关系史、中立组织-公众关系史、负面组织-公众关系史;最后,选择四种危机回应策略,分别是:替罪羊、借口、补偿、不回应。

研究的自变量为关系状态与回应策略,因变量为危机责任感知、声誉评价与行为倾向。

研究表明,第一,组织-公众的关系状态能够影响到公众对组织的危机责任感知,正面组织-公众关系状态下,公众对组织的责任感知最低;中立关系状态下,公众对组织的危机责任感知次之;负面关系状态下,公众对组织的责任感知最高;第二,组织-公众关系状态影响到公众对组织的声誉评价,正面关系和中立关系状态下,公众对组织的声誉评价高于负面关系状态;第三,公众的危机责任感知与公众对组织的声誉评价负相关,公众对组织的声誉评价与公众对组织的声誉评价正相关;第四,组织的危机回应策略确实能够影响到公众的责任感知、声誉评价及行为倾向;且与危机情境相匹配的回应策略能够对组织的声誉起到保护作用。

社会网络视域中“意见领袖”在体育危机传播中的作用与引导策略研究

社会网络视域中“意见领袖”在体育危机传播中的作用与引导策略研究

社会网络视域中“意见领袖”在体育危机传播中的作用与引导策略研究蔡士凯;王凯【摘要】Through literature,inquiring and so on,the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a leader in the speading of sports crisisin society network.The discussed the sports crisis event propagation in society network;analysed "idea leader " effect in spreading in sports crisis event;suggested that bringing idea leader tactics spreading the middle effect in crisis into play.%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意见领袖在体育危机传播中的作用及其策略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体育危机事件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分析了"意见领袖"在体育危机事件传播中的作用,提出了发挥"意见领袖"在危机传播中作用的策略。

【期刊名称】《吉林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社会网络;意见领袖;体育危机【作者】蔡士凯;王凯【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江苏南京210046;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体育作为相对自由、国际化较高的领域,其“风险”随处可见。

面对纷至沓来的体育危机,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的体育危机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和“修辞”角度,而着眼于“人”的角度对其进行“人本化”的危机传播和公关研究却比较少见。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立足人的视角,立足于人在体育危机传播中的作用,确证了在体育危机中存在着“意见领袖”,探索了意见领袖在体育危机传播中的作用和方式,并对其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

危机公关参考文献汇总

危机公关参考文献汇总

危机公关参考文献汇总以下为危机公关研究不可错过的参考文献:[1] Beck, Ulrich,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HE Bowen, Transl., Yilin Press, 200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文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

[2] Beck, Ulrich, World Risk Society after 9/11 Attacks, WANG Wulong Transl., Marxism &Reality, 2004(2). p. 72.[德]乌尔里希·贝克,“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2),72页。

[3] Benoit, William L., Image Repair Discourse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sReview. 1997(23), pp.177-186.[4] Boin, Arjen, Lessons From Crisis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6 No1, 2004,p.165. DOI: 10.1111/j.1521-9488.2004.393_2.x[5] Broom,Glen M.,Center,Allen H.,& Cutlip, Scott M.,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8thEdition), AN Mingxiang Transl., Huaxia Press, 2002, p.8.[美]格伦•布鲁姆,艾伦•森特,斯科特•卡特里,有效的公共关系(第八版),明安香译, 华夏出版社,2002年,8页。

[6] Burnett, John J.,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managing cris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98(24),p.476.[7] CAI Zhiga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 (Ed.),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University Press, 2010, p.208.蔡志刚,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主编)[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208页。

危机传播视野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危机与危机管理

危机传播视野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危机与危机管理
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第一章 危机与危机管理 3
成的可能破坏正常秩序、规范和目标,要求组织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调动 各 种 资源,加强沟通管理的一种威胁性形势或状态.① 胡百精认 为,危 机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威 胁 性 的 状 态 ,而 并 非 一 种 事 件 .
第一节 危机的定义、特征与类型
一、危机的定义
危机(crisis)一词来源 于 希 腊 语 中 的 crimein,其 原 始 含 义 为 “决 定”. 危 机 这 一 含 义 最 早 被 用 于 医 学 领 域 ,用 以 表 示 一 些 至 关 重 要 的 决 断 状 况 .18-19 世 纪,危机的概念被引入政治领域,表明政府或政治体制处于紧急状态,后来 逐 渐 形成了危机管理的概念.英文«韦伯辞典»将危机定义为:有可能变好或变坏 的 转折点或关键时刻.«牛津 词 典»对 危 机 的 定 义 是:危 险 和 非 常养教育
定性的瞬间或转折点.«现 代 汉 语 词 典»对 危 机 的 界 定 为:危 险 的 根 由,如 危 机 四 伏 ;严 重 困 难 的 关 头 ,如 经 济 危 机 、人 才 危 机 .
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定义危机这一概念,相关定义已达 100 多 种.危 机 研究先驱学者赫尔曼认为,危机是一种特定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者 的 根 本目标受到威胁,而且做出 决 策 的 反 应 时 间 很 有 限,其 发 生 也 出 乎 决 策 主 体 的 意料之外.① 危机研究专家罗 森 塔 尔 和 皮 恩 伯 格 则 将 危 机 定 义 为:对 一 个 社 会 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性和不确定性很强的 情 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性 决 策 的 事 件.② 福 斯 特 认 为 危 机 具 有 四 个 显 著 特 征: “急需快速做出决策,严重 缺 乏 必 要 的 训 练 有 素 的 员 工,严 重 缺 乏 物 质 资 源,时 间极其有限.”③经济学家巴顿 提 出,危 机 是 一 个 会 引 起 潜 在 负 面 影 响 的 具 有 不 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 件 及 其 后 果 可 能 对 组 织 及 其 员 工、产 品、服 务、资 产 和 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巴顿明确地将危机的影响扩大到组织及其员工的声誉 和信用层面,并认为组织在 危 机 中 的 形 象 管 理 是 非 常 必 要 的.④ 里 宾 杰 把 危 机 定义为:对于企业未来 的 获 利 性、成 长 乃 至 生 存 发 生 潜 在 威 胁 的 事 件. 一 个 事 件发展为危机,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一是该事件对企业造成威胁,管理者确 信 这 种威胁会阻碍企业目标的 实 现;二 是 如 果 不 及 时 采 取 行 动,局 面 会 恶 化 而 且 无 法挽回;三是该事件具有突 发 性.⑤ 班 克 司 将 危 机 定 义 为:危 机 是 对 一 个 组 织、 公司及其产品或名声等产生潜在负面影响的事件.与巴顿相同的是,他也 考 虑 到了危机对声誉产生的影响.⑥ 斯 格 等 人 认 为 危 机 是 一 种 能 够 带 来 高 度 不 确 定 性 和 高 度 威 胁 性 的 、特 殊 的 不 可 预 测 的 、非 常 规 的 事 件 或 一 系 列 事 件 .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相关期刊文献进行研究,并构建作者共被引矩阵。利用 传播”为条件检索期刊类型引文。从而获得被引题名中含有
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软件UCI NET对作者 “危机传播”的文献,获取文献465篇,其中被引频次在1次
共被引网络进行了网络密度分析、网络中心性分析、凝聚子 及以上的论文共计267篇( 不包括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 ,总
。张 任 。鲁
图2作 者共被引 网络图
表2 作者共被引矩阵( 部分)
注:对角线值为作者自身的被引频次,此处不在同被引 频次研究 范围内,视为缺 失值。
通过 对建 立的65+65作者共 被引 矩阵进 行初步 分析 发 现,矩阵 中的2080对作 者( 不 包括对角线上的 作者组合) 所 形 成的 总 共被 引次 数 为4 24次 , 平均 被 引次 数 为0. 2次 / 对。 可见,国内 危机传播研究领域 的高被引作者没有 形成稳定 的、 具有影响 力的研 究群体, 他们的共 被引程 度十分低 。
作者姓名 被引频次 作者姓名 被引频次 作者姓名 被引频次 作者姓名 被引频次
廖为建
1船 洪瑾
45 张宁
30
张杰
28
程曼面
72 李志宏
36 田大宪
30 邵培仁
24
郑保卫
54 史安斌
35 王伟
29
袁勇
24
王想平
49 张任明
35 喻国明
29 杨至聪
24

47 秦志希
3l
吴廷俊
29 龚新琼
23
表 1被 引频 次排 名 前20 的作 者
在西方,传播学者E.Pakar i ne n发表第一篇危机传播研 所指的社会网络 是由危机传播研究领域各个 被引作者所形
究的文章是在1967年,然而危 机传播的研究呈现繁荣状态 成的整体网络。
是在 1982年 。当 年,强 生公司 对“ 泰诺” 胶囊危 机事 件的成 功
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 见图1) :
机事件的发生对整个社会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2003年突发
建立作者共被引矩阵后,本文拟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
的SARS事件之后,“危机传播”的理念引入我国,国内学术 行分析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法( Soci a l Net wor k Anal ys i s ) 是
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危机传播的研究。危机传播所 一种社会关系研究方法,社会网络代表着一种结构关系,它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出版的所有源 库产品 被引1次的作者有62位,被引2次至5次的作者91位,被
东南传播2013年第6期( 总第106期)
紧盯前沿理论 透析传播实践 NGNANCHUANBO 理论前沿
引5次以上 的作者82位,其 中被引频次前20的 作者如 表1所示 。根据 文献计 量中的 洛特 卡定律 可以知 道,少 数 的人做了大部分的工作。其中这些少数人即为核心工作 者。类似地 ,少部分的高被引 作者也可以反映出 大部分的 被引情况 13l 。 本文选择了被引 频次不小于8次的作 者进行 分析( 相同作者合并) ,从而建立了65*65的作者共被引矩 阵( 见表2) 。
群分析,绘制了网络图谱,展示了中国危机传播领域的研究 被引频次1844次。
现状 并分析 了其产生 的原因 。
( 二) 处理方法
关键词:危机传播 作者共 被引 社会网络分析
本文将采用作 者共被引分析和社会网络分 析法展开研
究。所谓作者共被引分析( Aut hor Co—c i t a t i on Anal ys i s ) 是指
危机传播领域作者共被引关系研究
—— 基于 社会 网络分 析法 的视 角
邓元兵 (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通过采用作者共被引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 的参考文献,并揭示各种类型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1 21本
法针对中国知网“新闻与传媒”子库中关于危机传播研究的 研究在“新闻与传媒”子库进行检索,以“被引题名包含危机
二、研究方法
作者 共被 引矩 睦
蓦 一 图1本文研究框架图
( 一) 样本选择
( 三) 构建作者共被引矩阵
本文所选文献样本和引文数 据均来自CNKI 中国学术期
对由这 267篇论文所 组成的数 据样本进 行统计分 析,
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引文 库。中国引文 库收录了 可以得到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的学者共235人。其中,
研究的“危 机”通常是政府、企 业、社会团体等组织危 机。危机 可反映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资源传递或
传播重在最大限度地向内外公众以及媒体告知事件的信息, 者信息流动的“渠道”。目前,社会网络分析法已经被广泛应
在危 机发生的 各个阶段 与公众进 行沟通川 。
用在社会学 、心理学、管理学、 信息科学、传播学等学 科。本文
姓名 廖为 建 程曼 丽 郯保 卫 王想平 谈悠 洪瑾 牟志宏 史安斌
廖为 建
l
l
l
1
2
0
6
程曼 丽
l
l
0
O
O
0
:3

郑保 卫
1
1
l
1
l
O
3
王想平
l
0
1
1
2
0
2
谈悠
1
0
l
1
l
0
1
洪瑾
2
O
l
2
1
0
3
李志 宏
0
0
0
0
0
0
0
史安 斌
6
3
3
2
3
0
( 二) 网络中心性分析 “中 心性 ”是 社会 网络分 析中 的重 要研究 对象 之一 ,它 可 以用三类中心度来进行测度,分别是: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 度和中间中心度。节点的度数中心度越高说明其在社会网络 中的权力越大,与其他点的联系也越多。节点的接近中心度 是一种针对不受他人控制的测度,如果一个点与网络中其他 节点的距离都很短,那么该点具有较高的整体中心度,即接 近中心度。节点的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这一行动者对资源控 制的程度。如果一个节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最短路径上, 就说明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H。
应对引得众多学者的关注,掀 起了美国危机传播研究的高
潮。 此后, 危机 传播研 究也吸 引了 来自管 理学、 公共 关系学 等
学科 的学者加盟 ,危机 传播的研究 日趋成 熟。
建立
近年来我国在危机传播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 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笔者尝试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文献 计量分析法角度出发,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危机传播 研究学者之间的相互引用关系进行可视化研究。最终识别出 中国危机传播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并对他们形成的作者 共被 引网络 结构进 行分析 。
当两位作者发表的文献同时被第三人引用时,那么这两位作
一、 引言
者称为共被引作者。共被引频次越高,表明二者之间的研究
睡论盼献滋雌l
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每个人都处在复杂的危机环境中, 越相近。作者共 被引分析的研究步骤主要包 括确定研究作
特别是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危 者、检索作者之间共被引频次、建立作者共被引矩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